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音樂之聲觀後感(通用33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通用3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音樂之聲觀後感(通用33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

今天晚自習,我們帶領十一十二班的學生觀看了《音樂之聲》。看完後我的感觸很大。《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爲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爲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爲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爲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爲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在我的電視上看了電影《音樂之聲》。

這個故事講的是瑪麗亞修女,她快樂、活潑、充滿愛心,被修道院院長送到一個有七個孩子的家庭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了,他們非常淘氣。在瑪麗亞之前,他們已經失去了七名導師。瑪麗雅克克服了許多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和玩遊戲,並逐漸成爲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父親知道如何愛他們。最後瑪麗亞被孩子們認出來,成爲他們的母親,過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一部分特別有趣:在瑪利亞訪問的第一天晚上,雨下得很大,雷聲不斷。突然響起一聲霹靂,小女兒跑進瑪麗亞的房間。她對瑪麗亞說:“姐妹和兄弟都不怕。”就在這時,又有一聲雷聲。四個大女兒同時跑了進來。他們對瑪麗亞說:“男孩不會害怕!”雷聲又響了,兩個男孩也跑了進來,“你爲什麼害怕?”男孩說,“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怎麼樣!”瑪麗亞教他們唱歌是爲了放鬆心情。可怕的夜晚愉快地過去了。

《音樂之聲》是一部以歌舞爲主題的電影。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看更多這樣的電影,用心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3

今天是特別的一天,因爲,爸爸媽媽帶我去西安音樂廳觀賞了音樂歌舞劇《音樂之聲》。來到音樂廳時,我高興極了,興奮不已的坐在座位上,等着開演。終於,帷幕升了上去,音樂響起來了,我目不轉睛地盯着舞臺,連身體都僵住了,演員們的演出太精彩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在一座修道院裏,有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名叫瑪利亞。因爲她從小在阿爾卑斯山長大,所以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還特別愛唱歌,經常在修道院裏大聲唱歌。院長覺得她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派她去海軍上校家裏給他的孩子們當家庭教師。

瑪利亞來到了上校家裏,發現他的七個孩子缺少陪伴和關愛,因爲上校的.妻子去世了,而上校用非常嚴格的方式教育孩子們,家裏缺少歡聲笑語。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用她的愛溫暖了孩子們和上校的心。

上校準備給孩子們找一個新媽媽,可是在他們準備結婚前,納粹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上校發現自己和未婚妻的觀點非常不一致,所以他們分手了。

最後上校愛上了善良活潑的瑪利亞,他們結婚了。爲了躲避納粹,他們在音樂節上用合唱作掩護,在修女們的幫助下,想方設法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逃到了瑞士,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個故事非常精彩,而且裏面有很多首動聽的歌曲,讓我記憶深刻。直到現在,主題曲還在我的腦海裏迴盪……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4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深受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着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部電影時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藥了。我看着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麼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5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說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着從瑪麗亞嘴裏汩汩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電影,聽着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部電影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爲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爲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爲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爲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6

音樂是打開人心靈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個人改變,是一個環境改變。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就做到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瑪利亞剛來的上校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生機。所有一切都是很順序的`,沒有歡笑,沒有音樂,讓人感覺像一個冰窖一樣。可是美麗的瑪利亞用歌聲打開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樣快樂的玩。他們與瑪利亞相處的十分融洽,瑪利亞經常叫他們唱歌跳舞。這是上校回來了,因爲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隱藏了起來,也不與孩子們交流,所以看到孩子們唱歌時十分生氣。但是聽到孩子們專門爲歡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開了,上校發現是他太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這個家搞得一點生氣都沒有。所以上校請瑪利亞留下來,就這樣每天家裏都充滿了歡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瑪利亞和上校結婚了。

就這樣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組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成爲了一個瞭解孩子的媽媽。

這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十分可愛的東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國際,無時無刻都可以鑽進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動。所以我們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樂,不可以失去音樂,因爲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爲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讓我記住音樂,學會感受音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7

從物學的角度來說,冷,是因爲缺少了熱,黑暗是因爲缺少了光。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世間的醜惡都是因爲缺少了愛的存在……

