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視劇楚漢傳奇觀後感大綱

電視劇楚漢傳奇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5K 次

千百年來,楚漢故事一直廣爲流傳。作爲故事兩大主角的項羽與劉邦,均爲秦末起義戰爭中崛起的梟雄。貴族後裔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爲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爲漢王。隨即二人爲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電視劇楚漢傳奇觀後感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爲何在秦末羣雄中脫穎而出,成爲最後的勝利者呢?總結劉邦的成功之道,筆者認爲,劉邦最大的智慧,就在於始終擁有着堅定的信仰,並善於將個人的信仰轉化爲整個團隊的信仰。

什麼是信仰?所謂信仰,就是在一個組織內部被大多數員工所廣泛遵循的、具有本組織特色的理想與價值標準,它最終表現爲組織內外部人羣對組織最真實的性格認知。建立信仰,其實質就是建立共同的理想與核心價值體系,讓組織成員有前進的動力與行事的標準,並讓他們對此深信不疑。這便是最高明的管理控制系統,真正的無形之手,這既是管理哲學,也是真正的思維控制學。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的信仰

通覽《楚漢傳奇》全局,劉邦的信仰可概括成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 “實施仁政”。劉邦施行仁政,能夠體諒百姓的生存之艱難,因此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擁戴,並最終得天下。

劉邦天性比較仁厚,他在以亭長的身份爲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並對他們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如果劉邦不仁厚,誰在這個時候還會跟着他呢?

楚懷王派劉邦西進關中,也是看中了劉邦的忠厚,就是因爲懷王及其臣下認爲只有派忠厚老實的人,實行仁義,率軍西進,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講明道理,不欺壓百姓,纔會使秦地降服。秦地父老兄弟因爲他們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經很久了,用仁政比用戰爭效果好得多。事實也確實如此,劉邦在西中進途中,因爲施行仁政,而來投劉邦的人很多,秦地官員也紛紛開門迎接劉邦,使得劉邦能夠快速進到關中。

進到關中後,有人建議殺掉秦王子嬰,但劉邦說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爲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麼做不吉利。”於是秦王得以保命。

劉邦對待項羽遺冢和楚軍降卒也可謂仁至義盡。項羽烏江自刎一個月後,劉邦親去魯邑撫慰勸降,以魯公之禮厚葬項羽於谷城,並“泣之而去”;登基稱帝后,劉邦大赦天下,赦免的對象絕大多數是楚軍將士,這與戰國末期長平之役白起坑趙卒45萬、秦末項羽在新安坑降秦卒20萬,可是絕然不同的做派,正所謂“非仁者不能爲此也”。

因此,領導者仁義愛民,處處以民衆爲念,民衆自會望風歸附,正所謂“施仁政,百業興,國強民安”。

打造仁義之師——將個人信仰轉化成團隊信仰

在紛爭的戰亂年代中,個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對於領導者而言,要善於將個人信仰真正轉化成爲全體組織成員的集體信仰,才能讓信仰產生巨大的影響力與輻射力。那麼,劉邦又是如何將他所信奉的“仁政愛民”思想,轉化成爲他手下那幫兄弟乃至漢軍隊伍的共同信仰的呢?

首先,劉邦提出了富有感召力的起義政綱,即“爲天下興利除害”,贏得了部下的擁戴。

無可否認,在舉義之初,劉邦團結部卒更多靠的是個人的人格魅力,靠的是“兄弟之義”;但一旦拉起正式的隊伍之後,他即以“興利除害”作爲整個團隊的共同使命,並在多個場合反覆向部衆、向天下宣揚這種理念,讓整個義軍隊伍從最初揭竿而起謀活路的自發狀態,開始上升到拯救蒼生、弔民伐罪的自覺狀態。而至後來,不光劉邦在宣揚這種理念,他手下的謀臣辯士也成爲這一崇高理

想的鼓說者。同時,我們也可發現,劉邦的“興利除害”與項羽的“誅暴秦”、“亡秦復楚”也大相徑庭,劉邦是把“興利”擺在首位,體現了始終以蒼生爲念;而項羽強調的是“誅”、“亡”,宣揚的是一種破壞與毀滅。人心向背,於此可見一斑。

