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還不能免費觀看之前,網絡上就出現了大量有關它的評論,其中以否定的聲音最爲響亮,筆者由於瞭解張藝謀的“藝術陰謀”(那一套),所以在沒有觀看到這部電影的情況下,對這些“否定的聲音”就採取了支持的態度,更何況發出這些“否定的聲音”的大多是我素來所敬佩的專家、學者,《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後來網絡上可以免費觀看了,筆者又閒着無聊,就找來看看,才發現我之前竟被那些“否定的聲音”忽悠了。在筆者看來,電影《金陵十三釵》堪稱華語電影的鴻篇鉅製,其視聽效果之恢弘強悍,人物臺詞之風趣幽默,演技表情之準確到位,故事情節之跌宕起伏,思想含量之深刻博大,頗有好萊塢風範。令筆者疑惑的是,這麼一部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思想能量的影視作品,竟遭遇到許多專家、學者的粗暴解讀!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首先,電影《金陵十三釵》並沒有披上愛國主義的簡陋外衣。電影《金陵十三釵》從頭至尾奏響的無疑是一支有關善(正義)惡(邪惡)搏鬥的人性之歌,它採取的敘述背景是令中國人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殺,不過是客觀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疼痛,難道因爲此一重大歷史事件後來成爲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素材,就讓客觀呈現這一歷史疼痛的電影《金陵十三釵》簡單輕易地打上愛國主義的烙印?據筆者掌握的史料,可以說,電影《金陵十三釵》所揭露的日軍暴行全都有史可查,包括豆蔻和香蘭的死亡方式,沒有絲毫捏造或誇張。而整部電影《金陵十三釵》沒有出現過任何所謂的愛國敘述,雖然出現過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是十二釵在激烈討論是否充當替身時所發的牢騷,實際上是她們對自己遭受世俗歧視的無奈抱怨,根本與愛國沒有瓜葛,而之後她們願意代替學生們赴約,也不是什麼愛國,而是她們的人性之善使然——她們均有自己的人生之痛,她們不想讓它在這些學生們身上重演,如此簡單而已。

其次,電影《金陵十三釵》並沒有讓情色暴力氾濫成災。在張藝謀以前的作品裏,情色暴力等影視元素均遭受過批評家們的猛烈抨擊,不知道張藝謀是否從中吸取了教訓,在電影《金陵十三釵》裏,它們相對而言已經得到了有效的剋制。衆所周知,情色暴力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由競爭的商業社會裏,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廣大羣衆的心理需求,就必須無條件地尊重人性。因此,情色暴力元素的廣泛採用也就成爲了電影的重大生存策略。事實上,大量歐美電影包括許多好萊塢巨片在內,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情色暴力元素。如果對此有意忽略,卻對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吹毛求疵的話,就有失公允。在筆者看來,電影《金陵十三釵》並沒有出現情色暴力過度渲染的問題。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情色鏡頭沒有過分暴露,都做到適可而止,當然裏面可能存在電影分級和人爲刪節的原因,此不累贅。戰爭暴力的鏡頭也許過於血腥,但是看過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應該不會對此再有微詞。相反,正是電影《金陵十三釵》在一些細節、場面運用了特技,達到了較好的視聽效果,才能爲自己進軍國際影壇營造有利條件。

此外,還有一些人指責電影《金陵十三釵》是在大發“國難財”,在筆者看來,此種指責也沒有太多的道理。雖然以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災難作爲藝術題材,確實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煽情效果,但是問題是,沒有誰規定不準以國家災難作爲藝術題材,當然,也更沒有哪部法律禁止歷史災難之類的題材進入影視領域。在這方面,歐美電影也並不乏例子。例如,美國的《偷襲珍珠港》就是一部典型的以歷史災難作爲題材的影片,爲何沒有人指責它大發國難財?因此,並不存在國難能否再現的問題,而是存在能否再現得更生動,更有創意,也就是說,能否再現得更有藝術性的問題。假如能夠做到有創新,更具藝術性,即使再拍一百部以南京大屠殺爲題材或背景的電影又何妨。假如第一百部這樣的題材電影仍能感動你,那絕對不是題材敏感的原因,而是電影的藝術魅力所致。如果一個國家能夠產生一些以歷史災難爲題材的優秀電影,給世人以永恆的啓迪,那無疑將是一個民族的極大幸運,觀後感《《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關於這一點,在筆者看來,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已經做到了。

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具有的文化底蘊

電影《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其故事中心講述的是一羣女學生和一羣秦淮女子(風塵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難,後來女學生們暴露了身份,被日軍強迫去參加慶功晚會,在明知這個晚會是一個陷阱的情況之下,這羣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這羣女學生奔赴死亡之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表面上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替死”,實際上我們沒有理由不說它是“避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巴黎聖母院》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極有可能是嚴歌苓模仿借鑑了雨果),從而讓電影《金陵十三釵》具備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尋味的是,電影男主角約翰是一個入殮師,他本來是要給神父斂葬的,在他遇到這些女學生和秦淮女子之後,卻被她們看作神父,而約翰爲了保護這些女學生,最後也不得不把自己當作了神父,這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哲學議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爲神父。尤其是當你能夠捍衛人的尊嚴,給人以生的希望的時候。這與中國佛教所說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爲佛陀,是一樣的意思。這無疑就是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具有的一個哲學高度。

