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觀後感範文大綱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1920年在德國出品的電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又譯《卡里加里博士》),是一部懸疑片。即使看完電影,你依然無法確定誰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誰是真正的兇手。不是你不夠聰明,而是電影根本就沒有給出答案。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觀後感範文

這部影片融合了許多當時流行的時髦元素:哥特式風格的建築,謀殺,展銷會,夢遊症,精神分析……。

佈景和造型,是本片對電影語言最大的貢獻。爲配合精神分裂的題材,影片設計了許多充滿象徵意味和超乎常識的道具。比如那些畫出來的山和樹,枝條旁伸斜逸,像是達達的畫。比如整個小鎮街道狹隘,房屋擠擠挨挨,都是尖頂的哥特式風格建築。比如各類建築不規則形狀的門口,三角形、弧形四邊形。所有室內空間都是不規則的形狀,壓抑、狹窄,牆壁還畫着各種幾何圖案的粗線條花紋,誇張而怪誕,像是畢加索的畫。又如各種奇形怪狀的凳子椅子,有些有着高高的凳腳,人坐上頭頂擦着天花板;有些有着高高的椅背,剛開始你還以爲那是一把梯子。

在人物造型上,煙燻妝再次出現。德國早期電影很喜歡使用煙燻妝,並且不分男女,人人都一副黑眼圈,或者迷離(如《與衆不同》),或者性感(如《格斯塔?柏林》),或者恐怖(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片中的夢遊症患者凱撒(Cesare,這是《聖經》中魔鬼的名字的諧音),臉色蒼白,穿一身黑色緊身衣,額前覆蓋着幾縷亂髮,煙燻妝的雙眼透着一種病態的恐怖。這個造型常常讓我想起邁克爾?傑克遜。

片中的卡里加里博士則穿着一身中世紀黑袍,蓬鬆的批發造型,獨特的小圓眼鏡片。眼鏡也不規矩戴着,有時架在眉毛上,有時掛在眼睛下。

卡里加里博士是電影史上第一個被自己的專業擊垮的科學家形象。起初他只不過是想要驗證精神分析中關於夢遊症的結論,後來卻沉溺於膨脹的控制慾無法自拔,最終毀人毀己。

所有這一切佈景和造型,都是爲了表現世界在精神病患者眼中那種荒誕、詭異、焦慮的情緒。

影片是借弗朗西斯之口講述出來的。影片開頭,觀衆看到他和某人坐在某處庭院的長凳上,一個女人面容呆滯地走過,於是他對某人說“我和她的經歷比你這輩子經歷過的任何事都要奇怪”。然後,弗朗西斯的回憶啓動了整部電影。小鎮上的謀殺,卡里加里博士的夢遊者凱撒,弗朗西斯的好友之死,他倆共同愛上的'一個女孩……。

影片最後,觀衆卻恐怖地發現,弗朗西斯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卡里加里博士是這家精神病院的管理者。那麼,他說的一切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他有可能在追蹤兇手卡里加里博士的過程中被關進了精神病院,卡里加里博士最後的那句話“既然他把我想象成卡里加里博士,那麼我想我應該找到了治療他的辦法”,就是一個騙局;如果不是,那麼之前的一切都是他的臆想,整部影片就變成了精神病患者潛意識中的海市蜃樓,在這個幻想出來的世界裏,代表權威的卡里加里博士成爲患者眼中的謀害者。

這樣的結局讓人捶胸頓足。

這部被後人冠以“表現主義”之名的電影證明,早期的德國電影實在是充滿了令人驚歎的想象力。從這裏開始,人們欣喜若狂地發現電影能使用的語言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繪畫、光影、化妝、服裝、文字,音樂……任何人類既有的表達方式都能放進這個世界裏,用來細緻地表現人類的歡樂、痛苦、憂傷、焦慮、思考……。在人們的欣喜若狂中,電影開始恣意地表達自己,漸漸走上一條被稱作“第七種藝術”的道路。

所以,後來,任何恪守某種法則,說電影不許有旁白、不許有MV式的音樂、不許有畫外音響等等教條,其實都是對電影語言的反動。電影裏的任何表達手法,都只是喜不喜歡的問題,不是對不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