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浪潮觀後感

電影浪潮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看完《浪潮》,覺得是部讓人思索,引人思考的電影。影片所蘊含的思想耐人尋味,下面我想就信仰的缺失,民主與專制兩個方面談談自己淺薄的看法。

電影浪潮觀後感

一、信仰的缺失

當心中已沒有對信仰的追求,價值的堅守,爲統治者的意志所禁錮,爲掌權者的思想所束縛,或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縱然表面太平的社會卻是暗流涌動,危機四伏。影片中爲何衆多同學對獨裁統治極力追隨,崇拜?探根溯源,我認爲時一種信仰的缺失與內心的空虛。納粹,獨裁,專制,雖說不至於魂飛魄散般誇張,但也往往令人談之色變,聞之心驚。他們或許生活於所謂的民主社會當中,但這是爲統治者所標榜的民主還是他們內心所期待的民主,是爲統治者所強加的意識還是他們內心所追隨的價值,他們對浪潮的狂熱源於一時的衝動還是已久的期盼,是純屬巧合還是實屬必然?

我覺得這是一種必然,強扭的瓜不甜,強加的思想不牢,縱然一定時期,一定階段達到統治民意的效果,但結局往往卻是差強人意,人民總有幡然醒悟的時候。於是人們厭倦了這種所謂的正統思想,便去尋求新的思想,哪怕是偏激乃至錯誤的思想(思想其實沒有正誤之分,現在正確的思想置於一定歷史時期也許就是錯誤的思想,現在錯誤的思想置於一定歷史時期也許會是正確的思想)。民衆心中並無真正的信仰,但他們卻又極力想追求些什麼,因爲人們的內心總要有一種價值去維繫,一種精神去支撐,一種道德去約束,否者無異於水中浮萍,無異於行屍走肉,人既生於世,長於世,價值不存,意義不在,人生便也索然無味。而統治者的精神強制造就的不是虔誠的信仰,而是信仰的缺失。

對馬列信仰者寥寥無幾,虔誠者屈指可數。“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雖有些許絕對,但適用於大部分黨員黨員卻恰如其分,追名逐利,升官發財。用貌似科學的理論去強加灌輸,我只想說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一面強調毫不動搖,一面強調與時俱進,一面強調司法獨立,一面強調黨的利益至上。剝奪了民衆信仰的渠道與權利,又如何期待民衆的信仰根深蒂固,又如何不引發諸多食品安全問題,真正的信仰是能使人全力而爲,極力而做的。

大學之中開設思修、馬原、毛概。用此種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實際效果卻是適得其反,大多數老師不會照本宣科,大多數的學生也不會深信不疑,反而更加叛逆。真正的信仰應該是真心而發,真心趨同的。最近,學校大搞唱紅歌,倍感荒唐之意,搞得不倫不類,令人啼笑皆非。不是真情所發,不是真情所至,全是假話,空話,套話,簡直不是人話,盡顯矯揉造作之態,盡露虛情假意之媚。“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大學生風範蕩然無存,領導強加意志,學生奉命而爲,奈然爲之,實屬不易,爲那羣所謂的領導哀之嘆之。沒有真正的信仰,怎可能流露出真摯的感情,讓學生被服從,讓耳朵被強姦。

信仰的構建需要包容性的思想,兼容幷蓄,讓民衆有選擇的權利,讓民衆有發言的機會。

二、 民主與專制

何謂民主,何謂專制?對於人文社會科學而言,恐怕沒有正確的答案,有人將民主界定爲大多數人的統治,有人講民主界定爲:民即是人民大衆,主即是當家做主,民主即人民當家做主。我覺得民主與專制都是相對而言,絕對的民主有時會成爲絕對的專制,絕對的專制未嘗沒有民主的蹤影。

人是理性動物,毋庸置疑,但很多時候人卻表現爲極致的不理性,前段時間,搶鹽風波,搶購日化品風波,便是最好的佐證。人的意志與激情總會在不經意間被髮掘,激發,一發不可收拾。譬如人們都說要把一個無罪的人處死,結果無罪的人無辜而死。這種民主建立與非理性的基礎之上,權利無所約束,肆意而爲,任意而行,於民無益,於事無濟,與法西斯何異。

我認爲民主不能因爲它是一種普世價值觀念,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就一定好,民主的實施還需依賴一定的政治,經濟與民衆基礎。專制也不一定就一無是處,強權之下的效率恐怕是其他制度無可比擬的。無論民主還是專制,不應該僅僅追求一個過程,更應該對目的加以考量。心懷民衆,兼濟天下,真正能使民衆從中受益,讓利於民。要做到心懷民衆,就必須對權力加以限制和制約,絕對的權力意味着絕對的腐敗,絕對的權力也意味着絕對的專制。對權力的限制和制約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加以規範,並得到嚴格的遵循。這種合理的制度最終還是利益的分配,它需要制度的設計能統籌兼顧,對平等的主體不偏不倚。

法律在很多時候是制度構建的最好形式,以其成文性,穩定性,規範性而佔絕對優勢。統治者的權力經過法律的制約,很大程度上能夠規避這種非理性的民主,讓權力在制度下運行,處於一種相對公開的方式,也可謂之“透明的權力”。法律的功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治利力的濫用,約束非理性的發生,維持着社會公平正義,從而保障民主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