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宣揚的普世價值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男主角約翰的扮演者是好萊塢一線明星克里斯蒂安·貝爾,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追求自由,坦蕩率直,博愛,紳士風度,甚至好色,等等,無不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認爲,無論是通過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男主角約翰的表演風格,還是通過電影《金陵十三釵》聘請好萊塢一線明星扛大旗的影視策略,都無一例外的表明導演張藝謀企圖通過電影《金陵十三釵》來宣揚具有巨大文化能量的美國價值。事實上也如此,張藝謀要想進軍好萊塢和歐美影壇,其影視作品如果不迎合普世價值,跟不上時代潮流,那就沒有任何希望。於是,在電影《金陵十三釵》裏,張藝謀高調宣揚追求自由,尊嚴,博愛,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而這正是中國電影之前最爲缺乏的,而現在卻通過這種特殊的背景和方式吶喊出來,振聾發聵。因此,筆者認爲,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影《金陵十三釵》將成爲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儒家文化雖然也標榜“仁愛”、“仁政”,但這不過是統治權術在文化領域的虛僞表演。可以說,儒家文化在本質上仍是一種專制工具,它一直不能擺脫與專制的聯姻,因此,嚴格來說,儒家文化並不能孕育出真正的普世價值,它只不過一直充當統治階級的文化權杖而已,這不能不說是儒家文化的悲哀,當然,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但基督文化卻不一樣。基督文化雖然也跟儒家文化一樣,充當過專制權力的統治工具,但是它後來卻能擺脫專制的權力聯姻,得到自由的發展和進步,最後孕育出光彩四溢的普世價值。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故事敘述雖然是發生在中國境內,裏面也包含着不少中國元素,但其靈魂敘述卻不屬於中國文化,而是孕育出普世價值的基督文化。因此,電影《金陵十三釵》的強勢出擊,對於缺乏普世價值的中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頓營養獨特的文化盛宴。

有趣的是,在電影《金陵十三釵》,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它們毫不保留地體現在對待妓女這個弱勢羣體的態度上。一是以女學生爲代表的東方儒家文化,一是以約翰爲代表的西方基督文化。在電影《金陵十三釵》裏,那些還沒有走向社會,還沒有多少生活閱歷的女學生們從一開始就對妓女是極端厭惡和蔑視的,彷彿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這正是中國傳統社會裏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和道德歧視對她們潛移默化造成的結果,於此相對應的就是基於種種文化偏見和道德歧視之上的特權意識。可以說,凡是具有某些道德優越感的人,其骨子裏必然擁有一定程度的特權意識。試想一下,在道德優越感蔑視一切,特權意識大行其道的中國社會裏,所謂的人人生而平等將是一句空話,民主自由平等也不過是一個口號。與女學生們不同的是,約翰對妓女是比較寬容和理解的。風情萬種的約翰並沒有表現出任何道德糾結,他甚至願意跟玉墨談一場戀愛,而且還作出許多感人的承諾。我們可以看到,在約翰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以自由、寬容、率真爲核心的並沒有任何道德優越感的西方基督文化。

電影《金陵十三釵》所體現的弱勢關懷

毋庸置疑,弱勢只是相對強勢而言的一種表達方式。在電影《金陵十三釵》裏,逃入教堂避難的兩大羣體女學生和秦淮女子,可以說都是弱勢羣體,但這兩大羣體裏面,秦淮女子因爲屬於成年人,而女學生屬於未成年人,因此,相對於秦淮女子,女學生又是弱勢羣體。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故事核心就是秦淮女子羣體爲了保護女學生羣體,甘願代替女學生們奔赴死亡之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具有悲壯色彩的弱勢關懷。

有一些人指責電影《金陵十三釵》宣揚了腐朽的出身論,說什麼女學生比妓女高貴。人人生而平等,這當然成爲了文明社會的一種共識。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似乎確實存在替死(捨己爲人)的所謂道德污點。但是,那些女學生都是未成年人,在電影裏,也通過男主角約翰“神父”吶喊了幾遍,爲什麼大家還是充耳不聞?在當時的嚴酷形勢下,成年人自覺保護未成年人有什麼可指責的?這難道不是人性之美嗎?唯一可指責的地方似乎出現在那個教堂孤兒身上,他似乎也是個未成年人,最後竟然冒充十三釵之一赴死。但這又何嘗不可以看作是保護弱勢者的一種壯舉!

也有一些人指責張藝謀要借電影《金陵十三釵》“爲婊子立牌坊”。筆者認爲擁有這種觀念的人一定是因爲他們自以爲佔據着所謂的道德高地,就理所當然地擁有所謂的道德優越感。首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妓女究竟是不是人?回答若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