作爲一部音樂劇,它的中間當然是蘊含了許多音樂元素,但真正打動觀衆的,卻是其中濃濃的愛……

當一個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師時,與她的僱主一位艦長卻發生了爭執。在僱主的眼中,他把孩子們當成士兵一樣對待。在外人眼中看來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發生在他的身上。孩子們得不到一點愛,爲了讓父親更多的關注他們,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師,而熱情活潑的修女瑪利亞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趁艦長外出時,私自用窗簾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孩子們四處玩耍,教孩子們唱歌。瑪利亞用心中的愛感染了他們,擊碎了他們的孤獨與怯懦。當艦長回來,他聽到了只有他妻子在世時纔有的滿屋歌聲。他的嚴肅,冷硬包裹的`孤獨,無助,對生活的恐懼被擠掉了,然後唱出了整部電影的高潮——《雪絨花》

作爲一名父親,艦長當的確實不好,可是,作爲一個原本在美滿家庭中生活後又失去妻子的他來說,在高冷的背後是對生活殘酷的恐懼,他的恐懼令孩子們不知所措,他管理孩子如同管理士兵,甚至可笑到他雖然知道卻從不叫孩子們的名字,而是用吹口哨的音調來作爲他們的名字。而瑪利亞的出現,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愛,之後點燃了艦長的愛,這也就是最好的結局。

所以,給別人一個愛的源頭,用心中的愛去點燃他們心中的愛,讓愛充滿世界,令醜惡無所遁形吧!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8

文章摘要:四紛飛,五六瓣撒;但不同的是,她每次與山的眼神碰撞的時候,總是馬上轉移視線,或者是低頭。榜樣。女兒因難產也走了,本就半熟的妻子終於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下完全的.熟透了;是溫馨的寄贈。、第一句。我只是用英文說了一句謝謝;安妮是一個女孩。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裏的規矩。院長認爲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衆人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爲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爲納粹辦事,於是他帶着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嚮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9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着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本書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藥了。我看着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麼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0

前不久,老師在音樂課上爲我們播放了音樂之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爲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因爲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衆能一直保持着輕鬆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衆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永遠只是那輕鬆愉快的節奏!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部英語原聲電影,名字叫《音樂之聲》去感受了一下英語原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見習修女瑪麗亞,她性格活潑,開朗,不像其他修女那樣穩重,文靜。她常常跑出修道院去玩,常常在修道院內唱歌,老修女們都認爲她並不適合修道院。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被排到一個海軍艦長家做一個家庭教師,去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孩子們一開始不喜歡她,可她用熱情和友善打動了家裏的每一個人。

她教給孩子們唱歌,讓歌聲重新回到這個冰冷的家裏,她和孩子們一起划船,爬樹。她和孩子們一起演音樂劇。最後她成了孩子的媽媽,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要吞併他們的國家奧地利,他們一家只得連夜逃亡了瑞士。

主人公瑪麗亞她有一顆熱情的心,融化了艦長一家的心。她勇敢,不畏艱難,在最後關頭和艦長一起帶着七個孩子逃了出來。她寬容,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內心,用心去包容孩子犯的錯誤。

我看了這部電影,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學會了許多道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了英語原聲,他們標準流利的'英語讓我彷彿身臨其境,並且讓我瞭解了很多學習英語的好處。

我以後要多看英語電影,多聽英語歌曲,擴充詞彙量,爭取能不看翻譯就聽懂英語句子,培養英語語感。運用在學習中。

我要通過看英語視頻來鍛鍊自己的口語,練習標準的發音,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多次聽歐美的英語發音,口語就會自然而然的練好,然後熟能生巧,就能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了。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音樂之聲》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瑪麗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她喜歡在大自然中大聲歌唱,所以她經常忘記修道院的規則。修道院院長認爲瑪麗亞不屬於一個嚴格的修道院。在與所有人討論後,院長決定安排瑪麗亞爲一名上校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多年前去世,留下七個孩子。他要求嚴格管教孩子們。他告訴瑪麗亞,因爲孩子們的惡作劇,他家裏所有的'導師都堅持不了多久。瑪麗亞的確很淘氣,但善良的老師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就和孩子融爲一體。在瑪麗亞的指導下,上校逐漸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和瑪麗亞有關係。他們結婚後,回到了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不想爲納粹工作,所以他和家人逃離了奧地利。

