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後感經典開頭範文

觀後感經典開頭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篇一:讀後感開頭怎麼寫

觀後感經典開頭範文

讀後感開頭怎麼寫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開頭怎麼寫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係

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爲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爲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爲全文議論的中心。

篇二:讀後感的開頭和結尾該怎麼寫

讀後感的開頭和結尾該怎麼寫

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纔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啓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爲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衆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爲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 “ 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爲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如何寫讀後感?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

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繫實際範圍很廣泛,可以聯繫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繫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爲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爲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纔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爲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爲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篇三: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及範文

讀後感的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1)縮寫內容提綱,(2)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3)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一、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要密切聯繫實際。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繫實際範圍很廣泛,可以聯繫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繫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爲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爲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五、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六、要選擇材料。

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七.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爲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八.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爲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寫讀後感四字訣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

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一、瞭解中心句在段內位置的一般規律:

①起概括和總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開頭。

②起承上啓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間。

③起歸納和總結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強調和增強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開頭和結尾。

指導幾種開頭方法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着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後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麼原因呢?然後引出《養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給大家提幾點特別建議:你可以儘量多用一些名人名言、諺語、成語或名人成功的經歷,這樣會使你的文章內容更豐富,並且更有說服力。

讀後感範文

《第十個燒餅》讀後感

《第十個燒餅》這個笑話是這樣的:一個大漢餓了,於是買來十個燒餅充飢,吃了九個之後,可還覺得餓,吃完了第十個終於感覺飽了,大漢撫着肚子說:“早知道這樣,就只吃第十個燒餅了。”

你聽了這個笑話,有什麼想法呢?反正我有了一些感想。這個大漢怎麼不想想事情的聯繫性呢,難道沒有看到前後九個燒餅的積累嗎?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學習,不就是有點像大漢一樣的想法嗎?只想到了成功。我們漫長而艱辛的學習生活就像大漢從第一個燒餅吃到第九個燒餅的過程,可我還沒吃到第九個就想放棄,就懷疑自己的能力。再想到如果放棄了,那以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費了嗎?就永遠不會成功,吃九個燒餅和吃一個燒餅的效果就變得一樣

了。所以,我告訴自己,我已經走了幾年的學習之路,也就是吃了九個燒餅了,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好好努力,就能吃到第十個燒餅,到那時,我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邁向目標,大步向前吧!

面對困難要堅強樂觀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你們遇到過困難嗎?當然有,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現在所遇到的困難要是與當年的魯濱孫遇到的困難比起來,那可是微不足道了。

他陷在一個可怕的荒島上,沒有重見天日的希望;他與世隔絕,無時無刻的孤獨着:他沒有食物,沒有衣服,沒有房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他沒有抵禦野人和野獸的手段,整天在提心吊膽中度過??他的困難要比我們的困難大很多倍吧!那你知道魯賓孫是怎麼克服這些困難的嗎?恩,你答對了,是用他自己的堅持。信心。努力克服了這一切。

魯濱孫在困難中臨危不亂,用堅持與努力開擴了荒地——這個屬於他自己的小島。一個人能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二十六年之久,靠的是對生活的信心,對自己的樂觀,以及自己心中那堅強。不怕困難的精神。他的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的一直在激勵我前進。在遇到困難臨危不懼的表現更是讓我佩服到極至。

再說說我們吧!當我們遇到困難後,就會很焦急,很煩惱,什麼也做不了,束手無策,只能同老師。家長和其他人的幫助才得以解決,而且有時我們還會爲困難落淚,一點也不堅強,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領悟魯濱孫的精神,在困難來臨時,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會在困難之中的頑強、樂觀。

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漂流到荒島上,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魯濱孫的精神。魯濱孫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當你學會這些以後,我相信你一定在困難中是一個無堅不摧的人!

