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朗讀者》有感

觀《朗讀者》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觀《朗讀者》有感

觀《朗讀者》有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朗讀者》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朗讀者》有感1

著名作家、當代"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受邀分享了他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20xx年4月4日,雨果獎公佈20xx年提名名單,劉慈欣的《三體》系列第三部《三體ⅲ:死神永生》入圍,這是《三體》(三部曲)第二次入圍雨果獎。

節目中,劉慈欣講述了從六七歲開始接觸科幻世界的經歷,述說了他探索宇宙深處精神家園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航天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

董卿問道:"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被觸動了這根神經?開始對這方面(科幻)感興趣了呢?"

劉慈欣表示,"正是東方紅一號的發射讓他明白,宇宙之廣闊,超過我的那種很天真的想象。"正所謂國強則少年強,點贊中國航天!

作爲航天的狂熱愛好者,劉慈欣只要有機會就會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觀看衛星發射。

他說:"我是一個航天的很狂熱的愛好者吧!"

隨後,劉慈欣朗讀了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的片段,致敬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朗讀內容節選:我們生存在一個奇妙無比的宇宙中。只有憑藉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鑑賞其年齡、尺度、狂暴甚至美麗。在這個極其廣袤的宇宙中,我們人類所處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因此,我們試圖理解這一切的含義。並且瞭解我們在宇宙中的角色......當今大多數人會覺得,把我們的宇宙喻爲一個無限烏龜塔的圖像相當荒謬。但是我們憑什麼就自認爲了解得更好呢?暫時忘卻你所知道的--或者認爲你所知道的有關空間的知識。然後擡頭凝望夜空,你對所有那些光點作何解釋呢?它們是微小的火焰嗎?它們究竟是什麼?"

讀畢,董卿又問:"如果有一天你到了外太空,如果你有機會看到外星人,你會跟他說什麼呢?"

劉慈欣表示:"那就問一個我在一篇小說裏問外星人的問題--宇宙有目的嗎?"

如果你有機會碰到外星人,你會對他說句什麼呢?

觀《朗讀者》有感2

昨晚,央視一套黃金頻道播放的《朗讀者》迎來了其本季的最後一期,當董卿在謝幕時說到“明年,我們再見”時,就連在半途纔開始看《朗讀者》的浪子愛人都不由的說:“啊,要到明年?!!!”

的確,明年,太久!

自《朗讀者》開播以來,只要時間允許,浪子都會收看;既就是錯過了,浪子也會通過看重播或看回放來彌補,總而言之,可以說每一期的《朗讀者》,浪子都看了。

總體感受,受益匪淺!

一是大大開闊了文學視野。《朗讀者》中朗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不論是小說、散文、詩詞,還是書信、宣言、歌詞,通過音(朗讀者的朗讀)、字(屏幕上顯示的朗讀內容)結合,加深了記憶,加強了理解,加快了閱讀,一舉多得,浪子相信,能一期不落看完《朗讀者》的人,文學知識肯定會有一番大的長進,多好的一個閱讀和學習的機會啊!

二是深深被老一輩的大“家”們所感動。《朗讀者》的每一期都有對德高望重的、資深的大“家”的專訪,也安排有大“家”的單獨朗讀或聯合朗讀,其中包括作家、文學家、翻譯家、科學家、外交家、作曲家以及達到“家”級別的高級工程師、教授等,年歲最高的達到105歲。老一輩的大“家”們的拳拳赤子之心,那種對祖國的熱愛,那種爲報效祖國而敢於平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浪子深爲感動。老一輩的大“家”們是新中國之福啊,也是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們學習的榜樣!

三是真真體會到了演員們表演的功力。《朗讀者》中有很多的影視演員參與朗讀,這些演員大都是一些“戲骨”級的藝人,憑着自己紮實的表演功底,把每一篇作品朗讀的是那麼繪聲繪色、抑揚頓挫,甚至催人淚下,讓浪子深爲歎服。比如徐靜蕾、斯琴高娃、倪萍、濮存昕等,他們的這些朗讀作品真可以成爲一個個經典,回味無窮!

