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隱入塵煙》觀後感

《隱入塵煙》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隱入塵煙》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隱入塵煙》觀後感

《隱入塵煙》觀後感1

最近一部熱門的電影《隱入塵煙》進入了很多人的討論之中。

電影講述了兩個被各自的家庭拋棄的人,雖然沒有感情基礎,但卻在婚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會了互相付出,學會了愛的故事。

女人貴英佝僂着腰且先天尿失禁,男人馬有鐵則空有一身力氣卻娶不上媳婦。就這樣,兩個苦命的人建立了一個新家庭。

此後,男人不管到哪裏,都會讓女人坐着驢車,帶着她一起在田間地頭勞作,一起種麥子收麥子,一起種秋菜,一起孵小雞,一起做土坯去蓋新房子……

兩個從泥土裏生長的人,卻漸漸培育出一份脫胎於泥土的純淨感情。男人雖然不善言辭,卻常常想着把好東西留給女人,也會用幾粒麥子在女人手上印出一朵花的形狀,說這樣可以留下印記。女人則儘自己所能,做做飯,打打下手,爲了男人回來能喝上一口熱水,大冷天的在村口一遍遍地等,熱水冷了就回去換。

就是這樣笨拙的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已足夠打動人心,誠懇而真切。

可是,天總是不遂人願,正當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女人卻因爲不小心栽倒在河裏,離開了人世。

令人心酸的是,女人的遺照還是從結婚照上截取下來的,然後調成了黑白色。

美好的生活剛剛發了芽,就這樣被連根剷除。

男人給貴英安排了後事,就變賣了家裏所有的糧食和牲畜,就連和女人一起蓋起的新房子也被剷車推倒壓平了。

也許對男人來說,女人不在了,那麼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彷彿一切都回到了原點,歸於塵土。

《隱入塵煙》觀後感2

這部寫實題材的電影以真實的甘肅邊遠農村爲拍攝背景,將貧困農戶的生活狀態真實地呈現在了銀幕上——真實到所有的拍攝都是按照植物和動物的實際生長週期,麥子是幾月份種,樹是幾月份發芽,候鳥是幾月份來,蝌蚪是幾月份出現,小雞仔是多少天破殼,以此制訂拍攝計劃。

讓人更爲吃驚和震撼的是,電影中除海清一名專業演員外,所有演職員都來自於導演的家人。馬有鐵的扮演者,是導演的親姨父。他操着濃重的地方方言、雙手粗糙有力、臉上佈滿皺紋,幹起農活來熟捻麻利,可謂是本色出演。

在屏幕上、在劇情裏,我們爲馬有鐵和曹貴英的困苦勞作而感慨,我們爲他們在困苦和殘缺中依然能夠從內心裏生髮出來真摯的愛、對土地對生命的呵護和敬畏而唏噓和感動。

是的,我們感動。

在這感動還餘波未平時,霎那間電影落幕、影院燈光四起,我們一轉身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絲毫未曾覺察,周邊與我們身影交錯的,竟有着無數個“馬有鐵”。他們在城市裏卑微地活着,在不爲人知的角落裏做着被很多人視而不見的工作——在人行道邊、在公共洗手間、在工地上、在綠化帶裏……他們表情麻木、滿臉佈滿皺紋、指甲裏積滿污垢;他們機械地做着手中的事情,爲一日三餐和飽暖飢渴而奔波勞碌。

與他們擦肩而過,猛然間發覺他們存在的某個瞬間,假如能將腳步放慢放輕,假如能微微欠身以略表對他們的謝意,假如能對他們的勞動付出心懷感激,電影院裏的那份感動,纔會誕生出真正的分量。

《隱入塵煙》觀後感3

《隱入塵煙》圍繞農民夫妻馬有鐵和曹貴英展開,在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中,他們相濡以沫,希望靠着自己的雙手過上簡單、安穩的日子,可惜命運自有安排。對於習慣和喜愛商業片的觀衆來說,這部影片並不討喜。《隱入塵煙》用最貼近現實的影像提醒着我們,生命的來處是哪裏?人的歸處又是何方?答案指向土地——土地孕育生命,勞動創造財富,耕耘與付出讓人收穫最純粹的快樂。暴雨裏、大風裏、河裏、盛着開水的玻璃杯裏……你無法不爲這兩個人的故事而感動落淚。而善良、真情確實能夠打動觀衆,評分上漲、口碑帶動排片,電影《隱入塵煙》上映近兩個月,實現了不可思議的票房逆跌。

