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榜樣專題節目觀後感吳孟超

榜樣專題節目觀後感吳孟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9K 次

導語:吳孟超,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吳孟超榜樣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榜樣專題節目觀後感吳孟超

  吳孟超榜樣觀後感【1】

吳孟超5歲時,隨母親漂洋過海,投奔在馬來西亞做工的父親。抗戰爆發後,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今天,吳老已是有着55年黨齡和軍齡的老黨員、老軍人,90高齡的他目前還站在臨牀第一線爲肝癌病人主刀,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

肝癌是癌中之王,長期以來,我國肝癌患者佔了世界一半左右。吳老同肝癌鬥爭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僅4個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長存活45年,這一紀錄至今還沒被打破。據介紹,現在的吳老拿東西手會微微顫抖,可一上手術檯,性格溫和的他就像換了一個人,很有霸氣,被稱之爲不知疲倦的“開刀匠”,被譽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使我國肝臟外科從無到有、領先世界的卓越建樹和挽救過無數病人、創造生命奇蹟的醫術仁心,贏得了醫學界同仁的尊重,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讚譽。

吳老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着高尚的醫德。吳老說:“一個好醫生,眼裏看的是病,心裏裝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診,都對病人親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他所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給患者減輕負擔,一心爲病人着想。

那麼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着吳老,在九十歲高齡依然奉獻於祖國的醫療事業?我想吳老的精神力量就是來自於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也來自對外科醫學的熱愛和強烈的進取心。

作爲園區入黨積極分子的我,雖然和吳老從事的是不同的職業,但是並不妨礙學習吳老那一心向黨、立志報國的赤子情懷,有勇攀高峯、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有奉獻社會、傾心爲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要學習他做一個愛黨愛國愛民的忠誠戰士,就要像他那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黨和國家的需要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就要像他那樣,始終胸懷遠大目標理想,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就要像他那樣,心中始終裝着人民羣衆的利益,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以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獻身使命。

以吳孟超同志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的先進事蹟和高尚情操,以及愛黨愛國愛民的情懷,就是我們黨員隊伍裏的一面面旗幟。這樣的旗幟始終將會熠熠生輝、光彩奪目,感召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吳孟超榜樣觀後感【2】

吳孟超爺爺是在北京肝膽科醫院工作的,他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了,卻還堅持在臨牀第一線工作,爲病人手術。雖然吳老平時對自己的部下要求十分嚴格,可是對病人卻是那麼的親切,就好像看待自己的親人一樣。而且,當他爲病牀上的病人看病時,總是先把手措熱後,再在病人身上查體,這樣病人就會感到十分溫暖,吳老的一個細小動作,對病人來說,能從心底裏萌發出生的希望!醫術高超的吳老已救治了14000多例病例,算的上是豐功偉績了。

2004年,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叫甜甜,是肝臟腫瘤,吳老爲她診斷後,有兩個辦法可以讓病人起死回生,一是肝移植,二是切掉病竈肝。可是切割的風險很大,弄不好就會死亡。這使吳老很糾結。有很多同事來好心相勸吳老,讓他放棄吧!但是吳老並沒有輕易放棄,絞盡腦汁,反而和同事們認真分析手術的最佳方案,把風險降到最底。經過一番嚴密的討論,終於定下了手術方案。

第二天早上8:30,手術有條不紊的開始了,每個手術人員臉上的表情都很嚴肅,主刀者吳老小心翼翼的按照討論方案的步驟來做,生怕出一點小差錯。經過整整九個小時的努力,手術宣告成功,甜甜“死而復生”。吳老高興的摘掉口罩一身疲憊的朝手術室門外走去,第一時間去告知甜甜的`家人。此時的吳老肯定是額頭上佈滿了汗珠,但臉上按捺不住的是勝利的喜悅。

顯然這又是一個奇蹟,吳老用自己高超的醫術又救了一命,所以對吳老講,妙手回春是關鍵。每當病人感謝吳老而親吻他時,吳老也會回吻,真可謂是醫者仁心!

吳老用自己的先進事蹟成爲了2015感到中國的人物。我們要學習吳老,學習他的敬業精神,學習吳老的一片仁心,學會關愛他人,體貼他人,讓世間充滿愛!

今天中午,園區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和積極分子集中收看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妙手仁醫—吳孟超》專題片,通過電視我耳濡目染了一位90高齡的二軍大外科醫生、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的先進事蹟,聞後除了震驚,有太多太多的感動和感想。

  吳孟超榜樣觀後感【3】

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感人的情節、樸實的語言,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作爲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應該像影片裏的黨員吳孟超一樣,任何時候都把國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崗位上從小事做起,點點滴滴地做着每件細小的貢獻。願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能在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蹟的感召下,立足自身的崗位,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共-產-黨員的風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人人都獻出一份力,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

