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經典】感動中國觀後感

【經典】感動中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感動中國觀後感1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感動中國觀後感

有一種感動,讓我們心潮澎湃;有一種感動,讓我們爲之鼓掌喝彩。這一種感動叫做——人間真情。讀了《感動中國》,再度重逢了這種感動,瞭解了那些平凡中又透着不平凡的人物,他們,正如春天那和煦的陽光,折射出靚麗的七彩光芒,璀璨的讓所有人肅然起敬。他們,激發人們向上的精神,暖人心脾。沒錯,他們暖到我心裏,暖到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誰也不會料到,年輕的軍官孟祥斌一家在給女兒買紅皮鞋的路上,不幸降臨了。幸福的團聚瞬間變成了殘酷的永別。走在婺江邊上,孟祥斌因下水救一位輕生女子而獻出了年僅28歲的生命。誰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誰都知道,生命是無比珍貴的。而孟祥斌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軍人,他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爲什麼他還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楊建華說:“孟祥斌是一個道德的楷模,他的壯舉,潛移默化地深深感染着我們,影響着我們,激勵着我們”。

是的,道德是一種財富,是一種資源,它推動着社會更好,更健康,更良性地發展,孟祥斌的壯舉應該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常常無時無刻地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孟祥斌用縱身一躍放大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孟祥斌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一個生命。這,難道你的`內心不掀起波瀾?原來,社會上還是有值得人敬佩的事情。

還有一些獲獎人物,和他們引人深思的事蹟。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帶來的事蹟也許也稱不上偉大,但他們的執着與堅持把我徹底折服,在他們身上,能看見小草般堅韌不拔的品格。

讓我們牢記這些精神,牢記這些事蹟,牢記這些感動吧!讓我們在被感動的同時,也去感動別人,讓中國充滿感動!讓我們以那些人物爲榜樣,學會感動,付出行動,讓我們的祖國更強,更大,更繁榮!

感動中國觀後感2

黑色的眼睛只給她帶來了黑夜,但是她依然尋找光明。她就是六十二歲的盲人朱麗華。

命運對這位老人是極不公平的。在朱麗華十八歲那年,一場意外導致了她的雙目失明,從此她的世界只剩下了黑暗和絕望。在此後很長一段時期裏,陰影始終籠罩在她的心田。直到1983年,在收音機裏她偶然聽到了張海迪的故事,她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相同的命運,卻有着不同的態度。朱麗華被她的故事深深打動,喚醒了自己早已麻木的靈魂。身體的殘疾並不可拍,心靈的殘疾纔是可怕的,只要心中有光,人生就不會黑暗。

張海迪的'事蹟使朱麗華頓悟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她選擇了頑強地站起來。1985年,她參加了浙江省第一屆盲人推拿培訓班,學會了這項技能以後,嘉興市福利院給她安排了工作,她開始用推拿治療腦癱病兒。看着孩子們的點滴進步,朱麗華心中萌生了盡其所能幫助他人的想法。

1985年,福利院安排了一處診所讓朱麗華經營,她招收學員的標準是必須是盲人,而學員的學費吃住都是免費的,她讓那些以前是社會累贅的殘疾人變成了對社會的有用之人。

1998年,朱麗華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得了中醫師資格,從此以後,她開始走上了爲貧困失學兒童捐資的漫漫長路。從1991年到20xx年,她幫480名孩子圓了上學夢,累計捐款達到了373萬元,而這幾乎是朱麗華診所的全部利潤。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本該是需要社會幫助的殘疾人,卻盡其所能在幫助他人,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境界啊!她在努力地回報着所有善待她的一切人和事,回報着黨和政府對她的關愛。

通過朱麗華的事蹟,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與無私,也感受到了她的執著和樂觀積極的心態。被別人需要的感覺是美好的,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和榮幸的事情。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樂於助人的人心中總是充滿着快樂。我相信朱麗華老人的世界從她幫助別人的那一刻起便不再黑暗,而是充滿着光明和絢麗多彩。

上帝不幸關上了你的門,但你卻幫別人打開了窗。看見過這世界的陰影,但還是面向光明。這正是朱麗華老人的生動寫照,她是我們身邊自帶光環的既普通而又偉大的人。

感動中國觀後感3

生活處處都有感動,也許那感動與世長存,也許那感動只是一瞬間,或者那感動是平凡的小事。感動帶給人們一次次心靈的深觸。《感動中國》帶給我們一次感動的饕餮盛宴。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感觸最深的是陶豔波母親。她那一抹感動深深觸及了每一個人的心靈……

陶豔波只是一個平平凡凡的母親,她本應當和丈夫兒子幸福安康的度過下半生,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她的.兒子被查出先天性的失聰,這給還沉浸在幸福中的陶豔波一次沉重的打擊。可是,她沒有放棄自我的兒子,她堅信,她的兒子必須能開創輝煌。於是,她每一天跟兒子一齊上學,成了兒子一生的同桌。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陶豔波辭掉了工作,就這麼,好像回到了那個時代。陶豔波每一天做隨堂筆記,遇到聽不懂,不理解的題便追着教師,一向追到了辦公室,請求教師給她再次講解一遍。晚上,陶豔波便細心地翻開筆記,給兒子講題,有時甚至要講好幾次才能讓兒子聽懂。三十多歲的她,鬢髮已經泛白,皺紋悄然爬上了她的臉頰。因爲過度的操勞,導致陶豔波的秀髮變得脆弱,最終一塊塊的脫落,使得陶豔波不得不戴上假髮。身體也未老先衰。此刻,兒子在她的堅持之下,不負衆望,考上了一所好大學。

