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一九四二觀後感

一九四二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一九四二這部影片都帶給了我們什麼啓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一九四二觀後感

  一九四二觀後感一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於明白,爲什麼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戰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極其及其軍隊。因爲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臺兒莊》;《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爲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將領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員的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爲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饑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饑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衆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遊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多線並進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是會形成一種大氣的格局。而這種格局對歷史題材來說是提升水準的一個要求。一位傳媒學者曾如此描述過理想化的傳媒品格:一種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我無意用這種品格去對應任何一個導演或者是作品,因爲那是一種理想。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於追求這種理想,更多的是暴露醜惡。他曾說,《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裏面他的臉很醜,不好看,但是最起碼它能讓他知醜,總比糊里糊塗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會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他學會了知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馮小剛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對饑荒的時候,國人的猥瑣、自私都呈現出來。這種批判跟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猶太人的批判有着相似之處,在那部影片中,猶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舊不忘記貪財的`本性。

  一九四二觀後感二

十八大剛剛勝利閉幕不久,電影鉅著《一九四二》又帶我們回顧了那動盪艱苦的往昔歲月。讓我們在慨嘆當年艱苦卓絕的歷史,痛斥不作爲的國民政府的同時,又倍加珍惜今日富足安定的生活,領略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讓我們對十八大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認識——反腐以及民生,是一個執政黨永遠不能忽略的重點,誰忽略了人民對公平與幸福的渴求,歷史必定會無情地拋棄他!

電影《一九四二》,是由這樣四部分組成:一是以老東家爲首的難民;一是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是上自蔣介石、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下至兵士的官府;一是日本侵略者。主線是難民,除白修德和難民有些許的交織,其餘基本都是平行線。沒有傳統的情節線,沒有絕對的主角,主角是“一九四二”那場震撼人心的災難。

難能可貴的是,《一九四二》有這樣的勇氣、銳氣和靈氣。面對沉甸甸甚至被我們遺忘的歷史,它沒有采取時下慣常的戲說或裝神弄鬼的演義,而是直面並打撈那段殘存在我們民族深處的記憶。揭傷疤總要比獻鮮花艱難得多。一九四二年的記憶,存在逝去的那段歲月裏,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有意識地去喚回它們,恢復它們,它們有可能就會永遠那樣沉睡在那裏,被我們自己更被時間所遺忘。在一個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年代裏,迴避記憶,抹掉記憶,熱衷於失去記憶,已經是司空見慣。人們更容易將目光即時性地投向充滿利益交換和誘惑的眼皮底下與前方,喚回或恢復記憶,面對那一段哪怕再殘酷並令我們自己羞愧的歷史與現實,不那麼容易,那是一種能力。這能力,不僅屬於藝術,更屬於思想。

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義心。歷史上有些年頭,是極具意義的,是不應該被忘記的。 《一九四二》,讓我們記住了我們民族的這個饑荒、殘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它的意義,便不亞於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等許多值得我們永遠記住的年份。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想起雨果著名的《九三年》。它的意義,便是同樣有勇氣有能力爲我們鉤沉並再現了那段最具有意義的歷史,讓那段歷史成爲了藝術的經典。

通過這次的《一九四二》電影觀賞,我更加明確了一個認識——作爲一個預備黨員,要永遠記住,我代表着人民,要弘揚十八大精神,爲人民的公平與幸福需求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