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CCTV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通用15篇)

CCTV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CCTV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通用1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CCTV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通用15篇)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

今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爲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製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爲“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後,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託,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爲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2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蹟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啓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衆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爲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佈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爲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迴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爲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爲“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爲“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爲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4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鍊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儘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儘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衆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爲理想澎湃,一輩子爲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爲什麼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蹟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衆心中還要存着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纔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祕訣,在於反映了人民羣衆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製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爲,《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通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爲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5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羣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啓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峯、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爲節目的忠實觀衆,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啓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6

今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它使許多人熱淚盈眶,我覺得它是淨化心靈的儀器,它譜寫了真、善、美的樂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動中國》,每個人都會有所感悟。

《感動中國》有幾十位讓人們感動到流淚的人,可以說最耀眼的不是明星,而是這幾十人純潔、善良的心。

這幾十人中我每個都覺得讓人感動,劉盛蘭每天省吃儉用,捐錢給孩子們。他那時月薪才300元,可他卻一下子捐了50元,他那時已經73歲了,後來又一場大火燒了他的房子,回到農村生活更辛苦。可他仍在捐錢,10元、20元、30元、40元這位老人吃東西都是吃垃圾裏拾來的,還會拿人家扔掉不要的菜葉,而且17年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真善心!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正直、善良、樂於助人、樂於奉獻的優秀品質。

還有一個叫段愛平的。她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可她爲村裏的犧牲非常大。我們應該想成爲百萬富翁吧。這個段愛平就是個百萬富翁,可是她卻把自己的錢全都捐了出去,而且她有食道癌,最後窮得都沒錢看病,而且她還會下雨天幫村民一起修房屋漏洞。我們要學習她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幹事創業、奮發有爲的崇高精神;學習她真心實意地幫民致富、解民困難、化民恩怨、心繫百姓、執政爲民的公僕情懷;學習她不管身處何時何地,心中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在榮譽面前不忘本的淳樸本色。

看完《感動中國》之後,我勵志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向《感動中國》裏面的人物學習,幫助、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7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東海域上,矗立着12座燈塔。這裏留下了葉氏家族五代燈塔工的足跡。

自1883年白節山燈塔建成,漁民葉來榮帶着一家老小上島,成爲中國第一代燈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

年復一年的守望,必須冒着風險,克服無邊無際的孤獨。燈塔工要在孤島上連續工作11個月纔有20來天的休息,這11個月時間裏,只有海風,只見海水。

在茫茫大海裏,燈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葉家人爲燈塔付出了很多,葉家有三口人因爲燈塔失去了生命,但他們沒有氣餒,一直堅持下來。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8

景海鵬,50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1998年1月,景海鵬正式成爲我國首批航天員。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2012年6月,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擔任指令長,同年10月,被授予二級航天功勳獎章。2021年6月,入選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擔任指令長。

陳冬,38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2010年5月,正式成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2021年6月,入選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9

在吳天一身後,是許許多多跟他一樣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黨員醫務工作者。他們有的一生紮根在艱苦偏遠的邊疆、山村,默默守護當地百姓的健康平安;有的日夜奮戰在寂靜的實驗室裏,在技術攻關和藥械研發路上披荊斬棘;有的常年與蚊蟲、釘螺、病毒打交道,用堅韌與汗水築起防控疾病的銅牆鐵壁……他們心中裝着人民、工作爲了人民,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他們都是可愛可敬、值得銘記的平凡英雄。榮光,同樣屬於他們。

致敬英雄,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齊。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事蹟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爲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今天,衛生健康事業在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需要黨員醫務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爲榜樣,繼續錘鍊堅強黨性,牢記初心使命,用忠誠與堅韌,用專業與仁心,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平凡崗位上鑄就醫者的光榮與夢想。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0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不管從意氣風發到兩鬢斑白的偉人,還是純樸的百姓把播下愛的種子變成了接力賽,從黑土地灑向人間,讓人間感受到了溫暖。那些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關愛的美德,而這些溫暖又讓我們的國家得以從冰雪融化成溪水,流淌在人間,而得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有希望。

