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範文兩篇大綱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範文兩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篇一:影評《幸福終點站》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範文兩篇

《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是由美國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主要演員有湯姆·漢克斯、凱瑟琳·澤塔-瓊斯、斯坦利·塔奇和齊·麥拜特。可以說,這部影片的看點就在於它所講訴的故事,這個故事感動人心。它講訴了一個保加利亞人維克多在前往美國紐約時,由於祖國發生政變,政府被推翻,所持證件不被美國入境當局承認,被拒絕入境卻又不能回國,被迫滯留肯尼迪國際機場期間的故事。

影片基本上所有的鏡頭都是以機場爲背景,而本部影片充分展示了蒙太奇的敘事和表意的功能,按照時間順序、因果關係對鏡頭、場面和段落進行排列、組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主人翁維克多,由於無法到達目的地——紐約,先是被迫以機場爲家,後來又在機場努力找工作賺錢,在其中九個月中,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憑藉着他的善良與執着,最終還是等到了祖國恢復和平,成功進入紐約,完成父親的遺願。影片採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主要製造了三條在同一時間不同地域發生的線索:一條線索是維克多祖國政治環境的狀況,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主人翁的命運發生着戲劇化的變化;一條是維克多發揮自身所有的潛能在機場中求生存,每次面對各種各樣的困境,他都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行動來化解一切困難,同時他還無私的去幫助那些需要他幫助的人,這是一種天性使然;一條是機場負責人弗蘭克對維克多的百般刁難,他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的陷阱想把維克多驅逐出機場,利用自身的職權對他百般刁難,但維克多總能化險爲夷。這三條線索中後兩條線索迅速、頻繁地交替出現,有着嚴密的同時性和密切的聯繫,並且適當的推動着情節的發展,製造出了一種緊張激烈的氣氛,將影片弗蘭克和維克多之間尖銳的矛盾衝突,具體而又充分的表現出來,深深的'引起了觀衆的注意。鏡頭在弗蘭克時時刻刻在機場監視器裏監視着維克多的一舉一動,與維克多自身活動場景的真實展現中交叉組接,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也讓觀衆深刻的感受到了兩主角明裏暗裏的博弈,情節緊湊而又富有懸念。

這部影片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鏡頭就是維克多的朋友主來到他的房間,告訴他戰爭已經結束的消息。鏡頭主要的色調是暖色的,首先鏡頭從窗戶由上往下搖,在逆着強光之下,逐漸顯現出朋友們模糊地向維克多迎面走來的影像,他們的表情由於逆光而看不清楚。隨後接着維克多從牀上半身起來睜着朦朧的雙眼的一個從下到上的搖鏡頭,臉上映着朋友們帶來的陰影,說着“What?”。接着,朋友克魯茲俯下身來,他睜大着眼睛,微笑的看着維克多,這裏採用虛實景,給了克魯茲一個微笑的特寫,而窗外的陽光就在他的頭頂格外耀眼,這是一個過渡性的鏡頭,預示着希望已經到來,情況已經好轉。此後接上新聞裏主持人播報着戰爭已經結束的鏡頭,這種帶有象徵性的重要情節變化的銜接鏡頭可謂是自然而然又恰到好處,可見導演的用心良苦。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篇二:幸福終點站 觀後感

一個來自東歐最小國家的Viktor,去美國幫父親實現一個未了的夙願。從飛機起飛到在肯尼迪機場落地的這一段時間,他的國家發生政變,Viktor因此突然成爲了沒有國籍的人,無法入境,也無從出境;縱然紐約和美國就在數米之遙的門外,他仍然只能等在候機大廳裏,直到身份明確。

這一等,便是9個月。

在這9個月的等待中,Viktor一點沒有虛度;他在待改建的67號登機口給自己造了一個家;靠着自己的智慧,幫了一個買藥救父的俄羅斯人,撮合了一段姻緣,邂逅了一段浪漫,征服了一羣原本拿他當笑話的人;當他離去的時候,這個初時語言不通的東歐人,已經讓整個機場爲之感動。

138分鐘的片子, 除了最後的幾分鐘,幾乎都濃縮在極其有限的一個小空間裏---肯尼迪機場候機大廳。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裏,形形色色的人們,把時間延展;他們做着不同的工作,卻在做着同一件事情---等待: 折騰着Viktor的海關局長Frank,等待着老局長卸任,等了17年;

Gupta,因爲在印度犯了案被通緝,逃匿在機場做一個清潔工,一做23年,而他或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等待。

美女空姐Amelia,從18歲到39歲,等着男人的一個承諾;她總是住酒店,爲的就是男人的BP響起時,能夠隨時打包起身。

開餐車的Eique,等着一個機會向暗戀的女孩靠近;

Viktor的父親,用了40年,收集了57位爵士高手中的56個簽名,他在九泉之下,等着兒子幫他圓上最後一個簽名。

甚至連機場大廳裏的背景中的各色人等,也都在各自等待....

不是每一個等待,都會很快就有結果,譬如那些在海關等着通關的人們,這個等待,只需要1分鐘而已;

也不是每一個等待,都會有美麗的結局,如同抱得美人歸的An;

即使每一個美好的結局,也都不一定都有美麗的過程,好像Viktor。

Spielberg說,我們每個人都如Viktor一樣,在這充滿變數的人生中,或許在某一個瞬間都會迷茫,然後去尋找去等待;而Tom Hanks說,“Viktor終於明白,這個世界不是按他自己的方式前進的;身處其中,只有爲自己掙個好生活。”

不知道作家Andrew Niccol在寫這個小人物時,是不是想着一位叫做Viktor E Frankl的人。這位飽嘗納粹集中營種種艱辛的倖存者這樣說,“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影片中的Viktor,不是心理學者,也不是成功學家,他只是在那樣一個無從選擇的環境裏,在他那張憨厚的笑臉裏,在七零八落令人捧腹的英語中,一連串令我們忍俊不禁的小事中,展現給我們如何樂天知命,如何心存良善,如何努力的讓自己離結果更近一步。而其間的深意,與Viktor Frankl的表達,異曲同工。

這部Spielberg導演,Tom Hanks和Catherine Zeta Jones主演的片子,據稱票房並不理想。老實說,這部片子的確漏洞不少,結尾也多少有點畫蛇添足;可是,這3個人的組合,卻讓這一步看似俗套的片子無限鮮活,甚至那一個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也都刻畫得個性鮮明,令人難忘。縱然這不是你所熟悉的斯氏大片,你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清晰的斯氏烙印---天馬行空甚至滿懷童心的想象以及對人性的高調宣揚。

你或許可以覺得這是好萊塢的俗套,可是,我就是喜歡在外面颳着風的夜晚,抱着小瓜子,看一出充滿溫暖情調和輕鬆幽默,並充滿“個人英雄”和毫無新意的“Happy Ending”的輕喜劇。然後,笑中含淚,若有所得。

P.S.:後來在海報裏,看到這部片子的TagLine是“Life Is Waiting”;禁不住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