陶豔波,她只是一個母親,卻有如此強大的毅力,也是因爲愛子心切。爲了自我的兒子,她哪怕放棄一切,放棄了容顏,健康。就手把青春埋葬在那裏,可是陶豔波認爲是值得的。她不問前方是否如履薄冰,是否將她百般摧殘,她所顧慮的,所期望的,就是兒子將來的幸福與健康。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我們的母親也許沒有這麼讓人感動,我們自我也許也不會那麼命運多舛。可是請不要忘記,感動不需要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也許是生活中積累的一點點小事開始,那一抹感動,雖然清淡,但在紙上一點點積累起來,也是濃厚的。

感動中國觀後感4

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爲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

——題記

“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着。”這句話是一位無臂鋼琴師的勵志名言。他失去了自己的左右臂,卻仍然能學游泳,獲得金牌;他失去了靈活的雙手,卻仍然能用雙腳,艱難的打字、彈琴。他只用了一年時間,就達到了鋼琴7級的標準;他勇敢的挑戰世界紀錄,成爲世界上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那年,他登上了無數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爲中國創造了奇蹟;他還是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就是劉偉。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爲一些小事而沮喪或生氣,但劉偉,他10歲時就失去了雙臂,一個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年紀,卻失去了左膀右臂,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多麼殘酷的`現實。備受打擊的劉偉,在另一位殘疾人的幫助下,又重新充滿了活下去的希望。他開始學習游泳,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的獎牌。他對母親發誓,一定要在2008年的殘奧會上拿一枚金牌回來。

正在劉偉爲奧運做準備時,上蒼又讓他感到了現實的殘酷。劉偉患上了過敏性紫癜,再也不能做劇烈運動了,否則將會有生命危險。這對正在向夢想出發的劉偉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他又重新站了起來,他要用腳彈鋼琴!全家爲了他的夢想,借錢買來了鋼琴。劉偉用腳趾一個一個在琴鍵上彈奏。身殘志堅的他,想要學鋼琴,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精力、時間。爲此,劉偉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一心一意的學習鋼琴。2010年,他獲得了中國達人秀冠軍;2011年,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梁祝》;2012年,成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獲得稱號“隱形翅膀”。

劉偉的經歷,帶給了我很多啓發。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會公平,但我們要想劉偉那樣,要麼趕緊死,要麼就精彩的活下去,命運是由自己來創造的,只要遇到困難不退縮,心中充滿希望,用堅強的毅力去面對複雜的青春,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感動中國觀後感5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這一首炙膾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學時再次迴盪在我的耳邊,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動中國看完這一部影片後,不禁令我充滿無遐的聯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絲萬縷的感想與體會。

還記得獲獎的人分別有:勇於救助生命的魏青剛、堅持助學的叢飛、勇於爲國奉獻的黃伯雲、爲人們降服務的李春燕、自強自立的洪戰輝、信守承諾的陳健、殘疾而不自卑邰麗華、爲國鞠躬盡瘁的楊業功、郵遞員楷模的王順友、爲國奉獻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還有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他們的事蹟帶給人們感人至深的心靈衝擊,展示了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

保家衛國,爲國家鞠躬盡瘁的楊業功讓我受益匪淺,儘管他已經離開了我們,到達了遙遠的天堂,但他的事蹟與他那光輝英勇的形像將會永遠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遺忘,他是中國軍人的楷模,他爲了工作廢寢忘餐,爲了工作日夜奔波,爲了工作而勞心勞力,他對國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

連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記他的工作,惦記着他曾經無私奉獻過的國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輝,令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足以令我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這是一個最美好的時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絕,一直在我的耳邊迴盪着,迴盪着……

在這此獲獎者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殘疾藝術家邰麗華,邰麗華2歲時因高燒而成了聾啞人,失去了一個美好的童年,在我們局外人看來是很悲慘,但邰麗華卻度過了這些難關,從不幸的沉淵到藝術的頂峯。她每天辛苦地練習,強迫自己去練,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十倍的努力與心血來完成自己理想,她

以實際的行動與相對的能力打破了人們對她的可憐與同情,讓羣衆對她刮目相看,向他們證明了殘疾人的能力,展現了儘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顯示出一種高尚的品質,向我們表達出了心靈至美與震撼,讓我們感受到了沒有語言的美與魅力,散發出從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輝。

感動中國觀後感6

這麼多年來,我還是第一次有機會觀看《感動中國》,看完後被裏面每個人物的事蹟所感動;他們感動着你,我,他,感動着中國的每個角落。

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被稱爲“信義”兄弟的孫東林、孫水林他們,爲了不拖欠農民工的工資,心裏老是想着農民工一年到晚在外打工也是夠苦夠累的,所以就迫切希望在年三十前將工資發到每一個工人的手裏,讓他們都可以過上一個開心快樂的新年。他們爲了心中的那一份承諾:必須發放工資到農民工的手上!可惜天不佑善,在他們趕回武漢的途中,孫東林一家五口在車禍中不幸遇難了。他的弟弟孫水林爲了完成他哥哥的遺願,強忍着悲痛,連夜趕了五十多個小時的路,回到家鄉發放工錢。但是民工的工資單大部分在孫東林遇難的時候已經遺失了,他只好跟農民工說:“工資單已經遺失了,大家就憑着良心領工錢吧,你們說多少我就發放多少!”

