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牡丹亭的觀後感大綱

牡丹亭的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牡丹亭觀後感篇一:崑曲《牡丹亭》觀後感

牡丹亭的觀後感

崑曲《牡丹亭》觀後感

——《牡丹亭》之美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崑曲表演。沒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鴻良等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參與演出的崑曲經典劇目——《牡丹亭》。走進劇院,親身觀感後我爲《牡丹亭》的美而震驚。無論從音樂的節奏,樂曲的基調,還是曲詞的整飭,人物的舉止,程式化的動作都透露出一種優雅平緩、溫文爾雅的氣息,好似一個大家閨秀在娓娓道來一段欲說還羞的往事。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爲何獨獨對崑曲情有獨鍾的原因了,崑曲實在是一個從外到內都極其唯美的藝術。湯顯祖曾說: “一生四夢, 得意處惟在牡丹。”毫無疑問,《牡丹亭》代表了湯顯祖戲劇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講述了一個在明媚的春天裏開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寶家的後花園是一片奼紫嫣紅,但是他的獨生女兒杜麗娘被牢牢地關在閨房裏。奼紫嫣紅的後花園作爲《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麗娘在百花爭豔、春心蕩漾的季節裏接受一個六十多歲、咳嗽多病的老學究陳最良關於《詩經》的講議, 灌注賢達、風化的教義。

不妨說,在《牡丹亭》的開頭作者扳開了封建禮教的重閘, 放進一絲新鮮的氣流, 然而讓我們可憐的女主角傾刻間迷醉和眩暈了。哪個少女不善懷春? 她竟然吃驚地發現《詩經》中還有坦率表達男女戀情的詩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閨房後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飾的春光!因此,麗娘雖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卻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轉載於: 博 文 學 習 網:牡丹亭觀後感)柳在人間結成夫婦。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着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唱詞、唱腔、臺詞美——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臺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癡情的柳夢梅對麗孃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滿園春色,麗娘作爲一個大家閨秀所具有的內斂、含蓄、靦腆的特性沒有遺漏的展示在了我們眼前,而她作爲一名養在深閨的少女所擁有的傷春的神態更是迷亂了我們的雙眼。“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如此悽美的唱詞道出了柳夢梅與杜麗娘之間的苦戀。陰陽相隔,柳、杜二人無可奈何,麗娘便許下了“梅根相見”的諾言。配上婉轉、柔美的唱腔,二人悽美卻又神聖的愛情被展示的淋漓盡致。

舞臺、服裝美——整個舞臺佈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着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主題美——劇中的青年男女爲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她對愛

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換言之,就是認爲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是因爲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着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宏。

牡丹亭觀後感篇二:湯顯祖與牡丹亭讀後感

邂逅《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北京愛情故事》裏,沈冰的媽媽說的。年輕時,沈冰的媽媽爲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個村子裏教書育人。在沈冰小時候,爸爸爲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媽媽受不了刺激,結果癡情成瘋。這是一句很美的古語!因爲愛情,活着的人可以思念成疾;因爲愛情,所以我們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因爲愛情,我們即使平凡,也要超越生死輪迴;

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在湯顯祖與牡丹亭的課上老師說的。老師的語言並不華麗,不過,很好聽。那時,語言也不能表達這一句話裏面所飽含的至情至性,或許只有用一生的勇氣去嘗試一次後,纔會體會裏面的堅決與不滅的希望。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真情。或許每個人都有那麼一段時間,那段時間裏,我們毫不放過別人一個小小舉動所帶來的善意,突然間,又會怒不可遏的譴責對方偶爾的冷落。在現實面前我們卻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又一次一次的等待,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我們卻又一次又一次把它推開,然後再去尋找所謂的美好與嚮往。在寂靜的深夜,我常常會想,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真誠相待,以情換情,就不會有那麼多不開心或者不公平;了。如果是這個樣子,那我的好朋友不也會將關心和愛護分給無數個別人,我也就不會對他很重要了。過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好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後我更意識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情不能強求,真情不能濫竽充數,真情更不能在我們都心浮氣躁的時候降臨於斯人。生命過於短暫,人生又過於冗長。我能做的, 就是安靜的靜守在心靈的原地,簡單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簡單的日子裏面自由有我最真實最純真的快樂。

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傳成佳話。但是,每個成功背後否會有那麼一段絕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愛情。其實,我不相信,在21世紀還會有像杜麗娘一樣剛烈癡情的女子,也不相信有像柳生爲沒有結果的人鬼之戀海誓山盟的男子。這種愛情太不平凡,以至於荒唐。不過,卻給了我,不,還有我的同學門相信愛情的機會。對於那些戀愛過或者不敢嘗試愛情的同學,杜柳的生死愛情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啓示錄了。再過兩年,我可能就得單獨生活在一個城市裏機械的做着某一件事,又或者會去愛一個不怎麼對的人,久了,就會有一種想要逃離的衝動或者自暴自棄。那我希望自己可以回想起,回想起現在的擁有的那份感動和執着。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愛,請深愛!

