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總結 > 環保工作總結和來年總結大綱

環保工作總結和來年總結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今年以來,我市環保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鞏固“創模”成果爲基礎,以生態建設和太湖水污染防治爲重點,抓好爲民辦實事項目,切實加強行風建設,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爲,努力保障環境安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環保廳的正確領導下,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市及所轄市均被命名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市創建成環保模範城市羣,有力促進了全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環保工作總結和來年總結

一、認真編制環保三年行動綱要,積極啓動“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1、加強領導,明確目標責任。年初,市委九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常州”的目標。市委、市政府多次專題研究如何貫徹科學發展觀。市領導多次赴市河、入湖河道和市環保局現場檢查、指導、辦公。市政府分別與各轄市、區政府及市有關綜合部門簽訂了20xx年環保目標責任書,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常州”、“綠色常州”的目標,開展好環保各項工作。

2、制定規劃,細化實施方案。在赴兄弟城市學習調研生態建設的基礎上,一是制訂創建生態示範區的實施方案和計劃,依託中德合作城市規劃與管理項目,配合國際規劃專家,引入國際生態理念和規劃方法,結合常州實際,編制完成了《常州市生態市規劃編制大綱》。

二是根據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公開招標選定編制單位,加快編制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指導和引導我市生態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三是編制《20xx~20xx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實施綱要》,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聽取彙報,進一步明確了我市近三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具體目標。在《綱要》的編制過程中,會同市經貿、建設、規劃、園林等相關部門將環保規劃、計劃系統地落實到城市建設工程項目中,落實到各部門的日常工作中,努力提高環境規劃、計劃的可操作性。《綱要》提出了今後三年我市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針對水污染綜合治理、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固體廢物處置及利用、城市綠化建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噪聲及放射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制定行動目標和措施,健全完成行動目標的保障機制,構建了我市今後三年環境保護和建設框架,尤其是提出了近3年要搬遷的73家(武進23家)工業企業名單。另外,在完成全市及中心城區大氣環境容量測算工作的基礎上,編制了我市環境質量全面達標方案和大氣環境質量達標方案。

3、多措並舉,強化環保宣傳。爲使環保工作更貼近實際、貼近市民、貼近生活,根據省環保廳統一部署,我們啓動了環保進企業、進社區、進村鎮、進學校的“環保四進”工作,以解決羣衆身邊的環境問題爲目標,向社會各個層面拓展。組織了常州市紀念“6·5”世界環境日系列宣傳活動、“我爲建設生態常州獻一計”有獎徵文等活動。市各新聞單位圍繞生態市建設、太湖治理、清理整頓、行風評議、爲民辦實事等中心工作,以消息、言論、通訊、跟蹤採訪等多種形式,加大了宣傳力度,努力營造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氛圍。全市學校環境教育普及率已提高到88%,全市已創建成省級“綠色社區”3家、市級11家,拾綠色家庭”7家,拾環境友好企業”2家,國家、盛市級“綠色學校”92所。

二、大力推進環境建設和整治,鞏固完善“創模”工作成果1、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對已建成的環保模範城市“自願複查”和省環保廳“自願承諾,持續改進”的工作要求,按照市政府《關於構建城市管理機制的意見》,各級各部門同心協力,繼續推進各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切實解決城市發展中出現的或市民關心的城市環境重點問題。

一是鞏固市河整治一期工程建設成果。爲了進一步改善市河水環境質量,加大了污水截流工作力度。

二是全面開展創建園林城市工作,爲打造“綠色常州”,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城市綠化的投入,大力推進重點綠化工程、園林景觀路和主要道路綠化工程等五大工程,主要綠化指標均超過了省園林城市標準。

三是加強協調抓落實,市“創模辦”與有關部門協調落實市河定期活水、定期打撈漂浮物等工作,協調海事、航道部門研究制定枯水期航運應急預案,加強對過往船隻的疏導,對船戶的生活廢棄物提出切合實際的管理辦法,防止污染水環境。

2、完善環境長效監管機制。

一是深化各項日常環境監管工作,進一步落實鞏固“創模”成效的管理機制。如現場檢查爐窯816臺(套)次,對9家超標排放單位立案處理,市區煙塵控制區覆蓋率保持100%。

