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模板錦集5篇

說課稿模板錦集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模板錦集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從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以和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特有的風土人情。

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根據本班同學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1個生字,能讀準多音字“譁”,理解39個新詞;聯繫上下文說出“支配自如、寂靜、靜寂、籠罩”等詞語的意思;結合課文第4題理解疑難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標:初步學會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標:瞭解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風土人情。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數學過程中,互相滲透,一起完成。

由於本課是第七單元閱讀訓練重點“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首篇課文,要着重訓練同學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作爲教學本課的重點。

《威尼斯的小艇》介紹了威尼斯這個水城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異國的風土人情,這對小學四年級同學來講是比較陌生的。而課文最後幾句話又描寫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很難理解。故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爲“理解課文最後幾句爲什麼要寫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

二、說教法

教爲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講讀課文,在其教學過程中應充沛發揮同學的積極性,充沛發揚教學民主,充沛發揮教師的潛能。所以我採用了“學——議——練”的教學模式,所謂“學”就是自學,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議”就是鼓勵同學質疑問難,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並儘可能自身解決疑問,讓同學通過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新知;“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三、說學法

因爲教爲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同學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同學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同學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揭示課題,激發求知慾

一上課,揭示課題,齊讀後問:本文是寫“威尼斯”還是“小艇”?這樣可以集中同學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接着介紹了威尼斯的情景,豐富了同學課外知識,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

(二)定向自學,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意在激發同學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同學的自學能力。

首先讓同學認真聽老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要求找出一個多音字,並邊聽邊考慮:本文主要介紹了什麼?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後,教師出示自學題:

(1)劃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記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小艇、支配自如、簇擁、譁笑、寂靜、靜寂、聳立、籠罩。

(3)輕聲讀課文,考慮課文主要寫了關於小艇的哪幾個內容?

在完成教學目標1時,我認爲,對於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天性力的訓練,應一步步在課堂上進行爲好,讓同學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既提高了同學查閱工具書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通過第一次定向自學,同學已掃除了閱讀課文的障礙,這時有必要初步瞭解文章的完整形象,爲深入理解課文提供條件。

接着進行第二次定向自學,小黑板出示自學問題:

(1)默讀本單元的“學習提示”,考慮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是什麼,並劃出有關詞句。

(2)默讀課文,結合“學習提示”考慮課文是分幾個方面寫威尼斯的小艇?並給課文劃分段落。

心理學標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勝利的關鍵,閱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無目的讀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讀的效果的1/3。閱讀課文前必需使同學明確爲什麼而讀,要考慮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能協助同學納入正確的學習軌道。這就是設計這幾個問題的意圖所在。

“按課文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是本單元本課的訓練重點,在完成問題(2)時要進行分段方法的訓練。我採用了討論方式,讓同學自說、同桌說、四人小組說等形式,使人人都參與,人人都落實。

(三)學習課文,質疑問難

閱讀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應成爲主動的探索過程。爲協助同學掌握學習方法,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本課的特點,指導同學把對“學習提示”的學習與對課文的學習多次緊密地結合起來,自身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理解課文,訓練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講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先讓同學劃出本段的中心句。接着讓同學把中心句與本單元學習提示中“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進行比較,有什麼不同。然後說說爲什麼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書:交通工具)這樣使同學既有了對事物的整體概念,又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根據問題,逐層理解課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麼樣子的?讓同學四人爲一組進行自學第二自然段,用“____”劃出描寫小艇外形的詞。用“~~~”劃出比喻句,並考慮把什麼比作什麼;提出本段中不懂的問題,儘量四人討論解決。第二自然段採用了三個比喻句,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爲本段的語言文字訓練點,進行說話訓練。同時,結合插圖和板畫,進行看圖說話,發展同學的言語思維。

2.坐在船艙裏的感覺又如何呢?用此句導入第3自然段的學習。反覆朗讀本段後,讓同學說說假如自身坐在這種船艙裏看書、觀光,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讓同學展開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齊讀二、三自然段,總結、概括這一段的意思。

3.船伕是怎樣駕駛小艇的?用這一問題將同學引入下一段的學習。這裏,放手讓同學去自學,在自學前先讓同學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同學用“讀讀、劃劃、議議、想想”的方法自學課文。這樣就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身去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同學的自學能力。

