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電影《閃光少女》有感

觀電影《閃光少女》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看完《閃光少女》走出影院,我心裏只想到一句話——終於有一部電影,說出了我多年所思所想。

觀電影《閃光少女》有感

學民樂的多多少少都會有電影中相似的經歷,所以演得一點也不誇張,特別是聯想到我曾學習過八年二胡的經歷,說沒有感慨是不能的。

從很小開始,大約七、八歲,我仍記得那時候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後座上,我抱着那個大大的琴盒去琴行上課的樣子。從學習內外空弦開始,一步步學指法,揉弦顫音,快弓慢弓,識譜,各種大調之間的轉換,學習完一首曲子要練習很多遍之後纔開始和伴奏。

年少時真的用了不少時間在學琴這件事情上,每當完整奏完一首曲子之後真是驕傲感滿滿,又迫不及待想學新的曲子。臨近考級時每天常常要練習7-8個小時,一直練到就算腦子已經神遊飛天指尖也可以不按錯一個音符,手上的繭子也是生了又褪,褪了再生。現在想想,有學二胡的經歷,在它的陪伴下長大,也是自豪的呀。

但就是有二胡在身邊的那些日子裏,曾經聽到過很多不太友好的話語。這樣的聲音其實大多數就來自身邊的人。他們曾說,“哦,你學二胡的呀,就是天橋底下老頭拉的那種吧?”(笑)“哎,你以後不怕失業了呢,公交車站等着你啊。”(笑聲)“你學二胡做什麼呢?難聽,只有白事上纔會需要這種樂器吧!”

……

以上這些,是我真切聽到過的,他們並不會在意你在練琴時花費過多少功夫與心血,僅憑着個人好惡來評價你和這件樂器。看着來人帶着不知所謂的笑,我也一直只當做他們閒來無事的調侃,笑着玩笑回覆說,“是呢,大概也能算是以後謀生的一門手藝了。”雖是如此化解尷尬,聽到的調侃多了,心裏對這種話語也開始有了異樣感。

電影裏有一句話我覺得挺有意思,是一位學民樂的學生說的,他說,“學西洋樂的嫌我們土,而我們又嫌學西洋樂的裝。”

這可能是現代社會中樂器學習者們的一種常態,但其實這種說法,在我的世界裏是不存在的。我算是個愛民樂的人,因爲高中學業壓力,考完十級就暫且停了對二胡的學習,只在閒暇之餘練習,讀研究生後我開始學習古琴,實話說,中國民樂真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慾罷不能,特別是現在年齡稍微大些了,學習古琴之後,那種淳厚低沉的太古之音,真是有連通天地的功能,讓人可以片刻靜下心來,心無旁騖,雜念聚散。

而就是在熱愛民樂的境況下,我也不會排斥任何一個西洋樂器,喜歡聽小提琴也同樣會去聽交響樂會。但逐漸的,現在琴行越開越多,學西洋樂器的孩子們也越來越多。其實許多孩子們還懵懂未開,促使他們去學習西洋樂的人也大多是他們的父母長輩。這些的父母長輩裏大概就有我剛剛上述過的那些人,有些是覺得西洋樂好聽,還有一些是發自內心的看輕了中國民樂。除了父母,現在的一些有獨立思維的年輕人也有這類似的想法。認爲國樂“土氣”,想追求一些更“雅緻”的音樂來“陶冶”自己,認爲自己高大上了,碰到學民樂的就頗有些嗤之以鼻的意味。殊不知如果是抱着這樣的心態,雖然學了音樂,卻是未懂得如何尊重音樂的。

換做我自己來說,我不能算懂音樂,但我覺得我能夠做到尊重音樂,不論是我們的本土民樂還是外來音樂,每一種音樂,每一樣樂器,都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它們的出現,它們的琴譜得以製作流傳都是先輩們數百甚至數千年來的心血結晶,我們根本沒有資格來瞧不起。

樂器沒有好壞,只是人心分了貴賤。

曾經在深圳見到許多街頭藝人,廣場上,拉小提琴的,彈吉他的,不少圍觀者站在廣場上傾聽音符流轉,悅耳動人。回去的時候,我又在路邊看到一位小夥子,他在拉二胡,曲子是《神話》,男生指尖顫動,二胡獨特的音色使得音調更爲清哀,讓人沉浸在這氣氛中不能自拔。我駐足時感嘆,現在這般願意以二胡作爲街頭音樂的人真的不多,何況還是年輕人。而後我注意到他的琴盒上放了一張大的硬紙,上面寫了幾個字——“聆聽胡琴國粹,傳承民族藝術”。

說實話我當時心中不知怎的涌上一股想哭的衝動,這麼多年了,我真的真的是第一次,看到一個和我年紀相仿的男生,手中拿着二胡,這樣陽光自信的坐在街頭。他不是把二胡當成那些人口中的“乞討工具”,他的音樂,他的字,彷彿在向這滿大街的衆人說,二胡,也可以是一種街頭藝術,和小提起、吉他以及其他任何一種樂器都沒有區別。喜歡音樂的人,或許都可以在這裏用心聆聽,尋找自己的心靈家園。

電影中的結局是標準式結局,民樂學生與西洋樂學生和解,西洋樂的學生也不再輕視民樂學生,雙方都懂得了何爲尊重。甚至在最後一場演出裏,他們用中西樂器合併演奏的效果達到了影片的高潮。實際上,現實中不也應該是這樣麼,每一個人或許都有自己鍾愛的樂器,但如果以個人喜好去判斷樂器的貴賤高低,只能說這個人還沒有懂得敬畏與包容。求同存異是個淺顯的道理,讀懂了,或許才能對音樂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