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1

孩子教育,聽誰的都有道理。可是到了具體的事情上,又都對不上號。道理上講,還是我們學習不夠,可是我們的學習短時間裏也就這樣,能不能有一種方式,讓我們只要照做就能基本正確吶。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

就我個人的體會,簡單一點的方式還是有的。只是照做,一點不用想的方法,當然不現實。還是需要儘量少的理念配合我們的行動的。這些理念是:1.孩子的任何感覺對他來說都是真實的,也就是他認爲是有道理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你不對來講道理。2。孩子的許多不對是我們的判斷,客觀上我們也不一定對。3.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是可以並存的,不需要分個對錯的。4.孩子的行爲只要:1。不傷害自己,2。不傷害他人,3。不與環境有大的衝突。都是可以接受的。

以上四條理念解決一個問題,我們不去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說教,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就是我們雖然不能理解,但我們承認對方有對方的道理,不把自己的理當作是唯一正確的。

尊重孩子只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僅有尊重是不夠的。雖然孩子的感覺是真實的,但孩子憑感覺成長,不是最有效的成長途徑。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就是孩子的最有效的成長途徑了。

首先,我理解引導並不是要孩子簡單的聽我們的,而是要引導出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如果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和家長的一致,那自然就是聽了話了,一切沒問題。如果孩子的想法、看法和我們的不一致,是不是就要引導孩子像我們的靠攏呢?這其實是明天要說的,這裏暫且先用。就是對於那些基本的、普遍的、已有社會認可的對錯結論的事情,我們是需要做這樣的引導。比如:三種傷害。而那些我們自認爲是對是錯的事情,可以暫且放一放,不急於將我們的認識通過引導的方式,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因爲我們的灌輸,會是孩子的認知受到限制,孩子自身適應環境的有自由發展的機會就會受限。實際上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回頭想想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錯的。這種情況不僅孩子成人了回頭會發現,就是孩子還小,也時常會有的。所以引導什麼,也就要細心選擇了。要簡化又簡化。這樣你的引導就會更有效率,又儘可能少的影響孩子的自由空間。

引導的唯一途徑是溝通,你要讓孩子的所有想法呈現在你面前,儘管這些想法在你看來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這就是完整的孩子,你只有讓孩子完整的呈現在那裏,你纔有機會胸有成竹。任何對孩子的訓斥、打斷、等否定行爲,都會讓孩子退縮和隱瞞。你對他的瞭解就會打折,你對他的教育也就是隻見一斑了。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要鼓勵和肯定孩子,至少他說了就很好。對其中你贊同的,給與鼓勵和誇獎。對於你認爲不妥的,你不認可的,不能簡單的給與批評和否定,更不能訓斥和懲罰。下次孩子哪裏還敢跟你說啊。這樣你就和孩子失去了心靈的聯繫,你就很多時候看不懂他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按照孩子的思路,引領他多走幾步,或者退回幾步,讓他自己看到{思想中看到}結果,並且由他自己去選擇堅持還是改變。可以用它熟悉的事情引領,也可以是某個故事,某個動畫片等等一切他能感受的事情來引導他。這樣我們就不會陷在自以爲是的說教之中了。也許一次兩次都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那也得慢慢來。說不定還有其他結果。堅持這樣做,就會迎來簡單的教育,至少家長和孩子關係融洽,思想上保持溝通,情緒上沒有負擔。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始終完整的呈現在你面前。

我們有時候缺乏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是因爲我們認爲這樣就是爲孩子好,這樣就是對的。當你的爲孩子好,是要孩子吃東西時,你會問孩子想不想吃。如果孩子說不想吃,你會尊重孩子,不吃就算了。總不會是爲孩子好就強迫他吧。如果你還是想讓他吃點,你會進一步詢問原因,直到搞清楚了,與孩子達成一致。

當你的爲孩子好,是一個對孩子來說是長遠的事情時。孩子一定沒有你想得遠,那你就得從近處着手,一件件的心平氣和的溝通到孩子願意爲止,想解決吃東西的事情那樣。假如孩子不願意,就是你的想法同孩子的實際連接不上。如果這時候強迫孩子,事情是簡單了,但這種連接是假的,在以後的日子裏總會斷的。這就是很多家長抱怨的,孩子大了,我管不了了的原因。實在溝通不了,我暫時就這個水平了,怎麼辦?那還有一條路就是尊重孩子!