借電視劇《醫者仁心》熱播之東風,全院也掀起了詮釋醫者仁心踐行大醫精誠的濃厚氛圍。在醫患矛盾日趨緊張的今天,我們討論醫者仁心,就是要重塑醫者仁心風範,融化醫患之間的堅冰,真正實現醫患之間的和-諧,像劇中武明訓與鍾立行一樣重新找回希波克拉底誓言給予的崇高與責任,找到並踐行 “醫者仁心”的職業信仰。筆者認爲,醫者仁心是醫德的精髓,也是我們醫務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時刻要踐行的基本原則。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序中說:“人命至重, 有貴千方。一方濟之, 德愈至此。”這種“大醫精誠”的醫德精神, 自古以來便被救死扶傷的醫者奉爲圭臬。堅持發揚崇高醫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醫者仁心這種優秀傳統醫學倫理精神。深入探討這種“醫者仁心”精神的內涵,筆者認爲大致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對於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爲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爲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忱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係中自覺履行醫德規範。其實作爲醫務人員的我們,在工作中也希望能夠得到患者的理解與體諒,也常常抱怨有些患者無理取鬧。可是假如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轉換爲患者或家屬的角色時,卻希望得到醫務人員特殊的照顧,希望自己在檢查、治療時都能備受關照。健康所繫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爲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更是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患者將他們的健康和生命託付給我們,我們應當用一生對白求恩精神的堅持來回報他們。

2、“妙手仁醫”的良心感

弘揚以仁愛爲核心的醫學倫理是醫學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標誌,治病救人、“爲醫者仁”等倫理道德規範應當成爲我們自覺繼承、努力恪守、不斷髮揚光大的“信念”。好的醫德信念一方面來自於個人修養,更重要的來自於傳承。事實證明,一個缺乏醫德良心的人,不可能成爲一個關愛病人、建功立業的優秀醫務工作者;而凡是真誠治病救人、在醫學任何一個領域頗有建樹的醫務工作者都具有較強的道德良心感,他們用實際行動捍衛着對醫學的忠誠,把精力完全投入到醫學事業上。六安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徐皓同志,視患者如親人,處處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他起早貪黑,任勞任怨的忘我工作,一切爲了病人,一切給了病人,壓力和挑戰都留給自己,積勞成疾,用自己的仁心與堅持爲患者解除痛苦,繼承和發揚着不畏勞苦、頑強拼搏、救死扶傷的精神,傳承着爲醫者的道德“良心”,傳承着堅定的道德“信念”,這需要非凡的毅力和勇氣,更需要信念和智慧的支撐。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醫者仁心做了最好的註解。

3、審慎敬業的理念觀

醫學倫理學的理論、規範來源於實踐,是對醫學實踐中的道德關係、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爲的概括和說明,是在長期的醫療活動中形成、發展的,而來源於醫學實踐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又對醫學活動起着重大的指導作用。審慎敬業是職業道德的普遍要求,其在醫德行爲中作爲醫德義務、良心的補充,對實踐醫德要求具有重要意義。醫者應嚴於律己、堅定信念,牢固樹立“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高尚情操,不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更應該時刻保持一顆“仁心”,時刻以“病人”爲本,只有這樣纔會真正實踐人文精神的迴歸,樹立新時期良好的醫德醫風。醫務人員是否具有審慎敬業的道德修養,與病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它既是醫務人員內心信念和良心的具體表現,也是醫務人員對病人和社會履行道德義務高度責任感和強烈同情心的鮮明體現。2005 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孟超院士說:“只要能拿得動手術刀,我就會站在手術檯上。如果能倒在手術檯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不能保證完成手術的話,也決不再上手術檯,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自己之強。”說的多麼好,大醫精誠,這就是一代醫學大家對審慎敬業最好的詮釋。

4、淡泊名利的奉獻觀

任何時期的醫學道德都要求從業者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發揚救死扶傷的“大醫精誠”精神。但是,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毒素不同程度地侵蝕着社會的各個領域,醫療行業也不能倖免。曾幾何時,少數醫生遵奉金錢至上的錯誤理念,忘卻了自己的神聖使命,收受“紅包”、索勸回扣”、小病大治等不正之風愈演愈烈,使醫生聖潔的職業蒙上了一層陰影,醫患關係也日益緊張。這不僅是醫者的悲哀,更是醫療行業的悲哀。在這種形勢下,恪守淡泊名利奉獻精神就顯得格外重要。吳孟超院士說:“醫本仁術,醫學是一門以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醫生之於病人應該像子女視於父母,其首要不在於手術做得如何漂亮,如何名揚四方,而在於如何向病人傳遞親人般的溫情”。讓我們時時重溫這段話,用我們的仁心、愛心、細心、耐心去溫暖患者那飽受病患折磨的心靈。

“妙手仁醫”四個大字,詮釋着“醫無德者,不堪爲醫”的中國傳統醫生職業理念。作爲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醫護人員,其道德和作風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精於專業、誠於品德”,“大醫精誠”的古訓應該重新成爲塑造醫者仁心風範的標杆,“白衣天使”的稱謂也將永遠激勵着全體醫護人員弘揚醫學倫理精神,爲廣大患者精誠服務。彪炳千秋的“大醫精誠”倫理精神,必將在醫務工作者的努力實踐中散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