二是加強排污申報年審和市屬企業治理設施年檢等工作,結合年審年檢和審覈發證,對企業存在的事故隱患及時部署監管措施,督促企業實施雨水、污水分流和排污口整治,將環境管理納入規範化軌道。

三是規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完成了市環保局監控中心的建設,督促3家單位安裝了COD在線監測儀並聯網運行。出臺了《常州市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監督管理辦法(暫行)》,加強了對現有自動監控系統的管理。

四是積極開展環境友好企業、生態工業園、環保模範鄉鎮、環保模範工業園區、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樹立典型,發揮示範效應。另外,根據省委、省x府《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的“到2005年,太湖流域所有印染企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I級標準”要求,報省環保廳下文確定了75家自備處理設施的企業和7家接入印染廢水的污水集中處理廠爲我市執行一級排放標準單位,並下達了限期治理任務。

3、加強危險廢物管理工作。根據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加強了對全市醫療廢物的管理,逐步推行醫療廢物的集中處置,對醫療廢物從收儲、運輸到處置實行全封閉管理。對全市中心衛生院以上的30家醫療單位開展了醫療廢物產生和處置調查,市區年內集中處置醫療廢物320噸。會同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對我市60家重點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17家重點化學儲存企業進行跟蹤管理,督促其安全處置產生的危險廢物,並制定事故應急預案。經過嚴格的考覈、驗收、公示和審查,國家環保總局爲我市及金壇、溧陽舉行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授牌儀式,全市“創模”實現了“滿堂紅”,創建成全省第二個、全國第三個環保模範城市羣,投資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三、強化監督管理,深入推進太湖水污染防治1、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結合“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羣衆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加強對“兩河”地區印染、化工電鍍、紡織後整理等企業的環保監管和執法,努力削減“兩河”工業污水排放量。同時,嚴格控制在“兩河”地區新增工業污染源,每月現場督促有關企業、建設項目進入各類專業工業園區,以便集中治污。加強對企業污水治理設施的監督檢查,現場檢查616廠次,市區污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轉率達97。5%。

2、深化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制度。爲實現我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深入推行排放污染物許可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放總量基礎臺帳,先後爲金隆嘉化工和鐵本重組項目調劑平衡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總量,確保了市重點項目的順利推進。重點加強對化工、印染、熱電、鋼鐵、水泥等重污染行業的許可證監管,對超標源下達了限期治理任務,推進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粉塵治理。認真部署實施江蘇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並在全市開展非電廠二氧化硫排放源治理工作,對列入計劃的12個企業23個項目進行了跟蹤督查,已完成6個項目,有效削減了污染總量。

3、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十五”期間,我市計劃建設11座城鎮污水處理廠,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6。3億元,建成投運6座,累計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3。3萬噸/日,其中市區26。5萬噸/日,新增的污水處理能力爲20。5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已達61。4%。倡導“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管理社會化、運行建設市場化”的模式,支持民間資本投資治污工程,武進遙觀5個民營企業主聯合投資3000萬元,共同籌建了前楊污水處理廠(1萬噸/日)。

四、着力源頭控制,倡導循環經濟1、完善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制度。經市環保局審辦的建設項目647個,通過預審報省環保廳的122個,環保“三同時”驗收項目127個,退批了28個選址不當或無有效污染治理技術的建設項目。進一步實行建設項目和行政處罰會審制,對261項(次)的項目進行了會審討論,防止和杜絕審批失誤、處罰失度情況的發生。認真吸勸鐵本事件”的教訓,組織局系統上下進行反思,進一步嚴格審批權限,嚴禁越權審批、違法審批。同時抓環評質量,對局機關內部開發處、監理處等有關處室的中層職位實行了輪崗交流,對環評單位相關人員進行了處理。還印發了《關於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監察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了項目審批與現場監察之間的協調配合,強化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環境監管。根據上級文件要求,對全市鋼鐵、水泥、電解鋁項目以及2000年以來的其它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對“未批先建,邊批邊建”以及“三同時”執行不到位的項目建設單位依法予以嚴處,全市共清理項目16228個,其中責令限期整改的152個,停產整頓的55個。積極爲建設單位提供高效服務,認真實行了一個窗口對外,即凡涉及建設項目的有關審批事項一律由環保服務窗口受理。圍繞“鐵本重組”、納科電子、省常中搬遷等重大項目進行了大量的協調和服務。對無污染或輕污染項目,在辦理企業設立、變更登記註冊時,實行了“告知承諾制”,與此同時,還督促各轄市、區完善了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接管處理項目臺帳,並採取措施加強了對入區項目的環境管理。各級環保部門加強服務意識,及早介入,指導園區的環境保護建設,並與地方主管部門及時溝通、互商對策,共同促進園區的健康發展。