但是,發放工資才發現,他照他哥哥孫東林預備的.26萬元還不夠,他和他母親二話不說,補貼上了7萬多元,才讓60多名農民工都如願的領到了自己的工資。這一刻,孫水林才放下了心頭大石,也讓“新年不欠舊年錢,今生不欠來生債!”這一份真摯的承諾得以實現。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高尚的道德和信義,我們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我也是一名農民工,也嘗試過讓老闆拖欠剋扣工資,我想發生這種事情不單隻我一個,相信身邊一些人也曾經遇到過!不妨對比一下,這些堆着慈善的笑容,而心裏掛着黑心的某些老闆們,你們知道“信義”兄弟了嗎?知道什麼是道德,什麼是良知了嗎?大家也清楚,現在很多企業和工廠都出現了用工荒,希望他們都學學“信義”兄弟,將農民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希望每一個老闆心裏都有像“信義”兄弟那樣的一份真摯承諾,更希望你們這些老闆知道他們兩兄弟的事蹟後,心裏跳動的不再是一顆漆黑的心,而是一顆紅色的心,一顆感動中國的心!!!

願像" 信義" 兄弟一樣的事蹟遍佈祖國的大江南北,讓我們都生活在動感的氛圍中;感動,中國!!中國,感動!!!

感動中國觀後感7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往往在感動的瞬間,總能體會到感動背後的辛酸,單說“感動”二詞,感覺這是非常的籠統,具體的說,“感動”就是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媽媽在夜深人靜時候爲你織衣服的瞬間……總有太多太多的事讓我們感動,感動辛酸,感動幸福,感動情感……

只要學會發現,善於發現,我們就可以擁有許多感動。

那是一次夜晚,夜深了,星星迴了家,月亮也躲進了溫暖的被窩,而我卻還在燈下奮戰,我在書海里遨遊,題海里掙扎……突然,一陣敲門聲打亂了我的思緒,我很不耐煩地打開了門,一見門口媽媽正端着一杯熱茶愣愣地站着,“幹嘛?沒事就不要來打亂我的思緒。”“哦,我是看你這麼晚還沒睡,肯定累了吧!幫你泡了一杯茶,那你自己早點休息吧!”看着媽媽漸漸遠去的身影,我落淚了,這麼多年來,媽媽爲了讓我和弟弟吃好穿好,她和爸爸省吃儉用,纖纖細手不知從何時起,爬滿了皺紋,長出了老繭,想到這裏,不爭氣的淚水再一次涌滿了眼眶。

原來我發現在感動的瞬間,還蘊含着情感的積聚,還有着幸福的感覺,那一次,我真正地體會到了感動二字的含義。

這一次的感動是我偶然從一本雜誌上發現的,它表現的是一位長輩對晚輩的感動,大概內容是這樣的:一位已成家的兒子接父親到家去住,因父親是一名農民分子,所以兒媳表現出一種愛理不理的神氣,這也不讓父親碰,那也不讓父親挨,生怕父親把他們盜走了似的,一次,父親冒着雨去爲兒子一家買補品,回來時,一身都已被雨水浸溼,而那些補品則還是完好無損的',臨走時,父親還將自己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留給了兒子,兒子也擔心父親,就叫了一輛出租車送父親回家,老父親是生平第一次坐這種車,東摸西找,總找不出車門,兒子見狀,連忙親自爲父親打開車門,彎一彎腰將父親請了進去,父親哭了,那是感動的淚,兒子這一輩子不知爲多少人彎過腰,但爲父親卻還是第一次,這看似平平常常的一次彎腰,卻給了父親一份感動。

是啊!感動的瞬間是精彩的瞬間,瞬間創造歷史,瞬間凝聚永恆,讓我們——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動你我,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觀後感8

在這個寂靜的下午,太陽如同往常一樣意味不明地照耀這片危機四伏的大地,時間彷彿靜止住了。土地上伏着一位軍人,幾乎要混入這片蒼綠,他小心地用工具一點點探測着被掩埋的危險品,敲落上面的泥土,彷彿是敲擊連接生死的細弦。空氣凝固了,陽光凝固了,猛然間,爆發出一陣巨響,震碎了靜止的時間。還沒聽見山石炸裂的響聲與戰友驚駭的呼聲,世界便陷入昏黑……

這場排雷工作中,杜富國失去了雙眼與雙手,用自己的血肉,保衛了國土,保護了戰友,在此之前,他留給戰友的只有一句:“你退後,你出來。”

六個字,鐵骨錚錚,英雄本色。

他尚是青年,本來還可以用漫漫人生擁抱世界的繽紛,但他更是一個英雄,也正因胸中的滿腔熱血與英雄氣概,他挺身而出,在危險前留給隊友一個堅定可靠的背影,觸發了不測也下意識倒向戰友一邊,擋下衝擊。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杜富國的心窗在人生大好年華深鎖,定留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悲痛與遺憾,但是,於一個軍人而言,這定是他無悔的選擇。勇士總在考慮他人後,纔想到自己,所以他作出了犧牲。有這麼一個鏡頭使我記憶猶新:杜富國在病牀上感受到別人爲他頒發的獎章的重量時,沉痛堅定地舉起空蕩的袖筒,報之以軍禮。雖然他無法用手觸及,但收穫這份榮譽,他心中必洋溢着自豪之情。他用自己的犧牲,鑄成了對戰士至高無上的讚美,凝成了兩個光榮的大字——英雄!

