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精】綠皮書觀後感(通用50篇)

【精】綠皮書觀後感(通用5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綠皮書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綠皮書觀後感(通用50篇)

綠皮書觀後感 篇1

《綠皮書》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實在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不僅看過電影,在看電影前我也聽說過《綠皮書》這本書。此書旨在幫助黑人在旅行時爲他們提供各種服務的酒店和餐館。就像黑人藝術家唐·謝利給白人託尼·瓦萊隆加的那本綠皮書一樣。充滿了種族歧視,但也充滿了善意。

《綠皮書》共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黑人藝術家唐·謝利,一個是白人託尼·瓦萊隆加。影片的一開始通過種種鋪墊,巧妙的告訴觀影者們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然後開始將影片引入正題,使唐·謝利與託尼·瓦萊隆加相遇開始謝利醫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個愛抽菸的意大利裔美國人。他有能力,愛扯淡,自詡爲“忽悠大師”,總能耍得別人一愣一愣的。而且託尼是一個負責的人,比如說在小酒吧時,幾個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僱主謝利,他奮不顧身的把謝利救出。雖然他的工作是確保唐能準時到達各個地方和保護他不會遭受到各種麻煩的困擾。但有幾個司機會爲一個黑人僱主去招惹數個小混混呢?

黑人藝術家唐·謝利是一位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世界級鋼琴藝術家,他爲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謝利醫生具有良好的修養、高雅的禮儀與強大的自尊。這一切,及他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決心使他在面對任何人的時候都能堅持己見,不屈不撓。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種人:謝利、託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謝利雖爲黑人,但儒雅隨和,談吐文明。有一顆高貴的內心,是很純潔的。託尼是一位硬漢,言出必踐,很負責。也有高貴的內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貴族,所作所爲令人作嘔,對謝利嘴上很尊敬,背地裏卻議論他。即使他們的禮儀再優雅,也擋不住那陰暗的內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們恰恰是單純的,一個勁在酒館裏快活。

一個人的膚色並不能決定他的品行,真正決定他的是他那高貴的靈魂。

綠皮書觀後感 篇2

《綠皮書》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黑人音樂家謝利,爲了去南方巡演,而僱傭了一個白人託尼做司機,本是一個種族歧視者的託尼,原來在一個夜店做安保。在夜店倒閉之後,爲了生活的他,不得不去給一個黑人音樂家做保鏢,因爲他愛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必須給保障他們的生活。而謝利是一個表面上在上層白人圈子裏頗受歡迎的黑人鋼琴家,實際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種種族歧視嚴重的時期,他仍是一個被很多白人歧視的黑人。但是面對自己的安全問題,他又不得不僱傭託尼成爲自己的司機兼保鏢。在巡演的過程中,在臺上表演時,他是白人心目中崇敬的音樂博士家,贏得觀衆們的掌聲。而,在下一刻,當他走下臺時,卻又成了不能與白人平等的黑人:卻又成了不能近白人餐廳的黑人。連換個衣服,都要在骯髒的儲物間裏完成,他知道自己要受到歧視,所以努力地用自己的修養,自己的內涵去獲得屬於自己的尊嚴,去獲得屬於自己真正的掌聲。兩個人相遇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搞笑故事。而拿着黑人經紀公司給他的“綠皮書”,託尼漸漸明白了黑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看完這個電影,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謝利博士——一個受到種族影響的人,卻能通過自己的修養了,來贏得對黑人有偏見的白人託尼的信任,來贏得屬於自己的尊嚴,而不是用暴力來結局問題,不是,你說我我就打你的那種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用暴力的手段,用對罵的手段,來贏得自己的尊嚴,反而,還會讓別人更加看不起你,我們應該學習謝利博士那樣,用自己的修養,用自己受到的教育,用道理去挽回自己的尊嚴。生活中,我們不也要像謝利博士那樣嗎?

看完這部電影,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當我們受到不公的待遇時,我們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要用智慧。

綠皮書觀後感 篇3

臨近三八婦女節,我的心情十分激動,因爲當天下午會放假哦!三八節早上,媽媽對我說,下午你和同學去看電影《綠皮書》吧,它得過奧斯卡金獎呢!一聽是看電影,我來了興致,而且評分9.6的好電影呢!

下午和同學約好,我們來到萬達影院。這是一部喜劇,講述了白人託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個黑人演奏家的司機。一路上風景優美,曾幾次因鋼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擠,託尼都保護了他,託尼也從他身上學習了很多,二人漸漸成爲朋友。

電影中有許多幽默的地方讓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託尼在吃熱狗比賽中吃了22個,得了第一,真厲害!託尼曾是一個極衝動的人,一發火就動手,力氣很大。但他認識雪利教授後,沉穩的教授耐心地說:“不是什麼事情都能用拳頭解決的。”他於是不再衝動,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們,他沒有動手,只朝天開了兩槍,嚇跑了他們。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沖動性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需耐下心來,細心走好每一步,做一個沉穩的人。

託尼的勇敢、自信,對教授的忠誠很值得我學習,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託尼。託尼在仍下一個飲料瓶時被教授阻止了,我要爲他點贊。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擠和歧視時,沒有憤怒地動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擊他們,捍衛了尊嚴,我要爲他鼓掌。當他彈奏起悠揚婉轉的樂曲時,我由衷地佩服他堅持的毅力……教授的內在美還有許多,他不易憤怒衝動,看上去英俊文靜,雖是託尼的老闆,但不奢華驕傲,十分樸素。他真誠地幫助託尼寫信,聖誕前夕,託尼太太還熱情擁抱了他……教授是堅強的,雖受歧視,也很孤獨,但仍考雙手創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託尼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電影我心中也充滿美好。真是一部好電影!

綠皮書觀後感 篇4

前不久,我去看了電影《綠皮書》。我想,愛看電影的人,一定都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畢竟,《綠皮書》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奧斯卡金像獎的了,網上評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這是一部有關種族階級的故事。在美國的1960年代,還是有着種族的偏見的。而“綠皮書”,記錄的都是黑人們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廳,因爲有些店鋪是不接待黑人的。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想,纔會有“綠皮書”的存在。

全劇中,我最感動的一幕,便是音樂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遠不能取勝,保持尊嚴,才能贏得勝利。”儘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還是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換作是我,怕是隻會感到不公吧。我們在遇見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難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爲此感到惱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許,你會說是別人的錯,但是我們也應該懂得,用合適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嚴。我想,絕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原本對黑人抱有歧視的另一個主角託尼,也會就此改變。放在現在,我們也存在着歧視,例如性別歧視。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給女生。但是,我們都在漸漸改變,正在走向更好的未來。等你努力去做的時候,一切,都是時間問題。

其中,最觸動人心的,便是那句經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獨之人。”是這樣的,明明存在着,卻總是等待。感到孤獨,何不走去呢?

這個以真實故意改編的電影,讓我們感受到了世界的一點複雜和溫暖。《綠皮書》讓我明白了尊嚴的重要,面對不公平的該有的模樣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綠皮書觀後感 篇5

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62年,這是一個神奇的年份,是黎明開始前最黑暗的時刻,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美國的30個州也相應的公佈了反對歧視黑人的法律,但這30個州中卻沒有一個南方地區……

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鋼琴演奏家,爲了前往南方地區僱傭了一個剛剛失業的白人司機託尼,雪莉雖然是一個黑人,卻過着紳士一般的生活,而託尼雖然是白人卻過着有色人種的生活,沒什麼文化,通過一些簡單的苦力活維持着生計。在一起開車南下的過程中,兩個人矛盾不斷,白人開車,黑人坐車,在那個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們像看動物一樣注視着這對搭檔,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無法理解爲什麼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從人們臉上我們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從雪莉臉上我們看到的是憐憫和無奈。他們正經歷着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誤解。雪莉可以被邀請上臺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卻拒絕讓他進餐和入住,人們欣賞着雪莉的美妙音樂的同時,卻打心裏認爲雪莉是個低人一等的黑人。

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遠非如此。許多餐廳和旅館都禁止黑人入內,警察會無事生非,甚至連服裝店都拒絕賣給雪莉博士衣服。託尼爲雪莉的擺平了大多的困難,卻不能改變人們心裏的想法,爲雪莉的遭遇憤憤不平,而雪莉卻早已習以爲常,雪莉爲什麼選擇來南方開音樂會,他只是想證明,有色人種並不是低賤的人種,一個靈魂的高低貴賤與膚色無關。在相處過程中,兩人開始慢慢放下偏見,找到了彼此的歸屬感,並收穫了一段長久的友誼……

“世界上孤獨的人總害怕邁出第一步”膚色、階級、性格天差地遠的兩個男人,因爲音樂而結緣,因爲公路旅行而成爲一生朋友。改變人心有時候才華並不夠,還需要勇敢,歷史上的綠皮書(黑人行動指南)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國社會,激起輕小而美麗的漣漪。

綠皮書觀後感 篇6

路始於兩個人。

一個住在布朗克斯的一個街區,爲了家人的生計奔波,煙不離手,油嘴滑舌,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

一個住在卡耐基音樂廳樓上,爲上流社會的人士演奏,知書達理,舉止優雅,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

這一路,像一場修行。

對於唐,在種族歧視並不嚴重的紐約,他擁有他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見。

每場演奏結束後,臺下欣賞的白人便會熱情地爲他鼓掌,他滿面笑容,優雅地起身致謝。但同時他也面對了:侍者彎腰恭敬地爲他服務,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廁所”;在旅社他西裝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發出邀請,遭到拒絕後便嘲諷他“還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髒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試穿;在酒吧他被歧視毆打……在臺上,他光鮮亮麗,下了臺,他什麼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適的歸宿,白人從心底還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譏諷他。“我不像個黑人,也不像個白人,那你告訴我,我是什麼?”歷盡痛苦後,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臺,敲響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鋼琴。沒有高雅的環境,沒有安靜的氛圍,但唐卻笑得很開心。

託尼,儘管生活窘迫,卻仍保有白人種族歧視者的傲慢。他拒絕接觸黑人使用的東西,會偷偷把來家裏幹活的黑人用過的杯子扔進垃圾桶。但迫於養家餬口的壓力,他不得不爲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阿拉伯酋長。”他向妻子這樣形容唐。一路相處,一路磨合。託尼在唐的“逼迫”下改變自己。保持語言文明,學會合理處事。“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在控制脾氣的同時,託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見。他在信中向妻子表達了他對唐高超音樂技巧的讚美,在唐遇難時總出手相助。在聖誕餐桌上,面對親戚對唐“黑鬼”的稱呼,託尼卻阻止了他“別那麼叫他”。

“嗨,託尼。”

“嗨,唐,聖誕快樂。”

路終於一個擁抱。

綠皮書觀後感 篇7

電影《綠皮書》裏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時代。

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對於黑人多有歧視性政策。而《綠皮書》就是爲這樣的歧視而誕生。它全稱爲《黑人駕駛者綠皮書》。它詳細標註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許”,幫助黑人同胞們規避風險。

電影名《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格林編寫了這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電影的兩位男主角拿着這本綠皮書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樂家唐,一位是在夜總會打工的白人託尼,被召來當唐的司機。除此之外,電影還展現了很多層面的糾葛:種族歧視、同族不平等、主僕之間、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家庭關係等等。

這部電影通過隱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唐的態度來講述了當時社會的嚴重種族歧視。在北部離紐約還不遠時,並沒有出現對黑人的歧視態度。但當他們逐漸南下去進行音樂會時,田地裏耕作的農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漸漸出現了愈發嚴重的種族歧視。

服裝店的店主不願給唐試衣服,俱樂部裏的人隨意地毆打這位鋼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車隨意盤問,在他的音樂會前,他甚至不能進餐廳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們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熱淚地喊出,我不夠黑人,我不夠白人,甚至不夠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視瞬間爆發出來。這就像是一句靈魂拷問,直擊我們的心靈。

“想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樣的房子裏,坐在國王椅上優雅地彈琴,而不是狼狽不堪地,被人歧視着開南部巡迴演奏會。這一程,唐不是爲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綠皮書觀後感 篇8

僅僅擁有天賦是遠遠不夠的,改變人們的觀念還需要很大的勇氣。——題記

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唐·雪利,聘用了一位白人保鏢託尼當司機。一路從紐約開始,一路南下舉辦巡迴演奏的故事。他們從一開始的矛盾牴觸,後來慢慢的調和,最後甚至惺惺相惜,跨越了種族、階級成爲了很好的朋友。一本書,一輛車,一條路,兩個人,一個粗魯暴躁,一個溫文爾雅,一路上有歡樂,有淚水,甚爲精彩。

人的偏見是一座大山,在這部電影裏體現的淋漓盡致。儘管唐·雪利是一名非常優秀、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但他在表演後,他仍是白人眼裏的老黑,任何對於黑人的規則,他仍要遵守,瞬間的掌聲似幻影,縹緲至極。而司機託尼·利普一開始也厭惡黑人,但在旅途中,他漸漸放下了偏見,敞開心扉,理解唐·雪利。這令人動容的友情,跨越了種族。儘管世界充滿了歧視,但總也有溫暖善良的人來陪伴你。

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是託尼他們因汽車拋錨停在路邊,唐·雪利下車看到了馬路對面的土地裏正在耕種的黑人。他望着他們,他們望着他,溫暖的陽光也瞬間變得甚是刺眼。他會想什麼,他們又會想什麼?爲什麼白人會給黑人工作呢?這一切只因他們的出身不同。而唐·雪利也因爲鋼琴家的身份,在黑人中被人認爲高人一等,在白人中不被尊重,這令他孤獨,迷茫。但我還是十分佩服唐·雪利,在面對同胞的不解與來自白人的種族歧視,他不僅沒有失掉尊嚴,還影響了託尼·利普,用他的尊嚴一次次阻擋着惡意。所以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所有的人向來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世界也因我們的獨特色彩,變得盛大燦爛。

