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視劇《走向共和》觀後感

電視劇《走向共和》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走向共和》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劇情背景爲自清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勳復辟等史事。下面是本站網提供的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電視劇《走向共和》觀後感

  走向共和觀後感(篇一)

長達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終於看完了,我能欣賞到這樣好的電視劇首先要感謝三哥鴻德的推薦,這段時間因爲既要熟悉新車又打羽毛球,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雖然我非常愛看這部連戲劇,有時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應該講我的欣賞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這樣我也認爲這是一部多年來難得一見的非常好的電視作品。

如果說到《走向共和》後我最大的反應是什麼。我會毫不猶疑的回答就是“氣憤”。坦率的講我從慈禧“辛丑事件”之後要“立憲”開始我氣憤的心情一直沒有平靜不下來,我在這裏也不和誰去爭論慈禧是真立憲還是假立憲,我生氣的是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紀初都能要立憲,都能廢除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可是一百年過去了我們還有些人在說“議會制度不符合中國國情”我們可以想一想從二十世紀初到今天已經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是從“甲午戰爭”開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讓我們這個東方大國感到震撼和恥辱的不是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而是我們的近鄰日本的崛起。“甲午戰爭”後的滿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緒實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戰勝了自己的封建專制制度,應該講慈禧和光緒能有這樣的一個認識就非常的不簡單。這部連續劇也就由此展開了“專制”“立憲”和“共和”三股勢力相互爭鬥的大舞臺。

這部電視劇裏有一段話給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誰講的:“英國的君主立憲是國家拿錢給這些舊官僚,讓他們同意了國家立憲的主張,而日本是全體國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國家實行君主立憲,所以這兩個國家能夠順利的從封建君主制過渡到現在的君主立憲制度。”(我在這裏插一句話,我覺得日本這個民族在民族的危機感,責任感,榮譽感,在工作中的務實和進取精神很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現在從《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到,從甲午戰爭到今天這一百多年的歷程中我們的國家要實現真正的共和或者立憲不知道要他們艱難多少倍,我們一定要有耐心。

中國的民主之路的確是困難重重,但有困難我們就是我們不實行民主的理由了嗎?在這部電視劇裏有一段孫中山和宋教仁去鄉下拉選票時和一個私塾老先生的對話給我印象很深,一開始這個私塾老先生對於在中國搞民選表示不理解,認爲中國人現在根本不懂什麼是民主。

孫中山對老先生說:“小孩不識字就可以是不讓他們上學的理由了嗎”老先生說:“不對不對,正因爲他們不識字所以他們更應當上學”孫中山說:“同理,中國人民主意識差,所以就更要實行民主”應該講這段對話是這部連續劇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國實現了民主,就把民主視同洪水猛獸,他們老成持重的認爲中國真要給了民主肯定社會大亂。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縱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國都可以實現全體國民民選國會議員。

爲什麼一百年過去了我們卻連敢提都不敢提,我們再橫向的想一想現在世界上除了幾個富的流油的中東國家以及朝鮮,越南,古巴外所有的國家都可以民選國會議員或者總統。連爆炸不斷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選。我們要民選真的就這麼難。我想在這裏向這些視民選爲洪水猛獸的人問一下,你們認爲是什麼原因中國不能搞民選。難道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就這樣差嗎。我想答案肯定不會在這裏。

《走向共和》給我的第二個感觸是從戊戌變法到現在我們國家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都是軍人和槍桿子在左右着歷史的進程,這也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一個悲哀。從《走向共和》這部連續劇可以看到袁世凱爲什麼在歷史發生鉅變過程中可以“翻手雲,復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着北洋軍。

在這個歷史劇變的大舞臺上有那麼多人,有那麼多的變革路線但他們都由於沒有軍隊而功虧於潰。首先是滿清王朝,我們可以講滿清王朝經過了太平天國以後已經沒有了自己掌握的軍隊,之所以它還能延續幾十年就是此時出了個慈禧這樣鐵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滿清就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武昌起義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三國時期魏蜀吳再一次出現在我們中華大地,袁世凱代表曹操佔據着北方,黎元洪代表劉備佔據着湖廣,孫中山代表孫權佔據着江東。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巧合,在這三派勢力裏最先退出歷史舞臺的是孫中山,爲什麼那,就是他沒有自己的軍隊。袁世凱掌握着北洋軍我們就不說了,黎元洪這個從牀底下拉出來的“武昌起義的英雄”爲什麼能長時間站在歷史舞臺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帥張之洞創建的“南洋軍”。我們仔細回顧一下從滿清到今天我們國家的歷史就被這些軍人肆意的蹂躪着。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只有發展到“軍隊只有屬於國家”纔算真正的進步了。

《走向共和》給我的第三個感觸是一個社會的新聞輿論的自由程度是反映這個社會進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裏,田沫這個新聞記者佔了很大的份額,這也是這部電視劇非常成功的一個方面,在這部電視劇裏是報紙把袁世凱的心腹趙炳坤彈劾下了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社會的進步。現今社會讓我感到滿意的就是網絡的普及和發展,這讓新聞輿論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也使當權者他們不得不有所收斂。

  走向共和觀後感(篇二)

心中感慨萬千!閒來無事,試着把這些感慨記下來,也算是觀後感吧。

洋洋六十集,雖是加了幾分演義的東西在裏面,但至少把自光緒朝後,清末民初的中國歷史交待了個大概齊。而這段歷史,每個中國人但凡提及,大概都會加上”中華民族恥辱史“這個考語吧。

這些已有定論,我也不打算再說些什麼,只想說說對清王朝終究一朝傾覆,以及這段歷史對於今日之中國有何參考意義的一點陋見。

這想經歷這段歷史的人,內心的痛苦最刻骨銘心的,必定是清朝的.最後兩個皇帝——光宣二帝了。

一個大志未酬,終究死於非命。三十八年的人生,雖是貴爲天子,卻實同囚徒。另一個生來富貴,三歲爲帝,雖有復國大志,卻終其一生都在被各種各樣的勢力利用,身背無數罪名,最後以一個“被無產階級專政成功改造成爲社會主義新人”的名份死去,連個皇帝的諡號都沒落着。一本自傳《我的前半生》數百頁,字裏行間寫滿了自我懺悔表衷心,可誰能知道心底裏又有多少龍遊淺澗時不我濟的失落與神傷不敢流露支言片語呢?