當然,還有丁一舟和賴敏、餘秀華,特別是餘秀華,浪子還是第一次看到她的真容,真沒想到她殘疾的那麼厲害還能寫出那麼多的詩歌,真是了不起!

哎!《朗讀者》讓人學到了太多太多,這麼好的節目,要等到一年以後才能再看到,好“殘忍”!!!

希望《朗讀者》能在今年下半年再播出新的一季!!!

觀《朗讀者》有感3

近段時間,學校的同學都在談論着一個很火的節目,就是cctv4的《朗讀者》,趁着假期,我也瞄準了時間,按時坐在沙發前,打開電視,看看這很火的《朗讀者》到底是何方神聖。原先,《朗讀者》是一個綜藝節目,是以朗讀名著作爲主要資料的。

我看得這一期,主題是《第一次》,這一期的嘉賓很多,有演員王學、棋手柯潔、作曲家許鏡清。這些名人嘉賓都說了他們人生中許多難忘的第一次,並且這些第一次都是他們人生中十分難忘的經歷,帶給他們許多的感悟。

在這麼多的名人第一次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許鏡清的故事,他是著名電視劇《西遊記》的作曲家,也就是說電視劇裏面的主題曲、插曲都是他的作品,爲此,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去進行創作,四年裏他夜以繼日,十分艱苦。那時候,他還有一個夢想,舉辦一個自我作品的演唱會,可是,面臨的困難不是沒有好的作品,而是沒有錢,他缺錢。他嘗試過許多頒辦法去實現願望,卻都一一失敗。就在堅持了多年後,最終在確定夢想的二十多年後,最終迎來的曙光,有人提議他進行衆籌。他理解了這個提議,最終成功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舉行了他的兩場《西遊記》演唱會。在演唱會過後,他深有感觸,就是這樣的一個夢想,二十多年以來,自我都能夠堅持下來,真的不容易,幸好在這二十多年中沒有放棄,最終圓了自我的夢想。同時還感嘆:只要還活着,這一點都不晚。

是啊!夢想只要經過自我的努力,能夠在自我活着的時候實現了,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晚。同時,堅持也很重要,不要因爲一次的失敗就放棄,更不能因爲一次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我們要向許鏡清一樣,二十多年的堅持換來的自我夢想實現的一刻。這不正是我們求學、求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嗎

就如我們班的刁子俊同學,他已經練習武術有五年了,在這五年期間,每一天放學、節假日都回到學校進行訓練,最終,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參加番禺區武術比賽獲得了一等獎、在學校的舞臺上爲我們表演,這也是堅持夢想的結果。

好吧,夢想,我堅持,我來啦……

觀《朗讀者》有感4

開播三月、豆瓣評分8.6分的央視《朗讀者》於昨晚8點,在央視一套播出最後一期。

在以“青春”爲主題的收官期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詩人餘秀華等嘉賓,與觀衆一起致敬青春。

從第一期的“遇見”開始,《朗讀者》十一期節目十一個關鍵詞,每次都能引發無數觀衆的共鳴。而昨晚的關鍵詞“青春”,同樣引起人們的共鳴。

民謠歌手老狼帶來的回憶屬於曾經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那時,老狼還是搖滾憤青,與高曉鬆一起組建了一個叫“青銅器”的搖滾樂隊,每天不是排練,就是騎着自行車四處“茬琴”。所謂“茬琴”是老北京流傳於市井間的一句俚語,講的是青少年之間相互切磋、比試玩吉他的技巧。

導演馮小剛,講述了一段屬於大院禮堂的青春記憶。節目中,他坦言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星期五機關食堂買5分錢一張的電影票,然後去禮堂看電影,馮小剛至今還記得自己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版《紅樓夢》。

中國女排第一個黃金時代中的主力郎平,32年前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塊金牌,也創造了堪稱奇蹟的五連冠歷史。那是她的青春年代,只有24歲。

里約奧運會後,不少媒體報道了郎平爲女排主攻手朱婷緩解壓力的細節。32年前,同樣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壓力絲毫不弱於朱婷,節目中,她坦言爲了緩解壓力只好找教練聊天,每次都聊到流眼淚,“我是一個特別愛哭的人。”

