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家校共育觀後感8篇

家校共育觀後感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校共育觀後感8篇

家校共育觀後感1

今天應學校要求觀看了有關雙減的家庭公開視頻課,初步瞭解到什麼是“雙減”爲什麼要“雙減”。正如張教授所言,家長應該是教育的終身的學習者和實踐者,做家長從來都是一門大學問。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家庭的薰陶。陪伴是責任,教養是責任,以身作則是責任。履行父母的責任,就是對孩子人生負責。第一次聽說國家立法出臺了《家庭教育促進法》,把帶娃教育由舊時期的傳統家事上升爲新時代的重要國事,聆聽兩位教育專家深入淺出地解讀,有一些頓悟:新時代的家長們不僅要依法帶娃,還得科學帶娃,幫助孩子樹立理性的成才觀,將其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即教育遵守的底線,一是爲了健康,二是爲了心理,三是爲了人格。這也是家校協同教育的終極目標。

薛教授明確地羅列了我們對家庭教育的誤解,在大部分人看來,所謂的家庭教育,就應該是家長“教”孩子怎樣。實際上,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家長的大包大攬式的包辦代替,也不是花費鉅額輔導費用砸在補課班上的經濟支持,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更多數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影響。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品格教育。

學校順應雙減政策,切實減輕孩子的課後負擔,保護孩子的休息權,合理安排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陶行知說過,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兩位教授進一步幫助我們瞭解到孩子學習的本質,以及家長如何更高效地培養孩子的各項品格,所謂知其源更要知其所以緣。學習迴歸課堂,孩子愛玩樂是天性,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生活,學習和行爲習慣進行有計劃地引導和監督。孩子學習的意願,學習的興趣,自控能力,學習的方法是制約孩子成績的關鍵,這也就是孩子學習的本質。而這些方面絕大部分要歸因到家庭教育當中。要讓孩子有學習意願,父母就應該打開孩子興趣、好奇、夢想和自信的幾扇大門,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只有孩子明白爲什麼要學習,有了學習意願,有了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成就感,再加上能夠做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基本上學習成績就不會差。同進還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瞭解各種社會分工,多看一些名人傳記,勵志文章、電影、視頻。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同時增加書籍的廣度,以便開闊孩子的視野,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可以的話,讓孩子多體驗體驗生活。父母要想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好的教育,就要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家長也應帶着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參與家庭事務分工,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庭生活,從而對家庭產生責任感和歸屬感。

家長唯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啓蒙和引領孩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習內驅力、情緒自控力、習慣自控力、學習競爭力以及學習抗逆力,這每一項能力,都需要每一位家長從零開始,付諸終身學習的行動力。

家校共育觀後感2

教育部關工委主辦的“家校共育,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公開課開播了,一經播出,在學校和家長中引起了極高的觀看和學習熱潮,班級羣、朋友圈裏家長們紛紛轉發了公開課並圍繞“家校共育,立德樹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下面,談談我的一些觀後感。

一、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於爲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長提供有效正能量

父母榜樣的力量,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孩子是複印件,父母就是原件,在孩子面前樹立好的形象,養成好的習慣,營造好的家庭氛圍。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父母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手機電腦,但回到家中我們應該放下手機,遠離電腦,陪着孩子或與孩子一起閱讀,或者帶着孩子到室外,走進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關愛大自然,告訴他們自然界中花草魚蟲都有自己的生命,去善待每一個生命,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二、小學生階段生命教育:幫助兒童認識生活的內容、感受生活的樂趣

每一個生命來到世界特別不容易,每一個生命來到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奇蹟。我們要呵護每一個生命奇蹟,呵護自己,愛護自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要呵護別人,關心和幫助他人。當別人受到傷害,看到別人痛苦時要萌生惻隱之心,不要去傷害別人。與人相處要友善,當別人需要幫助時,要主動幫助他人,在幫助的過程中,享受助人爲樂的快樂,這就是生活的快樂。

三、生命教育是從根本上給予孩子生命健康成長的力量

認識自己生命與周圍人生命的關係。爸爸媽媽養育孩子,爸爸媽媽對孩子有養育之恩。老師教導學生,老師對學生有教導之恩。所以,在家尊重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學會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生活。認識生命歷程和人生的辛酸苦辣、進退取捨,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要正視死亡。爲了少生病,要注意養成良好的飲食,多進行體育鍛煉,在任何疾病面前,最好的良藥是強大的免疫力。人生中要做出很多次選擇,懂得進退取捨,走好人生之路。