4.課文第四局部着重講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麼作用”這個問題。這局部分兩個自然段來描寫,於是我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一段爲什麼要分兩個自然段?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然後,採用引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再作小結過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學習:這一自然段寫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晝生活、工作離不開小艇。那麼,夜裏呢?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用小黑板出示了兩個考慮題: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威尼斯城從哪一種局面到哪一種局面的變化?②課文最後幾句爲什麼要寫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然後根據這兩個問題進行自學之後展開討論:

a.寫出了從熱鬧到靜寂的情景。靜寂表示在哪裏?是什麼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這樣變繁爲簡,化難爲易,一步一步,環環緊扣,突破難點就不成問題了。

(四)總結全文,深化重點。

學習了全文之後,再次要求同學聯繫“學習提示”深入朗讀課文,質疑問難,提出問題。通過質疑問難,師生一起總結,明確本課的學習方法:(1)狀物的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分段的方法;(2)運用這種方法分段的步驟是:先理解課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幾個方面;接着按幾個方面將自然段進行歸併,給課文分段;最後看看每局部是怎樣記敘事物的某一方面。從內容與語言形式結合上加深理解。總結是深化知識的重要環節,必不可少,這樣有助於同學對學習方法的鞏固。

五、說板書

根據四年級同學的年齡特點,再加上小朋友們對威尼斯這個水城獨特的交通狀況和風土人情比較陌生的實際情況,我邊分析課文邊直觀形象的板書,這樣可以使同學一目瞭然地知道威尼斯的小艇的特點和重要性。

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體溫的控制》,是八年級科學(上)第三章最後一節的內容。我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和安排如下:

一、說教材

(1)教學地位

本章內容主要是學習生命活動的調節,課標上的表述是要“使學生認識到行爲是生物體對內部或外部環境刺激所產生的一種反應,行爲反應需要在多個層次上進行協調和通信。”“教師應注意通過知識的講授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的開放系統,而多層次的調節使其成爲一個協調的整體,並引導學生關注腦科學和動物行爲學等科學前沿的進展!”是在對不同的生物和變化的環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是對這些內容的提升和綜合運用。本節內容是本章最後一節內容.體溫的恆定受激素和神經的調節,體溫的控制是生命活動調節的一個很好的學生“體會”得到的實例.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初二的學生學習的自學性和動有所發展,抽象思維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們已經能夠根據對圖表的分析,得出初步的簡單的結論。另外,對於這個內容來說學生平時也能從其它渠道瞭解有關信息。但是有些的學生表達能力不強,他們已經自己意會了的東西往往很難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有的時候常常會想說而不敢說,或者是說不清楚。要把一些感性認識轉化到書面的理性認識。所以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這樣確定的:

重點:“產熱”和“散熱”的平衡調節,

難點:調節控制

(3)課時安排:1課時

二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體溫恆定的意義。

2、瞭解產熱與散熱的部位、方式和過程。

3、瞭解體溫平衡的調節過程。

4、能以體溫調節爲例,說明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技能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讀表能力

情感目標: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授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點不是僅僅爲了“學會”知識,更是爲了“會學”知識。 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本着“課程爲本、追求實效、實踐創新”的思想,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論指導下,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雙主”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形成對比,引入:在寒冷的北極和在炙熱的撒哈拉沙漠,人體的體溫是否有有很大的變化?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白人體的體溫是相對穩定的,學生舉例,他們知道的恆溫動物還有哪些?設問: 恆溫動物的體溫絕對不變嗎?維持恆定的體溫有什麼好處?以問題爲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思維,形成學習的慾望,更好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讓學生說出測量體溫的地方有哪幾處? 同一個人不同部位測得的體溫有何關係?以及同一個部位測得的體溫就不變嗎?學生通過對圖表的分析,找出上述幾個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圖旨在培養學生讀圖、讀表能力;獲取信息和對信息處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爲學生主動學習創設一個平臺.通過上面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一些結論:如1.正常人的體溫並不是一個固定值2.不同年齡的人的體溫有差異,一般年輕者高於年老者。3.不同性別的人的體溫也有差異,一般女子高於男子。4.同一個人的體溫隨晝夜變化也不同。另外:體溫還會隨環境溫度、精神狀態和體力活動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內變動。你能舉一些例子嗎?注重知識的獲取過程,而並非把答案強塞給學生, 讓學生儘可能的參與到教學中來,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這樣可以增強對新知識的印象,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再設問:人類何以維持體溫恆定的呢?引出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這是本節的一個重點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讓學生根據表格的數據,參照人體在安靜時各器官的產熱情況圖,用圖表示人體運動時各器官的產熱情況.鍛鍊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瞭解除了用表格記錄數據外,也可以用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通過讀圖,找出人體在安靜時和運動時,主要的產熱器官分別是什麼?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讀表能力;獲取信息和對信息處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問學生你還能根據上表的數據,轉換成其它的統計圖嗎?你有幾種方案?請把它們畫下來?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儘可能的投入到學習中,通過學生間的競爭,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 實現課堂的高效率問題。