而對於詩人餘秀華來說,她的青春就是一段難以言說的“晦澀文章”。

從小,餘秀華就因爲出生時倒產、缺氧造成的腦癱行動不便,說話也口齒不清,在普通的同學眼中,是個與衆不同的“異類”。

爲了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餘秀華在學生時代竭盡所能努力學習。在得知父母不希望她繼續讀高中後,倔強的餘秀華還直接一個人跑到校長辦公室,要求繼續讀書。

據悉,該期節目嘉賓TFBOYS王源的訪談及朗讀部分,將匯入《朗讀者》特別節目,於5月15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節目中,17歲的TFBOYS成員王源將以自身經歷爲觀衆講述一個不一樣的偶像青春。

觀《朗讀者》有感5

中央電視臺最新一期《朗讀者》欄目請來中國南極科考事業的開拓者――中國南極長城站首任站長郭琨,暢談南極往事。

節目現場,82歲的郭琨坐在輪椅上,他曾經7次赴南極、長期在極寒環境下工作,多年傷病導致雙腿現在無法行走。當年郭琨接到去南極建科考站的任務時,他說:“事關民族榮譽、國家尊嚴,我就是拼了老命,也得把這件事情做好。”

話題轉到1983年,郭琨、司馬俊和宋大巧3人以觀察員身份第一次代表中國出席第十二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當會議討論到實質性內容、進入表決議程時,會議主席拿起小木槌一敲:“請非協商國的代表退出會場!到會議廳外喝咖啡!”會場上的這一“突然襲擊”是中國代表團始料未及的,面對中國在國際南極事務中“落後無權、落後被欺”的局面,郭琨滿腹鬱悶,當即立誓:“中國不在南極建成考察站,絕不再參加這樣的會議!”

建站纔有話語權。1984年,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在冰封雪埋的極地世界裏艱苦奮鬥,創下了僅用40天建成長城站的壯舉。自此,一代又一代的南極科考人員前仆後繼,相繼建立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

在郭琨的講述中,行船的艱難,建站的自豪,特大冰崩的生死考驗……一個個南極故事感染着觀衆。

有個細節更令人感動。在特大冰崩發生時,“大冰山小冰山冰塊把船圍住。隊員們西服也穿上了,鬍子也颳了,皮鞋擦得亮亮的,也有寫遺書的。在南極遇到困難和犧牲,也是正常的,爲了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光榮的”。

節目現場還展示了一個“破鑼”,那是長城站建成後,隊員們太激動而敲破的。說到這裏,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讓郭琨激動難言。

節目中,新一代南極科考隊員們在地球最南端朗讀了舒婷的一首詩《獻給我的同代人》,獻給所有爲建設南極考察站而無私奉獻的前輩們。

如今,冰雪極地正在公衆中掀起了一股熱潮,人們爲“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點贊,爲南極考察隊員開拓事業的忘我獻身精神所激勵。

據悉,本週,“雪龍”船船長及船員將走進湖南衛視《天天向上》錄製現場講述南極故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也將在《文匯報》“文匯講堂”以《冰世界的中國夢》爲題,與嘉賓對話南北極。

觀《朗讀者》有感6

陪伴,是一種溫暖,因爲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貴的時間給了你;

陪伴,更是一種力量,因爲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這是我觀看2月25日央視播出的《朗讀者》後,寫下的感觸良多的一段話。

而這一期的《朗讀者》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數鄭淵潔父子了。

鄭淵潔被稱爲“中國最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童話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與他的父親鄭洪昇是密不可分。

鄭淵潔上小學時,有一次因改變了老師出的作文題,寫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被老師羞辱,他則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從而被學校開除。父親看了他寫的“檢查”後,則說了一句話,“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父親則開始了對鄭淵潔的“家教”模式。

還有一次,父親半夜偷偷給兒子鋼筆灌完鋼筆水,被兒子發現。父子倆聊了許久。最後父親問,“你一個人能把《童話大王》寫多少年?”鄭淵潔回答,“只要你和媽媽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寫下去。”而父親則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父親的陪伴和對兒子的鼓勵,由此可見一斑。而父愛之深沉,也令人爲之動容。