不單是杜富國,他的戰友與千萬在排雷前線爲祖國奉獻青春與鮮血的'戰士,都值得我們致以敬意,當我看見杜富國的戰友拉手並肩走過掃完雷的雷場時,不由得熱淚盈眶,當他們將這片土地轉交給鄉親時,他們臉上也盡是笑顏與淚水,這片蒼綠的大地啊,如今已是欣欣向榮,瓜果飄香,你可知,這盡是勇士們用血淚換來的?

縱然他的眼睛不再明亮,縱然他的雙手無法觸碰,但他的無私無畏,必如燈塔一樣,照亮每個人的心房!“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讚!”杜富國緊閉的心窗後,定有感動人心的萬丈光芒,詮釋着他一身錚錚鐵骨與英雄本色!

感動中國觀後感9

令人期待的《感動中國20xx頒獎典禮》落下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心中五味雜陳,幾度眼眶溼潤。

獲獎者,有紮根大地的人民科學家鍾洋;有爲雪域高原送來溫暖的郵遞員吉美多吉;有身在市井卻隻身勇鬥歹徒的呂保民;有捐出千萬積蓄只爲家鄉發展的馬旭夫妻;有堅守海島32年盡職盡責的王繼才夫婦;有臨危不懼冷靜應對絕境的民航機長劉傳建等等。

平凡的生活中亦可見不凡,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本心,堅持信念,因而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華夏兒女。正如鍾洋所說“不是傑出者才善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着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人民。”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幾年,而是一輩子。幾十年如一日,將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奉獻給他人。

雖然他們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們卻充滿着微笑來到頒獎典禮舞臺上。他們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巨大的正能量,溫暖人心,使人觀後心生感動。看了他們的事例,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相較下感覺我們好像生活在溫室,生活中遇到的些許痛苦便不值一提了。

看着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蹟介紹,感觸最深的便是臨危不懼,冷靜面對困境的.劉傳建。 20xx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慶至拉薩航班執行航班任務時,在萬米高空,駕駛室右側擋風玻璃爆裂脫落。

巨大的氣流將人牢牢束縛在駕駛座,駕駛室溫.度驟降至零下五十多度。在此絕境下,劉傳建心繫全機的119名乘客,憑藉驚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術帶領機組成員進行了緊急處理,最終終於成功平安降落在成都機場,確保了機上一百餘人的安全。

每一個傳奇故事的背後都隱藏着堅守和執着。“感動中國”已陪伴我們十幾年,十幾年來不斷爲我們帶來感動,爲社會帶來正能量。它爲我們介紹了生活中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讓我不免感到自己有些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生活中腳踏實地,努力學習,以此來感動身邊之人,進而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觀後感10

謝延信,河南焦作一名普通礦工,他以三十三年的忠貞與孝心侍奉亡妻家人,鑄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撼地的“上門女婿”。猶如一匹老馬,他雖無緣馳騁千里,卻一步步攀上了善良的峯頂。 胡鴻烈和鍾期榮,一對均已八十九歲高齡的夫婦,聚財有道,本可錦衣玉食,有感於許多年輕人無錢上大學,遂兼濟天下,散盡一生家財,創辦香港樹仁大學,培養人才數以萬計。胡鴻烈夫婦在投身教育事業的同時令自身成爲教育界的楷模。

還有羅映珍、李劍英、李麗、孟祥斌……感動我們,因而感動中國的,是他們或樸實無華,或艱難執着,或驚天動地,或自強自愛的'生命歷程;是他們對孝道、對愛情、對誠信的樸素詮釋;是他們因人而異,卻共同閃耀着人性光輝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們身上所散發的無窮人格魅力。 在他們身上,國人又一次體會着什麼叫精神力量,什麼叫理想信念,什麼叫道德操守,什麼叫不惜犧牲,什麼叫無私無畏,什麼叫執着追求,什麼叫甘爲人梯,什麼叫大愛無言。 這些年裏,尤其是近兩年間,“感動中國”開始由國家層面走向地方層面,從“感動中國”到“感動山東”、“感動浙江”,再到感動某市、某縣乃至某鎮,“年度感動人物”評選表彰正成爲各地精神文明創建和社會道德教化的一個載體。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爲各地評選出的“年度感動人物”所感動的國人,若以年齡作劃分,則更多系四十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羣;就是在這個羣體中,有些人之所以被感動,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爲“感動”重新觸動了他們的“懷舊情懷”。

也就是說,他們爲“年度感動人物”所感動,更多屬於爲感動而感動——一種作爲看客的感動,而不是緣自於親歷親爲創造感動的一份自我激勵。 “感動中國”的頒獎現場,觀衆一次次淚流滿面;我們相信,收看電視轉播的觀衆中,也一定有無數人熱淚盈眶。願“感動中國”人物評選能觸動更多國人的情感,震撼更多國人的心靈,喚起更多國人做“感動”的參與者。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迫切需要修復和耕耘好自己的精神家園。

