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桃姐觀後感(精選5篇)

桃姐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姐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姐觀後感(精選5篇)

桃姐觀後感 篇1

這部戲,基本上所有的情節都是根據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改編的。

比如電影裏有一場是博納的老闆於冬,被劉德華演的製片人和洪金寶、徐克兩位導演聯合起來騙他追加投資的戲,是真的,只不過騙於冬的那個人不是劉德華。

電影裏還有一場是劉德華飾演的Roger Lee帶着桃姐去看自己的電影首映,桃姐說看到很多人中途退場,劉德華說,因爲我的戲太難看了。這也是真的,而那部戲叫做《天堂口》。

所以我以爲,要理解《桃姐》這部電影,首先必須得了解和這部戲有關的人物,而我在這裏想說的,只是影片的導演許鞍華。

《桃姐》將鏡頭對準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細膩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對主僕之間那種不是親情又勝似親情的感人故事。全片都沒有什麼強烈的戲劇衝突,表現的也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的生活細節。從這一點上看,其實《桃姐》就是一個老人院版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但《天水圍的日與夜》裏只有平淡無奇的簡單生活,而“老人院的日與夜”裏,雖然英文名一樣叫A Simple Life,但有笑有淚,還有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電影裏對電影圈和電視圈醜惡現象的表現,比如劉德華、徐克和洪金寶三位導演和製片人一起演戲騙於冬老闆的錢,以及電視臺去老人院慰問,鏡頭前後立刻變臉,換成別的導演可能就會淪爲一種無情的鞭笞和徹底的批判,但許鞍華卻只是把它們呈現出來,不去做過多的評價。

人們認爲許鞍華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是她從香港電影新浪潮時代開始便一貫保持的氣節,特別是在同一代的導演不是隱退便是轉型投入商業的當下,她依然頂着“票房毒藥”的頭銜堅持自己的路數,就連馬可·穆勒也說,《桃姐》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絕唱。但就像在威尼斯電影節的發佈會上,她回答TVB記者拍《桃姐》的原因時說的那樣,並不是因爲香港的老人問題很嚴重才拍的這部電影,而是因爲許鞍華今年也64歲了。恐怕大家都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位獲獎無數的名導演,在耳順之年卻仍然連房子都買不起,只能和媽媽租住在香港的北角。她一生未婚,沒有子女,老了以後怎麼辦恐怕也是她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像歌裏唱的那樣,“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她也會擔心自己有一天無依無靠,但她說,“拍完這部電影后就不那麼怕老了,不怕潦倒了。”雖然她的態度樂觀,但“潦倒”這個詞還是深深的震撼了我,而她的電影則感動了觀衆。在威尼斯放映的時候,很多人都哭了,甚至包括外國觀衆。但電影其實沒有任何刻意的煽情,全都是人物生活中真實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不做作,不誇張,也不刻意的隱藏着。許鞍華的電影語言放棄了一切可以用來引導觀衆的技術手段,更多的採用一種紀錄的手法來表現生活中的諸多細節。但你看她鏡頭內的場面調度,可以看到許多精心安排的元素。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裏女兒在領死去母親的遺物的那場戲。畫面右邊是女人哭得稀里嘩啦的,畫面的左邊則是兩個老人悠閒的下象棋,另一個女人若無其事的磕着瓜子。這並不是在表達一種人際關係的無情,相反卻是她對死亡這些事情的淡然態度。在老人院這樣的一個地方,生老病死其實就只是時常發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但我們觀衆都在感嘆老人院生活的可怕,許鞍華卻又通過電影來告訴你,其實老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尊嚴。而這恐怕也是許鞍華直面自己未來的一種想象。

其他的我就不說了,劉德華、葉德嫺當然是演的沒話說,秦沛、黃秋生一般配角也很給力、很出彩。特別是華仔,用大明星來演這樣的戲,其實很容易讓觀衆齣戲,但劉德華卻拿捏的很到位,自然、放鬆,簡簡單單,詮釋了影片的主題,什麼叫做A Simple Life。

桃姐觀後感 篇2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着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裏有過這樣一句臺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爲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爲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捨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乾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爲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該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簡單生活,即便再複雜的經歷似乎都能簡化爲一句概括,特別是事關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終都殊途同歸,只是其中的細節與滋味各不相同罷了。要將簡單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餘味繞樑,需要導演擁有極其紮實的功底,陳淑賢的劇本經過許鞍華的消化與外化後,呈現出了許氏慣有的質樸溫暖,讓那些與生命對話、與生死對話、與生活對話、與傳統情感對話的沉重都具有春風化雨般的魅力。