2、開展科研,倡導循環經濟。組織開展常州市循環經濟建設規劃研究工作;加強對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的'扶持,我市6家單位的省級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通過專家驗收,其示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並正在申報和篩選市第二批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單位。另外,繼續推進環境科研,組織完成了《常州市市區水污染治理設施現狀評價及對策》研究課題。

3、努力推進清潔生產和ISO14000認證。通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清潔生產促進法》,促進了企業改進工藝技術、降低物耗、減少污染,提高效益。今年又有38家企業參加清潔生產審覈工作,市第二批“一產、三產”清潔生產試點單位中,各有1家通過了預驗收。按《清潔生產促進法》要求,已啓動了2家省重點污染源單位的強制清潔生產審覈程序。全市累計有85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質量體系認證。天目湖旅遊度假區建成全省首家ISO14000省級示範區。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順利通過了ISO14000體系複覈評審。

五、開展專項整治,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爲1、嚴查環境違法行爲。按照國務院要求和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聯合召開的“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羣衆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以查處違法排污企業爲突破口,大力開展環保專項整治,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爲。

一是加強領導,統一協調。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爲組長的環保專項整治工作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統一指揮協調專項行動。

二是制定方案,廣泛發動,開展檢查。到8月底,我市已出動環境執法人員8437人次,檢查企業2392廠次(其中僅市環保局就開展夜間和節假日抽查262廠次),對44家企業環境違法行爲進行了查處,清查出應取締、關閉、淘汰的違法企業11家,限期整改128家,要求停產治理20家,查處重點環境案件35件。

2、聯合開展專項行動。根據上級環保、公安、衛生等部門的統一部署,爲加強對放射源的監督管理,預防和減少放射事故,保障公衆健康和環境安全,會同市公安局、衛生局聯合開展“清查放射源,讓百姓放心”專項行動,在省環保廳、輻射站的指導下,自6月份開始,歷經4個多月,經過放射源申報登記、現場檢查、限期整改、立案追繳、收貯廢源五個階段。基本查清了全市放射源的數量、種類和分佈情況,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整改意見併發出整改通知書31份,督促消除存在的安全隱患。迄今共收貯廢源92枚,進一步規範了在用源的管理,爲徹底消除其安全隱患,保持放射源的長治久安打下了良好的基矗3、實施礦山生態監察專項檢查。根據國家和省統一部署,爲嚴肅查處礦產資源開發中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違法行爲,會同國土、安監等部門於8~9月份組織開展了礦山生態監察專項檢查。全面檢查了全市157家非煤礦山企業、306個在採露採礦石宕口和141個已停採(關閉)採石宕口,促進了礦山生態保護。

4、加強環境法制工作。

一是加強了對執法人員的業務培訓。通過“四五”普法學習、全系統集訓、組織關於執法規範的專題輔導、考試、組織參加市行政許可法培訓等方式,促進了執法的規範、透明和公正;二是認真做好規範性文件制訂完善工作。爲加快城市能源結構調整步伐,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市政府頒佈了《常州市市區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區域管理規定》。按照《行政許可法》要求,我們對規範性文件進行了清理,重新制訂、規範了行政執法文書;三是完善和規範了行政處罰工作。制訂了《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自由裁量規範》,組織全系統簽訂了《環境行政執法責任書》,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64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35起案件;四是開展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對我市環保行政許可事項進行了清理,使我市環保行政許可事項減少了25項,審批時間縮短到法定時間的三分之一;五是配合國家審計署江蘇環境專項審計組對我市開展“十五”太湖水污染防治項目推進進度和資金的審計工作,通過自查自糾和全面審計,進一步規範了排污費徵收和使用行爲。