願世界再無歧視。

綠皮書觀後感 篇9

兩個小時的電影讓人震撼,那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電影,雪利博士總是有種很沉默的存在,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來他第一次的開懷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電影中,當託尼開着載着雪利博士進入肯德基。託尼買了一個全家桶,在車上直接用手拿着吃,並熱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雞。雪利博士表示他從來沒吃過炸雞,並且對直接用手抓炸雞這一行爲非常抗拒,而後來還是吃了,並和託尼開懷大笑,學着託尼瀟灑地將骨頭扔在田野裏。

正如電影裏說的一樣“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爲不敢邁出第一步”,雪利博士雖爲著名鋼琴家,但因爲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獨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內心築起了一面高牆,豎立在自己與他人之間。但託尼的用自己的熱情與豪邁打破了他與博士之間隔閡。在影片結尾,雪利博士最終敲響了託尼家的門,勇敢地邁進了第一步,邁向白人的一步,收穫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拋瞄中,穿着西裝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車邊與無數田間衣衫襤褸的同胞對視,雪利博士的眼裏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縮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覺得他高人一等。同樣的膚色確是迥乎不同的人生,這讓他無所適從。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鼓起勇氣在一間黑人酒吧與同胞達成了和解,他在現在的處境以及未來的命運又出來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託尼一直幫着雪利博士從捱打的人羣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館,保證博士的每一場音樂會不缺席、遲到,雪利博士與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聽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託尼還將兩個被黑人喝過水的被子扔進垃圾桶,哪怕那兩個黑人剛剛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養。他將一個亂寫信的小子變得有文筆,教他不能偷東西,不能亂堆可樂瓶。他們之間彼此拌嘴但又相互關心,他們相互包容,心靈距離逐步靠近,最終成爲一個共同體。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類鍥而不捨的價值。《綠皮書》中的那輛車爲着友情與包容,一路向南。

綠皮書觀後感 篇10

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我在綠皮書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樂曲成爲我邁向另一個人生的的開端。都說歧視的眼睛就像雙面鏡子,傷害他人的同時也是羞辱自己。影片根據真實的內容進行改編,所反映的是白人對於黑人的種族歧視的問題。其中有多個鏡頭通過對比黑人與白人的社會地位,讓人直觀的看到在那個時代所存在的最尖銳矛盾。

在影片中比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綠皮書去指導,而一旦脫離了這本綠皮書的範疇,等待他們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絕,更有甚者會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毫無尊嚴可言。然而白人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樣的環境下黑人種族內部之間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劇這種社會矛盾。生活在社會頂層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會最底層的黑人他們的世界是沒辦法融入的,就如同那個被拉長的鏡頭一樣,即使相遇卻無法走近,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這個本該融合的大種族,就這樣被社會生生的隔在兩個世界,無限接近卻又漸行漸遠。

白人對黑人的歧視,黑人自身種族內部的歧視成爲了影片的兩條主線,有點心疼在那個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現狀。但好在隨着兩個人逐漸南下的演奏之旅,託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近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後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嚴,爲自己心中曾經追求的古典音樂演奏。而這場古典音樂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個開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實的自己,也只有這樣纔會活出自己。

伴隨着這Happy ending的結束,我們應該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銳的時代大背景下,既然無法改變大環境那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生活越來越美好呢?我想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吧,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對於以上這個問題有想法的小夥伴隨時歡迎分享交流,嘿嘿。

綠皮書觀後感 篇11

綠皮書,還好我是看了影評纔去看的——哇是一個不怕不怕被劇透的觀衆。因爲是在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如果沒看影評,可能很多細節會看不太懂。

故事發生在一個“端着”的僱主和一個有豐富工作經驗和能處理麻煩問題的員工四周的旅行,裏邊很多小故事小插曲,都非常準確地說明了當時嚴重的種族歧視,另外我也看到一個家族家庭的融洽和諧的關係,僱主的體面和周到、細心,隱忍。員工的世故和他因折段旅行的改變。

讓我很感動的細節是,黑人僱主在僱傭墨西哥裔白人之前,親自打電話到他的家裏,請他的老婆接電話,與她說明自己希望能借用他老公二個星期,請求她的同意。這讓我感覺美國的家庭觀念很強,家庭排位是第一的,而且每個階層都深諳其意義。另外從“得到”裏聽吳軍老師說,美國人一旦結婚組成家庭,下班後基本不應酬,都是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組織聚會也是家庭聚會——我很喜歡那樣的狀態,欣賞那樣的家庭觀念。

他老婆同意了他這份僱傭,並交代她老公要常常給她寫信。一開始她老公寫的信就是流水賬,而且他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信,餅屑和飲料時常掉在信紙上,人物的大辣辣不拘小節的性格呈現出來。然後黑人僱主提出可以指導他寫信,於是他寫的信開始詩情畫意,押韻有情調,使得白人老婆收到信後可以大聲閱讀炫耀與人分享。旅途的最後一兩封信,黑人問到:“還需要我幫忙嗎?”白人僱員答道:“no,I get it。”白人僱員回到家後,他家族裏的男性親戚大叫:“哦!我們的莎士比亞回來了!”最後讓我淚崩的是,黑人僱主拿着一瓶酒到他的僱員家過聖誕節,他老婆上前擁抱他,感謝他:“感謝你幫他寫信。”——是的,女人什麼都懂。

我很喜歡這類型就是通過具體事件去表達人和人之間關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電影。

綠皮書觀後感 篇12

暴力永遠無法取勝,託尼,堅守尊嚴纔會贏,因爲自尊總能讓你佔理。——《綠皮書》

綠皮書,一本普普通通的本子,卻決定了黑人在美國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和絕對不能去的地方。這無疑是荒誕而可笑的,但是這種事確確實實存在了。

一位黑人鋼琴家被請去表演,演出過程中他想上廁所,於是走向了旁邊的公共廁所,但是立刻有人擋住了他,對他說,

“對不起先生,您不能進入這間廁所”。

鋼琴家問,“是裏面有人嗎?”

那人回答,“不是的。”

黑人鋼琴家說,“好的,我知道原因了。但是我現在需要上廁所,返回住處上廁所會浪費很多時間。”

沒想到負責人說了一句令他有些震驚的話,“沒關係,我們願意等。”

這無疑給了他心靈重重的一擊。寧願浪費衆人這麼多時間,也不願意讓他就近上個廁所。可見這樣的種族歧視已經深深的刻在了白人的骨子裏,很多年都難以改變。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他的司機是個白人,一個粗魯的人,邋里邋遢,不修邊幅,他們去南方準備給當地的人演出,他們走進當地的一個西裝店,店主本來以爲是司機要買衣服,當司機問,衣服可以試試嗎?店主回答,當然可以。但是等到店主發現要試衣服的是那位黑人鋼琴家的時候,趕緊出來說,對不起,如果你想穿上這件衣服,必須買下來,如果你試了不買,這件衣服就賣不出去了。氣的鋼琴家憤然離去。

一個國家能夠把人種歧視做到這種程度,足夠引起人們的深思,在這樣不公平的制度之下,美國夢是不是把平等的機會擺在每個人面前。

綠皮書觀後感 篇13

《綠皮書》講的是一個白人司機,載着黑人音樂家去美國西部出演,在出演途中旅行的故事。

在途中他們路過一片農田,農田裏全是幹活的黑人,當黑人音樂家和白人司機路過時,那些幹活的黑人眼睛齊刷刷地看向坐在車上的後面享受的黑人音樂家,然後再看向白人司機,直瞪着他們坐的這輛綠色的車子飛馳而過。

這一段我感受很深,當時我看出了坐在後排的黑人音樂家心中浮起的對種族歧視的憤怒,隱隱發出的不快,應該那羣當時在地裏幹活的黑人在想,憑什麼剛纔那位坐在車上的黑人可以享受白人的服務?這就是原因,因爲這位黑人音樂家,是自己通過不懈的努力換來的成就,換來的地位,贏得的掌聲,但臺上和臺下又是兩回事了。

當黑人音樂家最後一個演出結束的時候,當時黑人音樂家一直在給白人演出,因爲白人的身份地位比黑人高,所以餐廳規定黑人音樂家必須得到餐廳外面進餐,白人司機在這演出的過程中一直幫黑人音樂家解圍,所以很快白人司機與餐廳老闆引發了矛盾,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提出不讓黑人音樂家在餐廳進食,黑人音樂家就不表演。說這句話時,老闆自然很着急,他花重金請黑人音樂家,並且當時在場有許多的貴賓,老闆懇求黑人音樂家留下來,勉強在餐廳外進餐,可見對黑人的歧視,已經深深的印在某些白人的心裏。

這種歧視難道是對的嗎?這不過和中國的封建迷信是一類的,打消這種思想需要幾代人的過程。

老闆寧願讓黑人音樂家出去進餐,也不願破壞這條“規定”。自然而然,黑人音樂家忍受不住帶着白人司機離開了。說到這,難道不感覺到有些彆扭嗎?爲什麼白人就“那麼”對待黑人,就因爲幾百年來的規定嗎?還是因爲地位、權利?其實,有時候,我們有一顆人人平等、善良的心,對待誰就一樣。這有可能是個過程,歷史是慢慢演進的,那就一步一步的改變吧!

綠皮書觀後感 篇14

窗外下着小雨,慵懶地躺在牀上看了一部電影《綠皮書》,看完電影整個內心非常地平靜,感覺自己也被治癒了。甚至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想要每週都花點時間看一個電影。

記得很久以前,我去參加一個秋招的面試,面試官是某房地產公司的營銷經理,於是我問他最喜歡的營銷類書籍是什麼,他說,我很少看書,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電影。

好的電影就是如此,我們通過導演的鏡頭,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體驗了一把別人的人生的感覺。好了,廢話不多說,進入今天的正題吧。

故事的主要脈絡很簡單,講述了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南下巡迴演出的故事。爲什麼強調了黑人和白人呢,因爲故事發生在上世界60年代,種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開始,我們的主人公託尼就展現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應付人際關係,博士雪利也體現了他的禮貌優雅和涵養。旅途開始,託尼就被塞了一本《綠皮書》——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許託尼多講話,不許他抽菸,不許他偷東西,不許他亂扔垃圾。一開始託尼迫於他是老闆不得不服,後來聽了雪利的演出後,被他征服。

雪利也開始教託尼寫情書,教他忍耐有禮貌,託尼也幫助雪利走出監獄困境,幫助他減少了內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裏。

一開始的雪利總是在忍耐,到了最後一場演出的雪利已經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堅定地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拒絕了演出,來到了黑人專屬的酒吧放飛了自己。

電影一直在做反差對比,突出了當時的整個大環境。但又是非常地治癒的,不管是兩位男主之間的和解,還有他們內心與自己的和解。看完電影我非常地寧靜,感覺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納和解了。

綠皮書觀後感 篇15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爲世界上優秀的黑人鋼琴家唐開車,向南方做巡迴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幾個片段,講述的是因爲店裏的老闆、服務生看唐是一個黑人,所以不讓他上洗手間、去餐館吃東西。這就是當時最嚴重的問題——種族歧視。但他身爲一個黑人,也要維護自身的權益,況且他還是被邀請來的嘉賓,理應接受較好的服務。所以他總是不贊同他們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對黑人的不公平對待。

在影片的開始,作者拋下了一個疑問:託尼十分不理解爲什麼唐放棄在紐約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卻選擇艱難地在美國陸地上行走、闖蕩。而在影片快要結束時,唐三重奏的音樂夥伴給出了答案。

他說:“因爲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衆的想法需要勇氣。”唐正是因爲懷揣這樣的勇氣,纔會拿着綠皮書,用音樂來改變人們對黑人的認識。

從整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唐是一個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獨在一個片段中,我們纔看到了真實的他。

這個片段講述的是託尼邀請他一起用手吃炸雞,但是唐覺得這是一個不衛生的行爲,經過託尼的一次次強烈推薦,唐也無法推脫,於是大膽地放下姿態,啃着炸雞。然後也學着託尼將雞骨頭扔在窗戶外。

作爲一個黑人,他學會與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樂的樂趣。而作爲一個最基本的人,他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當對方不允許自己在餐廳內吃飯時,取消演出。這都是敢於面對自己,接受事實的表現。

都說家是溫馨的港灣,但孤獨的唐從來不與自己的兄弟聯繫。他認爲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聯繫方式都沒有來找自己,便也不願做那個主動的人。

但託尼卻看得透徹:“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氣去改變世界,改變自己又何樂而不爲呢?