唱歌是情感的表達。人們高興時和痛苦時都會唱歌。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瑪麗亞不停地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渴望。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本,叫做《真、善、美》。音樂是“真、善、美”的同義詞。我們必須多看這部電影,把真理、善良和美麗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3

在今天的社團課上,我們觀看了一部幽默的電影《音樂之聲》,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從修女到家庭教師的故事,當她還是修女的時候,她非常調皮,大家都不喜歡她。但是,她非常熱愛唱歌。修道院有一個規定,修女不可以隨便唱歌。於是,院長就把她趕出來了修道院。之後,她被一位艦長選中去做家庭教師,結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她唱歌,他們的合唱團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這個故事被改編爲電影,很受人們歡迎。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爲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纔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爲,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最終他們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4

昨天,媽媽爲了讓我看上《音樂之聲》,幾乎忙了一中午,內容簡介很長。主人公瑪麗亞是一個在修道院裏的修女。由於她活潑好動的性格使院長決定把她安排到馮。特拉普上校的家裏做家庭教師。因爲亡妻的悲傷,使特拉普上校對孩子們實施軍事化管理。

但是,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七個孩子的命運。在上校的家時,她用窗簾布爲孩子們縫製了遊戲服,帶着他們出來玩。當上校帶着女朋友男爵夫人回來時,她正帶着他們爬樹,划船,當他們划船時男爵夫人已經在等候多時了,可是當船快划到岸邊時瑪麗亞摔了一個跟頭,所以船翻了,七個孩子一個接一個掉下了水。

他們拼命遊了上來。後來上校和男爵夫人訂了婚,由於夫人對瑪麗亞說了一些話,讓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院長讓他去尋找自己的美夢。瑪麗亞又回到了上校的`家裏。男爵夫人覺得已無法挽回上校對瑪麗亞的愛意,便自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訂了婚,不久他們便結了婚。幸福美滿便是結局!

這個故事既幽默又風趣。瑪麗亞用善良誠實樂觀的精神和行動贏得了孩子們和上校的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5

音樂和歌唱是情感的宣泄。人們高興時和痛苦時都會唱歌。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瑪麗亞不停地唱歌。這是她對自由的渴望。是的,這是自由,儘管她起初沒有意識到。我認爲自由是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寺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與中國的道觀有些相似,但它實際上是對人性的約束,有許多規則。瑪麗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她喜歡在遼闊的草地上奔跑,像鳥兒一樣歌唱。修道院裏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爲,所以她感到困惑,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應該向上帝懺悔。幸運的是,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也是個有價值的人。我們也看到她在唱歌,非常漂亮。沒有這位開明的修道院院長,瑪麗亞可能會像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單調乏味的生活,然後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忘記唱歌。院長可能在瑪麗亞身上看到了他年輕時的影子,所以他希望她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在傳統意義上,一個快樂的人必須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特別是對女人來說,所以純潔、熱情和美麗的.瑪麗亞後來成爲了船長的妻子。

爲了表達瑪麗亞和船長之間的愛,電影安排了女伯爵的角色。當然,伯爵夫人也是美麗、體貼和富有的。她似乎是船長妻子的最佳選擇,但船長最終選擇了瑪麗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6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着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爲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爲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爲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7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精神,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我對這部影片的美有幾個享受的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裏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上說說吧。我是被裏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着,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別人,而別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裏面的悅耳的歌曲。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8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爲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爲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爲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爲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裏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裏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爲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着潔白的婚紗,隨着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19

聽着這首熟悉的旋律,我重溫了小學時就看過的電影《音樂之聲》。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充滿愛與溫馨。片中的音樂已是經過了無數次考驗,其中的插曲更是讓我們耳熟能詳。而讓我爲之動容的,卻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愛。《音樂之聲》深刻的詮釋了各種愛,不但有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更多的,卻是對祖國的愛。

瑪麗亞是一個古老修道院裏的見習修女,但是,她的性格卻讓她在修道院裏經常惹出一些各種各樣的麻煩。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影片開始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男女主角初次相見的情形: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漂亮的.舞廳時,不由自主地進去玩耍起來。突然舞廳門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言不發地看着瑪利亞。這是上校的第一次出現,卻感覺他是一個冷漠不近人情的人。因爲瑪利亞在微笑,他卻幾乎沒有笑過。於是我開始探索他那冷峻嚴肅的外表下那顆真正純淨的心。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細節,這位父親時時刻刻都爲孩子們辯護,認爲孩子們沒有問題,是家教們的問題。這便是父親對孩子的愛。