之後讓學生觀看皮膚血管口徑的調節與散熱動畫,讓學生總結皮膚直接散熱的多少決定於什麼?具體的關係如何?即當外界溫度下降時,皮膚內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皮膚溫度下降,散熱量隨之減少;相反,當外界溫度上升時,則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皮膚溫度上升,散熱也隨之增加.設計爲動畫效果目的是突破調節控制這個難點,形象直觀的給學生展示動態過程,可以刺激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效的降低了教學難度. 但在炎熱的夏天,主要的散熱方式是汗液蒸發散熱,

最後請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熱的環境中怎樣才能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呢?機體的這種產熱和散熱過程有時受到誰的控制和調節呢?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提取知識,體現知識的有機聯繫. 說明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讓學生猜測:當散熱>產熱、散熱<產熱時,人的體溫將會怎樣變化? 最後向學生介紹有關發熱中暑以及冷凍技術,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容入科學課堂教學中來,

練習進行知識反饋,培養學生應用新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佈置作業: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爲目的,同時減輕學生負擔,並要求學生查閱有關動物的行爲與哪些環境因素有關。

板書設計:在板書中,我根據板書的“規範、工整和美觀”的要求,結合所學的內容,設計瞭如圖所示的板書。在其中,注重了重、難點的突出,使學生對知識的結構、層次、重點、難點一目瞭然,便於記憶和理解。

學生在教師的提示和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對本節課的知識的歸納和小結。利用簡煉、清晰的語言,再一次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以上是對“體溫的控制”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思想。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個學習過程中,使教學內容形象化,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效率,又提高教學效果,成功地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講的《永遠的一課》是四年級上冊第11板塊考驗,通過對本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考驗的魅力,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永遠的一課》講的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歐陽老師帶領同學們在空曠的操場上經歷風雪考驗,站立五分鐘的事,這一課在同學的心目中是“永遠的一課”。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懂得“困難不過如此”我們從小要在實踐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品格:課標對本學段閱讀方面的要求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結合教材特點及單元訓練重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風雪交加”“語重心長”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勇於戰勝困難和在實踐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品格。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爲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理解歐陽老師那語重心長的作爲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定,我設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由問題入手,激發閱讀興趣。

從現實中談話入手,“同學們,四年來,我們已經上了大約四千多節課,很多課隨看時間的流逝已經淡忘了,可是有些特殊的課讓他終生難忘,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容易接近。出示最後一段讓學生齊讀由教師提出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那一課爲什麼能成爲作者心目中永遠的一課呢?這一設計引領學生提出問題,由於四年級學生提問題意識不強,教師應引領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探究,理解課文內容,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讀是理解文章培養學生語感的手段,又是文章理解的歸宿,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注重朗讀訓練,首先來品讀成爲永遠一課的重要原因,那天的天氣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先讓學生整體自由讀課文,從中找出描寫那天天氣惡劣的詞句讀一讀,並談談體會,在這裏主要理解“風雪交加”一詞,讓學生在實際中感悟這樣天氣怎樣?接着引導學生找出其他的描寫天氣惡劣詞句,加以體會,重點理解10段,引導學生從“卷地而起”“嗆”等詞體會當時天氣十分寒冷,爲理解下文歐陽老師的反應做鋪墊,隨機指導朗讀,然後滲透環境描寫及其作用,作者在描寫天氣寒冷時,多次對周圍環境描寫,用環境描寫烘托出天氣寒冷,學習使用這一寫法,接着引導學生體會在風雪中同學們的表現及歐陽老師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如何來重點體會歐陽老師爲什麼一反常態,心裏怎麼想的及同學們對老師的不解,重點指導讀歐陽老師的話,要讀出老師的嚴厲與堅定,接着又提出同學們怎麼樣?老師又怎麼樣?從同學們“擠、不肯”等詞體會同學們因怕寒冷而退縮,歐陽老師看到後爲什麼那樣做,引導學生理解歐陽老師的用意,老師想用自己的行爲爲影響大家,大屏幕顯示主體圖,幫助學生理解11段內容,通過呼嘯的寒風切實感受到天氣的寒冷,指導讀歐陽老師的話,爲了分散難點,引導學生在歐陽老師的影響下,同學們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站在風雪中五分鐘理解五分鐘的含義,既分散了教學難點又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讀寫結合、讓學生明確同學們在這五分鐘戰勝的不僅僅是一場特別的風雪,戰勝的是困難,經受住了一次嚴峻的考驗。接着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歐陽老師那語重心長的話,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培養合作意識,讓學生從歐陽老師的話中體會出,不要把困難放大,要勇於同困難作鬥爭,不要被困難嚇倒,在這裏採用指名讀,引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理解歐陽老師上這一課的用意。