感動中國觀後感11

世界很大,無論偉大還是不偉大,平凡還是不平凡,有些人身上總是閃着光的,照亮着中國,也指引着我們前行。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叫楊振寧的小行星,它是以揚振寧的名字命名的,可見揚振寧對中國做出的貢獻之大。楊振寧從小在清華園裏生活,長大後在美國留學。1957年,他響應祖國的召喚決定回國時,卻被美國的新政策攔了下來,不得不在美待了二十餘年,期間,他專一研究物理,在他和同事的不斷共同努力下爲中國贏得了諾貝爾獎。待禁令解除後,他毫不猶豫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回國後投入中國物理事業中,併爲清華大學的大一新生免費授了一整學期的物理課程。他曾說:“我的身體裏流淌着我父親的血液,中華文化的血液。”

楊振寧這種不忘初心、一心爲國的愛國精神深深感動着我。

張順東、李國秀是一對夫妻,他們兩人合起來只有一隻手,一雙腳,但兩人並沒有因此對生活放棄希望,而是用積極何上的心態去面對,克服這些困難。最後只有一隻手,一雙腳張順東和李國秀不僅把日子過好了,還越過越富,兩人通過在網上賣當地特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帶領着全村人一起賣,把村裏人也帶上了致富這條路。

張順東和李國秀這種面對艱難的處境仍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使我感動。

蘇炳添被稱爲“中國飛人、“亞洲之光。在此之前,蘇炳添參加了一場奧運會,他發現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太大了,因此更加刻苦,效果不太明顯,蘇炳添改變了自己原有的跑步方式,改成右腳先邁出,這無疑像從新學習跑步樣。蘇炳添每天練習起路跑,一天能起跑100多次,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也在想着怎樣跑,每一次參加奧運會蘇炳添的成績都在進步。在2019年的奧運會上32歲的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奪得了第一,爲中國贏得了一枚金牌。

蘇炳添這種自我超越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也使我感動。

時代楷模是我們迷茫時的引路燈,他們向我們呈現了一顆滾燙的愛國心,一份濃烈的家國情。我們要以他們爲榜樣,像他們那樣心懷愛國之情,對生活充滿希望,不斷超越自我,做一名奮發有爲的新時代青年!

感動中國觀後感12

“分毫”指的是數量較小的金額,“千萬”指的是數值極大的金額,兩者分別可以看作窮人與富豪。分毫積攢往往是節儉樸素的人,千萬捐獻則往往是慷慨大方的人——而“分毫積攢”並“千萬捐獻”的人,大概也就只有這對夫婦了。

爲何這對夫婦如此讓人感動?

他們一分一毫地積累着財富,若不知道他們的最終目的,也會被他們的堅持不懈驚歎到,他們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爲羨慕別人整日大魚大肉、飾品衣服多如山而拋棄另一方一走了之,反之,兩人之間的濃厚感情是任誰也抹不掉的,與當今社會男男女女頻繁交往分手、動不動離婚的塑料感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讓人們感嘆夫婦善良本性的同時,對他們忠貞不渝、白頭偕老的'愛情感到羨慕。

一生省吃儉用的夫婦倆,一直都過着樸素清淡的日子,一套絨睡衣穿了大半輩子。一般人“分毫積攢”,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想積累爲數不少的財富,而獲得旁人的羨慕目光,保住自己的面子,炫耀錢財、誇耀自己的經濟實力,表面上鬥志昂揚滿面紅光,實則心中空蕩沒有些許深刻的思想。又或是見到了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想存錢去買些嚐嚐鮮,這也許包含了自身的強大毅力與獨立自主的優秀品質,但與這對夫婦幾十年如一日的積攢相比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如若僅僅只是標題中的“分毫積攢”四個字,那也不會被評爲感動中國人物。

“千萬捐獻”似乎一直被認爲是富豪的專利,大概是人們條件反射地認爲只有錢多的人才會願意捐如此大數額的款。而如今這一對夫婦倆不同於常人的做法,着實立定了人心難測的定論。

夫婦倆捐獻的鉅額財富,光是數值就足夠讓人感動,而瞭解了他們艱難的積攢經歷之後,更是不禁讓人站起爲他們鼓掌,爲他們獻上鮮花與掌聲。最可貴的品質並非是如復一日的積累,而是願意拋棄自己的榮華富貴去幫助那些窮困潦倒的人們,給予他們改變人生的機會。當全場觀衆掌聲雷動之時,一時間一股暖流涌上心頭,能讓人們感動到如此地步的,大概就是這些平凡卻又善良節儉的純樸百姓吧。

感動中國觀後感13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我觀看了《20xx年度感動中國》節目,裏面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王峯和張超。

王峯他本來是一名普通的平民,有一天夜晚,樓下的電瓶車突然着火,住在一樓的王峯首先被驚醒,他急忙將妻子和兩個孩子救出,接着又跑進去,敲響了整棟樓所有每家每戶的門,讓所有人都逃離了火海,卻造成自己98%的燒傷面積,經搶救無效身亡。王峯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鄰居們的全部生命。

王峯救出自家人後本可以迅速地逃離火場,安全地活下來,可他卻選擇了衝入火海去救鄰居。他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只爲救出他人。一個平凡的市民卻有着不平凡的行動,感動着我們。