原來那些沒有留下來的家教沒有耐心,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她們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能理解這些孩子並去愛他們,用最富感染力的事物———音樂區感染、打動這些孩子們,讓他們似乎已經泯滅的童心重新出現。這便是老師對學生的愛。

影片後面部分,寫了上校一家爲了不受納粹的欺壓,寧願背井離鄉流亡也不願做亡國奴。納粹的邪惡不能征服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邪惡休想玷污最聖潔的愛。這便是對祖國的愛。

聽着這首《Edelweiss》,讓愛永恆,讓愛傳遞。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0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爲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故事情節大可概括爲: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爲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看過電影《音樂之聲》的人們一定會對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亞留有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來自修道院的修女,到了上校一家做家庭女教師,在與七個孩子的朝夕相處中,以她的熱情、寬容、幽默、自尊和自信贏得了孩子們與上校的愛,從而變得不平凡起來。

瑪利亞作爲這羣孩子的第十三位家庭女教師,她本應有很大的壓力,因爲前十二位老師都是被這七個富有個性,調皮搗蛋的孩子逼走的。但瑪利亞卻成功的和這羣孩子相處在一起,我想那是因爲她所擁有的.耐心、發自內心的愛感染了孩子,更與她從內心流淌下來的陽光、快樂分不的。

過這部電影,心情是比較愉悅的。我相信,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教育的不斷重視,我們年輕的教師,一定會掌握更新、快的思維敏捷,辦事果斷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會融入時尚,有前沿的思維方式,從而有能力有魄力勝任教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歡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1

在美麗的薩爾斯堡風光之中,瑪麗亞在山嶺間的草地上高聲地唱着《The Sound Of Music》――――影片的開頭就是這樣明麗而歡快。

女主角瑪利亞是位年輕的修女,大自然的薰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她天生的樂天派性格,不得不讓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

初見時上校時,上校也覺得她是個愛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樣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並沒有和上校一樣用嚴厲的家 教去管束孩子,而是選擇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她用最簡單的心理 疏導方式,教會了孩子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找回了童心,獲得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生活,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 聲吟唱,在柔和的畫面中,他們宛若置身天堂,七個孩子如同天使一樣跳躍歡唱,草地上、樹林間、小河邊、市場裏處處留下了她們的鶯歌笑語,徹底擺脫了母親過 世後,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的家庭生活,瑪利亞的熱情開朗給這個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和活力,也漸也感染了上校,同時也讓他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

上校與孩子們齊唱《雪絨花》的片段,旋律優美動人,代表着這個家庭的轉折點,上校重新感受到了溫暖,走出了心中的陰影,開始重新擁抱愛情、擁抱生活。

在最後時分影片的主題昇華,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脅,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堅決拒絕爲納粹服務,最終在衆人的幫助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這是一種追求和平、美好的正能量。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爲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它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爲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或許這就是這部影片歷經幾十年而不衰的祕訣,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整個世界正能量,在社會之中都永不會過時。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2

再次重溫了經典的音樂片《音樂之聲》,依然被影片中溫馨、感人的情節深深打動,回味無窮。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戰爭前期的動人故事,修女瑪利亞被修女院長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上校的七個孩子,剛開始他們不歡迎瑪利亞的到來總是捉弄瑪利亞,經過幾天的相處瑪利亞成了他們的好朋友。上校非常嚴厲,非常冷漠最終也被瑪利亞的善良、純真所感染,所感動,結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後美好的生活隨着納粹黨佔領奧地利而破滅,由於對納粹的不滿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樂也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貫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導演之所以用《音樂之聲》來命名,可能是因爲故事發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節奏,或吟詠、或敘述的歌聲,還有那幽默風趣的表演不僅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吸引住了人們的耳朵。故事背景是是戰爭年代,奧地利人依然是那麼樂觀、堅強,戰爭的間隙還忘不了舞會、音樂會,因爲音樂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戰勝敵人、戰勝困難力量的源泉,看來音樂在他們心中的魅力是無窮的。