因文字表達能力有限,以上所述還有很多不能達意的地方,敬請諒解。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2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在感嘆小孩難教,其實如果家長們仔細觀察和思考的話,就會發現問題大多出在我們成人身上,而不是小孩子身上。下面轉一位教師的經驗,我們共同學習一下

1. 蹲下去

這不僅指身體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態上的蹲下去。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說是否合適。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爲什麼?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你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聽話,你有道理嗎?所以,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最好換一個角度去想,這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2. 走過去

小孩爲什麼不願與大人們交流,不僅僅是什麼代溝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我們這些成人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不願做他們做朋友。試想你整天擺出一幅長者的臉孔,以一種教訓的口氣,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責備。他怎麼會聽你的話呢?我開家長會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大家關上手機,認真的聽兩個小時;如果你連兩個小時都堅持不下來,你有什麼資格來責備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每天在教室裏要坐上八九個小時,不說學習,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們有哪位家長能體會小孩的苦處呢?

教育孩子

我與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朋友。我從不責備他,當然有問題的時候,我只是幫他分析產生的原因。所以我與小孩的關係很好,他也很樂意向我講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惱,和我探討一些他這個年齡不懂的問題。這樣做當然不夠。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總是要抽出一兩個晚上的時間與他一起活動活動。比如,打球,散步,讀書,看電視什麼的。所以要想小孩與你交流,作爲家長,必須學會與他成爲朋友。

3. 放開手

現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怎麼造成的呢?還不是我們大人們的原因。在家裏,你什麼事都給他代勞了,他用什麼來鍛練自已的能力?而我們往往卻給自己找一個藉口:只要你學習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這裏,我們恰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的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說相互促進性。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思維有特點的人。這些素質表現在學習中,其潛力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勸家長們儘量放開手去,讓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這樣對小孩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4. 多鼓勵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總是離不開鼓勵的。我想這一點家長們都知道。關鍵是如何鼓勵,以什麼方式鼓勵,在什麼時候鼓勵。這些家長們未必都十分清楚。這裏有幾個誤區:第一,一味地強調物質鼓勵。小孩考好了,他提什麼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適當的鼓勵。有些家長機械地認爲,提倡鼓勵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麼樣,都是一樣的鼓勵。到最後,可能你的鼓勵對你自己而言都沒有什麼公吸引力。第三,從來不鼓勵。認爲嚴厲可以讓小孩更好的成長。

5. 給自由

一般地說,自由的空間更有利於個性特長的發揮。戴着鐐銬跳舞對小孩來說未免太過於嚴格了。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小孩,由於生理心理年齡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尤其是13-18歲的中學生)、更多的個人自主權。因此,家長除了不能一一代勞他的日常事務之外,更要學會尊重他的自我空間,給他一定的自由選擇、自由安排的時間和權力。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偷聽小孩的電話,盤問與小孩交往同學的情況,控制他學習的時間和學習內容,(比如晚上小孩學習時時不時地過去看他做什麼)等等。這些行爲,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小孩隱私的干涉、是對他的不尊重,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傷害小孩的自尊,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到這時,再來挽救恐怕就很麻煩了。

6. 作學生

好爲人師是人的共同特點。不僅大人有,小孩也有。過去我們總是以批評的眼光來看待好爲人師,其實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在我們對小孩的教育中,如果較好的運用人的這種好爲人師的思想,教育效果可能連我們都想不到。要提高小孩學習的積極性,方法是很多的。有時候降低一下我們家長的身份,做自己小孩的一名學生,其樂真是無窮呀!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3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了,作爲我們這些年輕的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其實也是一門課程。以前總覺得孩子長大一些就好了,現在才覺得“萬里長征”纔開始。下面就談談一學期來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點體會。

1、注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子女的責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擔,哪一位都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同時,父親和母親要爲對方承擔教育責任創造條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應單方獨攬“大權”;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力和諧互補的情況下,纔有可能全方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