張超是一名優秀的空軍飛行員,後來加入了艦載戰機隊,在執行某一天最後一個班次的飛行任務時,飛機頭在陸後又突然以80°的仰角擡起,張超本來可以立馬跳傘逃生,但他想保全飛機,於是他試圖操控飛機安全着陸,可是飛機出了一些問題,使他無法操控,他不得不跳傘逃生,然而此時離地面已經僅有十多米的'距離了,他根本來不及打開降落傘,結果重重地摔在了地面上,壯烈犧牲。

張超作爲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應該非常清楚自己行爲可能帶來的後果。但在生死攸關時刻,他首先考慮的是飛機的安全。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軍人的偉大,以及他們面對危難時的從容不迫。張超是千千萬萬名中國軍人的縮影,他們用生命保衛着家國平安。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軍人的身影,抗洪、救災他們總是衝在最前面。這些最可愛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感動着老百姓。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王峯和張超他們的死就重於泰山,因爲他們用生命詮釋了責任與擔當。每次觀看感動中國節目都讓我受益匪淺!從普通老百姓,再到軍人、科學家、醫生、教師……,裏面的每個人物的故事都是如此的感人。例如:郭小平創辦了艾滋病患者學校、孫家棟主持設計了44個航天項目……正是他們這種默默奉獻、捨己爲人的精神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如此的和諧與美好!

感動中國觀後感14

窗外下起了濛濛細雨,有點微冷。

一擡頭,眼前的屏幕中就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瘦骨嶙峋的老人,正帶着平和的微笑凝望着照片裏一個個孩子的笑臉。這位老人正是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劉盛蘭。老人本不富裕,家境貧寒,但自從開始捐助貧困兒童以後,就從沒有斷過。他堅持從很少的工資中擠出一部分用來捐助學子。失業、失火讓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人只得返回家鄉,靠撿廢品勉強度日。老人吃撿來的罐頭,幾十年沒有換過一件衣服,節省出來的每一分錢都捐助給了孩子,但他從不告訴孩子他的家境。儘管生活異常艱辛,老人還是將一份份裝滿濃濃心意的信封寄向了五湖四海……

劉盛蘭老人的執着讓我深深地震撼了,他不論自己的貧富賤貴,不管別人的冷譏熱嘲,一直用自己最真摯的愛來溫暖孩子們純真的心。望着那位躺在牀上微笑的老人,溫暖蔓上了我的心扉,那些孩子永遠不會忘記,就是這樣一位老人讓他們獲得了希望與關愛。我的心被這種默默、無私的愛觸動了,那種微妙的感覺久久不能忘懷。感動竟如此簡單,沒有華麗的故事背景,就憑一顆充滿大愛的心。哈菲茲說過:“偉大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像個最普通的人一樣露面、說話與行動。”劉盛蘭爺爺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在《三杯茶》這本書中,我同樣認識了像他這樣的人——摩頓森。摩頓森捨棄工作踏上了一段辛苦漫長的籌資旅程,經歷千辛萬苦後,他終於成功建立了六十多所學校,一個美麗的承諾,終於兌現。每當想到這些愛的'使者,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感慨:“愛竟能捨棄一切,竟能重燃希望。”

雨,還在下,屏幕裏的敘述聲格外深沉。我靜靜地聽,細細地想,正是無數個這樣的他們,懷揣着對國家的愛、對學生的愛、對工作的愛、對戰友的愛、對研究的愛,甚至對陌生人的愛,如春風細雨般將感動傳進了每個人的心。感動源於愛,因爲有愛,世界纔會更加美好,纔會充滿溫暖。每一份真摯的愛都使我感動,從生活中的“小”愛做起,美好的未來將向你展開懷抱。

感動中國觀後感15

“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着。”這是無臂鋼琴王子劉偉在第一屆中國達人秀奪冠舞臺上說過的勵志名言;“抱怨命運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抱怨也沒有用,不如花這個事件多睡一會兒或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又是劉偉在“20xx年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說的觸動我靈魂的又一句勵志名言。

劉偉的獨特經歷和強大的內心世界讓很多人記住了他的名字。劉偉出生在北京普通人家,10歲時因一場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雙臂。12歲的`他在康復醫院的水療池學會了游泳,兩年後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奪得兩枚金牌;16歲他學習打字;19歲學習鋼琴,一年後就達到相當於用手彈鋼琴的專業7級水平;22歲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一分鐘打出了233個字母,成爲世界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他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舞臺,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男孩的奇蹟。

當我看完劉偉用奮鬥演繹精彩、用夢想點亮人生的故事,不禁爲之深深震撼!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路上,並不是只有鮮花和掌聲,更有荊棘和艱辛。只要有夢想,併爲之努力,就一定會有奇蹟。

面對劉偉,我顯得如此渺小。劉偉雖身爲殘疾人,但他身殘志不殘,用堅強的毅力克服了許多連我們這些正常人都無法克服

的困難,成爲生活的強者。劉偉----這位感動中國人物,帶給我的是堅強中的感動!想到自己經常抱怨上學太累、作業太多,不願多做一道題、不禁臉紅、感到慚愧!我作爲擁有健全雙手、健壯身軀的學生,難道還有什麼理由可以逃避學習呢?我是一個健康的學生,應該珍惜擁有的一切,更應該學習劉偉那份毫不氣餒、永不放棄的精神。

當我寫完這篇觀後感時,耳邊再一次響起主持人念道劉偉評爲感動中國的頒獎詞:“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爲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我想我會以劉偉爲榜樣,要向劉偉一樣保持一顆堅強的心靈,我會用“努力”作爲我的隱形翅膀,拿出百分百的決心,戰勝自己,戰勝生活、學習中碰到的困難,成爲一名優秀學生。因爲只要努力,一定可以的!