細節決定成敗。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細節的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說瑪利亞剛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們就在她的口袋裏塞青蛙,晚飯時在她的座椅上放鬆球。瑪利亞的做法很值得令我們學習,她的聰明、機智、大度實在令我欽佩!她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有關愛孩子的情。她把孩子當孩子看,不僅能容忍他們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導他們該怎麼做,在這裏我想把瑪利亞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說的那段話拿來與大家共享:“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裏。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麼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麼溫暖、幸福和快樂。”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們感到太慚愧了。因爲他們做得很過分,而瑪利亞卻在上校面前替他們保密,說了那麼一段充滿希望的話,這怎能不令孩子們羞愧萬分呢?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瑪利亞的教育方法值得每個老師去借鑑,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接受新班級、新挑戰的老師學習!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3

《音樂之聲》這部拍攝於1965年的老電影長達174分鐘,但它整體的敘事流程絕不拖沓,絲毫不會讓人打瞌睡。故事的脈絡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很簡單,但整個講述的過程既充實飽滿,又行雲流水般滔滔不絕。很難分辨這到底是編劇還是導演的功力更勝一籌。我想這部音樂劇電影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它真的是很真誠地在給觀衆傳遞一些美好、快樂和正義的信息,並且是毫無保留地、亦沒有絲毫的強迫,顯示出完全、徹底的友好的善意。也只有這樣的老電影才能表現得如此簡單至誠,充滿感人的力量。

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並直指人的內心,這正是藝術的突出的特質。而正因爲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於此,具有引導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纔是它的更爲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以其簡單、真誠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着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裏,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儘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化了一切,並讓特拉普上校發現到自己孩子並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麼就盡情地說吧/但我瞭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爲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爲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捨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4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固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抗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後,特拉普一家與納粹軍官鬥志鬥勇,在修女院的幫助下逃出國境,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劇都有音樂貫串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窮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爲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由於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衆能一直保持着輕鬆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衆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無妒忌,無懷疑,無痛苦,無暴力,無懸疑,永遠只是那輕鬆愉快的節奏!

看完電影,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爲什麼沒有最後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專心地往瞭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專心地往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媽媽說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楚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味,又佈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動聽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出色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潔、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5

一個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間文化,便會失去歷史的根脈與精神……莫扎特在薩爾茨堡宮廷樂隊擔任樂隊隊長職務時,仍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到了冬天,連買碳的錢也沒有,他只好抱着帶病的妻子跳舞取暖……因爲神奇的音樂,因爲有這樣一位浪漫的樂神,薩爾茨堡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

多年前的一部好萊塢經典影片《音樂之聲》中的許多場戲便是在薩爾茨堡取的景。影片中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種種瑣事仍記憶猶新,也使我平添了一份對這座城市的嚮往,因爲它獨一無二的音樂氛圍。薩爾茨堡在馮驥才先生的`筆下成了樂神的搖籃:四季樂聲悠揚,除了街頭巷尾的音樂聚會外,最主要的音樂會有霍亨薩爾茨堡要塞的室內樂、米拉貝爾宮的宮廷音樂會、米拉貝爾花園裏的燈泉音樂會以及音樂廳裏的大型音樂和戲劇會演。仲夏之夜,隨便走在一個小巷裏,你都能聽到從窗口或陽臺裏飄出的莫扎特的小夜曲。那樂聲不疾不徐,扣人心絃,令人惆悵。置身在這樣一個音樂世界裏,我感覺莫扎特並沒有遠去,他與薩爾茨堡同在!音樂由此也成爲了構成薩爾茨堡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色。記得我的一位老師曾說:學校是一個不可以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地方。古今中外名校千百年的輝煌歷史讓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推而廣之,一座城市如果沒有亙古的歷史,又不是千年古都、百年重鎮,那它則必須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沒有個性的城市是毫無吸引力的。現代文化的衝擊使都市個性的存亡問題刻不容緩地擺上了我們的桌面。當今世界有這樣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城市把自己的建設目標定位爲國際化大都市。殊不知一座城市在進入現代化的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把歷史的一切創造作爲一種文化財富!