三、 齊讀,抓住時時想起的是什麼?理解爲什麼是永遠的一課交待結尾扣題,起到點明中心,昇華主題的作用,讓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四、 最後聯繫實際延伸情感,讓學生結合實際談感受從而使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要勇於面對困難,敢於挑戰,走向成功。

五、 總結

板書設計力求簡潔,突出重點,體現主要內容,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給學生以深記得印象。

這一課,由於我水平有限,還有很多不足,希望提出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

【內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爲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 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 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 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於教法】

爲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出讚歎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象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教學設想】

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象,描畫化石所呈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爲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教學程序】

一、提前佈置好預習

1、劃出自己認爲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着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投影儀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詩歌朗讀

教師範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後指學生朗讀。

(注意保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於他們的不足,課外私下交流。)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五、分組討論

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遊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象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採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爲他們的表現。)

六、總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儘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着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爲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

首尾圓合 1~2節:問句引發想像

收放自如 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迴應

說課稿 篇5

  一、課題引入

隨着現代高科技的不斷髮展,各種先進的傳媒相繼進入了課堂。運用現代的聲像視聽,三維動畫等手段導入新課,對課堂教學是一次重大的變革。我在教學本文時,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象: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戲的魚羣,蠕動着的海蔘,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海灘上各種各樣的貝殼,龐大的海龜,不計其數的海鳥…學生一邊觀看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邊聽解說員的解說,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繽紛的神奇世界之中,產生了新奇感,激起了濃郁的學習熱情。此刻,我抓住時機,說道:這就是富饒的西沙羣島,同時板書課題,導入新課。這種運用現代媒體手段,創設意境,由畫入文的導入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內趨力,形成學習衝動的教學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爲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美和感受到美,而待他們有了這些能力之後,則要教會他們保持心靈的讚美之情和善良之意。在本課一開始,我採用錄象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的啓迪引導,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聯想,腦海中就會再現生活和自然的美景,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潤。

  二、教學思路

這篇課文內容具體,層次清楚,語言生動,富有吸引力。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三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繼續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主要內容。”

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通過閱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瞭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體會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大綱指出,要處理好語文課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一般地說,可以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爲了突破以上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爲三部: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抓住重點,品詞析句。

〈三〉朗讀課文---加強語感的訓練。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通讀全文,瞭解每段的大意,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是從課文整體入手,目的在於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瞭解作者是從“地理位置,總的特點→海水→海底→海魚→海灘→海島→保衛建設海島的人們”這幾個方面來介紹西沙羣島的。

〈二〉抓住重點,品詞析句

1、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通過看地圖瞭解西沙羣島的地理位置,知道什麼是羣島,向學生滲透南大門的含義,同時明白“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西沙羣島總的特點。

2、自讀第二自然段。我在教學中,從三個層次入手:

〈1〉你從哪兒看出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要引導學生先讀,明白課文具體描寫了海水的各種顏色,有深藍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着。學生把這些詞句聯繫起來,想象海水呈現的各種顏色互相交錯的景象,就比較具體地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了。此外還可採用填空的形式來訓練。