2、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和品質,有利於增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多給孩子以欣賞的目光,就會看到孩子與衆不同的長處和優點,看到她的一點點進步,肯定她,堅持鼓勵她,耐心引導她,平和看待她,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她,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3、加強與班主任及老師的溝通和聯繫。主動向班主任介紹孩子的情況。比如我們在剛開學時就向班主任重點表明:孩子膽小、老實,請老師給予關照。之後,經常向班主任及老師瞭解情況,堅持每天看一看聯繫本、並簽字,將孩子的點點進步向班主任及老師彙報,這樣便於和班主任及時溝通。衡量一個老師的能力不單單是她的教學質量,更應該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順利成長,家長很重要,老師是關鍵。這一學期來,孩子進步很大,已經能自覺地積極主動舉手發言,發言的聲音也變得響亮了。孩子通過班主任及老師的培養,變得自信、開朗了,也在學校交了幾個朋友。在這方面,作爲家長感到十分欣慰。

4、注重與孩子日常交流,幫助孩子克服缺點。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讓她說同學的優缺點,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比如我們的女兒好犯粗心大意的毛病,總是把加法當減法,減法當加法。我們就設計一些作業,其中有許多粗心大意的錯誤,故意請她當“老師”批改。反覆訓練幾次,在這方面的錯誤明顯減少了。針對她吃飯慢的不良習慣,我們就想辦法培養她做事快的習慣,給她講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儘快做好了,纔有時間玩或學別的東西。

5、不要輕易對孩子發火。我們覺得,經常對孩子發火。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她已經習以爲常了,覺得你發火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二是會因爲她膽小而懼怕你,使她對你望而卻。如果經常發火,她就會報喜不報憂,家長就瞭解不到孩子的真實情況,這樣教育起來就會被動。教育孩子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能慢慢來。

6、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並培養她學會休息和調整。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和爭強好勝是孩子成長的三大要素。因爲一年級的'孩子都比較小,天性好玩,在這方面就要保證孩子有充裕的機動時間去玩和放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孩子每天要上六節課,非常辛苦,每天回家都很累。在這方面,作爲家長,一是爲她做好各種後勤服務工作,加強補充營養,幫她解乏;二是教她自己學會休息和調整。比如聽聽音樂,閉目養養神、輕鬆活動一會兒等等(當然,最好是學校每個星期三下午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家學習,藉此機會適當調整一下)。等疲憊過後馬上是一個智力的高峯,在這個時段內,再要求她完成作業和閱讀課外書籍。

家長如何教育和培養好自己的子女是當今社會的焦點問題。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最後上大學,都是人們談論的中心話題。父母們、祖輩們往往圍繞着某一個孩子來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這已是不足爲奇的事了。

時代變了,生活環境優越了,加上計劃生育,一家只有一個孩子,誰不呵護,誰不疼愛呢?這也無形地讓孩子們產生了自我優越感,哪怕有些家長並不嬌慣孩子,但社會這種現象也會影響到他們,孩子們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據這些現象分析,當今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下:娛樂的項目多了,對學習不敢興趣;生活的條件好了,不願多吃苦;疼愛的人多了,聽不進相反意見等等。因此,教育與培養子女是一件相當頭疼的事。在此,我簡單的談談我在這方面的成功與失敗所帶來的經驗與教訓,也給其它家長們一個參考資料。

一、相互溝通

教育和培養子女的問題不是很快就能說明白的,它需要一個相當艱難、複雜、漫長的階段,然後通過這個階段不斷地總結出經驗教訓,採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只要你一直不斷努力、不斷的付出心血與代價,正確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它就會有好的結果產生。