六、以人爲本辦好實事,維護人民羣衆的環境權益1、完成市區100家餐飲業油煙污染治理目標。爲切實解決廣大市民身邊的環境問題,在市區主要臨街和居民密集區完成了105家餐飲業單位油煙達標排放工作。在完成飲食服務業油煙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市環委會編制下發了相關《實施方案》,明確分解落實了任務,在工作中對重點街道和有信訪投訴的餐飲企業首先進行達標治理,組織力量重點督查,初步形成市區6條飲食服務業油煙治理示範街。

2、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提高工作效率。“12369”環保舉報系統採用了相關軟件,對電話投訴受理、處理工作實施計算機管理,實現了電話轉接、全程錄音、網上交辦、網上答覆、分析統計等功能,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繼續完善實驗室的操作規程和質量保證,順利通過了實驗室資質認證的現場覈查工作,並進行實驗室認可擴項50餘項,購進各類儀器設備30餘臺套,擴展了監測能力,全市所有空氣和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均設立了規範的標誌牌,全年提供各類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約16000個。

3、及時調處環境信訪,保障環境安全。受理2015件環境信訪和8起污染事故,處理率100%,結案率達98。6%。其中根據羣衆舉報對有關企業現場檢查400餘廠次,立案處理了20多家環境違法單位。爲確保農業用水安全,會同有關轄市、區環保局,多次對流域性水污染投訴較多的區域進行了現場調查,查清污水來源,並與兄弟市環保局協調,共同加強交界斷面水污染控制,對重點河段、重點企業、化學危險品庫等加強監管,嚴防區域性污染事故。爲了給考生營造一個安靜的複習迎考環境,5月中旬起,各級環保部門強化對轄區內噪聲擾民單位的監督檢查,督促整改,並多次組織聯合夜間檢查,查處了一批噪聲擾民單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還參與了對鐵路東貨場噪聲污染糾紛、常隆化工有限公司5。20廢氣外溢事件、建濤化工儲罐爆炸等污染糾紛的調處工作,經各部門共同努力,有效防止了社會矛盾糾紛的激化。

4、認真辦理環保建議、提案。辦理市人大建議和市政協提案共29件,代表和委員們均表示滿意或予以理解。在辦理中,根據建議、提案涉及內容,深入現場督辦30餘次,並將效能監察機制引入整個辦理過程,確保了辦理時間和質量到位。

七、紮實開展行風評議活動,努力提升環保隊伍形象1、着力強化黨風廉政建設。

一是以完善制度建設爲保證,通過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狀》、承諾書和執行環保系統《六條禁令》、《十條紀律》,結合重點工作組織效能監察,從而將依法行政、制度管人、規範辦事、責任追究落到實處。

二是以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爲宗旨,融管理於服務之中,將服務作爲管理的延伸。

2、努力創建文明行業。

一是以創建學習型機關爲抓手,努力做到各類學習經常化、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內容專題化,營造了勤學習、鑽業務、講正氣、求進取的良好氛圍。

二是以爲民服務爲抓手,深入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活動,全市環保系統10個創建單位中已有9個分別通過了2003—2004年度創建初審。全系統踊躍參加爲輟學兒童捐款、支援西藏、慈善一日捐等慈善活動,奉獻愛心。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爲戰鬥在我市一線的市勞模、傑出青年、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免費進行居室環境監測與諮詢。

3、加強作風、行風建設。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國務院糾風辦的統一部署,全市環保系統大力開展了行風評議、作風整頓工作。以我市年初開展的萬人評議機關活動爲契機,結合年初確定的作風轉變年和6月份起開始的作風整頓活動,着力解決本系統存在的突出行風問題和人民羣衆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加強行風建設,整肅隊伍紀律和風氣,推進重點環境治理任務的完成,切實維護人民羣衆的環境權益,進一步樹立了新時期環保部門及執法隊伍的良好形象。在評議活動中全系統全面發動,統一思想,強化領導,對照羣衆意見,逐條分解,落實整改。全系統召開的動員、學習、交流、彙報會議共計43次,與同級糾風辦召開聯席會議或專題研究22次,組織調查35次,走訪單位、企業177次,召開座談會22次。在全市發放行風建設評議表520份,評議滿意率爲96。5%。

