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師德先進個人發言稿

師德先進個人發言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師德先進個人發言稿1

課堂教學既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德育工作的主戰場。自99年畢業以來我就紮根於實驗中學這方熱土,默默的耕耘着,十年中,有五次從中途接班,爲了更好的開展教學,我克服了對學生、學情不瞭解、學生學習英語習慣差等種種困難。認真研究每位學生,及時與家長交流。鼓勵學生以寫小紙條的形式給我留言,有英語學習的問題,有給我的建議,有班級的紀律問題等等,同時我也用小紙條和他們交流,更好的實現了與學生的雙向溝通。功夫不負有心人,收穫總是伴隨着付出:所輔導的兩名學生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一等獎。我所教的兩個班的成績在20xx年中考中名列前茅,兩名同學名列張店區前十名。

師德先進個人發言稿

爲了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語教學中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感染力,我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我認識到作爲一名青年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我利用課餘時間讀書,積極參與各項聽評課活動。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我有了一定的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績:執教省電教優質課榮獲一等獎。榮獲市優質課評選一等獎,兩次區優質課一等獎。出示市級、區級公開課多節。在市青年教師大比武中榮獲二等獎。榮獲張店區第六批教學能手、張店區優秀青年教師、張店區教學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授予全國教育科研先進教師稱號。所撰寫的多篇論文在《現代教育科研》、《音體美報》、《學生雙語報》、《學英語》上發表,並參與了區畢業班複習資料的編寫工作。我知道自己的點滴進步都離不開領導和同事們的關愛和幫助,都來自於那份爲了教育,爲了學生執着的信念。

三尺講臺,是狹小的天地,小得只能容下老師一個人;三尺講臺又是一個博大的空間,大得能包容每一個人,啓蒙教育、聆聽教誨,獲得知識和能力。我熱愛這三尺講臺,站在講臺上,我有一種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爲我深深地知道,我面對的既是一位位學生——無數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我深深感到,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現在,我能做到的,就是堅守三尺講臺,爲學生們撐起一方明媚的藍天;把一顆愛心,化作一盞盞燭火,去點亮學生們純潔、高尚的心靈!

師德先進個人發言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在這莊嚴的會場裏,在這光榮的講臺上,我作爲師德先進個人代表在此發言感到十分榮幸,“師德先進個人”代表發言稿:認識 感受 感言。在這裏,我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也不僅僅是我們幾個人,而是代表那些常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爲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青春和汗水的所有同志們。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這次受表彰的所有師德先進個人,對學校各級領導給予我們的厚愛和關心,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廣大一線教師同仁給予我們的信任與幫助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作爲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我們只是做了些應該做的事,卻獲得如此高的榮譽,這是學校各級領導對我們的極大信任和鼓舞,也是在座的各位同仁大力支持、幫助的結果。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延安中學賦予我們的更加神聖、光榮的使命,它將永遠激勵和鞭策我們在今後的各項工作中勇往直前!同時這份榮譽也將是我們今後工作的動力所在,我們一定會按照更高的標準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繼續錘鍊業務,以良好的工作姿態,以更加嚴謹的工作作風,以百倍的工作熱情和幹勁投身到今後的工作中去。

其實,在各位老師面前談師德,真是很慚愧,因爲你們同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的爲教育事業奉獻着,你們同樣用人格的魅力,捍衛了師德的尊嚴,你們都是我要學習的楷模。既然大家給我這次機會,我就談一談我的認識、感受、感言。

首先,談一下我對師德的認識。師德建設的內容很多,但我感覺責任心、愛心是師德建設內容的兩大主旋律。教師、責任,兩個很熟悉很熟悉的詞語加在一起,卻變得異常沉甸甸的。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工作,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長,決定着工作的成敗。沒有責任心,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責任的體現方式很多,但我認爲,教師責任心的全部體現其實就一點:在學生需要的時候,你能站在他的身邊;當學生們渴求新知識時,我們就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當學生們心生迷茫時,我們就要敞開心扉進行心靈上的對話。責任,就是上好每一次課;責任,就是認真批改每一次作業;責任,就是做好每一件事;責任,就是把學校看成自己的家,盡心維護。選擇教師就是選擇責任。當然,責任與愛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教師的責任應是建立在對學生的愛心之上的。我們應將自己的愛與對學生的責任統一起來。教師的愛是平凡的,但又是偉大的。愛是與學生談一次話,愛是對學生的微笑,愛是給學生講一次題,愛是對學生的關心,愛是對學生的`關注。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在學校這片聖土上,讓我們的學生心中充滿愛!