“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爲”,只有勇敢地面對生活,尊重與溫暖便會向你走來。

綠皮書觀後感 篇16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託尼因爲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職業,無奈之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司機的工作:爲一個名爲唐謝利的黑人做司機。唐給他提了很高的報酬但要求託尼當他的男僕,爲他擦鞋等等。經過一番波折後託尼答應只當他的司機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並不使他缺席每一場演出。

唐·謝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養,有錢,過着託尼羨慕的高層生活,可是隻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經活成了木偶,沒有朋友,沒有親人,白人把他當做舞臺上的木偶,捧的很高,下了舞臺同樣不把他當做同類,在黑人眼裏他也成了怪物,那種孤獨只有他自己能體會,所以他在晚上的時候只能借酒澆愁;託尼沒錢,沒文化,過的灑脫奔放,可他有一個善良美麗的妻子,溫暖的家庭,這是博士沒有的。兩個月的旅途令他們各自找到了他們的歸屬,成爲了朋友,也都放下了各自的偏見。

“世界上孤獨的人就是因爲害怕踏出第一步”,託尼所說的這番話讓我感觸頗深,有時就是缺少了這份勇氣,才使得事情變得不那麼美好。與每一個人的交往都要認真去對待,放下偏見與歧視才能贏得他人的認可。

綠皮書觀後感 篇17

自從嚐鮮到百度網盤下載好的片子可以實現免費快速播放,我就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看電影,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覺得看懂劇情就行了,而且這樣更“高效”(當然是節省時間呀)。

你可能猜到了,會有但是。是的,綠皮書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會影響觀感和體驗。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觀看完了1個半小時多的電影,而且毫無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電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黑人鋼琴家和一個暫時下崗的意大利白人從互相排斥到成爲好友的故事。

電影所處的大背景是美國種族隔離時期。小背景是黑人音樂家因爲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機。意大利白人Lip因爲超高的人脈得到了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讓兩人的感情逐漸變好,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各種不公。電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時才能受到尊重,一下臺就會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綠皮書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館、酒吧。

兩個人的人格魅力也隨之展現。黑人音樂家的修養與自尊心贏得了Lip的青睞。Lip的處事能力非同一般,這樣的能力

綠皮書觀後感 篇18

奔着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環去看了電影綠皮書。

整體感覺不慍不火,比較典型的情懷,整體上輕喜劇的風格,關於種族歧視的話題卻拍的並不沉重。家庭里人情味,兩個極大不同的男人在相處中逐漸產生的友誼還是給人印象深刻。

一個沒什麼文化的白人,因爲混不下去不得已做了另一個黑人鋼琴家的司機。鋼琴家要去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迴演出。黑人鋼琴家有自己的教養和學識卻要適應那個受歧視的環境,混社會的白人靠着充足的社會經驗幫助着鋼琴家。兩個人在一路的相處中瞭解着彼此,理解了彼此。建立了友誼。說到底,還是用電影的形式講了一個老套的故事。

這個故事有真人真事的背景,儘管存在各種爭議,我認爲藝術加工也無可厚非。能把種族歧視這麼沉重的話題,這樣輕鬆點講出,使人在輕鬆觀影后有所思考就可以了。畢竟時代在進步,那個年代逐漸遠去。奧巴馬作爲黑人都能當總統了不是嗎?

看到託尼那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濃濃的人情味撲面而來。方能理解出自這個家庭裏的託尼爲什麼能和那個高冷的黑人鋼琴家產生了友誼。

對於電影或者文學作品,人情味是永不過時的話題,因爲它能帶給人溫暖……在這個越來越冷漠的時間。

綠皮書觀後感 篇19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開頭不夠吸引人,當看到託尼和人比賽吃熱狗,以26個獲勝時纔有了看下去的興趣。之後,才進入托尼與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兩個階層不一樣的人在旅途中從僱傭關係到朋友關係,體現了友誼的進化。

種族歧視沒有經歷,階層歧視也不想探討,只是電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友誼。

產生友誼的基礎在於近距離接觸。託尼與唐同乘一車,大部分白天時間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膚色與階級也不能阻止友誼的產生。“道不同不相爲謀”,道相同情誼與日俱增。他們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狹小的空間裏,交流頻率多了,友情也就產生了。像學生們,總是從離的近的開始交朋友。上大學以前,座位的左鄰右舍是最親近的;上大學以後,室友是最親的。

友情的交流從吃喝開始。《綠皮書》裏,託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雞,分享美食也是在傳遞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風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時候比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時候纔是最多的。就像大學裏的哥們,想表達下友情,總是以吃飯爲媒介的,有時候還需要些酒助興。在吃吃喝喝間拉近了彼此的友情。開學了要一起吃飯,放假前要一起吃飯,過節了要一起吃飯……

《綠皮書》裏的託尼與唐,一起走過一段路,吃過一樣的美食,友情自然產生了;我們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樣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對的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20

最新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老題材,老類型,老套路,卻能把一個嚴肅的歷史問題,激奮的真實故事,用輕喜劇的形式展現出來。沒有緊張刺激的劇情,沒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鬥,卻讓人一分鐘都不願錯過,無論是背景的色彩,還是一段段的音樂,更是整個旅途兩個男人,不同膚色,不同修養,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溫暖。

關於美國那段歷史,種族歧視,在美國南部,甚至至今還有遺毒,而且涉及亞裔。至於裏面白人司機與黑人音樂家,彼此接受,改變,容納對方,類似於那部《觸不可及》並不是電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機與黑人音樂家彼此的爆發式傾訴,更感人:他是白人,沒有被種族歧視的顧慮,但卻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夜店見慣了社會種種的陰霾,他覺自己更像個黑人;他是黑人頂級音樂家,孤獨的住在城堡裏,看似高貴,並不瞭解黑人同胞的底層生活,卻只是一個爲上流社會的白人提供娛樂和展現自身修養的道具,可以被奉爲貴賓,也同時承受着連上廁所,試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視和侮辱,他只是不那麼黑的黑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羨慕或傲視,該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平。如果有能力去改變周圍,國家,社會,世界,那當然更值得敬佩。最後引用劇中臺詞:改變這個世界,不僅需要天賦,還需要勇氣......

綠皮書觀後感 篇21

假期裏我觀看了美國的一部電影,就是著名的《綠皮書》。這部電影講的是白人託尼工作的酒吧因爲裝修所以要停止營業3個月,當時託尼很窮,停業3個月會使他失去經濟來源。正好有一個朋友認識一個叫做唐的黑人,他有一場巡迴演出,需要找一名2個月臨時司機,便要託尼去面試。託尼順利被錄取了,還有了每星期125美元的薪水。

剛開始的時候,託尼對唐的態度並不是很好。只不過把他當成一個有錢的黑人而已。但後來跟着託尼被唐生活中的行爲一點一滴的感化。進了堂的一舉一動便開始反省自己以前的過錯,並認可了唐音樂方面的能力。從此他們關係並不僅僅是老闆與員工,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在那個年代,黑人的地位很低,幾乎就是奴隸,但唐靠努力和天分,成爲了一名古典音樂家,品味比大多數白人還高,但並沒有得到認可,並處處必須按照美國一本對黑人管理制度《綠皮書》上面的要求去做事。比如只能住指定的酒店、不能使用白人的洗手間、不能參加晚會等不公平的條件。這些約束給唐帶來了很多不便以及麻煩,導致未能完成所有計劃中的演出。

我認爲,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很嚴重的種族歧視。希望美國等擁有黑人的國家能重視這一點。膚色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這個人的思想。

綠皮書觀後感 篇22

《綠皮書》背景是講美國民權運動,黑人剛剛獲得勝利後,在南方地區種族歧視嚴重地區,黑人鋼琴家巡迴演出踐行法律實施的艱難。

影片主人公託尼是鋼琴家唐爲巡迴演出臨時應聘的司機及保鏢。唐是黑人鋼琴演奏家。託尼有非常嚴重的種族歧視,家裏來了兩個黑人服務人員,用過的杯子都被他丟盡垃圾桶,而爲了生計賺錢做起了黑人唐是司機。

影片有非常多的對比,在託尼和唐身上種族、行爲習慣、待遇等都有鮮明的對比。託尼雖然是白人但就是個小混混,社會的底層,啥不講究,能吃能喝能睡,一點禮節沒有,在黑人面前感覺有高貴的血統。唐是個黑人,受過高等教育,有貴族的禮節,在白人面前忍讓,在藝術上受到白人貴族的崇拜,但在生活上一樣還是受到歧視,住黑人專用賓館,不能和白人貴族一起用餐,白人貴族也是把唐作爲一個消遣的工具。

但是唐不這樣想,黑人剛剛獲得平等的權力,在北方城市尚且還有種族歧視,在南方地區就更不用說了。他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很多,但是爲了黑人更多的利益及推行法律的執行,毅然決定去南方種族歧視嚴重的地方去巡演,其就是所謂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制度規定了但沒有去執行的等於零,執行也是需要刷流量的,流量多了,自然就習以爲常了。

唐在巡演過程中處處小心,處處隱忍,在隨着和託尼的接觸中,慢慢釋放了自己的壓抑,結果都出事,託尼來救助。兩人在接觸過程中慢慢消除種族其實,變成朋友。

綠皮書觀後感 篇23

《綠皮書》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受僱於黑人音樂家的白人司機和音樂家到美國南部巡迴演出,而遭受到種種歧視的故事,這部電影是在呼籲人們反對種族歧視。

綠皮書是黑人司機的必備手冊,裏面羅列着所有專供黑人住宿的旅館。

電影裏有許多場景都體現着強烈的種族歧視,比如說音樂家雪利博士在演奏完鋼琴曲後想上洗手間,而當地的管家卻讓他到來回需要二十分鐘的黑人旅館裏面上洗手間,白人寧願延誤演出,也不讓黑人在白人場所裏使用廁所。甚至有一次在演出前,所有客人都在餐廳用餐,而雪利博士被拒之門外!爲什麼所有白人觀衆都可以在餐廳內用餐,而作爲當晚主角的雪梨博士反被拒之門外?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膚色不同!

白人凌駕於有色人種之上,這是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即使像雪利博士這樣的黑人演奏家,在臺上用精湛的技藝,給白人們帶來美妙絕倫的藝術享受,每次演出都贏得白人們的高度讚揚,但當他走下臺後,又立刻回到了那個被白人貶低的,看不起的黑人。

白人司機剛開始對此不以爲然,但當他看到雪利博士遭受種種刻意的刁難,無端的欺凌,仍堅決維護自己的尊嚴後,他的內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開始痛恨那些懷有種族歧視的人,最後甚至與雪利博士成爲了好朋友。

所有人都應該是公平的,人沒有貴賤之分,每一個人都有受尊重的權利。看完《綠皮書》,我更加覺得要公平地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無論他是什麼膚色,無論他來自何方。

綠皮書觀後感 篇24

看了電影《綠皮書》,看完之後能夠引起更多對於現實社會現狀的思考,電影的結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說是一部好的電影,讓你隨着電影的進展完成思想的轉變。

電影是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但兩個人的背景差距過大,黑人和白人,鋼琴家和司機,富有和落魄。差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段友誼的寶貴程度,讓人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最後的順理成章。

託尼在一開始還是厭惡黑人,從他把黑人水管工喝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可以看出這是因爲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的土壤還很深厚,對黑人的歧視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幾十是像託尼一樣的意大利移民。但戲劇性的是託尼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他選擇了當謝利的司機。當然是絕佳的組合,一個在關鍵時刻足夠靠譜的託尼,保證謝利一路上的安全。謝利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託尼,改變的不只是他的談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閃光點有許多,當他們在前往北卡羅來納的途中,在一處莊園。謝利與一羣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對視,對面的黑人也許在想,這個人爲什麼跟我們的身份不一樣。但在謝利內心深處,他也有對自己身份的認識恐懼,儘管他是譽滿天下的鋼琴家,甚至在白宮演奏過,但他到底還是一個黑人。他甚至不能夠使用高級場合的廁所,也無法在高級餐廳進餐,僅僅是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許謝利對於自己身份認知也存在困惑,因爲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着的對黑人的種種不公平對待。而對於託尼,在被存在種族歧視的警察截下時,一開始還能保持冷靜,但當警察說:所謂意大利人與黑人是同一類時,便衝動的打了警察。他們爲此發生了爭吵,託尼想要辯解時,謝利一針見血地指出託尼意氣用事的原因。

他們吵吵鬧鬧了一路,爭吵原因不全是因爲身份背景的差異,更多的是當時種族歧視思想的蔓延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正如風浪中的飄搖小船,時代浪潮裹挾着的個人喪失了太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當自己離開固有的環境,纔有可能以嶄新的思維思考個人的處境。

最終,謝利博士在聖誕夜拜訪了託尼一家,其樂融融地一起過了一個聖誕節。在這一刻,種族,身份,地位都顯得無關緊要,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

綠皮書觀後感 篇25

看完電影《綠皮書》,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爲什麼都說白人託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謝利?雖然電影開頭先出現的是託尼,但託尼生活的改變,卻是因爲謝利博士。反抗種族歧視的是謝利博士;僱傭託尼的是謝利博士;體現電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謝利博士。是謝利博士說出的“保持尊嚴,才能贏得勝利”,而不是託尼。剛看完時,我甚至感覺,《綠皮書》就是從一個貧窮白人的視角講了一個富裕黑人的故事。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麼呢?唐謝利要到南方做巡迴演出,僱了滿口髒話、抽菸成癮、黑人工人喝過的水杯都要丟進垃圾桶裏的託尼給他做司機。謝利博士舉止儒雅,風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託尼的生活幾乎毫無尊嚴可言,一點錢都來之不易,因此開頭他對謝利博士是牴觸、羨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種族歧視的傾向,二人開始動不動就會吵架、發火。而隨着故事推進,謝利博士教會了託尼給妻子寫信,教會了他誠信,不能無緣無故打人,教會了他作爲一個人的尊嚴,教會了他反抗歧視,更教會了他友情和信任。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長與改變的,是託尼。這或許就是託尼是《綠皮書》主角的原因。在我看來,《綠皮書》不僅講了唐謝利反抗歧視的勇氣,還講述了這份勇氣與尊嚴對種族歧視者的感染與改變。在1960那個“白人至上”的年代,謝利與託尼的友情和這種感染與改變,正是改善種族歧視現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許已經沒有了指明黑人允許進入的場所的“綠皮書”,少了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但在這個走向和平、平等與美好的世界中,種族歧視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鮮花和歌聲中藏匿着。存在的,還有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職業歧視、外貌歧視。當大人認爲孩子的創意不過是胡編亂造,當男性認爲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堅強,當人們對於工人、對於清潔工嗤之以鼻,當人們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國佬”,歧視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們想過像唐謝利一樣改變它嗎?相信過人們也能夠像託尼那樣被改變嗎?考慮過我們有能力讓自己和別人更有尊嚴嗎?