四、扮演好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對兒童進行生命教育中的角色

家長首先是家庭的操持者,要有生活能力,過好日子,用心對待孩子和家庭,傳遞給孩子積極樂觀的生活觀。其次是家庭的設計師,把家裏佈置的有條理,有品位,很溫馨,要讓生活有儀式感,家假日或者家人生日時,大家坐在一起聚餐,讓家庭生活充滿格調。再次,家長是家庭的遊戲王,爸爸帶着孩子玩遊戲,媽媽陪着孩子講故事,讓家庭充滿生機和活力,父母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最後,家長還是家庭的哲學家,要做智慧型的家長,家庭遇到挫折和難關時,迎難而上,給孩子傳遞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

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家庭,可以營造出“共時美”,讓孩子將來無論走多遠,心裏始終牽掛着,無論何時,只要想起來就是溫暖的,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想回家、且可以回到家的港灣,愛的港灣!

家校共育觀後感3

當今社會中,孩子的教育成爲所有父母關注的問題。孩子是家庭的期望,社會的未來,做父母的無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成就。然而怎樣教育子女,尤其是怎樣做好幼兒教育便成爲擺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1、讓孩子養成說話算數的好習慣。

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要說話算數,做個講信用的人,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並讓他了解說話算數的好處和重要性。剛開始時,孩子答應的事情會經常改變,會賴皮,我對他嚴格要求或者許以好處,當然也可相互討價還價,逐漸培養說話算數的`習慣。父母是孩子的模範,父母一舉一動,對孩子有着很大的影響,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2、培養孩子老實善良的性格。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從一些小事和孩子講道理,讓他逐漸瞭解什麼事是好事應該做什麼事不好不要做。孩子有時會撒謊,但是沒有目的和惡意,只是有逆反心理或想頂着大人說話做事。這時應該批評他同時指出他哪裏有錯誤,以後要注重,孩子要是承認錯誤要及時表揚他或者給點小獎勵。

3、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很大,他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感愛好,孩子提問題時家長儘量要給孩子細緻解釋,同他討論四面的事物,教他各種東西和事物的名稱作用,孩子的問題是最多的,家長要認真理解孩子提出的逆反問題,儘量回答孩子真正提問的東西。不要隨便敷衍孩子,但也不要急於向孩子灌輸太多的他還不能理解的知識。

同時因爲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時難免呈現孩子爭強不團結等不好習慣,在這裏幼兒園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幼兒園是孩子生長學習的場所,幼兒園應爲孩子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易於身心發展的知識,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針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安全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團結友愛教育,使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每個孩子自身條件不同,在培養時既要體現共同性,也要體現差異性。同時要重視孩子創新力想象力的發展,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在好的環境裏很簡單產生濃厚的愛好,在愛好的帶動下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創新遊戲環境,引導孩子共同參與遊戲環境的設計,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遊戲環境及均等的遊戲機會,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遊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和夥伴共同分享遊戲帶來的快樂。讓孩子在遊戲中得到學習,累積生活經驗。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他們的大部分生活經驗將在幼兒園中獲得,要使孩子通過遊戲的方式更好地學習與生活,在遊戲中學到了集體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爲習慣,而且還學會了獨立思量不怕艱難的良好品德。

家校共育觀後感4

一年的教育雙減,從最剛開始的茫然,無措,到現在的淡然處之,卻還是帶着幾分焦慮。今天觀看了教育部舉辦的第九期家庭教育公開課終於給了自己一點答案。

平時工作相對忙,工作時間不太穩定,無奈之下,把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寄託學校跟校外輔導班。雖然孩子也一直很反感各種輔導班,但耐不住別輸在起跑線的心理,也嘗試讓兩個孩子參加過不少輔導班,興趣班。但收穫更多的是作爲父母的體力上、精神上甚至經濟上的累。

隨着教育部一聲令下,輔導班都被取消了,各種文體興趣班倒是還在甚至愈加發展壯大,只是已經初中生的他們也沒有更多時間跟精力去再培養各種興趣,除了曾經保留下來的那點興趣外,也沒有再添加興趣班。時間跟孩子活動的安排成了一件頭痛的事。