有位旅行者,問佛:爲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我問佛:爲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經意的夜晚?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我問佛,爲什麼別處下雪而我這裏不下?佛說:不要羨慕別處的風景,你身邊的纔是最美的……吶,《牡丹亭》裏有它的至情至愛,刻骨銘心。但是小小的我,平凡的我,也可以活出自己本色。與其像杜麗娘小娃一樣的傷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樹》所寫,作爲一株木棉,對愛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種相敬相依的姿態。在如果生活太過平凡,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凡;如果生活驚濤駭浪,舟再小也會有自己的帆。生活裏,你我都可以走遠,保持本真,不要走偏。記得有個好友發表過一條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場浩劫“。那個時候,我有挺深觸動。現在再看,卻多了些頹廢傷感之意。只能說是以前我一直自認

爲覺得自己過得不好,所以就喜歡寄託感情在這些傷懷之詞裏面罷了。其實,生活呢,其實就是一碗杯水,沒有那麼多洶涌。我們每個人都在透過它看世界,角度對了,彩虹也就出現了。杜麗娘在傷春寫真之事,也算屬於少年時期的多愁善感,現在看起來她也應該再樂觀點兒的不要因爲相思而死,不過,爲了湯顯祖的劇情,爲了杜柳生死愛情的佳話,麗娘還是必須得傷感下的。這樣的說法也沒有批評杜麗娘的意思,調侃一下,活躍氣氛。不過,我必須承認,並大聲的說,至情至性之人,無人能及麗娘夢梅二人也。

在這裏一 一細數《牡丹亭》給我哪些體會了。至情我想自己並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爲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這種東西就好。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至情,所以至情纔會讓人樂此不疲,她纔會獨有那雋永之美。我在平凡生活中能體會到至情,就是像我們每個人的爸爸媽媽,爲了愛情,敢用一輩子來承諾對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會兒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麪包會有的,這份情也會有的。現在,我希望做一個愛笑的女孩,做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簡單並溫暖。我希望得到快樂並讓讓快樂感染身邊的人。偶爾任性,卻不犀利;偶爾敏感,卻不神經質。樂意和大家分享所有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高興,就笑,讓大家都知道。悲傷,就哭,然後當做什麼也沒發生。僅此而已,試着愛上自己O(∩_∩)O哈哈~

在此附上一首自己喜歡的愛情詩:

我推開窗門

迎向風中的一個早晨

我靜靜地等待

等待着你的柔情的眼神

看日落月升,看黎明黃昏

看風兒吹過每個早晨

看日落月升,看黎明黃昏

看不到你柔情的眼神

只聽見永恆的潮聲

永恆的潮聲

迎着風中的早晨

迎着風中的每一個早晨

學院XXX專業XXX

姓名 XXX學號XXX

時間XXXXXX

牡丹亭觀後感篇三:《牡丹亭》讀書筆記

《牡丹亭》讀書筆記

《牡丹亭》這部作品以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離奇遭遇爲主脈,着重展現了它反禮教、反理學的核心思想。

《牡丹亭》的創意來自於一個傳說。傳說廣平太守馮孝將男馬子,夢一女人,年十八九歲,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來四年。爲鬼所枉殺,按生籙乃壽至八十餘。今聽我更生,還爲君妻,能見聘否?”馬子掘開棺視之,其女已活,遂爲夫婦。說廣平太守馮孝將的兒子名叫馬子。一日,馬子夢見一個約摸十八九歲的女子前來跟他說:“我是前太守徐玄方的女兒,不幸早亡,死了到現在已有四年。可是我是被鬼枉殺而死的,不是正常死亡,若按生死簿上的記錄,我能活到八十多歲。現在,冥間准許我再重生一次,返回陽間作你的妻子,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娶我?”馬子說:“我願意。”第二天,馬子就前往夢中女子所指引的地方,掘開女子的棺材,那女子還真就活了過來。從此二人便結成了夫妻。

故事非常的簡短,湯顯祖在利用這個創意時,爲《牡丹亭》添加入了更多的浪漫情節,使得故事更加豐滿,更加浪漫,更加精彩。故事中對應徐玄方女兒的人物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杜麗娘,而對應馬子的人物則有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柳夢梅。說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午睡,夢見一名青年書生——柳夢梅來到牡丹亭與她幽會,二人如膠似漆,十分相愛。夢醒後,物是人非,一派淒涼,從此杜麗娘也再沒有夢見柳夢梅。由於相思之苦,杜麗娘日漸憔悴,最終一病不起,於中秋之夜死去。臨終前,她請求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牡丹亭邊的梅樹下,並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壓在太湖山石之下。其時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戰事緊急,杜寶也只能匆匆埋葬了女兒,並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她,便舉家前往前線。三年後,柳夢梅赴京趕考,走到南安借宿於梅花庵中,偶遊花園,恰在太湖石邊,拾到杜麗娘的畫像,發現杜麗娘正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晚上,柳夢梅夢到杜麗娘再度前來與他相會,二人訴說了多年的離別之苦,最後杜麗娘讓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結爲夫妻。後受杜麗娘之託,柳夢梅前去尋找丈人杜寶。杜寶卻認定柳夢梅一派胡言,便將其打入牢獄。直到後來朝廷發榜,得知柳夢梅爲新科狀元,杜寶纔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肯認柳夢梅爲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上,事情才得以完美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也有情人終成眷屬。