以上便是我對《綠皮書》的思考。

綠皮書觀後感 篇26

種族話題一直是個很敏感的話題,電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讓電影裏的這個故事既在三界之外遊離,又要觀衆有代入感和思考,這個平衡和角度很難取捨。一般這種類型的故事,常見的視角是強勢視角,看見弱勢的不順利之後反思自己然後做出改變實現大和諧,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弱勢羣體中的強話語權人與強勢羣體中的弱話語權人之間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衝突有碰撞,tony和tang兩個人物的們每一個點都在衝突,從靈魂到外殼,從外界到內在。發生衝突是理所當然,和解是漫長且考驗人的。電影展現的和解過程漫長又殘酷,從紐約出發一路向南像是把兩個人從象牙塔抓出來丟進現實世界的霧霾裏,從酒吧到西裝店到警察局,對博士種族身份折磨的高點發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從伯明翰開始拴上了最後一環。博士和tony兩個人的和解是從澡堂和警察局這一段開始的,博士的那段自己剖析是他對自己的辯白和拉扯,給電影前段裏的那個私下端的過分臺上笑容親和的黑人鋼琴家的所有行爲做了解釋,同樣,tony的市井氣和義氣總是來得恰到好處,俗的時候真的太俗,能幹的時候又很能幹。電影裏有幾個場景很讓我動心,一路貫穿下來博士教tony寫情書,以及聖誕夜妻子悄聲對博士說謝謝他的信的時候。寫信的部分有個博士穿着黃格子西裝指導的場景,配着飄落的黃葉,那個場景太好看了。妻子那個擁抱和耳語之後兩個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請tony作自己的經紀人委婉的表達自己低頭的意願,那裏真是有股倔強的可愛。當然,肯德基的出場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別人家的全家桶有那麼大一個雞排!!雖然那天的晚飯沒有吃成肯德基但是這個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實很開心最後看到了全家福一樣的和解畫面。電影表現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種族歧視其實還是沒有完全消滅,再將目光落回現實又會覺得很無力。但既然這是一個基於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那還是抱着最後一點柔軟先和自己和解吧。畢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絕這份團圓美好。

綠皮書觀後感 篇27

託尼是一個有着兩個孩子和一個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愛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爲酒吧整頓而暫時失業的白人託尼應聘去給黑人鋼琴家雪利當司機,因爲雪利要巡迴演出,所以他們要在一起相處兩個月。

託尼是向來不講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從骨子裏優雅端莊的文化人,兩個人互相影響着。託尼從一開始不願意爲雪利拎箱子,到後來會真心爲雪利着想;雪利從一開始高高在上蓋着毛毯,到後來誤以爲託尼要離開而想給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託尼怎樣把話裏的髒字去掉能讓人聽着更舒服,而託尼卻覺得如果別人不想聽他說話,就可以滾一邊去了。

雪利經常會因爲自己的膚色遇到很多麻煩,他不能進高檔的餐館,只能在松樹下的爛茅廁方便。無論他在臺上怎樣風光,到了臺下,也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老黑”罷了。他會因爲自己那“不討人喜歡的膚色,處處受人欺凌惹麻煩,而託尼卻常能替他擺平這一切。

雪利教會了託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賭錢”,雪莉看到託尼在場外和別的黑人一起扔擲子賭錢,告訴他:“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但你不同。”教會了託尼冷靜,並告訴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們卻在這,什麼都不能做。發泄那點情緒並沒有什麼用,只有尊嚴纔是永遠的。雪利本來可以去更受歡迎的地方拿着比這裏高三倍的工資但他爲了改變人們的觀念卻還是選擇這麼做。

託尼本來也有着種族歧視,他丟掉了黑人喝過的杯子,但當他看見雪利演出後,卻說:“根本不像個黑人,而像個自由女神。”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託尼告訴雪利,他父親說過,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做到極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像是吃最後一餐那樣去享受。兩人在車內開懷大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雪利笑得這樣開心。之後,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沒有報酬,但他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往常更開心。

他們從陌生人到工作關係,最後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貴優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視清高,也有溫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許有一天你曾經最看不起的人,會是你過節時最念念不忘的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28

《綠皮書》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在美國白人至上運動的1962年編寫,旨在幫助黑人同胞們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廁所。

綠皮書,自由的指南。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窺見美國種族歧視環境下黑人與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聲名遠揚的鋼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廳中演奏他的音樂,獲得掌聲。卻無法使用餐廳的洗手間休息室等,因爲在當時,許多餐廳專供白人而不允許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廁所也只能提前規劃,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場景,第一個是唐雪利和託尼的車在南部鄉間小路拋錨時,與田裏勞作的黑奴們的對視。雪利看着對面的同樣膚色的人們,卻說不出一句話。引用一位博主的話,“對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點一點向外蔓延。”維克多雨果在綠皮書中寫下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發佈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爲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第二個記憶猶新的情節是唐雪利與託尼在車裏吃炸雞的場景,唐雪利爲了擺脫黑人就是喜歡吃炸雞的歧視言論,從不吃炸雞,但託尼執意將炸雞送給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絕之後,雪利翹起蘭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雞。後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爲雪利博士準備了炸雞大餐,還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專屬的茅廁上廁所。雪利博士並未因爲主人的歧視而怒火中燒,他乘車回到旅店上完廁所,返回後仍若無其事地與其他客人握手道別。

種族歧視是歲月與經歷無法抹去的痛苦。狹隘的思想與認知,不僅在表面體現了偏見與傷害,而且在內裏,是對人格平等的不敬與歧視。用表面而非內裏,甚至是偏見來評價一個人肯定是頗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單調的,人們定十分嚮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與理解的共存體。因爲差異和多元,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當傲慢決定態度時,人們就會失去友善,當偏見佔據主導時,人會因此失去判斷。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們應該開放包容,即便不喜歡也不能侮辱。不要讓人心的偏見成爲我們之間橫亙的大山。

綠皮書觀後感 篇29

託尼是一位白人,由於工作的夜總會關門裝修,爲了維持生計,他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爲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到達豪華公寓後,他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裏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但託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兩個人上路了,一路上託尼把唐保護得很好,每一場演出準時到達,鋼琴保證是斯坦威的。託尼欣賞着臺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給妻子寫信的流水賬裏驕傲地介紹着唐,誇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場唐的演奏結束後,底下的白人權貴們都會爲他鼓掌,侍者彎腰說着恭敬的話,卻禁止他走進正規廁所,並客氣地指向花園裏用木頭搭的專供黑人使用的臨時簡易廁所。唐有骨氣,他堅決不用,寧願開着車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聖誕前的最後一場表演開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檔餐廳用餐。他離開了,丟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不住請求他的白人主管,離開了這個充滿歧視的華麗的酒店。

爲了打破種族歧視,爲了自由,唐冒着風險走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來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託尼,一起完成了兩個月的演出。託尼也在一場場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們走出充滿種族歧視的豪華酒店,走進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館。在酒館裏,唐彈起了黑人音樂,大家都爲他歡呼雀躍,黑人樂隊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臺上笑得如此開心。

聖誕前夜下雪了,他們開始了艱難的返程。路上託尼實在太累了,以至於唐開着車把睡着的託尼送回了家。託尼邀請唐一起過聖誕,唐卻識趣地離開了。託尼的家人們團聚着,其樂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靜靜地坐在偌大的公寓裏,聽着窗外的聖誕歌……託尼並不開心,好像少了點什麼。

門鈴響了,託尼拉開門。是孤獨的唐,他從超級住宅又來到了託尼家,懷裏抱着一瓶酒。黑白兩人,無需多言,他們擁抱一起:“聖誕快樂!”

綠皮書觀後感 篇30

唐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知書達理,爲了自由行動着;而託尼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油嘴滑舌,卻膽識過人。在這部電影裏,早已固化了的種族人設被巧妙的對調了:精英黑人,底層白人。

這一黑一白,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唐所見證的種族歧視程度遠比他所想的更加過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許上白人衛生間,不允許試穿西裝,不允許和白人同桌吃飯……這一切都在一點點擊垮唐的內心,也在慢慢改變託尼的立場。

開頭託尼是一位白人,由於工作的夜總會關門裝修,爲了維持生計,他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爲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到達豪華公寓後,他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剛開始的託尼煙不離手,髒不離口,生活窘迫,卻保有白人種族歧視者的傲慢。他拒絕接觸黑人使用的東西,會偷偷把來家裏幹活的黑人用過的杯子丟到垃圾桶。然而,迫於養家餬口的無奈和壓力,他不得不爲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們之間日益理解,友情日漸加深,託尼也開始無法忍受那些歧視者。託尼揪着酒店經理的衣服質問爲什麼,唐只是想在這家餐廳吃飯而已;流氓警察辱罵着唐,託尼生氣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託尼丟下手中的披薩跑到酒吧救了滿臉傷痕的唐,唐聲音顫抖着說:“我只是想喝點酒。唐儘管知道他在南方會受到不好的待遇,他還是毅然決然去演繹,希望他的音樂能改變人們的想法。他在參加一系列演出的過程中顯示出了自己勇氣和堅毅的力量,他的經歷也因同性戀而變得異常複雜。生活本不易,重要的是就是作真正的自己。

無論是在哪裏,無論是在做什麼。託尼和唐這兩個男人之間顯示出來滿滿的友誼,他們之間盪漾着快樂,團結共同克服時代不公的遭遇,這是令人心酸和振奮的一個過程。這也是影片想要給觀衆表達的一種感覺,也是本片最值得去享受的一個地方。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邁出第一步。而往往,邁出了第一步,就讓後面的路有了轉機。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值得一看。

綠皮書觀後感 篇31

這個寒假,我觀看了美國的一部電影,就是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的《綠皮書》,劇情使我感觸頗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白人託尼因爲酒吧封停失業了,無奈之下他被聘用爲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一路上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因爲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團結和諧的國家,無法理解美國舊時代種族歧視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劇情讓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那種歧視的無知與可怕。

託尼迫於生活,向現實低下了頭,成了鋼琴家唐謝利博士的司機,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開車一直南下,從城市至農村隨地點的不斷轉移,而歧視黑人的氛圍也越來越濃重,這時綠皮書就越來越重要。與其說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說是社會歧視黑人的一種表現。

裏面的內容讓人無奈,但又充滿着善意。上面標註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館,可以進食的餐廳,可以購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體現了社會對黑人的歧視。

這本書儼然像部嚴肅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進高檔的旅館,只配住進髒亂差的旅店。對白人而言,黑人唐謝利只是一個可以消遣娛樂的工具。從他離開琴凳那刻開始,一切的掌聲與讚美與他無關,他只不過是個“低賤的老黑”。

聽到這裏是不是覺得這是個悲慘的故事?其實不盡然,其中也充滿着溫馨與快樂。

在南下的旅途中,託尼漸漸被唐的才華所吸引,更瞭解了唐的不同,喜歡思考,追求平等。

發光的靈魂不會因爲皮膚的顏色而失去光彩。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說託尼對唐來說是帶給他溫馨,那唐帶給他的則是思想的一次洗禮。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諾問秦風的一句話“一張紙怎麼立起來?”折一折便立了起來,一面爲陰,一面爲陽。暗示着萬物皆有兩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來位高權重,有的人生來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這麼重要嗎?更重要的應是精神與內在。

再華麗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財產也敗落的一天,只有內在與精神可以永存。

我慶幸我生長在一個生而平等的國家,沒有種族歧視,沒有階級壓迫,一切夢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實現!

綠皮書觀後感 篇32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國,種族歧視無所不在。雖然南北戰爭後美國通過了廢奴令,但人與人之間的溝壑,又豈是一紙條文能夠消除的?

就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綠皮書》的故事開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國北方的富裕黑人音樂家謝利,與一位並不是那麼富有的白人“小混混”託尼,在當時,這是一個奇妙的組合。鋼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這種種族歧視,打破這種偏見與不公正,並且告訴那些南方的種族歧視者:原先受歧視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頭,也可以成就光輝的人生!

於是,音樂家懷着這樣的夢,帶上了託尼,前往了充滿種族歧視的南方。

他們終於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南方對黑人的歧視是根深蒂固的,所謂飯廳裏“不接待黑人”的“規矩”,又只是一種新時代的種族歧視。

謝利是憤慨的。他面對着種族歧視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還遭到了兩個白人警察的虐待,託尼聯繫了州長事態才得以平息。謝利不理解:同樣是美國,爲什麼差別這麼大?所謂的“公正”“民主”“自由”爲什麼到了黑人身上就變成了“壓迫”“虐待”“歧視”?

託尼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保護好了謝利。但他不理解,明明這位音樂家已經這麼富裕,還要追求自己的權利?他告訴謝利:“你不是住在光鮮亮麗的城堡裏嗎?爲什麼你還要鬧出這麼多麻煩?”

謝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託尼。我住在這座城堡裏,但是孤身一人!”

於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兩人的汽車拋錨了,停在了廣闊的農田旁。農田裏的黑人在辛勤地勞作。田地裏的黑人看到車上下來的黑人謝利,身着西裝,衣冠筆挺。兩個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裏透露着無奈。

同樣是黑人,爲什麼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壓迫?