慢慢地,與孩子一起找出一條大家比較能接受的方式:讓孩子適當參與我們平時工作,參加的一些志願者或者戶外的活動;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庭家務勞動,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適當地參與假期發起的學習共同體活動,由他們自己組織,或者家長幫忙聯繫組織,少部分家長作爲後勤,孩子是活動主體;課後鼓勵孩子多與同學聯繫,在安全情況下,多與同學互動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只是如今,面對孩子的成績,面對馬上到來的中考,壓力和焦慮隨之而來。在與孩子和老師溝通中,深刻明白,只有家校結合,纔可能讓孩子發展得更好些。

課本知識的學習,主要還是要依靠學校中老師們的教導,只是知識的掌握,尤其是知識的運用和日常行爲能力的培養,社會習慣跟爲人處世,需要利用課後時間,更需要家中父母及其他親人的引導。

雙減,減掉的或許只是表面的“負擔”,而無論是學校還是家裏,都多了“負擔”,雙方更好的結合,才能在這場“雙減”戰中,成長戰中,取得共贏。

家校共育觀後感5

2020年的新年註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不僅家長推遲了上班,而且學校也推遲了開學時間,讓這個寒假變得特別的長。而恰恰是這段難得的居家時間使得我們暫時放下了緊張的工作,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可能有的家長會抱怨:孩子生活規律被打亂,起居無時;只吃不動,體質下降;無所事事,沉迷手機網絡遊戲電視......但是在這個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家庭環境中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首先,我認爲這次的疫情其實正是給孩子上一堂生活大課的契機,這些都是教科書中無法直接教給孩子的,所以我決定充分地利用這次的疫情讓孩子在真實情景中學會思考。我指導孩子科學,有計劃地制定一個居家學習生活的計劃表,其中每日必須安排定量的時間來觀看時事新聞,瞭解中國和世界的疫情發展情況以及各行各業的“逆行者”們如何守護人民和國家的。通過觀看這些獨具新聞視角的報道讓孩子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懷有感恩之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意義不去侷限,也不去放縱,我想這也許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吧。

其次,雖然疫情推遲了上班時間,但卻也讓我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享受孩子的每個進步!如何才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我認爲親子共讀正是以書爲媒,潤物無聲的一種絕佳的陪伴方式。通過共讀一本好書,我可以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同時通過分享讀書的感想可以更好地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寒假之初我就特意爲孩子準備好了《小王子》一書,雖然孩子之前已經閱讀過了這本書,也看過了這部動畫電影,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拜讀了張泉靈和康輝兩位老師關於《小王子》一書的分享心得,瞭解到了這本書其實不僅僅是寫給孩子的書,更是一本寫給大人的書,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就決定在這個寒假選擇《小王子》這本書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

我沒有選擇一氣呵成一次性的讀完整本書,而是選擇在每天的清晨和孩子伴隨着泉靈老師的解讀來共同誦讀一小段情節,讀完後,我們兩會相互談一談自己對這一段的理解和感想。這樣,通過每天反覆的親子閱讀,孩子對《小王子》這本書有了新的.理解,他在漫遊於宇宙中的小王子身上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從玫瑰和狐狸身上學到了愛的意義,這些都是他之前閱讀不曾感受到的高度和深度,而我通過閱讀這本書則懂得了什麼纔是對孩子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收穫到了與孩子親子相處的一些原則。

是的,陪伴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再多的錢也是彌補不了的!而陪伴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包括親子閱讀,親子游戲,親子實踐.....只要我們多點耐心,運用其中的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和諧地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成長,我們終會收穫“你陪我慢慢長大,我陪你慢慢變老”的美好畫面!

家校共育觀後感6

今天看了家校共育,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公開課《爲成長做規劃》,這堂課是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度專家、研究員孫雲曉老師和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文道老師講的,兩位老師的對孩子關於成長中的規劃,以及講解的案例和精彩分析讓我感觸深受!也深刻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就是孫雲曉老師說的那種傳統的機械化教育。把孩子當機器人,流水線的規劃,我相信現在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家長,總想讓孩子按照我們做家長的規劃來做,所以就會出現聽話的孩子表面上是言聽計從,其實扼殺孩子內心真正的潛能與愛好,不聽話的孩子會出現更嚴重的逆反心理,結局也一定是糟糕的!