其次,劉邦建立了賞罰必信的嚴明軍紀,形成了整個團隊的行事規則。

《楚漢傳奇》中又這樣一個橋段:劉邦帶着一羣戍卒在芒碭山躲避秦廷的追捕,糧食吃光了,萬不得已,手下兄弟準備裝扮成強盜下山搶糧。下山前,他反覆告誡這些兄弟“玩玩不得傷人”。但後來有位兄弟,因與農戶起了爭執,誤殺了農戶。劉邦聞訊後大怒,不顧部衆的拼死求情,愣是逼得那位隨自己從沛縣出來的發小自殺償命了。

漢軍與秦軍戰於沛縣時,劉邦的重要部將雍齒強姦民女,被劉邦知悉後,他不由分說將雍齒綁上了法場。儘管蕭何等人再三爲雍齒說情,劉邦依然不爲所動。最後因那位民女主動出來承擔了責任,雍齒才免於一死。

漢軍進入咸陽後,看到秦都的繁華,違法亂紀之事時有發生。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立即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於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現在我和父老們約定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餘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對犯事的士卒,劉邦及時進行了處置。

第三,作爲團隊領導人,劉邦注重從自身做起,不斷踐行着以“仁愛”爲核心的組織信仰,爲團隊成員樹立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舉義伊始,劉邦就和他的一幫兄弟同甘共苦,風雨同舟,處處仁義待人。吹鼓手周勃因母親年邁需要贍養不同意參加義軍反秦,劉邦得知後並沒有勉強,而是通過各種辦法,爲周母籌集到了贍養金,讓周勃心悅誠服,主動來投。在後來的戰爭中,作爲最高領導人的劉邦,在自己以身作則、親冒矢石、衝鋒陷陣的同時,卻對手下的將士關懷備至,即便是在自己中箭傷的關鍵時刻,他也親往軍營勞軍,慰問傷殘兵卒。劉邦這種與士卒休慼與共的帶兵作風,無疑也對手下的部將樹立了極好的榜樣。在他的影響下,樊噲、周勃、夏侯嬰等衆多將領,均能夠始終以士卒爲念、與部下打成一片,贏得了全體漢軍的信賴與敬重。

劉邦和他手下的謀臣們都清醒地認識到,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暴刑、徭役、賦稅等鎮壓老百姓的暴政。因此,在治理民生方面,劉邦將“寬厚待民”、“與民休息”的理念做到了極致。爲了讓“約法三章”落到實處,劉邦親自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鄉村去巡視,向民衆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着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劉邦卻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裏的糧食不少,並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劉邦這樣做,讓關中的人民更加希望他能夠留下來做他們的王。劉邦在統一全國後,回到沛縣十多天,臨走時,沛縣父老堅決要高祖多留幾日,劉邦說:“我的隨從人衆太多,恐怕父兄們供應不起。”劉邦的儉樸之風,給他的部下和後繼者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四代君主統治時期,整個社會均流行以儉樸爲美的良好社會風尚。

亡楚建漢——讓信仰產生力量

千百年來,談起楚漢戰爭,人們總習慣於將項羽、劉邦進行對比:

項羽信奉“霸術”,迷信“力拔山兮氣蓋世”,處處以武力壓人;劉邦寬和仁善,推崇“仁政”,以“仁義”服人。

項羽殘暴好殺,新安一舉坑殺秦降卒二十萬,殺義帝,誅子嬰,火燒阿房宮,大失人心;劉邦仁厚待人,入咸陽後禮待秦帝子嬰,尊三秦父老,赦免秦、楚降卒,對故世的陳涉、項羽也給予應有的尊崇,天下歸心。

項羽妄自尊大,剛愎自用,無論是對於同爲友軍的各諸侯勢力,還是對於自己的父輩長者(如項伯、范增)及手下諸將(如龍且、鍾離昧、季布、英布、虞子期等),全憑個人意氣,毫無尊重之念;劉邦友善諸侯,禮賢下士,對手下將士從來不吝封賞,與士卒打成一片,讓天下人才望風歸附??

至楚漢戰爭之末,原爲項部重要將領的韓信、王陵、英布、彭越等人,皆成爲劉邦的座上賓;

即連項羽的叔父項伯,也始終與劉邦暗通款曲。

楚漢力量此消彼長,強弱易勢,楚亡漢興已成定局。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當個人信仰轉化成爲整個團隊的集體信仰之後,所爆發出的巨大影響力與推動力。

讀史可以興邦,也可以興企。刨去《楚漢傳奇》的娛樂元素,這部電視劇對於我們的企業管理者來說,有着極佳的借鑑意義:通過它,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信仰對於組織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它,我們可以學習到確立組織信仰的策略與智慧;通過它,我們還能夠切實感受到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