謝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平等。而破除這種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謝利將託尼送回了家,與家人團聚。託尼早已摒棄了些許對黑人的偏見,也懂得了許多。

謝利與託尼,或許就是那個時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證吧。

綠皮書觀後感 篇33

《綠皮書》確實是部很不錯的治癒系電影,去的時候幾乎包場,今天正好剛上映,我正好有時間。

雖然三座奧斯卡獎項裏有一個最佳男配,但在我心中託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一個白人,世俗粗魯朋友多;一個黑人,優雅理性卻孤獨。最終兩個人的轉變也是如此相似,託尼,一個大忽悠託尼,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最終消除了偏見。唐,舉止優雅,談吐不凡,一開始高高在上,

後來手抓雞排,敞開心扉,直到劇末拿酒去託尼家慶祝,這一切都是如此鮮明的對比,也不禁讓我想到那部經典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說到有色人種,確實是種族大問題,黑人求生指南綠皮書的元素貫穿始終,託尼和唐的對比,唐和底層黑人的對比,有色人種在白人世界裏竟是如此低下,高貴的唐也只是在臺上被人尊重而已。我也表表聖母心,願世界和平!!!拜託全球同胞!!!不過最後一場演奏放鴿子確實解氣。

託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鮮明的對比,一個活在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個看重尊嚴,不惜捨棄榮華,爲消除國家種族歧視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唐就像託尼說的高高在上,但又無比孤獨,擁有着一切又如同一無所有一般。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話:人生是分層次的,層次越高的人越孤獨。

曲不終人散,天不遂人願,聖誕節卻下起大雪,還好結局團聚圓滿。受到啓發的點太多,不一一說了,腦殼疼,可以去看看,絕對不會失望,五星強推。認認真真欣賞了一部電影,很滿足,小小拙見。

綠皮書觀後感 篇34

聽朋友推薦新上映的美國電影《綠皮書》,就拖家帶口的去影院看了一場,回來大人小孩都衆口一詞的說好看,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演員表現自然真實,感情表達細膩溫暖,連路上的風景都秀美迷人,確實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彼時的美國還處在白人至上、黑人備受歧視的時代,當時專門出版了一種小冊子“綠皮書”,指明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電影名《綠皮書》就來源於此。男主一唐雪利是一位著名的黑人鋼琴家,爲了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迴演出,要僱傭一名白人當司機兼保鏢。男主二託尼是一位來自底層社會的白人,脾氣暴躁,舉止粗魯,爲了掙50美元生活費,一口氣吃掉了26個漢堡。一個是工作所需,一個被生活所迫,兩人搭檔開始了一段爲期數月的南下之旅。

唐雪利很有修養,待人做事優雅有禮,希望通過音樂改變人們對黑人的不公正看法。託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習慣於靠拳頭解決問題,並且對黑人也存在歧視心理。兩個不同膚色、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同乘一輛車旅行,鬧出了許多時而讓人心酸、時而讓人捧腹的橋段。

兩人經過路邊小店,託尼去買東西,順手牽羊拿走了一塊擺在門外、供遊客自行付錢購買的精美石頭。唐非常生氣,嚴詞要求託尼返回歸還。託尼雖然理虧,卻嫌唐小題大做,一邊答應一邊悄悄地把石頭藏了起來。

兩人經過炸雞店,託尼興奮地買了很多炸雞,邊開車邊大快朵頤,還熱情地邀請唐一起享用。習慣於在餐桌前規規矩矩就餐的唐,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直接用手抓着油乎乎的炸雞吃。但託尼執意相勸,一隻手握着方向盤,一隻手舉着炸雞遞到唐的面前。唐扭扭捏捏翹着手指吃起了炸雞,驚喜的發現味道還不錯。

兩人南下到達一所豪華的莊園。莊園主人熱情地接待了唐的樂隊,賓客們也都很有禮貌地欣賞了音樂家們的精彩表演。表演結束後,唐想用洗手間,莊園主人卻拒絕他使用客用洗手間,只讓他用院子裏一個簡易棚子搭建的茅坑。爲了維護尊嚴,唐寧願長途折返回賓館如廁。

巡演的最後一站是伯明翰。演出規格很高,賓館富麗堂皇。然而,作爲演出主角的唐,卻被安排在一間狹小的儲藏室休息,並且因爲是黑人不能進入餐廳用餐。唐忍不住想中斷演出拂袖而去。但是,完不成巡演任務,按照合同,他們將拿不到尾款,託尼也會遭受損失。唐對託尼說,“我聽你的,你讓我留下我就留下。”幾個月的朝夕相處,託尼已經被唐的高尚品格和勇氣所折服,此時的託尼,不再計較拿不拿得到錢,他帶唐憤然離去。

聖誕夜,兩人風雪兼程趕回紐約。唐遣散了管家,獨自呆在家裏,看着託尼“撿”回的石頭若有所思。託尼和家人歡聚一堂,想起孤單一人的唐,悵然若失。影片的最後,唐鼓起勇氣來到了託尼家,受到了託尼一家的熱烈歡迎,託尼的妻子悄悄地在唐的耳邊感謝他替託尼潤色代筆家書。這一刻,白人、黑人,窮人、富人,精英、草根,彼此達成了和解,同時,他們每個人也和自己達成了和解,和這個世界達成了和解。

綠皮書觀後感 篇35

這可能是最接地氣的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

頂着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環,《綠皮書》在國內搶鮮上映,縱觀奧斯卡近十年來的最佳影片,《綠皮書》都稱得上是最接地氣的一部,它沒有太高的觀影門檻,也無需太多嚴肅的解讀,對普通觀衆來說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劇電影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因此當輕鬆幽默的《綠皮書》戰勝了充滿史詩質感的《羅馬》,影評人們多少還是有些意外。而《綠皮書》的輕鬆,恰恰是其獲獎的最大優勢。衆所周知,種族平權的主題,是近幾年奧斯卡青睞的對象。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這一主題。《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級英雄電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區颳起一陣觀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終歸是一部帶着幻想的娛樂片;《黑色黨徒》也是通過喜劇手法探討種族議題,但導演斯派克李在結尾突然把鏡頭對準了現實,讓觀衆直面種族主義的擡頭,發出一聲沉重的吶喊;而《綠皮書》中,既沒有對未來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沒有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它迴歸到了質樸、簡單的故事中去,通過一黑一白兩個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講述了一段放下偏見的故事。它不尖銳也不說教,而是讓觀衆自己去體悟,哪怕只是在笑聲中收穫了一些溫暖,就已足夠。所謂四兩撥千斤,大概就是《綠皮書》的價值。

《綠皮書》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本紮實工整、演員表演出色,爲我們完美示範了好萊塢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種族題材中慣常的人物設置,黑人音樂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機粗魯沒文化,而這種顛倒又醞釀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長和昇華的,《綠皮書》爲此一路鋪陳了很多細節,讓主人公的轉變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機從一開始會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爲深陷困境的鋼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計報酬地支持鋼琴家罷演,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白人放下種族歧視的過程,也可以說,他是爲了朋友在改變。而這樣的友誼,也慢慢讓黑人鋼琴家敞開心扉,走出孤獨,甚至開始試着吃炸雞、彈爵士,逐漸找回真實的自己,不再爲外界的目光而活。

雖然維果莫騰森在《綠皮書》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繹了一位油嘴滑舌、誇誇其談的意大利裔司機,但阿里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難度。他表面優雅傲嬌,內心卻極度自卑,儘管在舞臺上收穫無數掌聲,卻無法得到社會真正的尊重與認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戲,那是鋼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緒爆發: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臉上的是淚水還是雨水,卻爲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這樣的剋制,讓阿里再度捧起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讓觀衆們念念不忘的,還有電影裏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爲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夠的,改變人們的觀念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父親曾經說過,無論做什麼,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暴力永遠不會取勝,保持尊嚴纔會取得真正的勝利即便拋開種族歧視的主題,這些臺詞也能觸動大洋彼岸的我們,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普世價值,也是好萊塢電影能夠持續輸出的文化內涵。

事實上,《綠皮書》在美國上映後也受到了不少質疑,主要是針對故事的真實性。該片根據真實人物改編而成,編劇之一就是白人司機的兒子,但影片卻遭到了黑人鋼琴家家人的指責,認爲電影對唐謝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並不真實,兩人甚至只是僱傭關係沒有所謂的友誼。如今兩位原型人物都已經去世,真相很難探究,但或許正是這種不真實,才使得電影擁有了一個所有人都樂於見到的圓滿結局。說到底,《綠皮書》只是一部電影,只是編劇借真實人物講述的一個故事,相比《黑色黨徒》的鮮血淋漓,大概觀衆們更希望在影院裏感受片刻的包容與溫情。

綠皮書觀後感 篇36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南部種族隔離政策還在大行其道的時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國古典爵士鋼琴家唐謝利計劃到南方各州進行巡演,考慮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鏢兼司機。而與此同時,一位意大利裔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恰好處於失業狀態,爲房租捉襟見肘。於是託尼順理成章地因自己善於解決衝突的能力爭取到了這份工作,就這樣,兩個種族不同,階層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車,踏上了爲期八週的冒險之旅。

《綠皮書》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綠皮書既是這部電影的名字,也是一本書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於種族歧視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攜帶一本這樣的綠皮書,住錯了酒店,甚至進錯酒吧都會被白人圍攻。

一直以來,種族歧視都是美國和世界繞不過去的坎。黑人鋼琴家唐出身高貴,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內心卻非常孤獨,倔強,荒涼,甚至試圖用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社會,他說我拒絕去不歡迎我的地方。但他還是去到了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車子拋錨時,唐謝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種植園辛勤耕種的黑人,與他們進行無聲的對視。儘管無言卻極盡心靈震撼,那雙帶淚的眼眶裏有憐憫,有悲憤,有唏噓,也有對時代洪流衝擊的無能爲力。可見種族歧視是多麼悲哀,殘酷,而又深刻!而託尼,一個生活在美國底層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說話有些粗俗甚至會一言不合與人動手,但他身上也有溫情脈脈的流露,他內心深處的正直與善良也正是通過與唐的接觸,才被慢慢地釋放出來,並建立了原則和責任感。

如果說唐身上有着一種孤獨的浪漫,那麼託尼身上就是一種溫情的勇氣。除去種族歧視的主題,我們也同時發現,人性就像是託尼撿到的那塊石頭,剝開外殼,裏面的種族,國籍,文化,性別都是沒有差別的,越往深挖掘,也會發現一樣的自私,貪婪,偏執。除了單純的是非黑白,電影還在講述一種更深刻的東西如何平衡堅守與改變。比如電影的開頭,唐是一個身着華袍卻迷惘地活在虛幻世界的人,而到電影最後,他成爲了一個在聖誕節敲開自己朋友家門的普通人,懷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開一瓶閃閃發亮的香檳。

人性就像那塊石頭,被風霜雨雪磨礪,有着許多瑕疵,卻始終晶瑩剔透,閃爍着溫柔的光芒。

一場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歡樂中給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獨和溫情的勇氣終會相遇。

綠皮書觀後感 篇37

僅僅擁有天賦是遠遠不夠的,改變人們的觀念還需要很大的勇氣。——題記

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唐·雪利,聘用了一位白人保鏢託尼當司機。一路從紐約開始,一路南下舉辦巡迴演奏的故事。他們從一開始的矛盾牴觸,後來慢慢的調和,最後甚至惺惺相惜,跨越了種族、階級成爲了很好的朋友。一本書,一輛車,一條路,兩個人,一個粗魯暴躁,一個溫文爾雅,一路上有歡樂,有淚水,甚爲精彩。

人的偏見是一座大山,在這部電影裏體現的淋漓盡致。儘管唐·雪利是一名非常優秀、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但他在表演後,他仍是白人眼裏的老黑,任何對於黑人的規則,他仍要遵守,瞬間的掌聲似幻影,縹緲至極。而司機託尼·利普一開始也厭惡黑人,但在旅途中,他漸漸放下了偏見,敞開心扉,理解唐·雪利。這令人動容的友情,跨越了種族。儘管世界充滿了歧視,但總也有溫暖善良的人來陪伴你。

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是託尼他們因汽車拋錨停在路邊,唐·雪利下車看到了馬路對面的土地裏正在耕種的黑人。他望着他們,他們望着他,溫暖的陽光也瞬間變得甚是刺眼。他會想什麼,他們又會想什麼?爲什麼白人會給黑人工作呢?這一切只因他們的出身不同。而唐·雪利也因爲鋼琴家的身份,在黑人中被人認爲高人一等,在白人中不被尊重,這令他孤獨,迷茫。但我還是十分佩服唐·雪利,在面對同胞的不解與來自白人的種族歧視,他不僅沒有失掉尊嚴,還影響了託尼·利普,用他的尊嚴一次次阻擋着惡意。所以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所有的人向來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世界也因我們的獨特色彩,變得盛大燦爛。

願世界再無歧視。

綠皮書觀後感 篇38

開頭因爲俱樂部關閉了幾個月進行裝修,所以保鏢託尼暫時失業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差事,載一個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前往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南部進行巡演。出發前,託尼得到了一本綠皮書,本電影的片名就以這種不顯眼的方式出現了。

從電影裏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託尼和謝利越往南歧視越嚴重。在電影裏,黑皮膚的謝利可以在白人餐廳演出收穫掌聲,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廳、更衣室和洗手間。因爲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部,有很多餐廳是不允許黑人用餐的。他們常常把餐廳搬到了車裏,連上衛生間都要仔細規劃,所以纔要用到這本黑人旅行者綠皮書,去尋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來“綠皮書”出版的背景裏充滿了壓迫和苦難,但電影《綠皮書》卻沒有散發太大的怨氣。比起那些偏執的白人,謝利渾身上下透着一股優雅。他被人欺負以後用音樂釋放他的怒氣,他甚至對有點粗暴的白人託尼說:“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獲勝。”

你以爲電影要開始說教了嗎?其實沒有,這部電影的導演時刻給你綁着血壓計,發現你血壓升高情緒過濃的時候,就給你來一顆降壓藥。而消除矛盾給我們降血壓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託尼和儒雅傲嬌的謝利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

託尼是個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個寵妻狂魔。雖然性格暴躁喜歡打架,但是當他吃了26個漢堡贏了錢後就立刻交給妻子。寫的信雖然笨拙,但還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溫柔。而謝利除了優雅以外還有一點傲嬌。

車裏吃雞的情節我就不細說了,看託尼是怎麼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鋼琴家,調教成在車裏啃雞腿的吃雞少年的。說到謝利爲什麼遇見託尼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炸雞呢?是因爲他不愛嗎?不是,其實是因爲心理戒備過度。因爲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歡吃炸雞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謝利以前一直在刻意迴避這些偏見,以至於最後使他迷失了方向,覺得自己既不夠白也不夠黑。是託尼在教會他放下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謝利也在一點點的改變託尼,讓他學會用更美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善良和愛。

就像維克多·雨果·格林在綠皮書這本指南里面寫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發佈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爲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綠皮書》幫我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它用這種凝望的鏡頭消除了沉痛,用爵士樂酒吧裏的演奏表達了一種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紙包裝“歧視”,不試圖改變什麼讓全世界都愛吃,並且能從甜味中,嚐到一點世界本來的味道,這樣就夠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個國家和每個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如何抓緊“方向盤”,還需要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視、崇尚自由”一定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綠皮書觀後感 篇39

《綠皮書》能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說實話我是有一份意外與驚喜的,當然沒人會懷疑這是一部敘事流暢,情感細膩,緩緩道來卻又充滿力量與感動的佳作,然而這部影片在討論的問題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種族主題。然而是不是就是因爲這個問題在美國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共識,所以才一直被討論呢?