聽到這裏的時候,我的思緒一下就回到我女兒剛讀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她回到家裏對我說:“媽媽我要學畫畫”,當時因爲剛剛生了二寶,根本沒有時間去送她,所以我就拒絕了她,後來讀三年級下冊的時候,她非常堅定的對我說:“媽媽我就是要學畫畫,如果你不給我報名,我就用我的壓歲錢自己去報名。”我當時很驚訝,也看出孩子是真的想學,喜歡學,所以我當時就給她報名了,後來她的畫畫老師對我說,孩子真喜歡畫畫,她剛來就比在這裏有的學了幾個月的畫的都好。就像李文道老師說的,家長的作用是起支持和幫助,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現在的家長喧賓奪主,父母做主導,孩子做配角,這是非常錯誤的,應該讓孩子在探索中、非富多彩體驗中找到自己的潛能優勢,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引導支持孩子確定她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標,孩子也會爲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目標自己主動奮鬥。

現在很多家庭教育都忙着抓孩子的學習,抓孩子的分數,參加一些輔導學習班一類的,把孩子的教育都寄託於學校教育,而實際上,孩子今後的學習發展決定於他(她)的習慣,當孩子養成了各種良好的習慣後,自然就等於收穫了成功。雖然學校教育相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視,畢竟孩子在家的時間也比較多的,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們做父母的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樣?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這是我接下來要思考的也是爲之努力去學習的,就像各位老師說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沒有潛能優勢,沒有興趣愛好,只是缺失豐富多彩的體驗。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孩子對這個社會的變化,對新的事物的出現,往往比大人敏感,家長要多支持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開他的視野,給他更多的體驗機會,才能真正找到孩子的潛能優勢。”每個家長心願是一樣的,都想幫助自己的孩子,那麼就讓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相信美好未來一定是屬於她們的!

家校共育觀後感7

雙減教育實施一週年之際,目前雙減後的現狀:

1、作業基本能在校完成

2、補課狀況根本性的改變

3、學生參加體育、文娛、興趣愛好的時間增加了

4、睡眠時間明顯增加

雙減實施目的就是讓教育迴歸本真。學校是教書育人之地,但需要家校協同育人,雙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創新人才,培養自我獨立發展的學生,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雙減後家庭教育的角色更加重要,孩子和家長的時間更長了,那陪伴的這個角色就非常之重要。怎樣的陪伴纔是有效的陪伴,這是我們每個家長都是要思考的問題。

陪伴最重要的就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敞開心扉,快樂溝通,相互理解。多方位的陪伴包括學習,勞動,運動,旅遊,參加公益性活動,做有意義的事情等等。怎樣做到高效的陪伴?以下是我的個人想法:

第一、讓孩子有歸屬感。家長要和孩子建立健康親密的親子關係,不否定打擊孩子,多關注他的情緒,尊重他的感受,同時,還要給予孩子更高的,高質量的陪伴。

第二、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只有這樣,孩子纔有足夠的勇氣敢於去做,也只有敢於做才能喚醒內心的力量。因此,我們家長需要讓孩子擁有自信和內心的滿足。

第三、提升孩子的自主力,自主力體現在家長需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做主。獨立完成任務,以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雙減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家長雙雙躺平,而是讓教育和學習迴歸本質,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所以,家長只有讓孩子從肯學變成愛學才能真正把孩子的優勢發揮出來,才能脫穎而出。

家校共育觀後感8

關於家庭教育的學習讓我真真切切感到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下面,我就從這次培訓給我的感觸來談談我的一些心得。

一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促進學生教育發展。

先談談家庭教育的現狀。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勞苦地教育了一週,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在我們教學實踐中不難發明,當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A“望子成龍”型。B“重視分數”型。C“順其自然”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期望,經常用鄰居同事朋友的小孩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孩子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指導

惟獨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訪,全面指導家庭教育。孩子是培養教育的對象,不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賞識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恆是他的後盾。在提高家長熟悉的基礎上,採取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標準來進行教育與評價。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麼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實踐爲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模範,找出差距,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

經過兩天的學習,讓我覺得,對於家庭教育,我還有許多知識要學習,但是,從這兩天的講座中,我卻學到了很多,我會將所學到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身爲母親的我,不僅在學校教育學生,回到家也同樣教育自己的子女,我相信這次家庭教育專家培訓的學習是幾代人都享不盡的充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