其次,我談一下對學校首屆“師德標兵”評選過程的感受。在這一次評選活動中,我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行政會上對這次評選活動的安排,行政會上,校領導闡述了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工會對師德標兵評選中的相關舉措及建議,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學校首屆“師德標兵”的評選,實際上不僅僅是單純的評選 “標兵”和“先進”,而是一次全校性的師德宣傳和教育。第二階段是各工會小組的推薦,在推薦過程中,很多教師都主動謙讓,一推再推,而這本身就體現了教師的師德和教師的人格魅力。第三階段是“師德標兵”候選人先進事蹟展示活動,通過展示宣傳,讓我看到教育生涯中的一個個感人的事蹟,年輕教師們把青春紮根於三尺講臺而無怨無悔,同齡教師們全心全意地撲在教學工作上,如一頭黃牛埋頭苦幹而不知疲倦。這次展示可以說是一次全校性的師德教育大會,它弘揚了師德先進精神,促進了學校的行風建設。

最後,我想談談作爲“師德先進個人”的感想即感言,獲得“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對我來說,即是榮譽,也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動力,成績只代表過去,我將一如既往的“安下心來讀書,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我喜歡走在路上,聽學生們遠遠地面帶微笑叫我一聲老師,我喜歡登上講臺,看臺下幾十雙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我喜歡拿起粉筆,爲年幼無知的學子導航,爲他們開啓智慧之門,幫他們點燃理想之燈。我喜歡在學校這個和諧環境下,與同事們和睦相處,以寬容,諒解待人,規範自己的言行道德,在任務面前,不挑不揀,在榮譽面前不爭不搶。我從心底裏覺得做老師有種別樣的幸福與感動。

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這片藍天。

最後,祝各位領導、同志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全家幸福平安!

謝謝大家!

師德先進個人發言稿3

我是高二年級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這次被評爲“師德標兵”,我感到很榮幸,也有點意外:我們**中學,賢能者比比皆是,德高者充滿校園。記得中國有句經典名言“人貴有自知之明”,此時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藉此機會,我對自己的爲師之路作一客觀的認識,正所謂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小時候,父母常會對我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那時我並不能確切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如今想來,父母只不過讓我爲人做事留下個好名聲,人生在世應該有個好德行。也就是說,良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格修養應該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成事之根。作爲教師,就應當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書育人,爲人師表”這一神聖職責。教師的使命在於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精力,用心靈、用人格魅力去接觸學生,用愛喚起學生的自信、自尊,構築起學生精神生活的大廈

從教近20年,剛畢業時的朝氣、豪邁、那種把頭擡得高高彷彿自己無所不能的熱血已難以沸騰,漸漸沉澱下來的是對自己、對工作、對社會的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認識,感覺自己出現越來越多的困惑,遇到了方方面面的挑戰。惟一沒有變化的,是我爲人處事的原則,那就是“兢兢業業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我深刻地知道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很普通,在這一崗位上,我沒有令人羨慕的權力和財富;沒有顯赫的聲名和地位,也沒有悠閒自在的舒適和安逸,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用平平常常的心態來幹實實在在的事情。教師的職業特點已經決定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將極盡自己所能去教學、去育人。畢竟課堂是我們的人生舞臺,三尺講壇纔是我們施展才華的地方,誰不想好好地展現出自己精彩的一面呢?

於是,我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我希望一雙雙求知的目光、期盼的眼神與我的目光相遇,我渴望得到一張張滿意的笑臉,一次次認同的頷首。我用母親的寬容對待無意犯錯的學生,我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引導學生儘可能少走彎路。學生的優點,即便很平常,我也會盡力地去表揚;學生的長處,哪怕很普通,我也會努力去開掘;**屆的一位女生,個頭偏矮,性格內向,人很自卑,但她人品很好,我就對她說:“別的同學很羨慕你,也很敬重你。你不知道你在別人心中地位有多高啊!”這讓她自信很多。缺少親情的,我盡力讓暖流注入他心田;失去信心的,我就讓他尋到一根可以依靠的柱樑。對於學生,我能做的是鼓勵、是褒揚、是肯定、是鞭策。因爲他們的年齡和我的孩子相仿,我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他們。爲了更好地和學生溝通,我常常將學生的練筆帶回家批閱,爲 了疏通一些學生的思想糾結,有時要搭上不少的休息時間。