杜麗娘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並非天生,有一個成長過程,幷包含着一定的複雜性。湯顯祖一方面通過人物關係提供杜麗娘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通過劇情發展揭示杜麗娘的內心活動,從而表現了杜麗娘叛逆性格的成長過程及其複雜性。

杜寶這些人代表封建勢力,代表禮教觀念,代表理學思想的統治。杜寶給人們的印象是一個正派的官僚,他忠君愛國,也還注意民生疾苦。但他除了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麼才能都沒有,顯得極爲平庸。他奉命禦敵,臨陣對敵卻是束手無策,只好使用賄賂方式、欺騙手段來解圍,可以看出除了八股文章,真是可謂一無是處。對自己唯一的女兒,他不是像普通百姓那樣疼愛有加,而是逼着她學習她並不想學的《四書》,目的僅僅是爲了維護他“名儒”的稱謂。而對他的妻子,他也是居高臨下的態度,呼來喚去,督促妻子對女兒嚴加管教。杜母雖然比杜寶懂得疼愛女兒,她說過“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孃”的話,但她還是標榜自己孃家“世出賢德”,要給女兒做個“賢德”的楷模,凡事由杜寶做主,說是“但憑尊意”,一切照您的意見辦。她要把杜麗娘關在閨房裏,認爲“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豔妝遊戲空無人之處”。她被封建禮教毒害了,卻又拿封建禮教去毒害自己的女兒。陳最良作爲“腐儒”,也是被封建禮教毒害了的。湯顯祖對他有批判,又有同情。他從小攻讀儒家經典,但鄉試考了十五次,整整耗費了四十五年,仍然沒有功名,最後連廩生的膳食都給取消了,教書餬口也靠不住,被人稱爲“陳絕糧”。他生活沒有着落,還迂腐得近乎愚昧,陷於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教杜麗娘唸書,就只知道“孟夫子說的好,聖人千言萬語,則要人收其放心”。這跟杜寶說的“拘束身心”是同樣的意思。湯顯祖正是通過杜寶、杜母、陳最良

等人物寫出杜麗娘的客觀處境,一個使人窒息的客觀處境。

杜麗娘從小受着嚴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裏,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裏,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生長在這樣家庭裏的杜麗娘,禮法、家規、女誡、婦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爲疲乏,白天稍爲睡一會兒,都被認爲是行爲放縱,有失檢點,就連她在裙子上面繡了成雙成對的花鳥,也要引起封建家長的大驚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

杜麗娘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裏循規蹈矩,唯父母之命是從。在新春時節,她跪着給父母敬酒祝壽,表示她的孝心。杜寶要她在刺繡女工之外,應該“知書知禮”,她答:“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臺前插架書。”於是就在梳妝檯前擺上書冊,認真讀古聖先賢的典籍了。拜見塾師陳最良之前,她曾自誇“儒門舊家教”,“女爲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環春香跟她一同學習古代賢達婦女的榜樣。她對春香說:“你便略知書,也做好奴僕。”意思是春香略微讀點書,就會懂得尊卑長幼的關係,好侍候主子,當個忠實的奴僕。這些情況都表明能背誦《四書》的杜麗娘,的確像春香說的那樣“老成尊重”。

《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和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夢而死”這種“死而生”的幻想情節,是浪漫主義理想化的虛構,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昇華。因而讓人讀了感慨萬千,拍案稱奇。作品還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對杜麗娘的殘害,逼得活生生的一個妙齡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麗娘的死,也是封建時代千萬個女子命運的悲劇的縮影和典型代表。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只知道用封建禮教苛求自己的女兒。雖說當官他是個清官,好官,勸農民種桑麻,但是之後遇到金兵圍城之時,雖有保護城中百姓之心,但無破敵之力。最後不得不靠老學究陳先生寫給前來圍城金兵頭領的夫人的信,用反奸計破圍。當柳夢梅前來認岳父,杜寶居然把中了頭名狀元的柳夢梅抓進牢中吊打,不肯承認女兒能夠還魂的現實。直到皇帝親自考問杜麗娘和柳公子,才使得一家團圓。杜麗娘的母親是一個不明事理的母親,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婦道,不知道這種封建禮教殘害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作品還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社會的動盪,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生靈塗炭。這種現實主義的手法,使作品賦予了活生生的時代現實基礎。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爲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湯顯祖是明代戲曲作家,他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譽爲“東方的莎士比亞”。而他的這部《牡丹亭》便是他名副其實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