學會獨立生存,積極面對人生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每一本書的封面都是與衆不同的,每一本書裏的內容更是多姿多彩的。當我漫步在書世界裏,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本封面樸素,內容單純的書——《魯濱孫漂流記》。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知道這本書要表達的目的和要說明的道理。當我結束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就變成了另一個與衆不同的我。這本書的每一個部分我都作了總結,結合每一頁,就是這本書的內容。魯濱孫是書中的主人翁,他在一次航海冒險中,不幸流落荒島。魯濱孫並沒有畏懼,而是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在荒島上生活了十八年後,魯濱孫竟發

現了野人的蹤跡。經過一段時間的作戰,爲了擺脫另外兩個野人的追殺,反而救下了一個野人——星期五。這個野人不壞,成了魯濱孫的好助手。數年後,野人和魯濱孫發現了前往英國的輪船,一番幫助下,終於回到了英國,這時的魯濱孫在荒島已經生活了二十八年。

書中的魯濱孫雖然身陷荒島,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生存的希望。他認爲上帝既然把他從死亡里拉出來,那務必會救他脫離困境。在這個可怕的荒島裏,一無所有,魯濱孫樂觀去面對,遇到野人,機智作戰。魯濱孫的信心到底來自於什麼呢?這些都是來自於魯濱孫在荒島上取得的一個經驗教訓:在最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魯濱孫依靠這點意志,在荒島上樂觀生活,因爲他學會了在困境中生存。

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萬物俱全的地方,應該感到幸福。雖然我們也會遭遇不幸,但與魯濱孫對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遭遇的不幸,也許會是天大的不幸,又也許會是渺小的不幸。生病,學習打擊……這些微不足道的不幸,水災,旱災……這些天大的不幸,對人的影響的確意想不到。身陷不幸的人,萬萬不可消極悲觀,謹記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陽光總在風雨後,不經歷風雨,怎麼見陽光呢?而且風雨後的陽光更加明媚燦爛。身陷不幸中,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不幸與別人的不幸對照起來看,從而鼓勵自己,重獲信心。把握好今天就是掌握好明天。只要我們積極面對人生,就能創造明天美好的生活。學會獨立生存是我們生活的一件法寶,它對我們生活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雖然是我們最溫暖且是最安全的港灣,但是離開了“家”我們一樣要生活好。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現實生活中,肯定會有許多不幸和挫折,不管你歡迎不歡迎,它都會時時出現在你成長的路途中,就像船航行在大海上一樣,這就要看我們面對挫折的態度,有沒有勇氣去面對了,有沒有想辦法去解決。因此,我認爲我們必有要熱愛生活,生活如同大海的波浪,有波峯,亦有波谷,並非如鏡面一樣平坦,只要充滿信心,我們面臨的逆境就一定能有轉機。相信我們目前遇到的挫折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挫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會過去。前途是光明的,生活是美好的。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對我的人生影響的確很大。最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在困境中,不能消極悲觀面對人生,要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只有學會獨立生存,積極面對人生,那我們的未來纔會一片光明。

撥開雲霧見彩虹——《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後,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魯濱孫漂流記》一個多麼傳奇的故事啊!它激勵過無數陷入困境的人都振作起來,它使多少人迷途知返?魯濱孫以他超乎常人的毅力,成爲人們心中敬佩的人物。與其說讀者迷戀着書中的離奇遭遇,倒不如說主人公魯濱孫的精神感動了我們。【漂亮,開篇就緊緊扣住

了寫作對象,使得立論有據。】

讀了《魯濱孫漂流記》,我開始學着像魯濱孫那樣,遇到困難時,把好處與壞處一一羅列出來,讓自己得到一些安慰。就想書中的名言一樣:我已學會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東西。這種態度是我內心感到由衷安慰。

即使是一顆小草,它也會懂得如何在困境中頑強地活下去,那麼在這世上有多少人具備了其它生物所沒有的智慧,而在挫折面前投降的呢?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享有快樂,而是忍受痛苦。逆境時最好的大學,我們要在逆境中不斷成長,在逆境中更好地生活下去。成功者的祕訣是: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不要爲了一時的失利而放棄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同學,你的感觸真好,你很好地汲取了書中的精神營養,真正做到了“讀有所得”。】