我並沒有刻意把孩子培養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關愛和教育並沒有省略。首先是學會相互溝通,學會如何培養父子之間的感情,學會如何跟他談心。不一定要談大道理,在這點上有的家長誤認爲把大道理講給孩子聽就會有好的收效,其實未見得!孩子生下來天真無邪,高興的事就愛聽,不高興的事就會引起反感,甚至對你產生隔閡,以致無法溝通。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認爲我的孩子如果喜歡我、貼近我甚至崇拜我了,這就獲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偶爾講點道理他聽不是不可以的,當然也不要得寸進尺,否則會全功盡棄。道理要講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捨棄。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後,自然要提出許多問題讓家長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長一定要認真解答,如果讓孩子失望了,他將越來越少提問,這時,隔閡開始產生,危機也就開始潛伏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參入一起,陪他玩。無論是玩什麼遊戲,在玩的過程當中尋找機會達到教育和培養的目的。過去我很少打球,爲了達到目的,我經常和孩子一起打足球、籃球、乒乓球等等。小孩與大人打球畢竟有一定差距,因此,當他快要失去信心時我常故意放他一馬;但當他開始得意時我又毫不手軟地擊敗他。他至少可以從中體會到勝利和失敗的滋味。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不講大道理,讓他親身體會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單純去滿足他的高興他會認爲勝利得來很容易;反過來老是讓他失敗他會失去競爭意識。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小小球場與人生這個大“球場”的道理是一致的,簡而言之,凡是孩子感興趣的,哪怕對他沒有明顯幫助的事情,千萬不能輕易反對,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如何“順風扯旗”。當然,大道理誰都會說,做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容易。我自己煩躁時也常顧不上了。

二、善於發現

教育與培養是彼此不能分割的兩個部分。因此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特長和興趣。我是一個很愛音樂的母親,很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和我一樣這麼喜歡音樂,因此從他五歲時我就讓他開始彈鋼琴。在彈琴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他的長處,他具有與衆不同的音樂天賦。看來要着重;培養,首先不能讓他對鋼琴產生厭倦,更不能按我的一廂情願去強求他。所以當他不想彈琴的時候我並不批評他,只是找機會對他講述一些有關音樂的趣聞與故事,這時,“引導”應該是主要手段,一旦他對某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就馬上抓住不放,對他進行鼓勵與讚揚。雖說他彈鋼琴的進度非常慢,主要原因是停止的時間過長,最長達到半年以上,但他從來沒有產生過厭煩情緒。這也是一種成功。以後,他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我敢肯定,目前音樂已成爲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了。

關於對孩子的興趣培養我沒少費心機,學鋼琴、打擊樂、羽毛球,包括語文、數學課外補習班等等,這些就省去不談罷了。

除了發現孩子的長處外,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膽小,不敢接觸人,特別是接觸老師,這是一個很致命的缺點。人的一生中主要是與人打交道,不然你就會孤立,引起性格反常。再說一個人再有本領,如果不與人接觸就施展不了你的本領,你也就成了廢品。因此我必須設法培養和鍛鍊他。所有能鍛鍊他的大小場合,我都盡最大的努力跟他做工作,讓他去經受鍛鍊。談到這個問題上我要感謝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他們爲我的孩子提供了不少機會,如“六一”兒童節的表演、班集體聯歡會表演,都沒少讓他參加。作爲家長更是盡心盡力,爲他借樂器、租車、搬東西、輔導等等,讓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鍛鍊。雖然不能與其他膽大的孩子比,但比起過去來大有進步。

其次,孩子在做數學作業時顯示出了邏輯思維的不足,因此我在輔導的過程中反對死記硬背,強調過程的思維,哪怕結果是錯誤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確,思考問題首先要合乎邏輯。在小學的中,幾乎每個假期我都對他進行了這方面的誘導。同樣,比他人不足,比自己卻大有提高。

當然,培養孩子不一定都是如此模式,要根據他的自身條件、個性、愛好,正卻作出各重不同的教育方式,這就是它餓複雜性。

三、正確對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但又都難免出現缺點與錯誤。如何對待孩子的每一點成績與每一個錯誤,是做家長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取得了成績應該表揚,犯了錯誤也應該批評,但表揚與批評的尺度很難把握。不鼓勵不批評是不行的,可鼓勵與批評過急了孩子的心態往往出現反常,究竟如何對待幾句話很難講清楚,我這裏只說說具體事例僅供參考。

有一陣子,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錯,每次作業幾乎都是A+,爲了鼓勵他,我們不僅讚揚了他,還買了很多他喜歡吃的、玩的、穿的,甚至還滿足了他提出稍過分的要求。結果期中考試令人很不滿意。通過這件事,我們逐漸學會了如何把握好分寸,該讚揚的還是要讚揚,但決不過分。