這不禁讓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20xx年12月14日的下午5點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車,離開了生活了21年的家鄉和父母。殊不知,這一次分別讓我整整兩年再也沒見過我的父母。

因爲,這是開往福建的軍列。我要去部隊服役了。

我是家裏的獨生子,從小被父母“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而我從小也沒出過遠門,求學之路:小學在村裏,初中在鎮上,高中在縣裏,大學在市裏,我像是“溫室裏的花朵”。而我到部隊後往家裏打的第一個電話,就情不自禁地哭了。這並不是因爲受不了訓練的苦與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這樣,時間一晃而過,來到了20xx年11月。當時的我糾結於留隊還是退伍。打電話給家裏,父親說,“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來吧!”

就這樣,20xx年12月,我毅然選擇退伍,回到了一所農村小學當老師。

現在,我已參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滿足於這樣“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會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總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總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親的人。

有人說,再多轟轟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爲,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觀《朗讀者》有感7

書聲琅琅,且讀且行。

朗讀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趕着ddl一邊寫論文一邊放直播,還用另一個手機在刷着微博話題跟着動態。但看着那熟悉的舞臺熟悉的燈光和熟悉的她,我彷彿又回到節目的現場,門開,燈亮,聲響,她款款走出,我自內心深處爆發出一聲尖叫,世間美好,匯聚一人,不負如來不負卿。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從初生牛犢到稍涉人世,董老師將朗讀者比喻爲自己的孩子,而作爲觀衆的我們更是這個孩子成長的見證人。閱讀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讀不是,現在的人們已經少有時間和精力會去停下來認真的將書本上的文字朗讀出來,而朗讀者要做的就是喚醒我們讀書的意識。第一季的問世,激發了多少人迴歸書本的慾望,第二季捲土重來,文化底蘊更增,涉及書本更深,面向羣體更廣,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堅守朗讀者節目的初心和目標,堅守董老師的一個夢和一份執着。

我不太愛去宣揚董老師爲了這個節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說長了多少白髮,因爲這一切都是她的事業和責任,她在這其中證明着自己的價值和品質,她也從中獲得了滿足和快樂。但是我們依舊不得不說,董老師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做電視的艱難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最終只被部分人檢驗,而電視節目面向的卻是數十萬的挑剔的、風格迥異、審美不一的觀衆們,得到大家的認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讀者第二季開播前一天的宣傳海報,董老師的眼角多了的幾條皺紋,眼下的發烏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淚,這些我們應該看見。

第一季正趕上我高三,每週的朗讀者便成爲我一週的作文素材,我已經不記得我的作文裏出現過多少次許淵衝先生,出現過多少次胡瑋煒,朗讀者於我,是快速獲取文學新知的好途徑,是快速瞭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徑。

第二季播出此時,我已經來到大學,我不再急功近利的爲考試而讀書,我已經擁有了慢慢讀書的時間和精力,此時我將朗讀者視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將與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這期間我還會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會認識賈先生,我會與姚明一起讀海明威,我會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閱歷的人同行,他們在指引着我,以朗讀者的身份,以朗讀的方式。

朗讀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讓過路人駐足,它讓旁觀者傾耳;它讓古老的文字復活,它讓厚重的書本起舞;它讓現場的人凝神,它讓熒屏前的你我靜氣。

神祕的力量,讓人心動。

朗讀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讀依舊。

朗讀者第二季,書聲琅琅,且讀且行。

觀《朗讀者》有感8

週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爲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一季比一季低,倒是時不時的有一些文化類清流綜藝節目博得了更多的眼球。

受衆品味早已開始改變,一貫的套路開始得不到人心,國內的綜藝節目究竟該怎麼辦?這創新的道路道阻且長啊!