當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時,要坦然的接受,不要逃避,更不能放棄。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都會經過挫折的難關,有人在困難的大門前倒下,有人卻走進了挫折之城,經過幾番搏鬥,他們終於風光的出了城。即使倒下也備受尊重。【運用比喻,語言組織形象,流暢自然。】 風雨中,有人不曾哭泣,不曾抱怨,終於雨過天晴見彩虹,撥開雲霧見青天,他們是成功的,想魯濱孫那樣偉大。【巧妙扣題,使文章渾然一體,中心指向明確。】

面對困難,相信自己能夠去擊敗困難,更重要的是懷有一顆勇敢、堅強的心在自己的生命中刻上戰勝困難後的輝煌之頁!

篇四:讀後感的開頭

讀後感的開頭

例:

1、讀《凡卡》有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爲九歲的凡卡過着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彷彿看到了凡卡又在捱打捱罵。

2、《紅樓夢》: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麼的淒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麼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一遍遍去複習那種傷心.

3、《匆匆》: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之情.

4、《秋天的懷念》今天,我們學習了《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它使我深受感動。它讓我懂得了做母親是多麼的不容易,知道了“母-子之間”那濃濃的親情。

5、《賣火柴的小女孩》 對於小女孩的悲慘生活,我深感同情,她擁有的只能是幻想;而我擁有的,一切都是現實。

6、《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個美好的字眼,許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麼是幸福,人們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來說吧,過去,我以爲過春節纔是幸福,既能得到壓歲錢,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東西,又能逛五彩繽紛的燈會。總之,彷彿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實,我也覺得這似乎太孩子氣了,但對於幸福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總感到有些迷惘。讀了《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後,受到了啓發,找到了答案。

7、《水滸傳》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8、《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呢?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

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纔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啓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爲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衆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爲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爲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主次要分明,不能喧賓奪主。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纔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爲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

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爲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

“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

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爲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複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爲初學者,就要選擇自

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爲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篇五:讀後感與觀後感範文

範文:

讀《夏洛的網》有感

有一本書,是一首關於生命、友情與忠誠的讚歌;有一本書,傲居“美國最偉大的十部兒童小說文學名著”首位;有一本書,曾經風行世界幾十年,發行千萬冊。它就是——《夏洛的網》。

《夏洛的網》說的是小豬威爾伯在聽到冬天就會被殺時,非常傷心。好朋友蜘蛛夏洛答應幫助它。此後,夏洛就不停地在網上織字,使威爾伯顯得與衆不同,在大賽中贏得特別獎,可以安享天命,但是夏洛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什麼是愛,什麼是友情,《夏洛的網》詮釋了這一切。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現在這個社會,有許多騙子,不僅騙陌生人,還騙自己曾經的朋友,利用他們之間的友情犯罪,使友情變了味。真正的友誼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是爲了對方甘於奉獻;是在危難時刻拉對方一把??

夏洛對好朋友威爾伯說過“你不會死,我救你”,還有“我會做你的朋友,等你醒過來,睜開眼睛,就會看見我”。這兩句簡簡單單的話穿透黑夜,震撼人心,因爲夏洛用生命完成了這兩句話的承諾。而我們對朋友許下的諾言照做了嗎?有時,朋友讓我們幫忙做事,我們“噢”了一聲之後,就拋到九霄雲外了,這樣對朋友負責嗎?這樣的友情會長久嗎?當然不會!如果,你不去尊重、幫助、關愛你的朋友,你也無法享受到真正的友誼。而《夏洛的網》恰恰告訴了我們,什麼纔是真正的友誼。

夏洛用蜘蛛絲編織了一張愛與友情的大網,這張網既挽救了威爾伯的生命,又喚起了我們心中無盡的愛與溫情。希望我們都墜入這張大網,去品讀《夏洛的網》,去感受真正的愛與友情!