當我們從呱呱墜地,就有了父母無畏的關愛,而極少數的嬰兒卻遭到丟棄。但世上存有一些好心人士收留那些棄嬰,無論那些棄嬰的健康狀態,還是殘疾程度,都義無反顧的做出了艱苦的抉擇:收留他們。就是高淑珍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去收留上百名的殘疾人士,在家裏人沒有飯飽的情況下也不讓那些殘疾孩子們的肚子受的半點委屈,她爲的就是讓那些有殘疾孩子能夠爲自己掙得養家餬口的錢去,她已經不在乎自己的餓,冷,暖。只在乎那些不能自理的孩子們,她不僅僅是她自己孩子的媽媽,是那上百名孩子的媽媽,她是可敬的!

看着《感動中國》一幕幕感人的畫面無一不扣動作我們的心絃,充盈作我們的雙眼。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1

在望謨縣的這三年,劉秀祥經常去各個村裏開會、家訪,一遍又一遍地給家長和孩子們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讓孩子學習。

三年,劉秀祥跑遍了每一個村子,跑壞了幾輛摩托車,在這樣的努力下,當地的風氣逐漸被改變,家長們非常贊成讓孩子努力學習,而孩子們的成績也一步步高昇,望謨縣的幹部說:“劉秀祥把自己的故事傳遞給人們,讓無數人感到勵志,因爲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虛假的。”

三年的時間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劉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謨縣還需要他,學生們還需要他,深思之後,劉秀祥沒有離開,而是留了下來。

漸漸的,劉秀祥的名聲傳了出來,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講,對於這樣的要求,劉秀祥從不拒絕,但也不要錢,他說要自己去演講可以,必須資助我們這邊的兩個孩子上學。

8年過去了,劉秀祥幫助的學生達到了1900人,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學,走出貧困山區。2018年,劉秀祥被調任爲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他開始幫助更多的學生。

劉秀祥就像蒲公英的種子,灑在望謨縣的大地上,給這片土地帶來無盡的生機。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2

8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這期間,劉秀祥把望謨縣的教育帶出另一片天地。

20年前,望謨縣本科上線率爲0,整個縣有十萬餘人文化水平在小學及以下。

2015年到2020年,望謨縣中考成績400分以上的人數從358人突破1000人,中考平均分位居州排名第三名;本科上線率也從12.26%到如今的63.44%,要知道這些學生當初中考的成績平均只有336分,如今卻考上了本科,劉秀祥的鼓勵對這個縣的改變之大不言而喻。

隨着孩子們學業有成,回到故鄉,望謨縣的貧困程度也在逐年下降,到今年,望謨縣的貧困率已經不足3.6,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今年,劉秀祥被成功評選爲“最美教師”,這個曾經睡豬圈,背母上學的男孩,如今用自己的故事和行動,改變了無數貧困地區學子的命運。在被評選爲“最美教師”之後,劉秀祥成立了一家工作室,專門對老師的德育進行培訓,他說只有更多優秀的老師,才能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在望謨縣的8年裏,劉秀祥從未放棄一名學生,他說:“我相信,任何一個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未來。無論他出生在北京上海,還是我們貴州望謨。”

無論是紮根望謨的劉秀祥,還是爲學生失去雙腿的張麗莉,這些老師們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和努力,去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現在,這些“最美教師”們的故事,還在繼續,願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3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究竟那個先到來,生活總是會給人出各種各樣的難題,有這樣一個農村家庭,本來幸福的日子被意外所打破了,因爲父親的突然離世,家裏變得更加困難,母親也因此瘋了,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也再也沒有回來,最小的兒子一人承擔起了這個家庭的責任,到哪裏上學就把自己的母親背到哪裏,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位孝子最終如願的考上了大學。

這位千里背娘去上學的孝子叫劉秀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一家五口人的日子過的緊巴巴的,但是即使這樣一家人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的,然而現實卻無情的將這些打破了,劉秀祥的父親突然離世了,家庭的勞動力喪失了,劉秀祥的母親不得不外出打工,但是超負荷的工作很快就打垮了她,因爲工作的壓力和心情鬱結,劉秀祥的母親“瘋了”,換而言之就是換了精神病。