2004年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市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在客觀上還存在着矛盾,特別是經濟高速增長期間,舊的結構性的污染尚未根治,新的污染問題又接踵而來;二是利益驅動導致破壞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國幹部政績考覈中的綠色GDP考覈制度有待建立,環境法制建設尚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三是環境質量還不夠穩定,環境承載能力不容樂觀,環保工作責任更爲重大。這些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們在今後工作中,進一步明確責任,千方百計,把握重點,不懈努力。

2005年是我市圓滿完成國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和江蘇識環境保護“十五”計劃》任務的決戰年,是我市着力落實《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實施綱要》、推進“生態常州”建設的一個關鍵年,也是銜接好環保“十五”計劃與“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全市環保工作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爲指針,以提高執政能力爲新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提高行政效能,務求工作實效,規範執法行爲,爲民辦好實事。全市環保工作總體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做到兩個確保,突出三個重點和抓好四項基礎工作。即圍繞創建全國生態示範區的目標,確保完成《2005-2007年常州市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實施綱要》的年度計劃和國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任務,突出抓好工業企業搬遷治理、禁燃區建設和印染企業廢水排放提標行動三項重點工作,努力抓好環境規劃編制、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執法和管理創新四項基礎工作。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鞏固、提升“創模”、“治太”成果,推進“生態常州”的建設,進一步強化隊伍能力,努力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環境安全,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 圍繞一個目標,推進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1、大力推進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

一是努力貫徹全省可持續發展工作會議和省委省x府《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意見》精神,加快實施江蘇識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和《循環經濟建設規劃》中的有關工作,加強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環保體制和機制創新。

二是要繼續抓好“創模”的各項工程成效的鞏固、完善。突出重點抓對標,並落實相應的長效管理措施,有力地推進我市的生態環境建設;三是努力抓好“三創建”工作,起好示範作用。督促指導金壇市完成“全國生態示範區”創建工作;指導武進區與市區同步開展生態示範區的創建工作;鼓勵和支持溧陽市在獲得全國生態示範區稱號的基礎上開展生態市建設;全市創建省級優美鄉鎮3個,省級生態村7個,市級生態村16個和市級優美鄉鎮4個。

四是着重推進生態產業的發展。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大力推進創建環境友好企業活動等,推進各個產業的生態化進程。根據國家和省的統一部署,組織開展全市“生物物種資源調查”和土地有機污染物調查。

2、積極參與綜合決策。大力落實環保目標考覈,分解落實創建全國生態示範區等工作任務,着力建立各有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環保工作機制。努力推進各項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制度的落實,依法試行全市各類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有針對性地組織一批環保課題研究,爲全市加強沿江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以循環經濟爲主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提供決策支持,起好參謀作用。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全市相關企業的調查工作,運用價格槓桿,抑制高耗能行業盲目發展。會同有關部門引導新辦項目向建有配套環保基礎設施的工業園區集聚,同時堅決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重的產業以及落後的生產工藝、設備和產品,促進加快結構優化升級,降低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在督促園區完成環保規劃和環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各類園區開發項目的環境管理,督促相關園區逐步完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管網建設等環境基礎設施,促進園區經濟健康快速發展。試行公佈工業增加值排污強度,首先公佈轄市、區的綜合性工業增加值排污強度,同時對印染、鋼鐵、水泥行業進行調研,適時公佈單一性、特徵性工業增加值排污強度,爲政府決策和企業治污提供參考。