簡評:這篇讀後感夾敘夾議,敘述簡潔明瞭,議論深刻獨到。開頭引人入勝,結尾畫龍點睛,揭示了作品的主旨和價值。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爲了讓小狄長大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爲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

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裏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遊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衛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裏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爲,甚至在外面幹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爲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今天電影院人頭涌動,因爲22日是我盼望以久的大片《唐山大地震》的上映日期。

1976年7月28日,上帝說,給他們一次小小的懲罰,讓他們清醒一點。地表的震動,驚醒了茫然無措的人類,也不知道自己曾經犯下的錯。地平線上幾乎就沒有一絲靜謐的地方可言,民不聊生,放下自己的尊嚴去求救。

徐帆飾演的那個母親,說實話,在我把整部電影全看完的時候,我才發現,懺悔其實可以在堅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化成愛。那個母親,在救孩子的時候,不停地重複,救兩個,救兩個。可是,人類之前對上帝犯下太過於嚴重的錯誤,救一個孩子是應得的。

可能是因爲,那個時候,重男輕女,馮小剛導演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救人的時候,母親毅然選擇了弟弟。在奶奶要把他抱回去的時候,爲什麼不在之前活生生的時候?

把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時間,十年,九年,十三年,時間過得太快。我才猛然感覺,電影取名爲唐山大地震,講述大地震的時間連一半都沒有。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想問,他在放映完畢之後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這部片子的主旨在於:親情撕裂以後,怎樣去挽救,怎樣去撫平傷口。

電影本身的特技效果讓我很震撼,可能阿凡達都沒有這樣的效果。內容也不能說不好看,只是在我眼中,能夠讓我有所感觸的就是海雲臺。海雲臺中的情感元素比較到位。

在大地震之後,痛苦流涕,向死去的人懺悔。懺悔之後,就開始清醒,要將自己的家重新建成,重新發揚光大。

這部電影中,最感動我的是那個母親無時無刻想着自己的罪過,無時無刻不感到心痛。整整三十二年,她說了二十年,回家的路怎麼走,這可能是導演發掘了人心最溫暖的一面。回家的路怎麼走,這個母親真的很偉大,女人的青春沒幾個三十年,她卻寧願孤守清寡,不願離開。

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之後有所感觸,擁抱一下身邊的親人,這是放映員最後說的話??

篇六: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觀後感

看完之後《親愛的》最大的感覺是,陳可辛對這部電影、每個角色的評價都無比到位。看完之後就會知道他爲什麼說黃渤的表演非常準確,爲什麼說趙薇的表演是神來之筆,爲什麼會說這是一部溫暖的電影。

其實除了黃渤之外,這部電影的每個演員應該說都非常準確。因爲編劇非常的厲害,無論筆墨多少,幾乎給了每個角色一個非常完整並且立的住的表達,郝蕾、張譯、佟大爲,劇本給了他們非常刻骨的小細節,讓他們的角色躍然紙上。甚至福利院院長、派出所警官、法院法官,都通過寥寥數筆,讓人清晰的看到他們的立場乃至風骨。

除了李紅琴。

故事發展到李紅琴這裏,如果別的導演來拍,大概就可以結束了,而這部電影,也可以改名叫《打拐》了。但是導演和編劇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不是僅僅想讓觀衆看到一個值得同情但距離我們遙遠的故事,他們想讓觀衆看到這個世界的全貌,殘酷但也有溫暖,讓人無論經歷了多少苦難,仍然有活下去的勇氣。所以李紅琴單純善良,無依無靠,卻同樣的執着勇敢,溫柔包容,爲了所愛的人可以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李紅琴最初幾乎是站在劇中所有角色的對立面的,甚至包括後來幫助她的高夏,她跟劇中所有的角色都有激烈的衝突,她就像土地一樣,吸收了所有的懲罰和怨恨。但是與我們印象中的那種社會底層動輒以死抗爭的悲情不同,她這個角色的身上帶着濃濃的“文明”氣息,她知道找派出所開證明,她知道找律師,她知道用她僅有的資源去最大限度的在合法的範圍內交換她想要得到的東西,儘管可