有一回我們無意發現他的作業本上有很多B,當時我很氣憤,但我冷靜一想,先別急躁,以免刺傷他的自尊心,效果相反。於是我很平靜地問他:“你的作業哪來那麼多的B呀,是不是又馬馬虎虎地做作業?”他作了一些解釋,儘管他的解釋明顯有點牽強,我也不必去揭穿,至少他知道自己是錯誤的,稍帶點指責也就算了,關鍵看他本人怎樣認識。我覺得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和學習過程,注重態度和過程最後必然會有好的成績。

可能有人認爲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鬆,其實不然,關鍵時該嚴厲的還得嚴厲。有一次我打聽到他們課外補習班連續三次被取消了,他卻撒謊說去上課,其實是打球去了。這次我毫不客氣,回家後我大發脾氣,惡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打球並不是壞事,主要針對他的撒謊方式。他很少見我發脾氣,因此覺得自己的錯誤可能犯得很大,有點害怕,我抓住這個機會,跟他談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他自然而然地都聽進去了,達那以後再也沒發現他犯類似的錯誤了。

總之,孩子有了一點成績家長不要過於高興;犯了錯誤也不要輕易發火,一方面要給孩子留有餘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錯時要抓住時機,理智地對他進行教育,具體如何正確對待還得看當時的情況而論。

四、尋找出路

提前給孩子指出將來的去向也會對孩子有一定幫助,讓孩子有一個奮鬥目標,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這方面我爲孩子作了很大的努力。

前面已經介紹過,孩子在音樂方面有特殊的天賦,因此必須把道理跟他說清楚,幹別的事恐怕不是你的所長,你會失敗的。比方說你愛好體育,這我不反對,但當你打算從事體育職業時,會有什麼結果你自己非常清楚。孩子也有自知之明,一提到此事他從不反駁,他深知大人指出的道路是正確的,這個目標是不會改變的,只是怎樣落實到行動上而已。

與普通的孩子相比起來,我的孩子每天要多做很多事情。利用每天中午、晚上和週末的時間練鋼琴、練打擊樂、學識譜、練視唱、聽音、記譜等等。雖說他感覺到壓太大,有時顯得很被動,但沒有找任何理由要求放鬆一點。其實我看在眼裏,同情在心裏,嚴厲依然掛在嘴邊。最後只能在週末的兩天中適當作一點調劑,帶他參加一點他所喜愛的活動,這樣他也不會感到那麼乏味了。

近兩年來,孩子在不影響學習成績的前提下,掌握了一定的一技之長,這是用他的勤奮換來的一技之長。換句話說,他是用現在的痛苦去換取將來的幸福,這個道理他早已明白。他曾經對別的孩子說:你現在少玩就是爲了將來能夠多玩。他這種意識的形成,家長肯定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大人的行爲確實會給子女造成極大影響。由此可見:教育與培養是我們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4

小時侯,我們對父母依附、崇拜、進入青春期後,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獨立行事,渴望從家長那裏拿到"解放證書",渴望父母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我們,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而在父母的眼裏,我們總是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生活經驗,沒有豐富的閱歷,卻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責怪我們越來越不服管教,越來越不懂事,而懷念我們小時侯的乖樣子.他們對我們的關愛之心沒有變,只是要求更加嚴格,免不了多叮囑幾句,在我們聽不進時,就覺得家長嘮叨、羅嗦。於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願.我們與父母的衝突,往往基於父母對我們的高期待、嚴要求。這種在我們看來有些苛求的"嚴",反映出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我們要理解、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 與父母發生衝突,如果以強硬的態度頂撞,以粗暴的舉止反抗,或者對他們不理不睬.冷淡相對,或者由對某事的分歧遷移到對父母本人的惡感,甚至採用極端的辦法來處理,都是錯誤的,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在家中,父母與我們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和代溝,對此不能否認,不能漠視,但也不能誇大.積極的做法是從中架起溝通的橋樑。溝通是雙方的事。我們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親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溝,與父母攜手同行。

爸爸媽媽,我會做一個好孩子,我會認真的做每件事情,我會好好的孝敬你們,只是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對我多一點的信任,給我多一些機會,有足夠的時間讓我證明給你們看,讓你們看看你們的孩子是多麼的精彩……