然而,漸漸的,我發現:學生中有的過於張揚,有的自我封閉;有的考試成績好,便又唱又跳,喜上眉梢,一旦考砸,便垂頭喪氣,鬱鬱寡歡;有的整日炫耀自己顯赫的家世,有人爲自己貧窮的父母感到自卑;有的不屑於“善小”之事,有人以亂紀犯規逞能......種種問題,不由得讓人憂慮。因爲很多的學生心理不夠健全,身心不夠健康。教師的責任和良知告訴我,心理的健全,精神的健康比軀體更重要。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我們的社會更需要自尊、自信、自強的青年,於是我利用自己熟悉學生的內心世界、基本上了解任課班級所有學生長處的優勢,向他們的腦海中輸入營養,讓他們的身心得到滋潤。我利用演課本劇的機會,小組分工,讓他們學會合作,使自卑封閉的學生揚起自信的頭顱;我發現學生練筆中思想深刻、靈感閃現的文章,便在班級交流中大力表揚,讓自以爲是的同學意識到其實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從而藏起驕傲的尾巴。我組織多種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賞月吟詩等來淨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讓學生修身養性,健全人格,築好自己的精神長城,看守好自己的心靈月亮。我讓學生記住:根深就會葉茂,源遠必定流長,德高才會望重。

如今,我們的孩子大多數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我們的學生更是埋頭書海,不聞窗外,當我聽到很多孩子把上學當作一件痛苦的事情,當我看到不少高中學生回家不能和親友尋找話題溝通而孤獨寂寞時,我突然想到了中國人工飼養的東北虎拉到非洲野化馴養時,老虎因長期生活在水泥地面,腳爪不適應土壤而不願出籠,看到飼養員扔給他們作爲食物的野雞而嚇得直跑的畫面,不禁大爲感慨:身爲百獸之王,竟然喪失了自己的優勢技能,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裏無所適從,這難道不是一幕悲劇嗎?我告訴我的學生,我們不能機械地學習,多關注生活,多觀察社會,因爲“世事洞明皆學問”。東北虎的現象不值得我們的教育去深思嗎?化用艾青的一句詩: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教育愛得深沉!因爲這份愛,我特別呼籲我們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更要關注他們能力的培養;因爲這份愛,我希望我們的學生放鬆心情,調好心態,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學出美麗,學出精彩!也因爲這分愛,我希望我們的教師活得更加自信,活得更有尊嚴!

“用真愛滋潤學生心田,用真心耕耘教育事業”這將是我不懈的追求,僅以與各位共勉。

師德先進個人發言稿4

我被安排在這次會上代表教師作一個發言。我可能無法代表別人說話,我說的只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過,教師之爲教師,有他的共性,所以我的話可能會引發其他老師的共鳴,因此也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想談一個話題,叫做“守住教師的本分”。我自己不見得能做得好,但想通過這個話題的討論,與各位共勉。

我個人自1973年從教以來,算起來差不多40年,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教過了,只差幼兒園還沒教過,我考慮能否在退休以後再來過把癮。

孟子講,“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樂,是人生最高的樂或幸福,甚至“王天下”都不在其中。用今天的話說,給我當總統都不換。第一樂講家庭生活,第二樂講做人的原則,第三樂講人生的事業。這三樂,第一條是“命”,不能選擇;第二條是做人的本分,用康德的話講,可以說它是一個絕對的命令,做任何事都須以它作根據,是人之作爲人的一種必然選擇;第三條作爲人生的一項事業,是一個可能的選擇。對這第三條,我與孟夫子心有慼慼焉,也在其中感到了極大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選擇,我還會選擇做教師。

就自己這幾十年做教師的體會來講,我覺得孟子講的這“三樂”中第二條最重要,它是我們做人的本分,有它作爲根據,人生才能真正具有內在的“樂”或真正的幸福。包括做教師在內的人的所有事業成就,均須以第二條作爲根本。

先儒講“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孔子重正名,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學》講人要有所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等,都是說人在社會生活中,各有分位,應守住自己的本分。君要做得像君的樣子,臣要做得像臣的樣子,爲父、爲子、爲國民、爲老師、爲學生,都應如此,借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事物要符合自身的概念,纔是好、是善。

在我們現在所處身的這個高度物化的社會環境裏,人要想守住本分,合乎自身的概念,很不容易。(發言稿 )爲官,經商,都面臨這樣的問題。當教師的處境要好一點,但外面也有誘惑,怎樣守住自己的本分,對得起“師”這個名,就很重要。