以想象她在知道的過程中經歷過多少困難,但是她的一切,都讓這個故事沒有陷入一個死結,讓所有人都看到,用另一種方式處理,可能事情就是另一種面貌,而任何你不理解的人或事,其實都有你不瞭解的一面。

如果說電影對於其他角色是精工細畫,到了李紅琴這裏卻幾乎是潑墨寫意了。因爲這個角色,要承載的意義太多,任何的小細節,都會流於刻意。而她的命運,是所有觀衆可能都不敢想像,不敢代入的,每個人處於那個位置可能都會不知所措。所以導演就讓觀衆遠遠的看着她,幾乎沒有正面近距離的特寫和小表情小細節,全部都是斜側面或者全景。角色的性格基本上全靠演員對角色狀態的精準把握來表達。這種時候,趙薇對角色深刻的理解能力就發揮了她最大的效力,她整個人就在李紅琴的狀態裏,而不僅僅是某一種情緒裏,真實的東西總是最有力量,她的表演就是真實到隻言片語就讓你看到她的心。

有人說,李紅琴這個角色有點演技都能演。用演的,我相信有人能演出她的單純善良,有人能演出她的執着堅強,有人能演出她的溫柔包容,但是把這一切都能融爲一體,把角色變成一個這樣有血有肉,豐富又可信的角色的,我相信對所有女演員都是一個挑戰,因爲,這不是僅僅靠“演”就可以的。這還需要演員有一顆充滿同情包容的心。而如果李紅琴這個角色沒有如今趙薇演出的效果,那麼田氏夫婦的失子之痛如何修復、高夏的勢利狡黠如何救贖,乃至韓總的執拗尋子如何釋懷,都失去了可信的力量,而電影,也失去了這層溫暖的底色。

可以說,只有看懂了李紅琴,纔是看懂了電影。

《親愛的》觀後感:親愛的,我們回家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衆,但看過電影后,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

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裏,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羣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裏,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拼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着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纔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爲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箇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

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纔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裏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裏,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爲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衆人。電影裏,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爲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讓人遺憾的事,佟大爲的很多場戲,都能看出《中國合夥人》裏王陽的影子。

李紅琴,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上最對的,也是最好的角色。這個人物的命運,早已註定趙薇可以在這部戲裏大放光彩。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嚴重地說,那她活着還有什麼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田文軍也有點類似,只是在社會的認同上,她站在了田文軍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爲之憐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還有家可歸嗎?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無奈,再加上語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無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

影裏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從《親愛的》論電商走心營銷本來是衝着黃渤精湛的演技去電影院看了《親愛的》,整場電影結束時卻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演員的表演、每個角色的評價都非常的到位,無論從題材或是深度,這樣的片子可以算得上是幾乎完美了。

不過,還是迴歸到理性的話題,畢竟寫影評不是我擅長的,也不缺我一個叫好誇讚的。在影片故事情節峯迴路轉的拐點,有一個“靦腆”的廣告植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就是蘇寧易購的快遞員當面向田文軍提供了下鄉送貨時發現的失蹤孩子線索後,在田文軍問他“兄弟,你要多少錢?”的時候,這個看上去非常普通的快遞員靦腆的一笑說不是爲了錢便匆匆離開。這個鏡頭不是空穴來風,大概在2012年蘇寧剛剛在微博發起#蘇寧快遞尋親隨手拍#的活動時我就知道了這件事,只是沒想到蘇寧能把這個“活動”一直堅持下來並取得成效。後來瞭解到這個植入的方案是陳可辛爲蘇寧易購私人定製的,不是花大價錢就能做到,也引發了我對於電商營銷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從簡單粗暴到品牌的全渠道營銷。

