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九年級歷史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說課稿

九年級歷史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歷史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歷史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方法、說學情、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裏第2課內容,本課在俄國十月革命後發生的,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意義,列寧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過渡,符合蘇俄的國情,它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斯大林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最終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本課共有兩個子目。“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介紹了1921年對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時間、內容和意義;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介紹了斯大林實施一、二五計劃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時間、標誌和利弊。

2、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瞭解和掌握192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確立。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其作用,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採取的重大舉措,探討斯大林模式對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導學案對學生引入有關歷史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的能力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對比和分析,培養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學觀點和知識結構,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讓學生認識到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③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的瞭解,結合中國現代史部分中所學習的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是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教學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

二、說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回顧上節課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入新經濟政策,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中、

3、運用導學案教學,讓學生先掌握基礎知識點,然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設疑、討論、探究,教師參與答疑,從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4、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說學情

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它不僅對蘇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認真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本課主要介紹的是以列寧和斯大林兩位領導人對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響。爲了讓學生理解新經濟政策,我把上一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進行了對比,從而讓學生知道這種做法是符合蘇俄國情的,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對於“斯大林模式”的正確評價,學生不怎麼了解,我創設情境,逐層導入,使學生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每個問題都由情境導入,學案概括,提出問題,課堂討論,解決問題五部分組成,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合作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導入新課後進入教學設計部分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講述新經濟政策時,我通過導學案提出問題(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採取了哪些措施?),然後學生分組討論,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讓他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通過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的決議,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直觀、具體、富有感染力,學生的興趣極大的激發出來,突破教學重點,加深對知識的瞭解,對於蘇聯的成立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蘇聯個加盟共和國示意圖上填出15個國家,讓他們認識地理位置,從而理解爲什麼要成立蘇聯,是爲了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進一步認識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對於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首先設計了問題一:蘇聯怎樣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先進的工業國?讓學生回答,引出歷史背景,斯大林放棄了新經濟政策,轉而進行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的措施,重點發展重工業,迅速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爲了強調工業發展速度快發展速度快,我設計了蘇聯的工業化和英國的工業化的表格,分別從時間,開始時的.重點部門、社會制度、經濟體制、資金來源等問題進行了對比,從而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爲了強調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準備了材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說的話這段材料,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強迫讓農民加入集體農莊所產生的弊端。再對比我國實施的一五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是本課的難點。出示鄧小平對兩位領導人進行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並提出問題“列寧的思路”好在哪裏?“後來蘇聯的模式”也被稱爲什麼?,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好處(符合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實際相結合,至今任煥發着強大的生命力),教師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誌、背景?讓學生認識斯大林模式形成的過程,體會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計劃經濟弊端。通過讀“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問題:“斯大林模式”給我們什麼教訓?鍛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從而突破這一難點。

3、反饋總結:

教師小結: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發生在列寧時期,由新經濟政策代替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第二次發生在斯大林時期,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讓學生體會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

學生說心得體會:看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必須切實維護民衆的利益等等。從而達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4、課堂測試,檢查學生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