感動中國觀後感16

7月22日凌晨0點28分,陳陸給表哥徐建發微信,說自己往膝蓋上搽蘆薈膏,但“搽上去就吸乾了”。“我下樓都受罪,希望明天能好點。”

22日早上,大隊長方銳從醫院給他開了些皮膚藥品,繼續用冰袋敷着膝蓋。

8點左右,指揮部打來電話說同大鎮石大圩發生潰口,隊伍又立刻出發。到達同大鎮後,看見鎮政府對面有個滷菜店,正好大家都沒吃早飯,便合計着買了62塊錢的滷肉,坐上車,邊吃邊趕往現場。

陳陸生前所用的消防裝備。新京報記者馮雨昕攝

石大圩決口處的水很大,附近的四個行政村被水淹,受災面積有5。8平方公里,且水位上升很快,大量村民被洪水圍困。

上橡皮艇前,陳陸雙腿腫痛、難以彎曲,已耐不住褲管的摩擦,消防員李順幫他脫了褲子。陳陸便只穿着短褲坐在船側。

9點半,陳陸與村黨支部副書記王鬆及消防員常青、李順、李俊傑同乘一艇下水救人。途中經過一處急流,隊員們都感受到了,“水面有40釐米的落差。”

這一趟救出了一對老夫婦,將兩位老人送到安全地帶後,五人又立即趕往下一救援點,途中遇到了來支援的藍天救援隊。便速編出一支船隊,由消防船打頭,藍天救援隊與公安水上分局的船隨後,一起出發。

隊員們回憶,他們又途徑方纔的落差點,不過兩小時的時間,落差已達3米多,像一潭小瀑布,水咕嘟咕嘟往下衝。

這是水域救援中最危險的境況,叫做“沸騰線”,也叫“滾水壩”,即水如燒沸般翻滾、吐白沫,衝擊的力量非常大。而那水面落差是陡然下降,未接近時難以察覺。

藍天救援隊隊長蘇琴在第三艘船上,離陳陸所在的頭船大概有十幾米遠,“聽到他(陳陸)喊掉頭,我們就立刻掉轉船頭。”

得益於頭船的`及時預警,跟隨的四艘船安然無恙。

但陳陸所在的橡皮艇卻沒收住,側翻在水中,船上5人全部落水。

常青回憶,沸騰線“像滾筒洗衣機一樣,把人和物體上下卷。”李俊傑在水中與陳陸有過剎那間的對視,當時陳陸扒着船,但只兩三秒便鬆開手,在原地拼命遊動,“我感覺他想說話但說不出來。”再一回頭,陳陸就不見了。

感動中國觀後感17

借出差無錫的機會,上海楷麓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常久明匆匆趕回和縣烏江鎮卜陳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師葉連平。

“您身體恢復得怎麼樣了?”2個多月前,葉連平騎自行車買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傷,常久明一直很牽掛,“等您身體恢復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幾天。”

在村民們眼中,葉連平就是村裏不滅的“蠟燭”,也是照亮孩子們走出村裏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葉連平。那時,初中生常久明學習成績很好,但因爲家境貧寒,父母就讓他輟學學縫紉。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頭皮把即將輟學的事報告了葉連平,意外的是葉連平並沒有當場責罵他。常久明隨即離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時候,正在棉花地裏幫父母幹農活的常久明,看到遠處一個身影步履蹣跚地走過來。“葉老師怎麼來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驚,常久明趕緊躲了起來。

常久明家距離學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過河,當時還正值汛期。葉連平最終沒有說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籠罩着田野,躲在暗處的'常久明盯着那個漸去漸遠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熱淚盈眶。

“儘管我後來還是輟學了,但成爲葉老師的學生,是我一輩子的幸運。”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資助葉連平獎學金基金。

葉連平堅持每年到每個學生家至少家訪一次,不管多遠都一定訪到。特別是那些在校表現一般、家庭困難、住址離學校遠的學生,他更是格外關注、關愛,多次上門。在卜陳學校周邊的鄉村田野間,經常會看到一個老人,提着馬燈跌跌撞撞地趕路,有時身上還沾了很多泥水。

“葉老師對學生負責,是出了名的。”令葉連平曾經的同事、卜陳學校教師戴啓涌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葉連平批改學生作業,連標點符號都會一一校正。

“教師不僅僅要教書,更要育人。”葉連平當班主任時,曾帶着學生勤工儉學,用賺來的錢購買課外書給學生看,開闊學生眼界,在當時算是特立獨行了。多年後,那個班的學生髮現,當初勤工儉學掙的錢根本不夠買那麼多課外書,是葉老師自己貼錢買的。

感動中國觀後感18

危難中逆行,在逆境中堅守,用自己的故事書寫一首中國人民共渡難關的偉大史詩。

“宇定光自發”的張定宇;“男兒付死生”的陳陸;“素心託高潔”的張桂梅;“炊香萬竈煙”的萬佐成、熊庾香夫婦;“爲國擊豺狼”的王東……這些名字在感動中國中被我們記起,在他們的背後給我們講述的是他們如何在逆境中堅守,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的真諦,在這極不平凡的一年中,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災難鬥爭,有扶貧攻堅,有用行動堅守心中的夢……