或者站在局外,換個遠遠的角度來說,若愛新覺羅的一姓江山倒了,換來的真是當初振臂一呼者所宣稱的民主倒也罷了,至少還可以說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多少也有個說詞安慰一下受傷的心。

可舊的王朝倒下了,站上來的是什麼東西呢?

只能說清失其鹿,羣雄共逐之。各路總統,督軍,委員長,主席……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老百姓要承受的,是同晚清一樣甚至要更甚於晚清的兵匪爲禍,烈強欺壓,污吏橫行,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雖無封建,專制依舊。

民主?舊瓶子裏裝些新酒罷了……哪來的那麼多A理想B主義!

恐怕連爲天下計的孫大-炮,也想不到會是這樣的結局吧……

你說,愛新覺羅家的,心裏怎麼可能釋然得了?

現在來看,當初清王朝應該至少有兩次機會避免一朝傾覆的結局的,若這兩次機會當初抓住了,恐怕不止是他們的命運能被改寫,整個中國的命運也裝被改寫了。

一次是光緒的戊戌變法。當時他若能不那麼急於求成,行事更加周全,最終能戰勝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變法成功的話。那愛新羅的天下搞不好真能萬世不易,他的功業絕對是至少蓋過他的祖宗康乾的,而中國很有可能早已實現在無數人用槍炮都沒能實現的民主。國人也會避免半個世紀的戰亂不已。

這個雙贏的局面終究還是沒有出現,與其說光緒是輸給了慈禧,不如說他是在敗給了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空有大志,卻權謀不足,任用康梁一幫書生,一味急於求成,以爲如此關乎生死的政治鬥爭是幾道詔書就能解決的事情。最後嗅到慈禧有政變的企圖時束手無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亂投醫,把全部家當都壓到了一個根本就不瞭解的袁世凱身上,最終致皇帝於絕境,身陷囫圇,幽死瀛臺。豈不是書生誤國?而光緒焉能不敗?

在這場鬥爭中,慈禧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舊勢力,是屬於既得利益集團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是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她是不可能只考虛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大清江山的。所以開始的時候,對於變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爲的變化跟光緒心中的變會是完全不同的,她以爲這變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術層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輩的洋物運動沒有本質的區別。隨你怎麼變,只要大清江山不變,不亂,我這個太后的地位不動搖,而國家又能強盛起來,何樂而不爲呢?

而光緒卻不這麼認爲,他要變的是根本的東西,是體制上的。所以當光緒的變法觸及到了既得一大羣舊勢力的利益,導致他們站出來鬧-事時,慈禧就無法會視不管了。她的確想強國,但首先是不能亂,亂起來了就會葬送大清江山。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絕對是亂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勢力的得失,但她絕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爲這江山畢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當她終於認爲光緒的變會不但不能讓大清強盛起來,反而會葬送了大清江山時,她的支持就變成反對了。而反對的意見不能說服光緒時,她就只能選擇政變了。

  走向共和觀後感(篇三)

央視《走向共和》已經播完,應該說,這部作品還是一部很有意義的教育片,片中對某些人物,進行了一次重新定位,使得老題材有了新觀點。

李鴻章、慈嬉太后、光緒皇帝、袁世凱、孫文、宋教仁、黃興等人物的特徵表現如此強烈是該片吸引觀衆的一大亮點。甚至有個女士在網上這麼說:看這電視看的,我都有點愛上袁世凱了。不過,我覺得,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孫先生。

孫先生少年浪蕩於會黨和國外,對封建專制制度是極度痛恨,把建立共和民主的中國定爲自己的終身奮鬥目標,受盡貧窮流浪之苦,歷經10次起義失敗、第一次大革命成果被竊、二次革命失敗等,始終堅持不泄,革命到底,以致臨終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醒世遺言。

孫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民主理想支撐着他,一生如一日,爲實現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國,奮鬥到底。

孫先生的革命意識讓我想到了一個人對愛情婚姻的追求。

我是個有過失敗愛情婚姻的人,看完了《走向共和》,看完了孫先生的革命經歷,使我對追求愛情有了新的認識。

先打比喻如下:

10次失敗的起義=多次失敗的戀愛。

武昌起義成功,民國初建立=有了一次還算初步成功,並且感到些美好的愛情或婚姻。

民國建立後被竊國者竊取=這一次初步成功的愛情或婚姻經過短時間就仍然以失敗結束。

真正的實現民主共和=找到自己真正的愛情或婚姻,並過上穩定的愛情婚姻生活。

那麼我們就和孫先生的在二次革命前的經歷很相象了。

經過多次追求或戀愛,終於有一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得到了一次短暫的愛情或者婚姻,可是,因爲自己的經驗不足、第三者的插足,我們的這第一次愛情在不久的時間裏仍然以失敗告終。這時,正是我們向孫先生學習的時候了,堅持不瀉,進行二次革命或者三次革命,直到真正的革命成功---找到真愛,完成婚姻。

願天下曾經失敗過的愛情追求者,勇敢的二次革命。

最後,用孫先生的名言自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