《綠皮書》裏的人物設定是我認爲是這個劇本成功的關鍵與基礎,主人公託尼是一個意大利移民後裔,雖然也是白色人種,但是卻也遭到同爲白種人的歧視,這爲他建立起對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決定性因素。而唐則被塑造成了一個極具戲劇衝突的人物,身爲社會身份最底層的黑人,卻從事着鋼琴演奏家這麼一個出入上流社會的職業。當他在紐約的時候,身居豪宅,然而卻也沒有完全得到社會的認可,一個細節就是,當託尼在被僱傭的時候,起初並沒有被告知僱主是個黑人。當到了南方,這種歧視完全就放在臺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館裏,演出的餐廳卻不給他用餐。當唐被邀請到一個莊園裏表演,受到了上賓的禮待,然而廁所卻只能使用室外的。兩個個性鮮明且邏輯成立的角色在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中,在編劇和導演的細心編排之下,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旅程,最終改變了他們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鏡頭,是託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這也是整個電影裏面託尼思想的轉折點。在劇本的創作上,編劇並沒有用事件而是選擇了用藝術的感染力來起到這個轉變作用,這種手法在音樂劇中會比較常見,在電影裏則有點冒險,因爲電影是畫面的敘事,但凡演員的演技或者導演的分鏡上略有瑕疵,這種藝術的感染力便無法體現,這種轉變則會無法被觀衆接受,整個影片會毀於一旦。但幸好,他們做到了,他們把藝術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獨一無二地《綠皮書》。

要我用一句話來歸納影片的話,就是我這篇讀後感的標題:“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更像是一個夢想。我們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着,但近年國際社會持續動盪不安,歐洲移民問題,各國貿易摩擦,美國排外政策,包括這次香港的動亂,好像都在揭示一個答案:當經濟下滑,生活質量甚至生存產生問題時,所有人都只會爲自己而去活着。在這種時期,《綠皮書》可能會給一些人們帶來感動與思考,但是並不能改變什麼,就像影片中最後的結局,最終被改變的也只有他們自己。但是我希望“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這不只是一個空想,因爲當越來越多的人被藝術感動,找到新一層生命的意義時,世界就會被改變。

綠皮書觀後感 篇40

電影講的是一個白人平民給黑人精英當司機兼祕書的故事,有關友誼、有關尊嚴、有關種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發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爲時間原因,我只談談當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絕表演那個片段時我想到的東西。

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由來已久。電影設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時候種族歧視問題還相當嚴重,黑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實際上對黑人的歧視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國白人的心裏)。

唐雪莉(黑人精英),擁有禮儀學博士學位的鋼琴演奏家。在紐約混的風生水起,跟肯尼迪成爲了好朋友,但是因爲他是黑人,總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對待,所以他決定去南方溜達一圈,找找刺激,讓自己可以有勇氣直面這些不公正——當尊嚴被無視,要改變的不是別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禮儀和涵養而一味退讓,而是在被侵犯時有勇氣反擊。

而在現實中,一般大多數人選擇隱忍並不是因爲不想硬剛對方,而是因爲剛不過。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樣,進了局子可以讓總統撈自己。這中間的不少人雖然還沒有取得唐雪莉一樣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樣的信念:用實力去贏得尊重,用成就去回擊那些歧視、詆譭、傷害他們的人。

理智總是告訴他們,跟對方爭一時口快或是發生衝突並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也不能解決矛盾,或者不能給對方以實際且深刻的打擊。所以他們常常對冒犯或是傷害自己的行爲進行冷處理,當做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卻變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覺得這種思考方式類似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覺得受到不公或欺負就應該反擊,選擇逃避等於懦弱,所以有點瞧不起這種思考方式。但後來我才明白其實兩者有着本質的區別: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報復,而前面所描述的選擇隱忍的人則把受到的打擊和傷害轉化爲取得進步的動力,並採取行動。

這些人善於把負面的事情與情緒化爲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們往往對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強大的內驅力。但可以預想的是,這些人也往往揹負着巨大的壓力。

當他們真的有這樣的資源和能力給當初傷害自己的人以實際和深刻的打擊時,他們卻往往不會這麼做。因爲他們已經把傷害過自己的人遠遠地拋在了身後,再也不會有交集。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遺忘甚至感恩曾經的傷害。

我佩服這樣的人。

但是,一味隱忍完全不會發火,把所有東西都裝在心裏,通常如果被別人認爲是一個不會發火且沒有立場的人,那麼別人就很容易把火發在這個人身上,把他當作出氣筒。

所以面對不公,一定要“發火”,不一定能讓正義得到伸張,最起碼向別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總的來說,在缺乏力量的時候,戰略隱忍是必要的。

說的糙些:面對不公,打得過當然要打;打不過,可以先跑但也得回頭罵兩句。

這樣纔是一個可愛且有魅力的好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41

今天看完了美國電影《綠皮書》,給我非常大的震撼,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樂家雪利的故事,這位黑人音樂家不僅是音樂天才,他還取得了心理學和樂理學等博士學位,是一位兼具音樂天才和修養、學識的黑人,在美國享有很高的聲譽,他還是前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朋友。就是這麼一位出色的美國黑人,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他受公司的委託,要到全美巡迴演出,需要一位司機兼保鏢,公司爲他選擇這樣的一個人真是煞費苦心,在面試了很多位之後,還是沒有讓他稱心如意。這時,一個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名字叫託尼,出現在他的眼前,於是,他讓人聯繫了託尼,並且對託尼進行了面試,當託尼走進雪利的辦公室時,他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這間辦公室堪比國王的宮殿,裏面寶物應有盡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異寶,如果說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長,一點也不爲過。

但是,當託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時,頓時改變了主意,因爲白人從來就瞧不起黑人,更別說爲黑人開車了。但是,雪利得知託尼可以爲他擺平很多事情,因其在業界小有名氣,所以雪利極力挽留託尼留下爲他開車,並且答應了託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於是,託尼在合同上籤了字,雪利的管家給了託尼一本綠皮書,上面都是雪利巡迴演出的一些路線圖和所住的旅館名稱和地點。他們巡迴演出的路線是從紐約出發一路向南。在北方他們無需擔心什麼,但是,他們一路向南卻是令人十分擔心的事情。

因爲當時,黑人解放時間並不長,他們別說在社會上有地位,能夠不受白人打罵已經很不錯了,而託尼在處理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這就是雪利非堅持要託尼擔任他司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一路向南,當走到印第安那州漢諾威市演出時,工作人員居然用一架破舊的鋼琴讓雪利演奏,鋼琴裏面全是垃圾,當託尼看到這種情形,讓工作人員換一架鋼琴時,工作人員居然說一個黑人哪有那麼挑剔,被託尼打了之後工作人員才換成了一架指定鋼琴。

他們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爾市時,雪利只能住在專門爲黑人準備的旅館,而託尼卻可以住在環境和條件都比較好的旅館裏。雪利爲了解悶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羣白人毆打,託尼趕到才解了圍;當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雪利演出大獲成功,並得到很高的讚揚,但當其去廁所解手時,卻被工作人員攔下,因爲他們在外面一棵大樹下用木板給雪利專門搭建了一個廁所,其實就是平時民工用的那種簡易廁所,雪利看到後拒絕使用,最後他們寧願推遲半個小時演出,也不肯讓雪利用他們的廁所解手。無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館上廁所,這往返需要半個多小時。

在佐治亞州的'梅肯市,託尼讓雪利買件西裝,雪利走進西裝店時,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堅決不讓雪利試穿衣服,非要雪利先買下來,如果不合適他們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卻可以先試穿再決定買不買;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無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長通電話後,才得以脫身。

雪利在臺上倍受尊重,這是因爲他的藝術才華,但是,他到了臺下,人們並沒有把他當成藝術家,而還是把他當成普通黑人對待。他本可以在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拿着幾倍於巡演的工資,還不受白人歧視,過着優雅舒適的生活。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藝術天才來讓人們改變觀念。

託尼曾經問過同事,雪利爲什麼非要受着屈辱,還要堅持演出。同事告訴他,天賦固然重要,但是,觀念的改變更爲重要。雪利就是要和總統肯尼迪一同來改變美國對黑人的歧視,而雖然他很有錢,但是人們並沒有給他應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藝,和高尚的人格來感化這個世界,並最終獲得了人們的尊重。

綠皮書觀後感 篇42

近來常聽人說起電影《綠皮書》,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個時間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後有一些感想,其實看的時候就很受感動,所以來寫一寫觀後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夠直抒胸意足已。

沒看電影之前,我見過幾次宣傳海報,我以爲畫面上的兩個人是父子關係呢。真是的,我怎麼沒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爲影片講的是父親如何開導孩子的故事。結果,看了才知道那兩個人之前是陌生人,兩個人是老闆與打工仔的關係,並且是黑人僱用了白人,而故事發生在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發生在種族歧視相對嚴重的美國南方。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國內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戰爭(南方與北方的戰爭)。

19世紀工業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的大片領土,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鬥爭。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這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影片從男主角做保鏢的夜總會開始,那熱鬧、隨意的氣氛令我向往。後來男主角打工的夜總會要停業兩個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爲家裏下個星期要交的房租還沒着落。急迫的時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錶當掉。這也許就是真實的美國人的生活,他們沒有多少儲蓄。但是從影片上看,他們並不焦慮,他們不過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裏掙錢而已。男主角後來經朋友介紹找到一份做司機的工作,幫一個三人組合的室內樂團開車,但要走很遠、要走很久,因爲這個小樂團要從美國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迴演出。

在他們出發之前,組織巡迴演出的唱片公司給了男主角一本“綠皮書”(Green Book)——美國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時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爲那時的美國南方有很多旅館和餐廳是隻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來。而他們使用的是兩輛綠色的凱迪拉克轎車,那綠色很鮮豔、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說着什麼,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議着。這也是本片的高明處之一。它並不高聲的吼叫,它只是用藝術的手法述說。綠書(Green Book),是源頭,是罪惡,是該被指責和攻擊的,但它只是書那麼大的一個東西,從視覺上沒有綠車(Green Car)更有表現力。我很懷疑這部電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車不是綠色的,而影片中的綠車完全是編劇設計的。他們開着兩輛綠色的小車出發了,而影片的情節隨之一路展開。

那個僱男主角開車的黑人是個鋼琴家,他還有三個博士頭銜;而受僱開車的男主角是個粗魯率性的白人。黑人鋼琴家,雖然皮膚黑,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修養、守規矩;白人司機,儘管窮,但很隨性、很快樂。兩個人要呆在一輛車裏,要一起長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衝突,產生了很好的故事。

當他們到了肯德雞的故鄉,男主角非常開心,因爲可以吃上最新鮮、最正宗的炸雞。他買了一個全家桶帶上車,然後一邊開車一邊美美地吃起來。他不光自己吃,也勸鋼琴家吃,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這樣的大大咧咧、這樣的講義氣。而鋼琴家一臉嚴肅,他很拘謹,他要講究斯文,他又有些無助,因爲他不知道在沒有餐桌、沒有盤子、沒有刀叉、沒有餐巾的情況下如何吃東西。在男主角的堅持下,鋼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塊炸雞翼,小心翼翼地吃起來。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雞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樣處理剩下的雞骨頭。男主角就搖下車窗,把自已吃剩的雞骨頭扔出窗外,示範給他看。鋼琴家學着做了,讓自然的東西迴歸自然。他沒想到生活還可以這樣隨意、這樣放肆、這樣開心。這時,電影院裏發出了很多會心的笑聲(觀看這部影片,這種情況常有。這是一部喜劇,一部可愛的輕喜劇)。當然,向車窗外仍可樂杯還是不可以的,所以鋼琴家堅持讓男主角把車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樂杯撿起來。

鋼琴家剋制、努力、事業成功,他有成就、有錢、待人彬彬有禮,但並不快樂,也不幸福。他說:過着演奏家的生活,到處走,難以安定,難以成爲好的丈夫。他沒有家人,沒有親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沒什麼朋友。而男主角雖然窮,雖然沒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長大的地方,那裏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長輩和親戚,有一起長大的夥伴,還有很多熟人和朋友。當聖誕節來到的時候,男主角的家裏(House)人頭涌涌、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的溫馨的煙火氣。生活過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錢沒錢所能決定的。人除了需要錢,也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需要人之間的關愛,需要溫暖。

影片以音樂家巡迴演出爲線索,所以影片中有許多音樂表演的場景,其中的音樂都很棒,有的是低語,有的是傾述;有的是憤懣,有的是狂歡;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摯的情感……;代入感極強,讓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讓人痛快。