營銷尋求的是一個引爆點,傳統的暴力推廣可以說已經完全遭到了消費者的反感,這也是爲什麼品牌大軍每年不惜花費大把的銀子進行事件炒作、活動營銷,但是效果平平面臨尷尬的不在少數,這也導致隨後出現了情感營銷、飢餓營銷、乞討營銷等等各式各樣的營銷模式。

但無論是哪種營銷模式,無非都是基於內容、推廣對象和傳遞的價值這三個關鍵點,比如《親愛的》中蘇寧快遞“有速度(內容)、有溫度(價值)”的品牌形象自然的植入到電影的關鍵情節中,就給觀衆(對象)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這樣的營銷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遠遠超越了常規的生硬上鏡。

據我瞭解,對於類似的娛樂營銷模式,電商最早做電影植入式的是《天下無賊》中“友情出演”的淘寶,而蘇寧也不是第一次嘗試情感營銷。去年熱映的《致青春》,蘇寧全渠道的整合營銷算的上是行業營銷的典型案例:電影上映前,啓動了與電影內容相匹配的主題活動,線上線下大面積推廣,展示出了豐富的硬廣媒體組合;電影上映後,再次進行青春系列的主題活動,以低投入換來了巨大的曝光度。將品牌營銷的內容與電影的宣傳節奏保持步調一致,全渠道發力形成最大化的影響力也是蘇寧在全渠道營銷模式上的一個創新。因此,也正是在營銷模式上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電影《親愛的》中蘇寧的本色出演纔將傳統的植入甩出好幾條街。

二、從線上的激進冰冷過渡到線下的溫情營銷。

關於尋親這個話題,無疑是會觸動所有人心裏那根最敏感的神經,藉助這一人們廣泛關注的事件,蘇寧的品牌價值得到了很好的傳遞,深度的拉近了和消費

者之間的情感距離。相比線上風生水起的、以盈利爲目的的各種營銷模式,這種公益性質的價值傳遞似乎更容易走進消費者的心。一方面,體現出了蘇寧本身的服務優勢,描繪了堪比FBI情報網絡的服務快遞服務網絡,另一方面創意的將公益品牌內涵植入觀衆的心裏,又不會面臨尷尬,可謂兩全其美。

同時,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是商家寸土必爭的國慶黃金週,作爲僅次於春節的返鄉探親的假期,大衆的心理狀態與電影訴求的“勿失勿忘,讓愛回家”的情感高度貼合,引發觀影熱潮不足爲奇,蘇寧的巧妙植入無疑爲自己的品牌進行了一次溫暖的加分,加上與電影上映同期舉行的全國十個城市彩虹跑,雙管其下與中國的成熟型用戶和年輕活力人羣進行了一輪深度的情感溝通並獲取認同感,這比另一家連鎖巨頭搞的千億國酷券噱頭高了N個段位。

實際上,大多數電視植入廣告都面臨着不小的尷尬,做過了遭反感,隱晦一些又沒有效果,蘇寧此次的溫情營銷可以算的上是領頭羊。不過,蘇寧在電影裏出彩的戲份是有其真實的行動做背書的,蘇寧自轉型以來,在營銷上越來越注重互動與價值的傳遞。對於物流公司和擁有物流網絡的電商公司而言,這樣的活動其實並不困難,而且恰恰還擁有其獨有的優勢,蘇寧作爲目前鄧飛發起的“微博打拐基金”唯一的企業監事單位,這份執着和堅持還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畢竟蘇寧也不是專業搞公益的,我們的期待和要求不需要太苛刻,一個行業在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只要有人站出來做一些創造價值,優化這個行業業態的事情,就是一個行業的進步。並且,蘇寧所有的投入也是爲了贏得口碑,積累一批批忠實用戶,這對於任何一家電商而言都是非常關鍵的。線上更多的是激進的、以價格戰冷靜理性進攻性強的思維,而線下是講人與人的情感、講溫情與服務,

也真心希望電商們不要以慈善爲噱頭,做些實事,畢竟,能否走心,消費者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