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孔子電影大學生觀後感

孔子電影大學生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電影也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科技與藝術。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 孔子電影大學生觀後感,歡迎閱讀。

孔子電影大學生觀後感

  【篇一:電影《孔子》觀後感】

被熱炒了非常久的《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 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非常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影迷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非常多都是穿着校服來的學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生羣體有可能成爲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羣。據觀察,影院裏《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衆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爲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衆們便在電影院裏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與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衆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爲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是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爲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爲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衆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爲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篇二:《孔子》觀後感】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 之前,我 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非常容易流於平庸,因爲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 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 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衆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 仁義,並希望把仁政運用於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飢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裏,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徵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爲他的英雄形象塗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非常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是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爲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爲後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篇三:電影《孔子》觀後感作文 】

爲了更早體驗開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獨自一人走進了電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圍中,我靜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預想的效果還要好,著名女導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賞的女強人,他的作品《忠誠》、《漢武大帝》、《芬尼的微笑》、《喬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看的。剛開始在得知周潤發要扮演孔子時,我半信半疑:發哥能演好一代聖人嗎?不過現在還是被髮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非常出彩!彷佛穿越兩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回到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陳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當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網上有人大致對“顏回之死”與“子見南子”“老子孔子對話”三段頗多非議,但是依鄙人看來,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處,當我看到作爲代國相的孔子爲了奪取戰爭的勝利,不惜一個人在高臺上奮力擊鼓,而勝利後卻無比傷心時,我感受到孔子仁者愛人的矛盾心理,這時我的眼中強忍淚水,進而看到了編劇虛構的顏回之死,顏回爲了保全儒家經典流傳後世,不惜一次次從冰窟窿中把竹簡扔上岸,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呀,看到這裏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淚。

關於子見南子一段,儘管篇幅不長,但卻是本片畫龍點睛之筆,周迅也非常符合衛國夫人南子的角色,當嫵媚的南子試圖挑逗孔子時,孔子卻表現出謙謙君子坐懷不亂的氣概,而心裏也非常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說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個凡人,只有經歷女色的誘惑而巋然不動才磨練成爲聖人,而孔子並不反對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體現,比起佛家“不近女色”與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適合在人間推行的,試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爲了性冷淡甚至性無能,這時女人們就會以輕蔑的口吻說:“你不是個男人!”或者抱怨道:“你還是個男人嗎你?老孃要你何用?嗚嗚嗚嗚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是也不能縱橫色*,孔夫子教給我們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與法律的基礎之上,不可逾越這兩道鴻溝。

另外就是老子與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爲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與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本片前半段緊湊有加,後半段卻略有緩慢,這應該算一個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結尾處胡玫導演用類似她執導的《漢武大帝》開頭時武帝說司馬 遷的話語做結: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篇四:《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爲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魯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時期完成了自己許多的政治設想,設計幫助魯國收回了被齊國侵佔的三城,維護了魯國的尊嚴,提出墮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爲如此導致三都對此大爲不滿,在季桓子的設計下,孔子開始流亡,周遊於列國,直至晚年纔回到魯國。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着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片中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週遊列國的顛沛之路——他們走過四季輪迴,在傳道授業的同時遭受百姓非議、經歷飢寒與戰亂、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膚之痛等場景,氣壯悲歌,令人敬畏。

電影中孔子在沒有季桓子軍*的幫助之下,巧用計謀奪回被齊國侵佔的三城這一情節非常令我震驚。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聖人,這似乎就給了我們其實孔子只是個書生的感覺,卻不知其實孔子也是非常善於用兵作戰的,他的射藝其實也是頗爲高超的,這可以從孔子與季桓子比試那一情節中看出來。通過電影孔子,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觀衆們展示了一個大愛大仁,擁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爲一個陪葬的小奴隸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魯國權勢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魯國拋棄的情況下依舊讓弟子回去解救魯國於危難中,可以在被困飢寒交迫之時依舊彈琴、講授······這樣看,稱孔子爲聖人當真不爲過,他的言行舉止貌似已超脫於“人”這個概念了。