影片的畫面也很美。美國有很美的自然風光,駕車長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們攝入畫面。那秋天的樹林,色彩斑斕,讓我想起在吉林長白山腳下從南坡向北坡穿行時駛過的公路。當男主角去鋼琴家的住處應聘的時候,他誤入了鋼琴家樓下的音樂廳。畫面上沒有觀衆的音樂廳,在明亮、柔和的燈光的照映下,是那麼的寬敞、整潔、溫暖、寧靜、美好,那就是藝術的殿堂,是心靈的居所。

這部電影好,不在於高科技、大場面,它是一部簡單的2D片(在當前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它只是一部傳統的有聲彩色片),它只是在細膩地用情節、用語言、用動作和表情在講故事。它講得是那樣自然,講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靚女作招牌,男主角是個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應有的樣子,絕不刻意誇張。所以讓人看着感覺親切和真實,就像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影片中的鋼琴家在面對白人的歧視時說:不要以貌取人。這個也是很重要的觀點。黑人與白人,膚色不同,很容易區分。但是否有教養,是善良還是邪惡,是正直還是詭詐,是溫和還是暴躁,是達觀還是乖戾,是樂天還是心胸狹小……,就很難一眼看得出來了。影片所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美國的種族歧視狀況應該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經可以當選美國總統,可以領導一大幫白人,就是明證。但以貌取人的問題,應該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國人對白人總是高看一眼,其實白人也未必就高貴、就有教養、就優秀。我第一次出國去澳洲,飛機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過道邊,我看到十幾個白人等在那裏,手裏拿着什麼東西,眼睛望着我們,似乎在等着我們走完。我當時很納悶,她們在等什麼呢?後來想明白了,她們是清潔工,準備爲客艙做清潔。澳洲當然也需要清潔工,像中國一樣;白人也可以做清潔工,像黃種人一樣。膚色並不能決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個人的相貌當然也重要,賞心悅目總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東西。一個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長相怪異的馬雲,卻能幹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裏都會有人要的。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資高,受點苦也願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職責內的事,並盡力做好。

綠皮書觀後感 篇43

剛剛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的《綠皮書》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奧利維那卡什和艾力克託蘭達聯合執導《觸不可及》,因爲膚色和階級帶來的衝突與交融,讓尖銳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膚色加司機的主僕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與傑西卡坦迪主演喜劇《爲戴西小姐開車》,用一道黑色的純善,去打開驕傲的白色壁壘。

然而在我看來,《綠皮書》就是它自己。它有《觸不可及》和《爲黛西小姐開車》的交互與融通,但兩部前作更多是個體命運的柔軟,而《綠皮書》不僅有膚色、階級、文化修養的衝突,還有對上層白人僞善的觸碰,以及各種穿越時空的種族和社會問題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進,必然是要吃片名的虧,然而綠皮書三字,卻是這個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權運動空前高漲,黑人郵政職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爲黑人出行編寫了一個類如旅行指南的小冊子,註明哪些旅館與餐廳可供黑人入駐和用餐,這就是史上被稱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綠皮書。

電影《綠皮書》的故事背景與小冊子問世同年,同樣有真人真事的依託,講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託尼受僱爲黑人鋼琴家唐開車護航的故事。一個是白人江湖裏善於處理疑難雜症的底層老炮,一個是黑人世界高處不勝寒的天才演奏家,兩個不兼容的異世界人類組成黑白無常組合,以公路電影和巡演模式從紐約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兩月時長的跨越種族、跨階級的戰鬥情誼。

之所以強調戰鬥情誼,而非《觸不可及》和《爲黛西小姐開車》的友誼,是因爲1962年的美國南部種族主義的大氣候,就我們華北平原冬季的霧霾,同一片天空下難有幸免者。兩人按照綠皮書指南出行,已經夠小心翼翼了,但各種危機和壁壘依舊如雨後的沼澤。

事實證明,不按照綠皮書手冊出行,是寸步難行的。唐兩次出離綠皮書指南軌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悶酒,一次去浴室尋歡,結果都捱了揍,險些不得脫身並斷送巡演。託尼一次開車走錯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這一次是託尼對警察出手惹禍,唐爲了脫身動用了總統弟弟的關係。

就算是在巡演規劃的路徑上,歧視也是無處不在。有錢人給他的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但卻不讓唐用他家客用衛生間,而讓他去外面的簡易窩棚;伯明翰的接待經理表面友善禮節,唐的休息室卻是個逼仄的雜物間,且不讓他在演出的餐廳用餐。唐已經是多次在白宮演奏的大家了,卻曾因爲演奏白人曲目當場被打。

影片採取雙男主的敘事,其實是個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雙重視角。藉着託尼之眼,我們看到了一個帶着有色眼鏡的美國南部世界,歧視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藉着唐之眼,我們還看到了以託尼爲代表的美國白人階級社會的落差。唐尼不僅因爲是白人世界的異類高處不勝寒,還因爲與黑人世界的階層落差而孤獨。託尼其實歧視也是有色眼鏡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誘因,他可能一輩子沒有機會走進黑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並接受他們的才華。而通過與唐的接觸,託尼的內心世界漸次打開,精神世界更上層樓。

按照唐三重奏搭檔的說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輕鬆賺三倍的報酬。唐執意南巡的意圖影片沒有明說,但不明而喻。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時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權運動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對長途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和爭取南部黑人的選舉權上。作爲黑人精英藝術家的唐,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時值維克多雨果格林的綠皮書指南問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駕護航的託尼。

《綠皮書》故事的次年,華盛頓林肯廣場二十五萬人聚集,同聲反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髮表了他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將民權運動推向高潮。聯繫歷史,我們再回看唐一路的隱忍,便可見他內心那團看不見的火種。在託尼的影響下,他終於向歧視並拒絕他用餐的餐廳說不,並用拒絕演出的方式給了僞善的白人一擊。

這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之所以讓我們看得如此鮮活,是因爲,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範圍內,種族歧視依舊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刻深陷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雙重鏡像,種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遠。

綠皮書觀後感 篇44

最近不知道爲什麼感覺好像讀書已經無法深入進去,老是在看頁碼,好像是爲了完成一本書的任務而去讀書一樣,實際上自己在欺騙自己,就像李尚龍說的,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看了相關的心理文章,沒有必要做給誰看,也沒有必要老是讓自己陷入不停的自責當中,應該通過一定的途徑來提高自己,靈魂是否真正得到救贖只有自己知道。

不得不佩服抖音,誰都無法抗拒,就像警察說毒品一樣,不過如果利用好了都是也能獲取一定的啓示,當然這點毒品不具備。某個小視頻提示應該看點好的電影,高曉鬆的大部頭《魚羊野史》提到的好多電影都沒有看過,甚至有的都沒有聽說過,我對外國人名字有點頭疼,尤其是翻譯過來的,受多年學習外語的影響,英文寫出的名字倒還是記得住,這可能就是慣性記憶的能力,正如我們的工作,看來人過四十不學藝從人體衰老的規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來是想寫這個電影的,不知不覺中寫了不少與電影無關的內容,爲什麼看這部電影呢?主要還是要從如何選擇做起,一個人必須要有思考的時間,這樣纔會提高,我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思考了一段時間,覺得還應該從奧斯卡獲獎最佳影片看起,於是就有了這部《綠皮書》,當時是我只是欣賞。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讓你有點黑白顛倒的感覺,電影的內容非常的簡單,一句話就可以總結出來,一個白人司機載着黑人藝術家到處演出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成爲奧斯卡最佳影片,就是因爲他所表達的內容,一個矛盾接一個一個矛盾,讓你停不下來。

在我們的印象中高貴、優雅、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在電影中是一個社會底層、沒有文化、連情書都不會好好寫的KTV領班,說白了就是一個打手;而印象中一定是位於社會底層、素質底下、衣不蔽體,滿嘴污言穢語,靠出賣自己的體力生存的黑人在電影中是受過高等的教育、精通多門語言、獲得過三個博士學位,並且全國知名的著名鋼琴藝術家,正如郎朗,但一定別弄混了,他是中國人。

白人司機黑人老闆本身就充滿着諷刺意味,尤其電影所反映的是在那個上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到處充滿着種族歧視,黑人地位低下,不能同白人住同一旅館、一同就餐即使是上層社會的黑人也要承受着歧視,忍受着無法融入高層社會的痛點,正如華人在當今的美國社會一樣。

好的電影如品一壺上等好茶,一定要仔細品味其中的味道,讓茶香在脣齒間慢慢滲入,體驗茶水一點點流入咽喉時那種回甘的感覺,電影中的好多鏡頭值得仔細體味,任何一部最佳影片都有獲獎的道理,一次很難獲取全部的信息,尤其是對於這種存在語言障礙、文化障礙、信息障礙的電影,如有時間還需要多次品味,正如肖申克的救贖,每次看都體會不一樣,都會從電影中的某一個橋段想到某一個人,某一件事

一直到電影看完,也沒有弄明白的就是電影的名字,可能在看定影的時候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細節,那就是是男主出發前從朋友那裏拿到的一本書這就是綠皮書。這是一本專門爲黑人定製的旅行手冊,裏面列出了哪些餐館和旅館是允許黑人進入的。通過電影中時間的推移,可以慢慢的體會到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

最近自己做了一件事真正的幫助了一個人,就是不知道對方是否真正能夠意識到,真正的朋友之間的友誼很多時候體現在一種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上,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就無法成爲真正的朋友,所以好多人的一生中沒有真正的朋友,所有的人在他的交往中都是過客,真正需要的時候只有痛苦。

不管別人推薦的人生必看電影是什麼,我自己會把《綠皮書》歸到人生必看的電影系列中,它會讓我慢慢懂得如何把複雜的事情通過簡單的故事表達出來,懂得人性,懂得交友,懂得珍惜,懂得

綠皮書觀後感 篇45

先看了《觸不可及》,所以大概會在主觀上完全的偏向,其實反應的方向不盡相同,綠皮書會更加偏向於現實處境的反映,悲涼無奈的現實。

唐·雪利,一名鋼琴家,說來諷刺,因爲黑人身份竟然不能彈奏自己最愛的古典樂,算是因爲膚色,被迫轉向流行樂的領域。他是爲了什麼呢,在這個不被人尊敬的年代,幾近對於整個制度發起衝擊,算是維護自己的尊嚴,維護自己的體面。可是這樣的一份體面,終究是不堪一擊,白人宴會上的邀請更多的是爲了裝點,所謂的尊敬也只是限於舞臺。更多的人不過是爲了提升一種格調,所謂的情感所謂的經歷,在他們眼裏,一文不值。大概他們都沒有託尼能夠聽懂其中的曲折,可能都沒有託尼那般感受,彈琴時候的雪利,譬如神明。

託尼呢,因爲膚色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尊敬,可就像是他所說的,他所住的街區,彷彿祖祖輩輩都在這裏,混亂,擁擠。似乎並不是別人所想象的優渥的生活,更多的人,也不過是在底層掙扎,在泥濘裏生活。

他們啊,去到了南方巡演,所謂的巡演,究竟是爲了什麼呢,其實我想了很久也沒有明白。

放棄了優渥的工資,去到了薪金抵不上的地方,最終,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侮辱,是一種人格上的貶低。是一種經歷,還是說,去感受更多的同胞的生活,畢竟他不可能捨棄掉自己的膚色,他所經歷的,儘管已經所謂的受人尊敬,所過的生活依舊不算如意,生活中受盡指責。

那麼更多的同胞呢,那羣在田地裏辛苦工作可能都沒有辦法養活一家人,在工作的間隙裏,望向他的同胞呢。過得,大概是更爲掙扎的生活,所謂的逃離,所謂的遠離,更多的也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吧。不願意被刻板的印象所束縛,可這世間,沒有人能夠逃離刻板印象,沒有人能夠逃離別人的成見,更何況,有的時候印象又何嘗不是一種正確。就像是炸雞,就像是爵士,就像是所謂的對於現況的接受。有的是我們可以酌情接受,有的是我們可以給予這個世界一部分的改變。

就像是相處久了他們一定會對於對方會有一定的影響,會去接受不再流水化的寫信,會去接受文雅化的表達,會去壓抑自己的脾氣,不再只是任由釋放帶來一種無謂的傷害。

他也會去接受所謂的不會接受的飲食,會去抨擊別人並不公平的對待,會去接受不是施坦威的鋼琴,接受音樂最初的樣子,只是帶給人們歡樂。會去擁抱家庭,會去接受溫馨,會去邁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尋找一種並不孤獨的人生。所謂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會意識到,可能也不會感覺到,只是帶給彼此的,是一生的朋友,永遠不會忘記的,一路上的陪伴與依靠。

這樣一段旅程,對於彼此改變很多,算是,見到了世界,見到了人生。給予我們自身的呢,是世界的殘酷與真實,是世界本來的樣子,生活在路上,境遇在人生,如果說曾經有一段經歷能夠讓我們就此改變心中的偏見,改變固有的成見,又何嘗不能在路上。

所謂的綠皮書,是諷刺也是嘲笑,所謂的區分所謂的對待,所做的也都不過是無謂的堅持與固執,世界所有人,哪有什麼分別。區分帶來的,大抵是心中的自卑與刻意打壓的結局,本不該如此。從來不該如此。

綠皮書觀後感 篇46

暴力永遠無法取勝,託尼,堅守尊嚴纔會贏,因爲自尊總能讓你佔理。——《綠皮書》

綠皮書,一本普普通通的本子,卻決定了黑人在美國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和絕對不能去的地方。這無疑是荒誕而可笑的,但是這種事確確實實存在了。

一位黑人鋼琴家被請去表演,演出過程中他想上廁所,於是走向了旁邊的公共廁所,但是立刻有人擋住了他,對他說,

“對不起先生,您不能進入這間廁所”。

鋼琴家問,“是裏面有人嗎?”

