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偉大的辯手觀後感

偉大的辯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偉大辯手觀後感

《偉大辯手》給我帶來的是不一樣的觀感,不一樣的衝擊,雖然看這部片子已有一段時日,那段段清脆透明的朗讀聲卻時時在心頭響起!

偉大的辯手觀後感

我是丹澤爾-華盛頓的影迷,他是好萊塢的影帝,他被稱作是“黑人的良心”,他一直都在爲黑人的生存和平等的權利而奮鬥着!他是一個勇敢的鬥士,是影視界的馬丟路德金。《偉大辯手》是華盛頓自導自演的一部電影。現擇取影片劇情如下:

本片取材自真人真事。在上世紀30年代,有一個名叫馬文托爾森(丹澤爾華盛頓飾演)的美國黑人在語言修辭上有着很深的造詣,尤其擅長寫詩和辯論。事實上他後來也被認爲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當時,他在一所德州的黑人高校中擔任教授

在20世紀30年代的德州,政府依舊沿用着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制定的對黑人實行種族隔離或種族歧視的法律——黑人被剝奪選舉權,並在學校、住區、公共交通、公共場所以及就業、司法、軍役、婚姻等各方面,受到殘酷的隔離和歧視。馬文托爾森作爲一名有知識有頭腦的黑人非常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爲自己的同胞們做些事情。

他有着堅定的信念,除此之外,他所擁有的還有他那高人一等的語言天賦。於是在空餘時間他開始在學校中成立了黑人高校的第一支辯論隊。在他的仔細選拔下,四位學生脫穎而出進入了辯論隊——漢密爾頓伯格斯、亨利勞伊、女生莎曼薩和年僅14歲的小詹姆斯法默爾。這些學生在此前對辯論毫無概念,而其實馬文托爾森也並不諳其中門路。他所能做的只有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提高隊員們的語言能力,讓他們掌握脣槍舌劍的武器。在辯論隊成長的道路上,馬文托爾森不斷的挑戰着社會當時的傳統觀念,反抗着現有的遊戲規則。他反叛的精神和他激烈的教學方式也不斷的被人們炮轟,但他始終堅持着自己信念,最終和辯論隊員們一起進入了哈弗大學的辯論殿堂 。

這部電影可貴在他的不屈的抗爭精神,那種要求改變現狀的永不服輸的心態,不懼艱難,無視輿-論的炮轟,堅持自己的信念,永遠向前的樂觀的心態!馬文-托爾森的慧眼識人,本身並不懂辯論之術的他卻把一羣小孩帶進了辯論的最高殿堂,那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可歌可泣。他所改變的不只是那些孩子以後可能的人生,關鍵是通過辯論,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薰陶,讓他們的精神桎梏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這無疑是人類最偉大的改造工程!作爲老師,從事這樣一個高尚的職業,讓我感受到非常的自豪,也感覺到自己肩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是的,自己是人類心靈改造的工程師,是花園裏辛勤的園叮在平時的空餘時間,我就經常逛逛書店,上網下載資料看,看中央十臺的科教頻道,自我感覺收穫良多,受益匪淺!以後我還要多多看書,增進自己的內涵,擡高自己的意境,爭做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

  【擴展閱讀】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爲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爲“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爲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爲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啓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爲《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爲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爲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爲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爲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爲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爲“紅花少年”。認爲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