綜藝節目這麼多,質量卻良莠不齊,看的人真是心累。何不這個時候反思一下自身呢?讀信、詩詞,這些不走尋常路的文化類清流綜藝就是很好的證明。

觀《朗讀者》有感9

這部電影向觀衆展示了一段悽美的愛情,友情與人性尊嚴的故事,觀後讓人唏噓不已。

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病的少年麥克與中年婦女漢娜相遇,在她的幫助下,少年回家並得到治療,之後兩人相愛。漢娜不識字,於是讓少年給她讀書,在讀書的日子裏兩人產生了感情,這段忘年之戀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欲求,而是一種靈魂的依靠。但漢娜卻一直沒有向少年說出自己一個不爲人知的祕密:她是個文盲。於是她不辭而別。

然而在一次麥克去觀摩審判納粹戰犯時,無意中發現被告正是漢娜,她爲了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祕密而放棄減刑,直到出獄前爲了自己的尊嚴自殺。而所謂的尊嚴便是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文盲。

此片中講述了關於愛,尊嚴與祕密的故事。正是書讓兩人走在一起,彼此產生愛情;也是因爲漢娜的文盲使其不讓他人知道自己的祕密,同時她也會因爲這個原因向麥克莫明其妙的發脾氣,之後又讓麥克爲自己讀書;她本可以以自己是個文盲將其在二戰中的罪責推脫,但也因爲自己文盲的身份與尊嚴,將這個責任承擔。“保密是西方文學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說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說中都被人們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許是因爲固執,也許是因爲高尚,他們決定不去揭露。”這是在影片進行到20分鐘時,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們講解的內容,這一內容也成爲了解構影片後半段的關鍵。()少年只能默默的在臺上流淚,他沒有向法官說出漢娜的祕密,因爲他愛漢娜併爲漢娜保守祕密。

此片前半部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氛圍,但中部的廳審與後部麥克探監與兩人信件不斷地情節,將這份忘這戀的感情推向了一個高潮,漢娜也在不斷的在學習文化,並以簡短的文字向麥克問候:你好嗎?小子。而這幾個字卻讓漢娜費盡周折。

麥克對韓娜的愛一種無形而深刻的,他知道漢娜的尊嚴,知道她的驕傲,更知道她的無知,可他寧願給他所愛的人最好的愛——替她隱瞞這樣一個事實,他的愛是偉大的。

當然在片中漢娜與麥克的愛是在一種忘情的基礎上的,他們忘記倫理,但是他們的愛卻在無形中記麥克多年後離異,只因這一段忘情之戀,使其在心中永遠無法忘記漢娜在其心中與感情中的地位。

漢娜是個罪犯,但也是個受害者。她無微不至的執行命令,但這樣的小錯卻在鑄成一個大錯,最終成爲一個戰犯。

觀《朗讀者》有感10

我們需要一檔如同把花瓣散落髮間的節目,聽得到心動,聞得到靈魂香氣,於是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製作的這檔《朗讀者》便出現了。接近1年時間的籌備,2月18日晚8點CCTV-1終於要跟觀衆見面了。

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衝等嘉賓。

1、朗:朗詠清川飛夜霜,此刻豁然開朗

“朗詠清川飛夜霜。”李白的《勞勞亭歌》讓人們仿若能看到聲音的響亮清澈,“朗”是獨屬聲音世界的魅力,爲了“朗然”,所以需要“朗吟”;因爲“朗暢”,所以人生“朗靜”。一個“朗”字,是串聯聲音魅力的紐帶,更能喚醒潛在中的本真。我若朗朗烈烈,生命便理直氣壯。

匆匆忙忙白駒過隙,卻發現自己連回眸的念想都沒有,不明不白不清不楚,迷茫由生心境,於是你我,便如同漂泊大海間失去方向的孤舟,手足無措茫茫無期。一個“朗”字,其實是生命中最被人們忽視的財富,“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剎那,應該是幸福的吧。

2、讀:那些記載深情的故事與詩篇,都是爲了被誦讀而存在的

所有的篇章,所有的詩歌,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散文,都是爲了被誦讀。時間可以流逝,但是記憶可以被深刻。文字成爲我們記錄的方式,古往今來,陰晴圓缺,那些我們未曾謀面的經歷,全都以文字的方式邂逅了。但是若不讀,這些飽含愛意和心境的詩行和文章,都會被歷史塵封,被時間飄零。沒有被讀過的故事,它們真的存在過嗎?

