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大綱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如果在少年時期,所得到的不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品德教育,就會影響到成年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取向,將決定他一生前途和命運的沉浮。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

一、現狀分析

(1)本學期學情簡析:

本學期,我擔任小學三年級4個平行班級。學生學習成績和思想水平參差不齊,但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

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2)教材分析

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爲依據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增強了,形式活潑,富有童趣,教材更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長》;《可愛的學校》;《爲我們生活服務的人》。每個單元下設了三~四個主題,共11個主題。

二、指導思想

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力圖全面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課程標準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薰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在品德實踐中提高道德素質。從學生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各學科知識的整合,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任務目標

1、瞭解家庭的構成,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瞭解父母的工作、興趣愛好等,體會他們他們對社會及家庭的貢獻。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

3、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四、工作要點:

1、瞭解家庭的構成,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瞭解父母的工作、興趣愛好等,體會他們他們對社會及家庭的貢獻。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

3、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對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4、瞭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係。

5、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

6、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域簡單的平面圖和線路圖。

7、知道學校的組織機構,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尊敬老師,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

8、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9、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五、工作職責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工作任務及策略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爲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七、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計十一課。課時基本上定爲每週1個主題課,每主題課安排3、4個課時,每課時40分鐘。每主題課前兩課時進行新知識教學,其中調查、總結可適當安排1課時;及時做好期中、期末知識鞏固與測評 。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48個學生,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各科文化課學習比較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又生於農村知識面窄,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爲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啓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編制了“誇誇我自己”、“溫暖的家”、“我愛我們的學校”、“家鄉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鄉風情”五個單元,共19 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2-3 課時,一冊書安排40 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學目標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後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麼?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 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着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爲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爲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五、教學專題

1、研究主題: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2、研究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爲和習慣。

3、研究目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4、研究方法:平時觀察、小組合作、家校結合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