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專題片力量觀後感

專題片力量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力量》是反映沂蒙山區人民爲新中國的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教育片。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專題片力量觀後感,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專題片力量觀後感

  專題片力量觀後感【1】

3月10日觀看了我縣組織集中播放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專題片《力量》,我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在生活中已經磨礪了多年,但是激動的心仍久久不能平靜,當我看到沂蒙婦女用乳汁救活了我軍受傷的戰士,不由得流下了淚水。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曾不止一次動情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勝利是根據地人民特別是沂蒙山區人民用小米喂出來的,用擔架擡出來的,我們永遠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們的恩情。陳毅元帥也曾深情概嘆,是老區人民把最後一塊布做軍鞋、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奉獻精神,這就是人民戰爭的光輝寫照。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養育了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郎參軍上戰場,爲支援前線籌集糧草,爲革命事業奉獻了一切,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精神。

如今,我們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學習,要把學習的精髓始終根植於人民羣衆中,我們才能真正瞭解羣衆的所思所想。"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泉源",人民羣衆是我們黨執政的力量源泉,羣衆路線和羣衆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教學片《力量》充分展示了羣衆力量是無窮的,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黨的羣衆路線是我黨執政的核心基礎,只有擁有了羣衆基礎,只有與人民羣衆同甘共苦,與人民羣衆團結奮鬥,心連心、肩並肩,就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勝利來源於羣衆路線和羣衆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來源於羣衆路線和羣衆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同樣來源於羣衆路線和羣衆基礎,這是恆古不變的革命真理和中國共產黨員孜孜不倦的實踐基礎與追求。

作爲一名黨員,我必須有一種信仰,羣衆路線的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歸宿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服務的信仰不變,工作起來纔有動力,纔有足夠的力量。是的,我們本就身在職工羣衆之中,更應努力奉獻職工羣衆。只有這樣,羣衆纔會理解你、配合你、支持你。

  專題片力量觀後感【2】

20XX年3月28日,依照黨的羣衆線路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我中心組織觀看了反映沂蒙山區人民爲新中國的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教育片《力量》,觀後感慨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沂蒙紅嫂"可歌可泣的事蹟,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由得墮入深深的思考。那就是:是甚麼氣力使沂蒙姐妹柔弱的身軀迸發出無窮的氣力,架起通向新中國成功的橋樑?答案就在本片中。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被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淳樸情懷所打動,幾乎是淚流滿面地看完的,被一個個母親用行動支持革命所感動,是啊,沒有沂蒙老鄉們送郎參軍、獻子入伍、救護傷員、傳遞情報、縫軍衣、做軍鞋、撫養革命後代,八路軍將士,如何能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裏勇往直前,打敗裝備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反動派?百萬獨輪車支前大軍,就像歷史的車輪,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創就了奇蹟般的歷史。羣衆是偉大的,我默默地對自己說,作爲一名黨員一定要緊密聯繫羣衆。

我們看到了抗日戰爭期間沂蒙山區出現出了很多擁軍模範,"沂蒙母親"稱號的紅嫂王換於的事蹟,令很多革命老先輩每每回憶都欷歔不已百感交集,抗戰最艱苦的年代裏"沂蒙紅嫂"王換於一家掩護首長和戰士、保護黨的盡密文件、收養八路軍後代幾十人,爲抗日戰爭成功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中,爲支援孟良崮戰爭艾山鄉婦救會長李桂芳帶領東波池村32名婦女依照上級唆使,5個小時內架設起一座浮橋,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內用自己的身軀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爲解放雄師順利過河奪取最後成功贏得了時間,她們沒有豪言壯語,乃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他們只知道時間就是成功,刺骨的河水沒有擋住她們的革命意志,對革命成功的嚮往和對新生活的渴看鼓勵着這些柔弱的婦女堅強的擔起了重任。還有給戰士餵乳汁的明德英,誰第一個從軍就嫁給誰的樑懷玉,被譽爲中國抗戰第一村的淵子崖抗日自衛戰和許很多多擁軍支前的先進事蹟,讓沂蒙隱士民的革命精神永久傳頌在九州大地上。紅嫂是沂蒙精神的充分體現,她們送郎從軍、救護傷員、傳遞情報、縫軍衣、做軍鞋、攤煎餅、撫養革命後代,在艱苦卓盡的年代裏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讓吃着我們攤的煎餅、懷揣着土製步槍的八路軍將士,勇往直前打敗設備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犯者和反動派,出現出的"沂蒙紅嫂"她們視革命戰士、革命後代爲兒女,用自己的乳汁譜寫了感天動地的篇章,孟良崮戰爭沂蒙支前民工達92萬人,解放戰爭時期的"沂蒙六姐妹"背後是百萬獨輪車支前雄師,有着沂蒙人民擁軍支前的龐大隊伍和巨大貢獻,在120萬支前參戰隊伍中,31000名沂蒙兒女爲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鮮血和生命。

今天,我們生活在革命義士和沂蒙兒女用寶貴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幸福國家。我們雖無需拋頭顱、灑熱血,但作爲夢想中國的建設者,我們在革命先輩眼前,是不是應當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虔誠於我們的黨?是不是虔誠於我們的事業?是不是虔誠於我們的工作?讓我們一起靜靜地思考、思考......