那人回答,“不是的。”

黑人鋼琴家說,“好的,我知道原因了。但是我現在需要上廁所,返回住處上廁所會浪費很多時間。”

沒想到負責人說了一句令他有些震驚的話,“沒關係,我們願意等。”

這無疑給了他心靈重重的一擊。寧願浪費衆人這麼多時間,也不願意讓他就近上個廁所。可見這樣的種族歧視已經深深的刻在了白人的骨子裏,很多年都難以改變。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他的司機是個白人,一個粗魯的人,邋里邋遢,不修邊幅,他們去南方準備給當地的人演出,他們走進當地的一個西裝店,店主本來以爲是司機要買衣服,當司機問,衣服可以試試嗎?店主回答,當然可以。但是等到店主發現要試衣服的是那位黑人鋼琴家的時候,趕緊出來說,對不起,如果你想穿上這件衣服,必須買下來,如果你試了不買,這件衣服就賣不出去了。氣的鋼琴家憤然離去。

一個國家能夠把人種歧視做到這種程度,足夠引起人們的深思,在這樣不公平的制度之下,美國夢是不是把平等的機會擺在每個人面前。

綠皮書觀後感 篇47

因衆所不周知的原因,本文遲到一天。

電影昨晚就看完了,可能我從小就有健忘症的既往史,觀影中的或共鳴或體會在看完電影那一刻也隨它去了,然後便去網上搜刮別人的影評,不由感嘆,寫得真好,說的太對,都是我想說的

作爲我新晉的寫作愛好的打磨練習,用自己的話把別人的......

不,英雄所見略同的部分觀點記錄出來。

粗陋但真實的白人幫助紳士但孤獨的黑人完成了救贖,平安夜的相聚擁抱,大團圓的結局,其樂融融,感動依然。同時也明白深陷孤獨境地的人,其他任何人都幫不了,指望他人會越陷越深。需要自己跟自己和解,救贖需要自己成全。那要如何成全?我想該是勇氣勇氣能夠改變人心。

越來對多的體會到互相理解的不容易,所以應儘量避免愚蠢地試圖向別人說明自己。

藝術高於生活,沒有實操作性,不能毫無保留的信以爲真,但我愛藝術。

綠皮書觀後感 篇48

這部電影是大兒子,年初三回杭州時,強烈推薦我看的其中一部。第一次打開投影時,看見是老外都是用英文對話,影片一開始就是打打殺殺的場面,令我起了反感心,我就有了強烈的對抗心裏,把這部電影拒之門外。

兒子到杭州時,就問我這部電影看了沒有,知道我沒有看,嫌看英文太累了。忍不住的又勸我:“綠皮書是去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馬雲去年最喜歡的電影,你們要學會欣賞這種電影啊!多看看字幕電影。”

讓他這麼一說,又和森寶打開看,這小不點嫌我不喜歡看英文,他還想了辦法看中文版的。這下可把我的興趣愛好給提高了不少分貝。和森寶一起看的那晚,太累沒看多少我就睡覺了,孩子是把整部電影都看完了。

昨晚上,第三次打開此電影,下定決心晚上必須一口氣看完。森寶在邊上給我解釋電影裏面的故事情節。一看才發現,這個故事還是挺有意義的。也是我第一次,才能瞭解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岐視,黑人在白人眼裏,哪怕黑人是很優秀的,只要下了舞臺,黑人還是那麼的沒有地位。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粗俗暴力,在夜總會裏打打殺殺做保鏢的意裔美國人託尼。因爲託尼工作的夜總會關門裝修,家裏需要一份工作賺錢養家,馬上要交房租都還沒有着落。某一天,託尼帶着孩子去吃漢堡比賽,一口氣吃了26個比別人多了2個,賺回來了50塊錢時。正好有個朋友建議他去應聘一位音樂博士的司機面試,他就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去應聘,總比去吃漢堡比賽強吧!

來到面試才知道自己的服務對象是黑人古典樂鋼琴家唐,原以爲是醫生。他需要一個司機兼保鏢,託尼也是好幾位唐的朋友介紹過來的,說這份工作託尼可以勝任。司機負責唐在南方巡演過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爲南方種族歧視嚴重。家人一聽說爲黑人工作,都忍不住的岐視聲。託尼雖然不想帶來沒有必要的麻煩,但還是接受了工作,畢竟他很需要錢。所以報酬比平時報得高了些,夫人也同意託尼去,條件就是要記得給她寫信,聖誕節前要回來。

出發時,唱片公司給了託尼一半的工資,另一半工資是必須要安全的完成所有區域的巡迴演出,如一個地方耽擱了,剩下的工資就沒有。還給了一份綠皮書指南,上面寫着在南方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不在內的餐廳餐館是隻限白人。接過任務後,託尼特別有信心能夠完成。告別親愛的家人們,啓程出發到達南方。

這一路上,託尼和鋼琴家唐原本是一個白人一個黑人,兩人從事的工作也不一樣,基本沒有什麼交集。託尼簡單粗暴滿口髒話,不行就大打出手,可以邊開車邊抽菸邊吃肯德基,還時不時的把垃圾往外面扔。這對唐來說,有許多的不習慣,但也有許多的無奈。

唐的每一次演奏,在臺上都能換來無數的掌聲。可是一旦走下舞臺時,連上衛生間的資格都沒有,甚至是買西服,因爲是黑人寧願不賣,去酒吧喝酒時,被別人暴打。開到一段路迷路時,警察見到裏面做着黑人,下着大雨就要唐下車,種種的黑人不公平的待遇,託尼一次次的化險爲夷挺身而出,要求唐下次要出去一定要帶上他。

託尼經常要給愛人寫信,每一封情書經過唐的指點後,寫得都特別的動情。藝術家和保鏢的文化水平,那是截然不同的。寫着寫多了以後,託尼自己也會寫了,兩人的關係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深入。

最後一站巡演時,鋼琴家唐換演出服的地方都是雜物間。當唐換好衣服時,因爲肚子很餓了,想去用餐結果被白人拒絕。後來沒有辦法接受,哪怕要付賠償金寧願取消演出。而唐作爲一個最基本的人,他學會了捍衛自己的權益。當他們倆人走出來時,走進了黑人的酒吧,得到了很多黑人的認可,知道唐是鋼琴家時,就請唐表演大肆享受了音樂的樂趣和喜悅。還吸引了許多的黑人來奏樂,一起分享着這份美好的快樂。

聖誕節當天回家的途中,遭遇了狂風暴雪,這次輪胎沒氣壓,碰到了沒有歧視的警察的提醒。託尼在途中實在吃不消,選擇放棄回家,想到旅館休息了。唐就讓託尼休息,他自己冒着大雪把車開到託尼的樓下,把託尼叫醒後,自己在開回家,任託尼挽留唐到他家過節。

託尼的家境雖然很窮很暴力,但是他的家裏總有一屋子的家人,在家慶祝過聖誕節。愛人一次次看着窗外,已經過節了,怎麼託尼還沒有回來。有愛人的等待是溫暖的。託尼一進家門時,愛的氣息撲面而來。沒過多久,唐手棒着香檳出現在託尼全家人的面前時,大家喜出望外。

洞見:岐視種族,給對方帶來的是意想不到的傷害。影片比較真實打動人心,一個人時代的顯現,讓我們對過去岐視加深了了解。鋼琴家唐和託尼,兩人不在同一個層次,又是不同的種族,在巡演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坎坷崎嶇。這些經歷促成了兩人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友誼的故事。結局是很溫暖人心的,彼此之間的相互成就是最重的紐帶。

我還是特別欣賞唐,在被白人的岐視下的勇氣,還要參加巡迴演出。唐曾經說過:“因爲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衆的想法需要勇氣。”想用音樂來改變人們對黑人種族的看法。一個人的夢想是支撐着你走向成功的方向。託尼的一句話:“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點亮了唐同時也點亮了我,也點亮了看《綠皮書》的觀衆。

我們願意做自己心中的英雄,用愛撐起一片藍天白雲,改變可以改變的。

綠皮書觀後感 篇49

在週六,媽媽帶我看了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名叫《綠皮書》。看完它讓我感受很深。

故事發生在一個“端着”的僱主:黑人爵士鋼琴家唐·雪利和一個有豐富工作經驗和能及時處理麻煩的員工:託尼·利普之間。他們要去美國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還有兩位提琴家。他們一行四人在這個演出之旅裏面發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歡就是唐·雪利和兩位提琴家的演奏,他們的三重奏是我聽過最好聽的音樂了,簡直可以形容是我聽過的最頂級的音樂了。大家可以去網上查查看噢!在這部電影裏讓我感到非常驚訝的事情就是當時社會嚴重的種族歧視,鋼琴家唐·雪利面對事情的體面和周到,細心,隱忍,無論當時白人怎麼拒絕和歧視他,他都會隱忍下來,不會用粗暴的方法對待人。後來,他們的演出順利完成了,因爲託尼·利普要趕回家裏與家人共度聖誕節,由於長途駕駛,他非常疲勞但他又着急。鋼琴家爲了這位好朋友,親自駕車讓託尼在車裏好好休息。鋼琴家雪利是獨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歡度聖誕時,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託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檳來到託尼的家,這時我忍不住激動的淚水流了下來,人與人之 間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歡度聖誕節!太棒了!

下面我來講一下片中的趣事吧!託尼在陪伴鋼琴家出門前,託尼的妻子交代託尼要經常給她寫信,於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發前,託尼都會邊吃早餐邊寫信,餅乾碎和飲料常掉到信紙上,人物特點與性格生動地呈現了出來。直到一個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問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託尼答道。然後唐·雪利拿起他寫的信看了一下,一讀就說:“你寫的是流水賬啊!Dear寫成鹿的意思啦,來!讓我教你寫一些有詩情畫意的信吧!”當託尼妻子收到了這些信的時候,她開心得與家人分享她的快樂。最後在唐·雪利和託尼工作快結束的時候,一天託尼和往常一樣寫信,唐·雪利拿過託尼的信看了一下,什麼都沒說,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幫助也是我的習慣,有一次我在放學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區住的小東,他買了好多東西,看他提着重重的東西,我馬上跟他說:“我幫你一起拿吧。”他開心地笑了。

這真是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它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要平等,這樣大家都會有和諧的生活。

綠皮書觀後感 篇50

最近總是在家呆不住,要出去逛逛,走走,沒事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電影。所以,說走就走,買了兩張《綠皮書》電影票,和閨蜜興致勃勃的奔向電影院了!

你要問我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爲: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的故事。但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意裔美國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用爲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注意,這裏的託尼是白人,唐是黑人)。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雖然是一部外國影片,說的也是英文,但絲毫沒有影響觀衆的觀感,影片中主角之間的對話時而幽默,時而憤怒,時而悲傷,我們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可以說拍得非常好了!

今天,我主要想說的是託尼(白人)的一系列變化,真的特別有意思!

影片的開始,託尼的妻子叫了兩個黑種人到家裏修理東西,臨走的時候,他的妻子倒了兩杯水給那兩個黑人喝。結果,等黑人走後,他一直不停地看向那兩個杯子,眼神裏透露出藏不住的不適感,最後還是沒忍住,把那兩個黑人喝過的杯子毫不猶豫的丟到了垃圾桶。看到這裏,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種族歧視這一思想,可後面發生的事情卻讓人意想不到。

由於託尼需要錢,而暫時又沒有工作,唐又給的價錢到位,所以,即使他打心裏不是很樂意爲唐服務,但誰會跟錢過不去呢,於是他們就成爲了合作關係,也是一道風景,一個白人爲黑人工作!

剛開始的時候,託利連唐的行李都不願意碰,就因爲他是黑人,每次開門都要用手絹擦車門,可以看得出來,他是真的打心底不願意接觸唐的!

可是,隨着巡演的進行,一路上他們之間雖然有磕磕碰碰,也有吵吵鬧鬧,漸漸地,託尼發現唐並不是那麼討厭的,他感覺到唐並不是真正的開心,唐經常一個人坐在那裏發呆,喝酒,於是,託尼試着靠近唐。

他們之間總之經歷了很多事情,比如託尼鼓勵唐吃炸雞,還是用拿着吃,要知道唐是非常不願意接受這樣的方式的,畢竟他可是受過很好的教育和教養的人,這也恰恰是託尼和唐有意思的地方,原本地位低下的黑人唐才應該過着底層人民的生活,可他卻是有着高超技藝的鋼筋家,但依舊不被白人接受,人們只是拿他當演奏的老黑看待!比如唐被酒吧的白人欺負,託尼伸出援助之手,救唐出來。再比如由於天黑,路況不好,他們誤入了村莊,被警察關起來,就因爲該區域不允許黑人進入,最後還是唐打電話給高層,才獲救了!這樣的事情一路上發生了很多,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發生着微妙的變化。

到最後,唐和託尼居然成了可以擁抱,可以互相傾訴的朋友,這期間是兩顆心的逐漸靠近,其實,也是兩個人的自己救贖和彼此救贖!影片的最後,唐來到託尼家,跟他們一起過聖誕節,皆大歡喜,託尼也不再排斥黑人了,因爲他收穫了朋友,唐!

其實,整部電影看下來,既詼諧又引人深思。就因爲膚色不同,就剝奪了他們做爲人的權利,不讓他們靠近白人的生活區,不讓他們和白人一起吃飯,哪怕你是很著名的演奏家,依然享受的是低人一等的對待。儘管高中歷史也學過,三角洲貿易,那些被賣的黑人奴隸,他們的生命簡直還不如螻蟻,真的有些可憐他們!好在,唐有作爲一個人的尊嚴,雖然活得辛苦了些,孤獨了些,最終也收穫了朋友,收穫了自尊,收穫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