3、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確保按計劃完成全市循環經濟建設規劃課題,進一步支持和指導省級試點單位的循環經濟建設工作,積極組織市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深入推行清潔生產,組織和監督省級重點污染源開展強制清潔生產和清潔生產審覈工作,並在印染行業重點源中組織開展清潔生產和清潔生產審覈工作。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宣傳貫徹工作,加強對認證單位的環境管理覈查,配合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國家ISO14000示範區。積極支持、指導國家級環保產業園區的建設。積極推進環境工程諮詢等中介機構建設。進一步做好環境工程設計和產品質量的資質檢查和管理工作。做好環保設施運營資質檢查和管理工作,積極推進環保設施運營的市場化。

4、全面倡導生態文明,營造促進科學發展的氛圍。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生態建設的內涵、意義。深入開展環保“四進”(進社區、進企業、進村鎮、進學校)活動,提高全民環境意識。指導一些社區創建省級綠色社區,引導環境行爲被評爲“綠色”或已通過清潔生產審計驗收的企業創建環境友好企業。抓好各級幹部和青少年、幼兒的環境教育。支持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幹校開設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課程,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能力。深入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培育一批新的“綠色學校”和環境宣教基地,舉辦各類學生環保社會實踐活動,推進全方位的環境教育,提高全社會環境意識。

二、做到兩個確保,推進“治太”、“創模”的新進展5、分解落實,確保完成《綱要》年度計劃。全面落實《三年環境保護和建設實施綱要》,成立工作班子和協調機構,分解落實《綱要》目標任務,進一步充實內涵,制定並確保完成《綱要》年度計劃。將企業搬遷和禁燃區建設作爲兩項重點工作全力推進,力爭通過《綱要》的實施,促使我市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

6、突出抓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制訂太湖水污染防治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鞏固深化工業污染源達標成果,結合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促進加快“兩河”沿線企業的搬遷進程,引導新建項目向配套設施齊全的專業工業園區集聚;在狠抓太湖流域印染企業“提標”工作的同時,做好全市化工企業排污現狀調查,制定實施達標行動方案,使我市化工企業按照省委、省x府有關文件要求,COD、總氮、總磷及特徵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堅持開展“兩河”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重點抓好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河道清淤與保潔、生態防護林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滆湖圍網養殖規模控制、船舶污染防治等工作;探索實行流域水質分段責任制。

7、持續深化、完善“創模”成果。繼續做好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會商建設部門,確定市河沿線污水截流接管計劃,以水系爲單元,繼續下達一批限期接管任務,爭取到2006年完成市河範圍內工業、商業、生活污水接管任務。配合水利部門實施市河綜合整治二期工程,開展或完善三井河、雙橋浜、西涵洞河、後塘河、橫塘浜及紅梅新村內河、陳儲河、鎖橋河、西市河、龍遊河麗華一村段沿線工業污染調查,完成相應的工業污染治理工作。深化各項日常環境監管和督查工作,進一步落實鞏固“創模”、“治太”成效的管理機制,力求持續改進。深化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首先加強排污申報年審和市屬企業治理設施年檢工作,結合年審年檢,對企業存在的事故隱患及時部署監管措施。其次,完成2005年全市總量控制計劃的分解和下達工作,探索建立污染物總量資源庫。企業新建或擴建項目需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必須從總量庫中獲得,未獲得總量的項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設。

第三,認真組織全市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示範試點工作,對污染物超標排放及總量超證單位及時下達限期治理任務並督促實施。

三、突出三個重點,努力改善環境質量8、推進工業企業的搬遷治理。《2005~2007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實施綱要》提出了近3年要搬遷的一批工業企業名單,爲落實搬遷治理任務,配合有關部門制定詳細的年度實施方案,明確分工,協同配合,合力攻堅,努力達到預定的進度,從而有力推進全市工業結構調整和佈局調整,從根本上扭轉市區工業污染狀況。

9、推進禁燃區建設。推進《常州市市區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區域管理規定》的實施,首先是調查摸底,其次是制定措施,確保按要求完成相應的清潔能源改用和鍋爐煙氣脫硫工程。再次是跟蹤督查列入《江蘇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的12個企業23個項目,落實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措施,使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較2000年削減20%。