身患絕症卻爭分奪秒守護患者的張定宇院長讓人敬佩;以實際行動踐行讓女孩受高等教育能改變三代人命運初衷的張桂梅令人感動;爲病人提供抗癌廚房的萬佐成、熊庾香夫婦給人溫暖……他們在傳遞着這些偉大的精神:愛崗敬業、善良勇敢、頑強不屈、堅定不移。他們在逆境中都感受到了堅守的美好,在自己心中播種了常懷感恩的心,憧憬自己的使命,保持自己的初心,向身邊的人發出真誠的微笑,爲社會傳播正能量。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也沒有人生來就有當英雄的天分,卻往往有人能在危難中挺身而出,他們以實際行動堅守崗位,用行動堅守初心。他們願意爲之傾注精力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他們在堅守中變得勇敢,變得高尚,變得偉大。時代在變化,感動卻永遠不會變,我們對善的嚮往不會變,對美好的渴望不會變。“感動中國”爲我們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視頻中的故事和人讓我大爲震撼,人民英雄竟在我們身邊,這是實實在在的人和事,他們都在激勵着我們,給我們年輕人做出榜樣。

偉大的時代呼喚着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山裏的花謝了又開,當年幼小的竹林現在已長的鬱鬱蔥蔥,而我們身邊的榜樣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感動中國,我們不光爲年度人物所感動,也被全中國人民萬衆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所感動。他們在逆境中堅守的精神更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

20xx我們不會忘記,而新的一年,我們國家和人民一定會“牛氣沖天”!

感動中國觀後感19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着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裏最溫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曉暉,爲給父親治病,她辭掉報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債務,週末還給"債主"的孩子補習。

本年度“感動中國”的另一則親情故事同樣發生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豔波的舐犢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爲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頭髮灰白、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讓人將她和詩聯繫在一起。

但她又確實是詩人,16歲起發表詩歌,大學畢業後在報社工作。20xx年,父親突患腦梗癱瘓在牀,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父親最疼我,我一定要讓父親活下去。”爲了悉心照料父親,朱曉暉辭職、借債、賣房賣車。不堪重負的丈夫帶着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苦難全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

父女倆在社區的一個車庫裏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兒天天給父親擦身、翻身,父親從未得過褥瘡。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父親每月1000多元的養老保險,除去治病的開銷所剩無幾。爲維持生活,朱曉暉放下面子去菜市場撿拾別人不要的菜。

“剛開始也有一點點委屈的感覺,但是一看見我爸活着,每天還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覺得很快樂。”夜深人靜時,朱曉暉會在燈下鋪開一張紙,寫寫詩,一年也能寫個百十首,父親常常是詩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東昇西落的太陽在守望着父親讓我明白這樣的日子會久久的存在不能讓堅強的身體倒下要勇敢的尋找生命的活力”詩歌賜予她力量,讓她擡頭面對生活的所有贈予。

在“感動中國”之前,朱曉暉的孝心故事感動了當地一家孔子學堂的師生。每個週末,朱曉暉在這裏當志願者老師。師生們隨她來到那間車庫,孩子們揹着《三字經》,唱唱跳跳錶演節目,還排着隊,仰着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湊到病榻前親一親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當一老一少兩張臉龐在短片中定格時,其帶來的心靈衝擊勝過任何言語和教材。

感動中國觀後感20

2019年2月16日,堅持30年捐資助學的國網天津電力退休女工王婭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卻用一生踐行照亮了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一位普普通通的國家電網退休職工,用她的善舉詮釋了生命意義、人生的價值。

王婭同志曾擔任北郊220千伏變電站值長、海光寺基地站值長。長達26年的電力職業生涯,對她的人生道路影響極大。“人民電業爲人民”的國家電網企業宗旨,電力行業的優良傳統,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熱土沃土,培育了她的職業素養,更培育了她古道熱腸、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她不僅用20餘年安全運行無任何差錯的工作業績守護着萬家燈火,更用其30餘年熱心公益、扶貧濟困的行動觸及了億萬羣體的心靈。

她的第一次捐助是在1985年,當時有一個捐助國寶大熊貓的愛心捐贈活動,王婭捐出了5塊錢,這是她的第一次捐款。希望工程正式成立,王婭毫不猶豫地捐出了100元,而當時她每月的工資收入還不足200元。她30餘年奉獻愛心、捐款捐物,從西南旱災、青海震災、南方水災、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處處都有王婭留下的愛心。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王婭也記不清,大家只能從那一份份捐贈證書、一張張匯款收據中瞭解大概情況:汶川地震、南方水災2000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了她愛心捐贈的痕跡。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檢修公司變電運維中心變電運維正值趙穎是王婭的徒弟。幾年前,來到師傅王婭家中做客,在素雅質樸的.房內,兩座書架吸引了她,她拿起幾本圖書翻閱,一個當作書籤的紅色小本吸引了她,“那是一個獻血本,被順手當作書籤使用了。”讓她驚訝的是,在隨後的閱讀中,她竟陸續翻出了四五本獻血證,“獻血地點不一樣,此前她從來沒說過。”趙穎這才知道,從1986年開始,王婭用平凡的行動踐行着不平凡的事業。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得的是堅持三十餘載毫無保留。王婭把小我融入了人間大愛,把愛心傳播給廣大社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人民電業爲人民”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