翻開中國革命的歷史畫卷,可以清楚地看到,誰關心羣衆的呼聲,依靠羣衆的力量,誰就能取得輝煌的勝利。當時,人民羣衆爲何死心塌地爲八路軍運糧幫助八路軍,就是因爲他們心裏有一個信仰,共產黨能讓窮人當家作主。這個信仰就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共產黨也正是有了羣衆這塊堅韌的基石纔有了中國這美好的今天。如果不把人民羣衆看作衣食父母,違揹人民的意願,就一定會被歷史淘汰。《力量》一片,也讓我對貫徹黨的羣衆路線工作稍有感慨,古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成大事,必先贏得民心。中國革命的勝利來源於羣衆路線和羣衆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來源於羣衆路線和羣衆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同樣來源於羣衆路線和羣衆基礎,這是恆古不變的革命真理和中國共產黨員孜孜不倦的實踐基礎與追求。也是我們觀看教育片《力量》,深刻學習和領會羣衆路線的原因和最終目的。

作爲一名信息化工作人員,也必須有一種信仰,羣衆路線的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歸宿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服務的信仰不變,工作起來纔有動力,纔有足夠的力量。是的,我們本就身在職工羣衆之中,更應努力奉獻職工羣衆。我們所做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是來自職工羣衆的真實事件,報道職工羣衆所作所爲,宣傳職工羣衆的典型,最終就是爲企業塑形象。一名政工人員,報道他們想知道的所知道的,只有這樣,羣衆纔會理解你、配合你、支持你。

  觀《榜樣》專題片有感【3】

《榜樣》是一部黨員教育專題紀錄片,片中講述了羅官章、支月英、方梅、李萬君、苗振水、鄧小嵐、李貝、吳孟超、王恩東等一批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蹟,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宣傳着黨員的正能量。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要有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的堅強黨性;要有勇於擔當、不負重託的責任意識;要有實幹奉獻、不計得失的高尚品德;要有廉潔奉公、盡心竭力的優良作風。作爲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要向榜樣看齊,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看完《榜樣》,給我印象最深的是79歲的退休幹部羅官章。

他是從湖北五峯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返鄉的。19年來,他苦苦探尋產業扶貧路子,帶領1500多個農戶種菸葉、藥材、蔬菜,累計爲當地增收5.1億元。當地人感嘆,大家的荷包能鼓起來,羅官章有大半的功勞。

湖北省宜昌市五峯土家族自治縣,是湖北28個國家級連片貧困縣市之一。牛莊鄉平均海拔1540米,曾經是五峯最偏遠最貧困的鄉。“吃糧靠供應,用錢靠貸款,穿衣靠救濟。”在這片高寒山區,農民世世代代都在與貧困作鬥爭。

而現在,一棟棟新房掩映在樹林間,通村公路繞山蜿蜒,村民們在大山中種植中藥材和蔬菜。“2015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長了近5倍。”牛莊鄉黨委書記肖永奎深情地說,“牛莊人民能基本脫貧,得感謝羅官章,是他幫我們打下了產業基礎。”

年近八旬的羅官章,擁有60年黨齡,在牛莊鄉當了13年“一把手”。當年,他帶領羣衆開山劈路,“劃旱船修電站”,創造了聞名湖北省的“牛莊精神”,獲得湖北省勞模稱號。1997年,他從五峯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在任上的那些年,我們解決了鄉親們的‘糧袋子’,始終沒有解決鄉親們的‘錢袋子’。老百姓吃飽了,荷包是癟的。”回顧起退休返鄉之前的工作,羅官章如是說。多年來,羅官章始終對鄉親們存有這種“虧欠”感。

回鄉多年來,羅官章不顧年邁和身患多種疾病,癡情“巡山傳藝”,始終都在爲鄉親們“脫(窮)帽子”奔波。“不讓鄉親們的荷包裏有錢,死了也閉不上眼”。退休後,羅官章放着縣城房子不住,毅然返回老家住木板房,引導農民轉觀念、學技術、闖市場、調結構,先後嘗試了10多種藥材、菸葉和蔬菜的種植。經過鄉里推廣,最終形成了菸葉、藥材、蔬菜三個支柱產業。

牛莊村村民朱坤說:“是羅老那雙像松樹皮一樣的雙手,幫助我們搬走了貧困這座大山。”