10、推進印染企業提標行動。狠抓全市直接排入水體的印染企業和接納印染廢水的集中式工業污水處理廠(共82家單位)的“提標”工作,對每個企業進行分析,督促、指導其制定切實可行的達標方案,進行污水深度處理,提高排放標準。運用行政監督、輿論監督等手段掛牌督戰,確保2005年6月30日前全部達到江蘇省地方標準――《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大幅削減水污染物排放總量。

四、抓好四項基礎工作,着力提高監管執法效能11、認真編制環境規劃計劃。完成《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加快《常州市生態市建設規劃》的編制,編制《常州市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組織對照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目標,進一步完善現狀調查,排找差距,制定年度創建計劃和實施方案。

12、抓好環境影響評價監管,從“源頭” 控制污染。認真貫徹《環境影響評價法》,加強對環評單位和環評市場的監管,狠抓環境影響評價質量,依法查處未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等環境違法行爲。加強區域開發的環境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積極會同各有關經濟綜合部門,進一步處理好依法行政與服務企業的關係,加強聯繫溝通,及早主動介入,寓嚴格執法於熱情服務之中。在審批項目時,遵循環境容量和開發區發展規劃的相關要求,嚴格污染控制。對現有的項目審批程序、文書格式、管理制度等進行調整和完善,實現“再造流程”,按新的要求規範建設項目審批行爲,做到對許可事項依法審查和監督。積極推行網上審批,完善內部的會商、會審制度,促進信息公開,規範運作,提高效率。

13、抓好環境執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繼續制訂完善地方環保規範性文件,強化執法監督力度。按照上級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繼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專項行動,以查處違法排污企業爲突破口,大力開展環保專項整治,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爲,重點抓好水環境污染治理,進一步查處沿“兩河”、運河以及市區河道的不法排污企業和違規建設項目。鞏固“清查放射源,讓百姓放心”專項行動成果,進一步全面清查全市放射源使用情況,建立放射源數據庫,將所有放射源(包括流動源)納入安全監管範圍。加大對放射源現場覈查、管理的力度,督促使用單位落實安全責任,明確落實一把手負責下的雙人看管制度,定期檢查放射源使用單位的防護設施、設立警示標誌和警示語,並要求存在安全隱患的單位限期整改。及時收貯閒置廢棄放射源,徹底消除安全隱患,提高放射源安全管理水平。儘快解決戚區放射性廢物庫處置問題。強化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在全市開展危險廢物產生及流向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現場覈查,摸清我市危險廢物的基本情況。引導、鼓勵有能力綜合利用、集中處置的單位申領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通過覈查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嚴肅查處無證經營危險廢物的行爲,規範危險廢物經營市場,確保危險廢物的零排放;對我市60家重點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17家重點危險化學品儲存企業進行跟蹤監管,督促其對產生的危險廢物進行集中處置,並制定事故應急預案;扶持我市首家印染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單位的建設,推進我市污泥綜合利用項目的實施;繼續推進醫療廢物的集中處置,在鐘樓區成功將管理觸角覆蓋社區衛生所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全市醫療廢物的集中處置。

14、抓好管理創新,提高隊伍素質。抓好典型的培植和推廣工作。在培植環保模範鄉鎮等典型的過程中,把“創模”理念向小城鎮擴展,把模範城市環境管理目標和管理手段向中心村鎮延伸,取得以點帶面、以城市帶動農村的輻射效果。抓好環保科技進步,推進環保事業。繼續組織好環保實用科研項目,重點組織完成《循環經濟建設規劃研究》、《運河改道對市區水環境的影響研究》等課題。強化環保實用技術的推廣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國際環境技術交流和合作,走出去,請進來,引智、引資、引技術。抓好能力建設。完善市級污染源監控系統,對4家老污染源安裝COD在線儀,對15家中小企業安裝黑匣子,推進各轄市、區建成和運作自動監控中心,努力實現市內聯網和信息共享,同時積極探索第三方管理,藉助科技手段提升環保執法能力。推進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在監測信息化、自動化方面加大力度,趕超省內先進水平,爲環境監管和執法提供有力支持。抓好污染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完善自動監測網絡、嚴密監控環境質量,保障飲用水、空氣等環境安全。在做好現有水質自動站運行管理的同時,做好新建武進港和常州長江飲用水源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