然而,我想說,孔子的確當真是個聖人,但是也絕對是個普通人。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與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是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爲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與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是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爲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爲《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篇五:電影《孔子》觀後感】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非常多故事精彩情節,但是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着他心愛的弟子與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是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爲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着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爲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與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爲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爲他的正義與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爲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爲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爲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爲正確的東西這纔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與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非常多關於現代管理的非常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爲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着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非常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與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爲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着長立志。

  【篇六: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非常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與場內的觀衆一起,非常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非常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與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與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非常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與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爲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與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非常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非常多觀衆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爲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非常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爲後來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纔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非常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爲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篇七:電影孔子觀後感】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裏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非常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爲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着。

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爲方能無不爲’”。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爲”的思想。老子的“無爲”,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爲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着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爲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纔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篇八:電影《孔子》觀後感】

整部電影一直安靜地敘述着,正如孔子的一生,沒有太多華麗的特技與動畫,平淡如水,幽香如蘭,片中不斷顛覆着孔子聖人的形象。心中的聖人在世界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在堅守與逃離面前,心中難免會忐忑、會焦慮、會猶豫、會害怕,包圍着聖人的是命運給與的苦厄與磨難,是世界給於太多嘲諷與冷漠,孔聖人面對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懷去包容與諒解,用禮的光芒去感化與觀照,然而面對着弱肉強食、狼煙遍地的世界,禮樂道德不過是虛無飄渺的說辭罷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踐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個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所徹悟的深度。他因爲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因爲禮樂已廢道德淪喪而痛苦,他因爲自己的堅守與艱難的矛盾而痛苦,在某個冰冷的夢深處,他是否會懷疑當初的抉擇,他是否會懷疑自己的道,是否會自嘲無奈,是否會辭窮墨盡,會的,一定會的,只因爲他是個平凡的人,而歷史證明他終究不是個平凡的人,聖之所以爲聖,聖人之所以能夠配得上聖人的稱號,是因爲——堅守。

當一個人歷經磨難,幾經沉淪,洗去鉛華,孑然一身地回到命運的起點,理想在他面前斑駁而落,田野茫茫,長夜無邊,從頭開始,從第一步開始,這就是聖人的抉擇。也許,孔子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正是他顛沛流離,周遊歷國的時侯,磨難與苦厄不斷衝擊着他心中的君子之道,而聖人心中的火焰愈來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爲他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爲了拿起而有的人是爲了放下。孔子毅然選擇了拿起,儘管他的理想終點是放下,可是沒有拿起又何談放下?歲月的年輪伴隨着聖人的步履磨平了命運的棱角,孔子的道,孔子對道道的踐行從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溫暖的生命元素絲絲點點如星星之火溫暖着歷盡滄桑的心。道的踐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碼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跡來成爲儒家之道的千年不變的載體。孔丘從道中領悟出的境界,從痛苦中領略到的境界,讓儒學有了更爲深刻的生命內容。當我們回首經典時,依稀能夠看到一個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陽下的天涯,莞自哀傷,莞自離神,遍地灑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聖人懷揣着那經天緯地的禮儀仁德遊說歷國,最後卻在夕陽之下黯然心傷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老者在學生、親人相繼從世間離去而要獨自一人面對正義與生死冷暖時,眼眶溼潤了。

天邊的明月,依舊爲他指引着回家的道路,而他從未回頭,他的道,儒家的道永遠是出發,永遠是天下,永遠是社稷,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時間積澱而成的道的方向與途徑,他憑着心中的方向,越走越遠,儘管年華已逝,雙眼漸漸模糊,風吹拂着蒼白的髮梢,聖人的抉擇,永遠都是那麼高大,又那麼溫暖與倔強,具禮樂仁義而天下大同,這是君子如幽蘭般無聲的堅守,這是對理想最無私的奉獻與守護。儒學因爲孔子的堅守永遠充盈着命運責任的力量,永遠都承載着濟天下的最終使命,這是孔子的道。從《論語》中便可以窺見老者夕陽之下堅定的沉重的腳步,年邁的心沒有因爲老而邁向腐朽,正如他的精神,正如他的靈魂,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滲透,變得更加深厚與明亮,而這堅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爲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與基礎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陽西下,高山仰止……在他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