大雨裏搶救泥磚的場景最讓人難忘,暴雨說來就來,兩人在慌忙之中用塑料布蓋住壘起來的磚堆,跌倒在泥地裏之後急忙互相攙扶,沒想到又一次次摔入泥水之中,滑稽的樣子把對方同時逗樂,於是他們便依偎在磚堆邊上,不再想着站起來。能夠坦然面對勞動成果毀於大雨的事實,並在惡劣的天氣裏苦中作樂,這該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

劉慈欣在《鄉村教師》的最後寫下:“他們將活下去,以在這塊古老貧瘠的土地上,收穫雖然微薄、但確實存在的希望。”影片裏這對生活在西北農村的平凡夫妻在苦難中也是這樣心懷希望,那張經歷數次搬家的喜字、那個不忍丟掉的燕子窩、用雞窩和燈泡做成的星星燈箱,以及用米粒印在手上的小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兩人身上的知足、樂觀也都變得格外珍貴。

《隱入塵煙》觀後感4

可以說《隱入塵煙》是一部好電影,卻也是一部遠可以更好的中國電影。僅從抒情的角度看,它是精明且有效的。全片事無鉅細地展現農村生活:

一輩子給兄弟打工,只有一頭老毛驢的老農民,是一個很溫柔的男人;一位身患重疾,被哥嫂嫌棄,只能住窩棚的老姑娘,是一個很倔強很有生命力的愛看電視的可愛女人。兩個苦命的人彼此溫暖的感情,說不好這是不是愛情,或許更多的是親情。他們彼此心疼、彼此溫暖。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今天的一則新聞,丈夫接到家裏電話,說妻子出車禍了,傷勢很嚴重。他趕緊開車往家裏趕。開到半路中,家裏人又傳來消息,妻子可能不行了,他聽到後,一下人崩潰了,手腳不聽使喚,無法再開車,他自己打110報警,後來醫生檢查後,男子因爲傷心過度引發的症狀。這則新聞打動了網友:這是多麼相濡以沫的婚姻啊。

然而,生活的殘忍彷彿沒有底線,電影中的桂英走了,離開了深愛她的馬有鐵;新聞中的妻子也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

通過這部電影,我看到了生活的苦,更看到了爲了生活奔波的人們,作爲小人物的我們或許參悟不透生命的真諦,但是我們也要善於安貧樂道、苦中作樂,在貧苦的生活中創造出麥粒印花的浪漫,願意用自己的汗水和勞動給自己愛的人創造美好的生活。

一部人生必看的電影之一,希望你能從中得到一些啓發和感悟,哪些品質值得學習,哪些事情最好或者一定不能做。

《隱入塵煙》觀後感5

今天下午去電影院看了《隱入塵煙》,最近抖音經常刷到這個的介紹,很久沒有看過這種類型的`電影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整個電影的主基調挺壓抑,挺沉鬱。男女主人的愛情,相濡以沫,相愛相知,不被愛的人,尋找愛,給予愛的過程。看完電影,我的腦海裏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是枝裕和的這句話“如今的時代,過分溫柔是要吃虧的。”欺負老實人,看着真的很憋屈。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一直不乏有默默無聞,埋頭過自己小日子的人,偏偏,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不排除電影有放大苦難和衝突,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是,這部電影就是平平淡淡的衝突,顯得確實是更真實,更鮮活。

《活着》之所以經久不衰,或許,大家都在從文學苦難中汲取生活的甜,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生活,面對苦難。只有積蓄力量,從苦難的深淵中爬出來之後,苦難纔有意義,否則,苦難只是苦難而已。

我看過這個導演的一個採訪,是問關於《隱入塵煙》的選題,現在中國電影主旋律的電影占主導,確實需要更多多元的電影來豐富國內的電影市場。這種真實西北農村生活,展示在觀衆的面前,讓更多人知道,當今社會,還有很多人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國內消除貧困也才幾年,不止有一線城市的北上廣,還有廣闊的農村。看到砌好房子之後,哥哥的來訪,侄兒的婚宴沒通知參加,把婚宴吃完的菜送過來。來收麥子的時候,明明曬乾了的麥子,還扣水分。爲了村子裏的人,自願獻血。拆老房子的時候,還惦記着燕子窩。都決定赴死了,還把所有的欠賬還上。有種鈍刀子割肉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