〈2〉再弄明白,哪兒水深,哪兒水淺,與地形聯繫起來,加深對“瑰麗無比”的深入理解。從而體會出海水給人帶來的神奇之感

〈3〉思考:海水爲什麼會五光十色呢?引導學生理清第1、2句與第3句之間的因果關係。爲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因爲海底(),有( ),有( )海水(),所以從海面看( )。通過這個練習,使學生懂得海水的顏色與海面的深淺息息相關,感受祖國南海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3、朗讀第三自然段。由於本段內容較簡單,爲了解學生的掌情況,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填空練習:海底的岩石上長着()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到處都是,大龍蝦的樣子( )。小學生抽象能力不強,在這段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畫面放映出各種各樣的珊瑚,讓學生用手勢、動作演示出珊瑚的形狀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學生情緒特別高。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自由度和思維空間,運用電教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代替教師枯燥的解說,使學生遇到難點時迎刃而解,這樣真正做到了教師輕鬆地教,學生愉快地學。他們通過自身的活動展開積極的思維,使畫面形象與文字形象得到了統一,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海底不僅景色美麗,而且物產豐富。

4、默讀第四自然段。讓學生用直線把說明魚多的詞劃出來。通過理解成羣結隊等詞語,體會出魚的種類多。在此基礎上提問:這段除了寫魚多你還看出了什麼?讓學生體會魚的動態美。利用多媒體畫面放映出各種各樣正在嬉戲的魚羣圖。我這樣設置教學環節是因爲電化教具的應用使教學效果聲像化,它們能化靜爲動,化平面爲立體,化不可見爲可見,使教學活動有聲有色,使兒童身臨其境,多種感官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使他們越學越愛學。齊讀最後一句話,提問:誰能把“多得數不清”與“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聯繫起來提出問題。學生會說:既然說魚多得數不清,爲什麼又說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呢?變老師的問爲學生質疑。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讓學生自己質疑,帶着問題再讀書思考,想辦法解決,說出對問題的理解,體會到文中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魚”並非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而是進一步說明西沙羣島的魚的數量之多,從而體會到這裏物產豐富。

5、分組自學五、六自然段。討論: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裏景色美麗,物產豐富?一是讓學生讀明白每自然段寫的層次,二是抓住語言因素體會出這裏景色美麗,非常富饒。 爲了使學生能提綱契領的掌握第五自然段的內容,便於理解本段,又能使學生在寫作文時做到有條理地進行敘述,我設計了分層這一步驟,讓學生先找出本段向我們介紹了哪些事物,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出貝殼和海龜兩種事物,爲此,就可將本段分爲兩層。再引導他們抓住重點詞句,將這些詞句恰當地連接起來,歸納段意。這可以和訓練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的能力結合起來,以減輕初學歸納段意的難度。在第六自然段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這段中每句話是圍繞什麼寫的,是怎麼連起來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反饋質疑,體會富饒,對結尾段加以理解。讀最後一段:爲什麼西沙羣島必將更美麗、富饒?引導學生體會出這裏的人民勤勞勇敢,感受到西沙羣島的景美、人更美。深挖教材,培養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聯繫思想實際談認識,讓他們萌發“學好本領,建設祖國”的遠大理想。

〈三〉朗讀品味—加強語感的訓練。在本課教學中,我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後,最後讀懂了課文,就會感到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朗讀訓練不僅培養了學自覺讀書的習慣,而且學生的思維、想象、理解、表達能力通過朗讀也得到了綜合訓練。 以朗讀助理解,以朗讀促抒情,是學習寫景抒情這類文章的有效途徑。本課我採用“聽讀”、“評讀”、“引讀”、“對比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品詞品句,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抒發學生對祖國寶島的熱愛之情。

  三、總結課文

“文章載道,書以明解”,爲了使學生真正領會文章內含,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課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習理解了是按總—分—總,按地點的變化,抓住事物的變化,抓住事物的特點歸類敘述的。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想?引導學生說出: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新時代,有老師的辛勤培養,應該好好學習,勇於向上,用自己的知識才華建設更加美麗的祖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貴在昇華。結束語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我們學完《美麗的西沙羣島》這篇課文,瞭解了西沙羣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學習作者按一定的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羣島的風光和物產。瞭解西沙羣島的景美人更美。我想:你們也會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好好學習,勇於向上,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後,你們一定回用自己的知識才華來裝扮祖國媽媽,將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你們能做到嗎?大家一定會齊聲答:“能!”在這羣情激昂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教學,不但使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而且也起到了意猶未盡的作用,把教書育人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教學大綱》中“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在在教學中多處運用多煤體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讓學生心馳神注、靜觀默思、思索回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自學能力,實踐能力,發展智力,從而實現有效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