“師”的本分是什麼?韓愈《師說》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三者不是並列的關係,其中“傳道”一條最重要。韓愈解釋說,我們尊之爲“師”的,不論少長,能“聞道”即可爲吾“師”。所以說“吾師,道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是說我有了一個教師的職位,就可以是“師”。聞道、得道,是“師”之所以爲師的標準,它也規定了教師的本分之所在。

首先,這個師“道”,是一種人格的要求。

今天的教師,是一種負責傳授知識的職業化的工作,與古時的“師”有所區別。按錢穆先生的說法,中國古學是一種通人通儒之學。金嶽霖先生也說,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學問就是他的傳記。梁漱溟先生亦因終生篤守其信念而行,而被稱作“最後的儒家”。故古來言師道,爲人與爲學是一體的。我覺得,現代學校教師雖然已成職業,但先儒有關師“道”的教訓,仍然有效,它的精神還應該繼承。職業雖然分途,但在教師個體身上,做個好人與好的專家、學者應該是一體的。

其次,這個師“道”,對學問也有一種要求,這就是學問要有內在的一貫性和真實性。

《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爲孔子的特點是博學多聞,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又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學無常師,他的學問雖博卻不駁雜,就是因爲有一貫之道貫通其中。今天知識爆炸,學生了解的東西我們教師可能都跟不上。在學問上有一貫之道,面對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才能應對裕如,具有一種轉世而不爲世轉的能力。

我們教師現在壓力很大,有很多任務,發表論文有數量、級別要求。這促使很多人爲發表文章而發表文章,今天的文字與昨天的文字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這就不行。我們呼籲官方學術評價的體系要逐漸改變,提供一個使學者真正可以做到真積力久,厚積薄發的學術環境,這樣我們的學術才能是真實的,纔能有紮紮實實的進步。但我們自己亦應首先對自己有這個要求。

我自己是一個笨人,寫東西慢而且少。有兩個字,叫做“不敢”。不考慮成熟的話不敢說,不敢發表。不過,這裏面也有愛惜自己羽毛的意思。從效果來考慮,應景的文字發出來,對自己不是加分,而是減分;從長遠看,做這樣的事其實很傻的。我自己平時看書,注意積累一些問題。對有些問題,從有想法到能夠貫通,再把它寫成文字發表,有的要間隔二三年,甚至十年。這當然是因爲自己資質愚鈍,只能做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事。我不否認人的資質差異,有人就是又好又快,那是天才。一般人還是需要下點“慢”的功夫,才能做成像點樣的東西。我對自己的學生也提到這樣的要求。我講《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第一講緒論,就題爲“形成屬於你自己的方法”。

其三,從這個師“道”對人格的要求延伸到教學或韓愈所說“授業、解惑”,傳統的教育所倡“成德之教”,在今天仍有意義。

古代教育以成德爲本,“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現代教育則不同。現代大學基本上成了教授知識、技能的場所,而缺乏教化的職能。我研究儒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近代以來政教分途,西方在學校知識技能性的教育之外,還有宗教等作爲人的精神人格教養的體制保障。當代中國學校教育的完全西方化,導致了整個社會德性人格教化體系的缺失。我們的人文學科是否可以承擔這樣一種責任?

近年,民間自由講學的傳統在慢慢恢復,很多書院、學堂、讀書會逐漸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向傳統的民間學術迴歸。校園人文學術環境對此也有相應的反映。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科研團隊,都較注重這個方面。我們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上加大這方面的分量,引導學生誦讀經典,以直觀的方式使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經典誦讀一類的社會活動。20xx年底,我們組織成立了“輔仁國學講壇”,每年邀請一些國內外著名專家蒞臨演講,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與專家進行交流。20xx年9月,中國哲學和倫理學專業的研究生組織發起以研讀傳統文化經典爲主要活動內容的“輔仁讀書會”,本學科老師輪流作指導老師。輔仁讀書會遵循“傳習經典,修養身心;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宗旨,組織讀書會,並開拓《木鐸新聲》會刊、讀書博客等多個學術平臺。讀書會依託他們的專業優勢,爲學生提供了研讀經典的文化平臺,提供了師生交流的機會,凸顯出校園文化自身超越專業閾限的人文教養、德行教化這一方面的作用,對彌補大學偏於知識技能化的缺失,是有很有意義的。它反過來也促進了同學們對專業的興趣,二者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這當然只是一種探索。但我們需要有這樣一種意識:中國社會要逐漸形成自身體制化的人文素養教育機制,這一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人文學科對此似應有一份責任。

以上是自己有關教師職責、本分的一點體會,講得不對的地方,敬請批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