無數的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隨他們而去的是一種民間藝術的斷絕。一個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間文化,便會失去歷史的根脈與精神,因爲真正的歷史是最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文化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在上海申辦世博會的過程中,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一句宣傳語在數以萬計的來稿中脫穎而出。它明確無誤地告訴了我們:城市個性,個性城市。構建一個別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圖是何等重要!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6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僕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憧憬,是對歡樂與美好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爲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纔是真正喜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爲,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老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同學要教,他們淘氣、開朗而又喜愛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忱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鬥,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美好的生活與甜美。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快樂的時候唱歌,苦痛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喜愛自由,喜愛奔跑於寬闊的草地上,喜愛跳動於悄悄流淌的小溪旁,喜愛象小鳥一樣歡快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當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當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爲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厭煩。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才智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特長,或者說她更喜愛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淨。“如何讓月完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敬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宏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讚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歡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佈滿了衝突與恐驚,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終,她最終帶着院長嬤嬤告知她的一句祝願,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英勇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氣不存在數字中,力氣不存在財寶中,力氣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歡樂而頑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完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氣與祝願。上校嚴厲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戲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才智與熱忱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7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sun……”每當這首熟悉的歌縈繞耳畔,我總會想起《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和七個孩子們玩耍的情景。

讓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吧。音樂之聲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瑪利亞本是一個修女,可是她太熱愛大自然,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長介紹去馮·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個孩子。到了那兒,瑪利亞通過努力,讓孩子們接受她,並重新讓那個家充滿音樂和快樂。上校愛上了瑪利亞,並把她娶爲妻子,一家人其樂融融。這是,戰爭來了,讓這個和諧的家緊張起來。沒辦法,他們想到了離開奧地利。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音樂之聲》是一部成功的音樂劇,所以在這部影片中,誕生了許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 Going OnSeventeen》《The Lonely Goatherd》、《So Long,Farewell》等。最著名的是《Do-Re-Mi》。

聽着這一首首動聽的歌兒,幻想着那一幕幕和諧美麗的場景,我的心不禁在問:是什麼讓孩子對瑪利亞的態度有如此之大的轉變呢?(從捉弄瑪利亞到認瑪利亞做媽媽)答案就是:愛的教育。是愛讓孩子們有了這樣大的變化和愛心的'回報。設想:假如瑪利亞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師一樣對孩子們,那麼結果不難想象——她也會被趕走,成爲第十三位失敗的教育者。可是,她並沒有那麼做,相反她對於孩子充滿愛心:當孩子們用癩蛤蟆和松球捉弄瑪利亞時,她不但沒有生氣,還很理解孩子們;當麗薩從她的窗戶外爬進來的時候,她不但沒有責備麗薩,還爲麗薩作“掩護”……她沒有批評孩子們,卻讓孩子們一個個心懷悔意,後來竟被感動的哭了。看!這就是愛的教育!是瑪利亞的努力換來了孩子們對她的依賴,上校對她的信賴以及上天對她的眷顧。如此可見,愛的教育是多麼偉大!

除此,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以大自然中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地和碧綠的藍天做背景,而瑪利亞天性快樂無比,令人回味無窮。細細品味,這不正是表達了一種嚮往和平、嚮往愛的感情嗎?

以後,每當我看到有關和平與愛的主題作品,總會不由地想起瑪利亞和孩子們唱着歌,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這時,我總會被愛所感染,變得歡快起來……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8

電視裏又在放《音樂之聲》。看了一遍又一遍,仍愛不釋手。 the more you see it, the more it becomeone ofyour favorite things!

maria天性活潑熱愛音樂,她在修道院長大,卻與這裏的氣氛格格不入,被視爲離經叛道。修道院的嬤嬤認爲也許外界的生活更適合她,把她送到一個海軍上尉家,替鰥居的他照顧七個調皮的孩子。maria對上尉家以軍隊的方式管理孩子感到吃驚,她用智慧和善良和頑皮的孩子們相處,把音樂帶回這個沉寂多年的家裏,也消融了上尉因爲失去愛妻而塵封的心。最終在她想成爲修女的修道院舉行了婚禮。當他們蜜月歸來,奧地利已經被納粹佔領,上尉被要求去納粹的海軍服役,他拒絕爲納粹服務,在一場演出後,全家戲劇性的逃離奧地利,劇終,他們全家登上了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山脊,象徵和平幸福新生活的開始。

這是一部以二戰爲背景卻主題輕鬆歡快的影片,近半個世紀來長盛不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熱愛它。我喜歡它的.原因一部分來自對maria的喜愛,一部分來自對畫面和音樂的喜愛。