我們的一生,要遇到太多人和事,太多次被衝散,時間久了我們學會了遺忘。當淡忘成爲習慣後,生命中才會滿是遺憾,這也是爲何我們會孤獨,會難過,會空虛,會滿目瘡痍。只有讀到最喜愛的文字,我們的心情纔會歡暢。

只有那些故事與經歷,被我們讀過,我們纔會用澄澈的雙眸和純淨的心靈去追隨,去感激。愛讓我們的人生完整,而讀讓我們的愛更加深刻。

觀《朗讀者》有感11

選擇,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哪裏都有選擇,在哪裏都有小小大大的選擇。而面對選擇,最後的就是大膽的面對,這將是一種磨練。

下午馮老師給我們看了《朗讀者》這個節目,主題是“選擇”,我不禁展開了會想。

我自我認爲,從我出生至今,最大的選擇,是三年級時的那個——略有叛逆的選擇。

當時,是一節普普通通的數學課,因爲兩名同學沒有認真聽講導致10多分鐘的課間轉瞬即逝,當時我就心想:怎麼老師沉默了半天開不讓下課啊!最後想了想只得一氣之下衝出了教室。

在教學樓外,我根本不知道能做什麼,上了廁所就愣生生地坐在學校南半部的臺階上(我們當時的教學樓在北半部)。我不敢回教室,怕老師說我,更不敢去別的地方,更何況現在是上課時間。過了一會兒隱隱約約的看見幾個同伴的同學出來似是在尋找我,我正在氣頭上便又轉移到了文藝廣場前。

坐了一會兒,我看見了一個有些陌生但略顯威嚴的“老師”恰好走過我面前。“不對啊!老師現在要不都在上課要不都在備課,這個人好像是……王校長。”我心裏不禁咯噔了一下,現在真後悔沒有回教室。

“你是哪個年級的啊?”“三……年級。”因爲當時正當氣頭再加上校長突然出現不由得緊張起來,“怎麼不去上課啊?”“……”“那先去我那兒吧,外邊怪凍得。”

我隨着王校長到了她的辦公室,她問我:“你是哪個班的啊?”“三…三(9)班。”我還是顯得有些膽顫,腿哆哆嗦嗦的晃個不停。

最後我又被陳老師領會了班級,此次“冒險”恐是在學校最大的一次罷,也算是哮喘的前兆。

以後要改掉叛逆選擇這種習慣,控制情緒、調整情緒,不禁讚歎道:選擇,我正式向你發出挑戰!

觀《朗讀者》有感12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置。當初我們創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正如最近爆紅的節目《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着《朗讀者》節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爲一場20xx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裏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爲《朗讀者》節目播出後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爲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浙江大學發佈關於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路人圍觀。緊接着,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牀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衆人也紛紛爲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源源不斷的人撐着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小學生,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點的錄製,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後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風裏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爲了朗讀這件事,這麼有恆心,有耐力。

杭州朗讀亭在哪裏?本週末,朗讀亭將會移動到浙江圖書館。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走進朗讀亭,在其中朗讀出自己的故事。

觀《朗讀者》有感13

繼春節期間央視剛剛播畢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引爆全國觀衆對於中國詩詞的熱情後,2月18日晚,央視一套三套聯合播出了董卿主特併兼製作人的又一文化綜藝新作《朗讀者》。

此間一衆娛樂綜藝節目熱鬧上演之際,《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均颳起一股清新之風,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更是一舉奪得實時收視冠軍。此番,董卿以製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朗讀者》,在“熱身”階段便引發關注。董卿曾介紹稱,《朗讀者》不是朗誦節目,不是語言節目,而是人生節目和情感節目,這裏不僅有在各領域推動社會進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衝等嘉賓,在節目中,濮存昕第一個亮相,他講述了自己鮮爲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濮存昕感謝了一位醫生,改變了他的命運。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爲何與成爲百裏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柳式家訓”讓觀衆深受啓發。=張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的決定性因素,並分享了爲人母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

在第一期節目中,還特別邀請了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著名鋼琴演奏家李雲迪,從頭到尾彈奏《朗讀者》主旋律,成爲一大亮點。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彈唱經典歌曲《匆匆》,充滿了意境。以朗讀和訪談爲核心的節目內容,加上經典音樂藝術的組合,《朗讀者》首期獲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董卿當製作人的開門紅。

