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6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2016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他們在爲城市建設和發展及農村經濟發展、家庭收入做出貢獻的同時,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已凸顯出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2016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2016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調查報告1】

  前言

爲有針對性地對《構建和諧家庭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法對策研究》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我們決定對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的留守兒童進行單項研究。通過上學期的排查,我校共有114名留守兒童。爲了使留守兒童像其他孩子一樣有溫暖感和安全感,我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和“溫馨小屋”兩個特殊功能室,並由黔西電廠職工和我校部分教師與他們結成了“一對一”的幫扶對子。爲了使幫扶活動有的放矢,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生理、學習、生活等方面面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一次留守兒童的徹底調查活動。調查的方式是問卷和座談。

  一、留守的原因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學生:100名。年級:一至六年級

留守原因

人數

百分比

父母離異

23

23%

父母雙雙外出打工

67

67%

父母一方去世

6

6%

其他

4

4%

情況分析:

以上的數據統計表明,只有65%的家庭是因爲經濟原因不得不外出打工,而35%的家庭則因父母無責任心,使孩子成了他們扭曲的人生觀的犧牲品。在調查中,只有一個孩子的描述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感覺很幸福”中提到“幸福”,另一個孩子描述“沒什麼困難,很開心”中提到“開心”,而大多數孩子一提到父母便眼淚汪汪,有的是因爲想父母,有的是因爲恨父母。

案例一:

李某某,男,11歲,現就讀於四(3)班。表面看上去孩子虎頭虎腦,俊俏可愛,但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他多了幾分憂鬱,也不像他孩子那樣穿戴整潔,談吐自如。這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學生”。在他一歲多時,父母便離婚了,並且雙雙都不要他,各自到外地打工並分別組建了新的家庭。十年來,孩子一直跟着沒任何收入的奶奶租房住,平時靠叔叔和姑姑每月給點生活費,勉強維持生活。他不知道父母的名字,更不記得他們的模樣,因爲這麼多年來,父母都不曾來看過他。當問及“你想爸媽嗎?”他語氣堅定、眼神果敢地說:“不想,我恨他們”。

案例二:

熊某某,女,11歲,五年級()班。當與她結對的羅老師和她談到留守原因時,突然覺得無法填寫。因爲該生說她父母都沒出遠門打工,但她家一共有五個孩子,她從小就被寄養在伯父家,很小的時候在大伯家,後來又在二伯加。孩子臉上寫着迷茫、無辜和無助。她不知道該怎樣界定自己是否留守兒童,她只知道自己從來沒像其他孩子一樣可以天天跟父母撒嬌,就算是被父母罵一次的經歷都沒有過。孩子心中充滿着怨恨。

  二、生活現狀

調查顯示:有82名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2名孩子和姑姑或姨媽生活在一起,有5名孩子住老師家,另有一名孩子一人租房住。

他們的生活水平統計如下:

狀況描述

人 數

百分比

衣食無憂

9

9%

一般

81

81%

較困難

7

7%

很困難

3

3%

情況分析:

以上數據說明,多數父母外出確實能解決家庭的經濟問題,讓老人和孩子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但結合前一項的調查顯示,只有父母關係正常的家庭才能讓留守兒童得到生活上的滿足。而生活“很困難”和“較困難”的家庭都是因父母“分道揚鑣”而至。

當中凸顯出來的隔代教育產生的溺愛現象非常明顯,導致孩子的生活習慣不良,生存能力低下。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給學校教育帶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學習狀況

通過問卷、訪談兩種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代理家長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其餘大部分中有的是沒文化,有的是沒時間,都只能是動口喊一喊,甚至連檢查的能力和時間的沒有。大多數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成績在中等。但少部分孩子卻是老師最頭疼的,要麼上課老走神,要麼不完成作業,對待學習的態度很被動,並且學習非常吃力,成了班上“拖後腿”的典型。

案例三:

唐某某,女,9歲,三(1)班。父母帶着三歲的妹妹到外地打工,自己與爺爺奶奶生活,在城裏租房讀書,週一至五,由爺爺或奶奶照顧自己,週末回鄉下的家。爺爺奶奶都不識字,平時不能輔導孩子做功課,也不能很好地與孩子溝通,孩子感覺孤單無助,平時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成績一直在全班之後,致使孩子越來越怕讀書,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該生在一個月內向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寫了7封信,內容摘要如下:①老師,爲什麼我的成績提不高?②老師,爲什麼我的心裏無時無刻想着媽媽?③老師,爲什麼我總覺得自己好孤單?④老師,你說爲什麼媽媽來了,讓親人們都不要告訴我,不讓我見她,我見了她會害她嗎?……試想,心理負擔這麼重的孩子,她該用什麼心思去學好知識?

類似的孩子還有十來個。綜合分析,這部分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他們大多原本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

  四、心理健康情況

孩子們因長期缺少親情關愛,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導致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一年一次的爲53%,一年至兩年一次的爲34%,兩年以上一次的有11%,還有兩個孩子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母。另外我們還發現一個讓人心痛的事實,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姓名的有9人,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電話號碼的有44人。能通過電話保持每週都交流的家庭只佔22%,每月都有交流的佔40%,其餘的只是偶爾打電話或根本就不聯繫。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孩子們形成了如下幾種類型的心理傾向:

(一)外強中乾型

在堅強的外表下,他們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極易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定。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呵護,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與父母交流,但是沒有。所以一旦看到別的父母來看望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那顆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馬上有了反應,傷心流淚、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厭學、仇恨父母。這類孩子的學習大多不夠穩定,時好時壞,受情緒影響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