牛莊鄉山裏中藥材品種繁多,最出名的就是烏天麻,但野生的產量很低。天麻的人工栽培,難在突破有性繁殖這一關,如果攻克了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術,就能帶動羣衆大面積種植,就掌握了致富的“金鑰匙”。羅官章找到他兒時朋友、從陝西地質調查隊退休回鄉的工程師陳孔煥,討論天麻栽培。經過徹夜長談,他們達成一致目標,利用退休後的“黃金十年”,幹好一件事:爲羣衆找一條脫貧的出路,一條致富的門路。

1998年春節剛過,積雪未化。羅官章和陳孔煥懷揣15000元錢,前往陝西、山西等地學習天麻種植技術。然而,“取經”路上一路坎坷,不是被索要高昂轉讓費,就是對方對關鍵技術三緘其口。“別處能繁殖成功,牛莊也能行。”羅官章一股“牛脾氣”爆發,決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試驗。

第一年,失敗。四五月天麻開花季節,羅官章和陳孔煥日夜守着,生怕錯過天麻授粉期,但最後還是沒結出天麻種子。

第二年,再次失敗。他們將萌發菌母菌塗抹在樹葉上,覆蓋到林間的枯枝層及表層土壤中進行培育,在埋入地下第7天后,獲得了足夠的萌發菌。而天麻生長週期中離不開的密環菌,卻因爲雜菌侵噬,仍然沒有培育成功。

第三年,終於成功了。這次他們不斷調整木屑、麥麩等5種原料的比例,加強技術環節的溫度、溼度控制。2000年5月,羅官章終於在冰凍期長達4個月的高山上,收穫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種子。

爲了這粒種子,羅官章和陳孔煥進行了100多次試驗,鋸掉的菌材堆成山,觀察記錄整整寫了3大本。爲了這粒種子,羅官章在切割菌材時,因雜木突然扭滑,兩個手指被鋸掉。“鋸掉的兩個手指頭落進一大堆鋸末,找了半天沒找到。”談起這事,羅官章的老伴李傳春眼圈紅了,“如果住在縣城,就不會這把年紀還弄丟了手指頭。”

得到第一粒種子後,羅官章將其播在密環菌材上,通過密環菌提供營養,生長爲42顆栽培種。次年,羅官章將25平方米試驗田擴大至46平方米,收穫的天麻賣了5萬多元。第一批跟着他種天麻的10多個貧困戶,每戶增收超10萬元,成爲轟動當地的新聞。後來經過推廣,牛莊鄉天麻種植面積從最初的220平方米發展到1.68萬平方米,增收人民幣1.8億元。

羅官章曾經在產業扶貧路上,遭遇了一次失敗。2000年8月底的一天,羅官章的小院裏突然變成了蔬菜市場。幾十戶農民把賣不出去的蘿蔔拖到他家,要他包銷。原來,羅官章在一次考察中發現,白玉春蘿蔔是反季節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種。於是,他引進種子,在牛莊村一組116戶中推廣種植了196畝。不料市場行情大變,當年的收購價格只有0.05元/斤。爲了不讓農戶受損失,羅官章毅然拿出1.5萬元補貼給村民。

雖然“栽了跟頭賠了錢”,但羅官章堅定地認爲,產業,纔是脫貧的“造血機”,高山蔬菜非搞不可。第二年,他吸取教訓,組織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與大批發市場簽訂銷售合同,終於打開了銷路。白玉春蘿蔔也從牛莊村種到了附近的凌雲村、沙河村、松木坪村、橫茅湖村、九里坪村,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

19年來,羅官章帶領村民先後試種過香菌、白肋煙、中藥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種,還嘗試養豬、養羊、養雞和特種養殖。家在他對面的村民朱坤說:“從羅老回鄉起,他就沒閒過,不是在種什麼,就是在養什麼。”

他以不變的信念,爲山區羣衆脫貧致富奮力撞開“一扇大門”,爲拔掉窮根鋪墊一條產業路。耄耋之年的羅官章,幫助山區羣衆搬走了貧困的大山,也實現了他“熱愛山區,紮根高山,立志帶領羣衆改變窮困面貌”的誓言。正如他在日記中所寫:牛莊人民需要我們,我們的戰鬥崗位在牛莊,我們要做牛莊人民的“牛”。

如果說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精神”,那麼羅官章的“精神”就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一種奉獻,一種心甘情願爲百姓謀幸福的秉性和品節。爲了民生福祉,羅官章毅然放棄城市生活,紮根在“宜昌西藏”的深山老林裏19年。他不求物質享受,只要精神追求,在產業扶貧上,爲黨的各級幹部作出了榜樣,傳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在《榜樣》這部紀錄片中,還有很多像羅官章這樣的黨員幹部,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鄉村教師支月英、大工匠李萬君、黨工委書記苗振水、特警李貝、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科學家王恩東……他們的事蹟爲人間帶來溫暖,感動着這個社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我們都要牢記初心、忠於初心、守住初心,用行動踐行入黨誓言,兢兢業業工作,想羣衆所想,急羣衆所急,將自己融入到偉大中國夢實踐中,爲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而奮鬥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