壓軸出場的是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的96歲高齡的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先生。董卿在現場與許先生娓娓互動,許淵衝道出了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已爲中外文化傳輸做出傑出貢獻的許淵衝老人,近百歲高齡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他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用年輕人的心態努力工作,感動了觀衆。

觀《朗讀者》有感14

朗讀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會經歷的學習方式,學生時代中,每一個人都在校園朗讀中感悟文字表達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於當時人生閱歷尚淺,朗讀顯得較爲功利,學生們更習慣用背誦一詞,來替換“朗讀”這一概念。其實,朗讀是一種和文字的互動,更是一種讀書人和作者的內心交流,朗讀若到情深處,時時刻刻會牽引情感,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在朗讀過程中放緩速度,甚至乾脆停下來,用心品味作者在寫下這段文字時的心情。而背誦更像是一種走馬觀花的體驗,即便耗費了時間,卻無法讓人產生足夠共鳴。

我們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煙臺機械工程學校技工教育處組織學生利用晚自習第一節課的時間,觀看央視再度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爲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爲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觀衆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普通人同臺,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着自己最爲真摯的情感。

《朗讀者》就像 “一股清流”,它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看似簡單的節目設置,實則蘊含着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它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同的情感,會幫助觀衆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在這些《朗讀者》的故事分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真實人生故事的魅力。我們通過這些故事去發現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愛情,告別稚嫩和執拗,用更加包容的態度去面對感情,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體驗。讓我們行動起來,開始朗讀吧!

觀《朗讀者》有感15

分別無處不在——無地父母之間。

“我們畢竟都要遠行,畢竟都要與稚嫩的本人分別是通向發展的苦行之路”。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陸游 和唐琬之間痛徹心扉的分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預備走了。這是楊絳師長教師鎮靜超然的和這個世界分別,也是死別。

這一期主題是分別,更有懷念,懷念,也有很多的感動,文學 ,有着很深的微妙,賞識曹文軒爲《朗誦者》小說 作的序,他提到的一種文學 精神,什麼是其實的文學(以下兩段是摘錄):

“我喜好《朗誦者》的那份嚴正。在看了太多的油裏油氣、痞裏痞氣、一點正經沒有的中國當下小說以後,我對這部小說的嚴正敘說,非分特別喜好。這裏,只需嚴正的主題、嚴正的思索與嚴正的言語。沒有沒有謂的挖苦、輕浮的氣憤和缺少聰明的所謂詼諧。這是一部典範的德國作品。瀏覽這麼的作品,容不得有半點輕浮的遐想,而瀏覽以後就只需一番恨之入骨。我不停將嚴正的民風當作是文學應當具有的支流民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學,應當對此有所應用。假如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鬧,一味的逗樂,致使果然拿嚴正開涮,我認爲這麼的文學花樣是值得疑惑的。我們看到,絕大部份典範,其實都是具有宗教文本的民風,而宗教文本不可能不是嚴正的文本。《朗誦者》此時如今在中國的再次登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由於林林總總的啓事,當下中國或許是這個世界上一個超等的吃苦主義大國,同時又是一個疑惑主義大國。流氣在我們方圓的每一寸氣氛中飄散着。

”一次同夥的聚會,一個會議的召開,我們已很難再有進入嚴正氣氛的機遇。致使是一個本就在應當嚴正的場合,也已無法嚴正。氣憤聲蕩徹在無邊的氣氛中。到處是初級興致的消化,到處是光禿禿的段子,人與人的會晤但是就是打趣與沒完沒了的挖苦,措辭沒正經已成了風俗。我們在運動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很少再有嚴正的體驗。完整相對看上去都是好笑的,完整相對都是可以加以辱弄的。一個本就沒有宗教感的國家,變得越發毫無所懼,越發缺少高貴感。我常在想一個奇異的小說式的題目:一個人可以成爲痞子,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能夠成爲一個痞子國家與痞子民族嗎?在這麼的語境中,中國文學不僅沒有應用住本人,引領百姓走向高雅,走向風度,走向教養與聰明,而是跟着日就衰敗的世風,步步向下,致使火上澆油。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下云云氣氛的構成,中國當下的文學有着推託不了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