父親的離世再加上母親患病無疑是給這個家庭雪上加霜,之後劉秀祥的哥哥姐姐也出去尋找工作,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竟再也沒有回過家,年紀最小的劉秀祥不得不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患病的母親,日子過的非常艱辛,但劉秀祥一直沒有放棄學習機會,依舊認真刻苦的學習,在學習之外,劉秀祥還要去地裏挖菜以貼補家用。

後來劉秀祥考上了縣城裏的一所重點高中,但是他卻放棄了,因爲自己沒有足夠的金錢去支撐自己去上重點高中,最後選擇了一所普通高中,到縣城上學之後,劉秀祥也把母親接了過去,因爲家裏已經沒有人可以照顧母親了,上了高中之後,劉秀祥經常去兼職賺錢,經常是學校和工作的地方兩頭跑,時間一久,劉秀祥終於病倒了,因爲生病也影響了高考的發揮,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

病好之後的劉秀祥決定不向命運屈服,他決定重新學習去考取大學,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劉秀祥終於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如願的考上了山東一所大學,於是劉秀祥就帶着母親一起去了山東,之後學校瞭解到了劉秀祥的困難,學校就爲劉秀祥和他的母親安排了住的地方,而面對學校捐款劉秀祥拒絕了。

在拒絕了學校的捐款之後,劉秀祥就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在後來的採訪中他表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絕不會去向他人伸手拿,這樣的堅強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學畢業之後劉秀祥並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選擇帶着母親回到家鄉去當了一名人民教師,他說希望可以通過自己去教育更多的人,希望那些和他一樣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4

樊錦詩先生圍繞守一不移、擔當使命、探索進取、永遠在路上四個方面,結合親身經歷,詳細介紹了一代代莫高窟人爲傳承弘揚敦煌藝術瑰寶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時還與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敦煌莫高窟和“莫高精神”。講座深入淺出、內容豐富生動,讓廣大領導幹部對於初心使命和“莫高精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敦煌市領導幹部學習先進榜樣、普及敦煌文化知識的熱情。樑建明等領導在敦煌市分會場收聽收看了會議實況。

據瞭解,樊錦詩先生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紮根大漠,爲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榮譽稱號。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終身成就獎、薪火相傳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同時,還在前不久獲得了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樊錦詩一直很忙,從北京到香港、從廈門到巴黎……但她心裏惦念的,全是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爲敦煌努力。”她說。“對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無比廣闊,內容無限豐富。越研究越覺得,老祖宗留下來了世界上獨有的、多麼了不起的東西!”樊錦詩說。是吸引,更是責任。這座千年石窟曾歷經磨難,成爲“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常書鴻、段文傑等前輩白手起家、投身沙海,爲保護敦煌傾盡一生心血。“老先生們明明可以擁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偏偏歷經千辛萬苦留在敦煌,他們就是精神符號。東西壞了還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沒有了。‘莫高精神’是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樊錦詩說。

如今,莫高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大城市比還有不小差距,卻仍有年輕人不斷踏着前輩的足跡來到敦煌,甘願奉獻。他們說,“莫高精神”已經成爲文物以外的“第二寶藏”。“幹了一輩子,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兒”樊錦詩充滿感情地說。

CCTV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5

王威,29歲,現在是北京煤炭總醫院的一名護士。

王威8歲時被確診患有甲狀腺癌,16歲時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全家輾轉就醫多家醫院,但均因病情過重而被拒之門外。在20歲生命將走到盡頭時,她寫信給央視《星光大道》欄目組,打算死後把角膜獻給需要的人,遺體獻給醫學院解剖研究。

她的事感動了很多人,煤炭總醫院組織專家爲王威進行了手術,長達6.5個小時的高難度手術,摘除腫瘤十餘個,最大的有成人的拳頭那麼大。她奇蹟般地康復了。2012年,25歲的她成爲煤炭總醫院的一名護士。

因爲愛,王威活了下來,現在她要盡己所能,把這份愛傳遞下去,並告訴大家,癌症是可以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