的確,這一回許導再次發揮了她的強項,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現狀,她讓沒有血緣關係卻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現得真實自如,頗有深遠的存在感,令觀衆不斷意識到,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非着力營造、刻意堆砌。從片中也可以看出許導想探討傳統人際關係的意思,經由該片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也令老外瞭解到了什麼是中國傳統式的親情。

影片的細節部分果真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很多都是在慣常的匆忙中易於遺忘的,許導重拾了這些“人間俗事”,並令其如涓涓細流般潤入觀衆心田,並各取所需地留駐了動人的瞬間。如果看得夠仔細,會發現每一處鏡頭都彷彿浸着人物的心緒,每一個眼角眉梢側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這種細膩貼近總會牽動有生活經歷的觀衆的心,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較爲年輕的觀衆或許會在桃姐身上看到餵養過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層面而言,葉德嫺的演技已經到了忘我無我的境地,她於舉手投足談笑回眸間,塑造出了一個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寬厚的桃姐,也再現了一個爲家庭服務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僕形象。有兩處,葉德嫺僅僅用表情就說明了人物內心的萬水千山,如第一次聽到少爺Roger在衆人面前認她是乾媽時,再如從養老院回家收拾舊物,最後離開家門時回頭看的那一眼,這其中的感受幾乎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劉德華的表演也較他以往內斂,這個內斂恰好地表現出了富家少爺Roger的內心變化,他和葉德嫺所產生的互動效果,令片中母子間的情感交流顯得尤爲真切,且相映成趣。如兩人關於眼光高的話題,再如Roger帶桃姐看電影首映,散場後於街頭攜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話題,Roger將桃姐護在人行道內側,鏡頭追隨着他們的背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生中溫馨而短暫的驛站。

不可否認,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涉及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是業內現狀,參與這部分表演的諸多名人配角們在將笑聲帶給觀衆的同時,也將思索帶給了觀衆。

桃姐觀後感 篇3

今天利用放假時間看完了電影《桃姐》。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在樑家服務了幾十年的傭人桃姐年老衰弱的時候與她親自帶大的少爺羅傑之間的溫情故事。桃姐的飾演者葉德嫺將年老衰弱但仍然充滿愛心的桃姐這一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角色中的她是充滿矛盾的,她既希望得到他的少爺羅傑的關心和關注,但又怕耽誤他的工作,所以她選擇去養老院住;而劉德華飾演的羅傑雖然話語不多,但他粗狂的面部線條和深沉的眼神都傾注了他對桃姐的愛。影片雖然沒有宏大的題材,也沒有火爆的場面,但溫情卻像蜿蜒的小溪一樣流淌過每一個觀衆的心中,這比內地的所謂大片有價值多了。

其實這部片的大背景還是中國面臨着老齡化的問題。隨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生存狀況也越來月受到社會的關注。這部片打的是溫情牌,桃姐也算得上是非常幸運的人了。她雖然是一個孤寡老人,本來無依無靠的,但她服務了幾十年的樑家對她可謂不錯了。羅傑給她找最好的養老院,在很繁忙的工作中去探望她,邀請她一同出席他自己電影的首映禮,和她一起回顧發黃的歲月,陪她聊天,陪她吃飯。而太太(羅傑的母親)對她的傭人桃姐也是充滿着感激和愛心:煲燕窩給桃姐吃,把自己的舊樓裝修過送給桃姐住。還有羅傑的其他家裏人都視桃姐爲家裏人。所以桃姐雖然沒有親人,但她卻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能夠比較穩定而過快樂地過完她最後的人生。或者用羅傑的話說:他與桃姐的相遇是上天對兩個人的恩賜。

但從影片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老人們的孤寂、無助。如在桃姐剛入住老人院的時候,有個老婆婆就鬧着說想回家,想回到鄉下,想必她呆在這裏是孤獨的寂寞的;還有全院中最老的婆婆,養老院院長都換了幾個了,她一直都呆在這裏,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探望過她;還有一個老婆婆直到她最終死去,她兒子都沒來看過他,只有她女兒來,但她女兒因爲家產問題對她也是充滿着怨恨的。桃姐的溫馨和幸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更顯得彌足珍貴了,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十分嚴峻。