每當她感到孤獨,她就去山上唱歌,把自己投入藍天白雲青草地,快樂就變得像天地一樣廣博,孤獨無所遁形。maria用真摯的愛和音樂贏得了孩子們的信賴,把歡樂的童年還給他們。她和上尉共跳奧地利民間舞配合得天衣無縫,當她發現自己愛上了上尉的時候無法面對,逃回了修道院。

逃避是多麼使人感到安全。

可是嬤嬤對她說,當事情來臨的時候,你必須勇敢地面對,這樣,才能明白上帝的心意,他關上一扇門,一定在另一處打開一扇窗。maria又勇敢的回到上尉家,這一次她帶着滿滿的使命感,要照看好孩子直到下一個家庭教師來到。

當上尉的未婚妻男爵夫人在露臺上無意撞見上尉在看着maria的背影出神的時候,仍不放棄,喋喋不休討論結婚禮物的事,而上尉的心和眼神完全被maria佔據了。終於上尉在幾次欲言又止後開口說,不管什麼禮物都不會有用的,當兩個要結婚的人討論起婚姻時...男爵夫人立刻打斷了他,選擇了“主動退出”。她就是這一類女人,精明世故。當然她也是可憐的,只是因爲太喜歡maria,就不太喜歡她。感情是主觀的,當你太投入的喜愛某個角色的時候,就很難對所有角色都客觀公正。我想這就是男爵夫人這一角色的意義,她來製造一點障礙,因爲動人的愛情本來就該是曲折的,但是作者也保全了她的尊嚴,讓她選擇主動離開,還是善待她的。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29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爲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併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並嚴密監視。藉着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裏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30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着,有如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着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着,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着,對感情的執着。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爲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裏;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爲。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着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着。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爲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衆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裏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瞭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現在整個影片的最後,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劇場裏的氣氛異常殘酷,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淨的花朵,讓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31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爲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纔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爲,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爲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讚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着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32

這部電影,我很早以前看過一遍,只記得電影中的音樂很好聽。如今重溫,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電影開場有將近兩分半鐘的時間,僅有風吹過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聲音,沒有人,沒有字幕。我疑惑是開錯電影了嗎?好像是什麼風景欣賞的廣告!我很煩躁,很想把這一段跳過去看一看是怎樣回事。但一點點的好奇心讓我忍住了,繼續往下看。當主人公一出場,唱出:“羣山生機盎然,處處音樂之聲,這是它們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樂音,充盈我心間。我想唱出,我心靈聽到的一切……”我突然覺得我是多麼不純淨、多麼焦躁、多麼世俗!

第二處讓我感悟很深的是:瑪麗婭從修道院走出來,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的路上,最終到他家門口的這一部分。一開始她很迷茫:“今日會怎樣,未來又會如何”“我到底是怎樣回事”“爲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她這些語言的表述,雖迷茫,但沒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問自我,並且這一狀態僅有短短的.三四句話,緊之後她就給自我打氣“一位上校和七個孩子”,她停頓了一會兒,立馬說“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淪,立刻給自我打氣;之後更讓我訝異的是她對自我的進取鼓勵,最終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個過程她沒有空想,而是腳步不停,不斷地向目標前進。她從沒有抱怨別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進取、樂觀、熱情、自信,讓我想到電影開頭~僅有如此的人,才能聽到來自大自然的美妙樂聲~對,還有她的純真、真誠。

上校帶來的男爵夫人爲什麼不如瑪麗婭受孩子歡迎?這真的是感覺比語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沒有用心愛孩子們,她只想得到有財富的上校,她的心機、應付、不發自內心愛孩子,最終讓她失去原本立刻屬於她的一切。而瑪麗婭用心愛孩子們,不趨炎附勢,不拍上校馬屁,她從真正對孩子好的角度出發,內心純淨而充滿愛,陽光自信而和善,讓七個孩子和一個上校都愛上了她,並且讓這個家重新擁有了歡笑和音樂!這,真讓人感動!

我反思自我,在權貴面前能否堅持自我,在別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愛。瑪麗婭,讓我想到“不獨子其子”這句話。她雖然是去當家庭教師,但她並不是應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討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當自我的孩子去愛,才真正地影響了別人,進而改變了別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33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爲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着瑪利亞。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着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鐘的片斷裏,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爲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爲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