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孝道,甚至到了極端。但隨着近二十年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要養幾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加之生活成本的加重,生存壓力空前加大,孝道對於有些人來說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在農村年輕人爲了掙錢養家餬口,都到外邊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小孩在家,空巢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多,老人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當然這些都是現實,但希望無論是個人,社會和政府都應該對養老事業多加投入,多關注關心老人的生存狀況,老人也能迎來他們的夕陽紅。

桃姐觀後感 篇4

“A Simple Life”,這是電影《桃姐》的英文名。和名字一樣,電影中的畫面、情節都和現實生活一樣樸實。但這質樸的片子卻閃爍着母性的光輝。

看完電影,眼淚流了幾次。很多時候,我們把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對親人的付出都視若無睹,我不禁要問問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桃姐,很像我的媽媽。讚許的眼神、悉心的照料、堅強的倔強……桃姐身上有太多母親的影子。而如今熒幕外的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才真切感受到了媽媽的心。

直到現在,我依舊對離家那麼久愧疚不已,不管我取得什麼成就,也不管我能組建什麼樣的家庭,媽媽只有一個,而我卻沒有好好珍惜。我在想,那段日子,她有多想我和哥哥。

然而,時間不會倒回,它只會自顧自地往前走,追不上的人們陷入深深的回憶陷阱。我的舊傷口又在隱隱作痛。很長時間沒有安靜地在電腦前面碼字兒了,大腦一陣陣地空白,但心裏的感受、內心的悸動還在,只是不知道化爲文字該如何表達。

媽媽已經走了一年多,然而我的回憶卻從來都沒能有一絲絲減輕痛苦,就算癒合,也隨時都有可能復發。雖然媽對我說她很知足,最後的日子能和兩個兒子在一起,但我們心裏清楚,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在家人和事業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以爲是地選擇了事業,而這也許會成爲我們後半生都在悔恨。

寫下這些,是告訴那些遠去的遊子,時刻惦記遠方等待你們回家的親人。他們,纔是一生中最最寶貴的財富。

桃姐觀後感 篇5

週末,小記者團組織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桃姐》。

影片講述在樑家侍候了六十年的老傭人桃姐在中風住入老人院後,自幼被桃姐照顧的樑家少爺羅傑盡心盡力地照顧她 ,陪她百年歸老的故事。

其實我看得出,桃姐很愛羅傑。

她雖然嘴上唸叨着不能吃牛舌,但當羅傑說想吃時,她還是隔天就做好了牛舌放到廚房;她爲羅傑找女傭,挑了又挑,選了又選,還提出了一堆千奇百怪的問題……

桃姐不求回報的愛 ,得到了羅傑的回報。

桃姐中風住進老人院後,他常常來看望她,爲她收拾出一套房子,讓她安逸地度過晚年生活,還把小貓卡卡送到她身邊陪她過年……

感動之餘 我也不禁反思: 桃姐的晚年尚有羅傑的照顧和陪伴,老人院裏的其它老人們呢

過年時,他們是不是也渴望親人子女的陪伴呢,是否在老人院裏一天一天等待着子女來看望她們呢?……

桃姐也是一樣,一樣的倔強。總唸叨着“我很好啊,什麼都不缺,忙就不用來看我了”,卻也總在羅傑來之前坐在門口的椅子上等着,直到所有的椅子空無一人。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國慶放假,我和媽媽回了老家。正在田間勞作的外公外婆看到我們的到來,感到又驚詫又驚喜。外公忙從籃子裏拿出一大把生菜:“快拿着。”

媽媽連忙說 :“不用了不用了,家裏的還沒吃完呢。” 拗不過他們,我們還是拿了一小把。

摘完豆角,外公留在田裏摘菜;媽媽帶着弟弟坐車回家,我和外婆走在鄉間小道上。 “外婆,媽媽給你買了新衣服,回去給你試試。” 我悄悄告訴外婆。外婆不言語,我側過頭去看她,卻發現她的嘴角,悄悄地扯開了一個弧度 。

路過的兩個熟識的婆婆,驚訝地說道:“這是燕子的娃嗎?長高好多!”

“是呀,不知不覺就長高了。” 外婆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我看着外婆的笑,卻忽然有點心酸。

想想外婆外公從來沒有說過“要多來看看我們”什麼的,但我們一來,他們卻也很開心,儘管嘴上不說,不想讓我們擔心,可心裏還是期盼着我們來的吧。

這時我才發現 ,我以前忽略了外公外婆的感情和內心,以後,我會多陪陪他們,因爲,愛是陪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