與孩子溝通心得體會5

最近在讀《怎樣和孩子溝通》這本書,細細品讀其書中內涵,讀《怎樣和孩子溝通》有感。

書如題名,主要圍繞着如何與孩子平等和氣的交流,其中介紹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書中不僅從文化角度上對親子關係進行深入而具體的闡述,而且從溝通的技術和內容上進行了詳細分解。無數多的事實證明,親子之間保持親密的的關係,是勝過許多教育的。

書中第一章就講到了尊重,可見與孩子互相尊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只有爲人父母的能夠尊重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瞭解孩子的與衆不同的想法。

其次便是懂得賞識孩子。“真笨,這都不會”“你看看別人,考多少分,你呢。”這些話無疑是刀,會無情地刺傷孩子的心。作爲家長,要看得到孩子的閃光點,能適當稱讚他,所有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樣,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而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讓孩子更有信心走接下來的坎坷路,讀後感《讀《怎樣和孩子溝通》有感》。

最後是身教重於言教。口說遠遠比不上一次親身行動,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爲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而我認爲最重要的無疑是無條件的信任自己的孩子,若父母與孩子之間連基本的信任都蕩然無存了的話,交流亦或是談心根本就是妄想。試想想,孩子一邊和你說着話,一邊懷疑父母會不會爲此輕視自己,擔心明天父母就會把自己的話轉說給別人聽。這樣的交流,又有何意義,只不過是掛着“談心”的虛名罷了。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孩子大了,自然有了他自己的思想,即使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聞所未聞,作爲家長父母,理應當相信自己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該做的事,這樣孩子纔會成爲更有做爲的人。

無論是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學生,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應該做到以上幾點。口說無憑,我只希望我在以後漫長的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能做到以上一點也好,哪怕是隻有一點,我們的教育也會更加成功。

  怎麼和孩子溝通

幾乎每個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我是誰?”“爲什麼我在這裏?”我們必須明白,孩子們也在試圖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還不成熟,但是有一種內在的力量驅動他們去探尋世界的奧祕和自身存在的原因。交談能夠給予孩子分享內心世界的機會,幫助他滿足這種心靈的渴求。

家裏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交流,你可以“解讀”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在生活點滴中,形成着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作爲父母,我們有義務去幫助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經驗,並聆聽他對於周遭世界的看法。

與孩子交談時的注意事項

第一,時間的準備。孩子們需要時間去整理思路,也可能需要一些細心的提示。當你沒有認真傾聽或者試圖敷衍時,他們會分辨出來。你必須真心願意花時間去陪他,聽聽他要說些什麼。交談時,請和你的孩子坐下來,看着他的眼睛,並不斷地用點頭或微笑給他迴應。

第二,要記住,孩子是在表達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你的。不要去糾正、說服孩子,或者轉變話題。孩子開始向你吐露內心深處的想法時,如果他們認爲你沒有在聽,那麼無論他們可能是多麼不成熟,都會關閉心門,不再和你分享。

第三,交談是雙向的,不應只讓孩子一個人滔滔不絕,而應該輪流分享。如果是你發起交談,你就要先分享心裏的真情實感,然後讓孩子分享他的想法。雙方都要有機會聆聽和傾訴。如果孩子想說的有很多,那就讓他多說一些,但你也必須說些什麼。再次提醒父母們,如果你只是假裝感興趣或胡亂編故事,你的孩子是會知道的,並且,這樣的談話也就毫無意義了。

怎樣和孩子交談

先要和你的孩子坐下來。如果你們從未一起分享過心裏話,那麼最好由父親或母親發起對話。給孩子講述一個你童年的故事,要講得聲情並茂,並且內容要與孩子的生活有關係。談論你小時候祖父母做的事情,你曾經去過的地方,你第一次吃的特別的食物,你第一次看見火車或飛機的經歷,你去上學的情形,你在夏日的作爲,你的家庭怎麼慶祝春節,等等。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調整分享的細節。例如,你分享了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的故事,然後問你的孩子,“你記得吃生日蛋糕的事情嗎?”如果他們第一次回憶的時候有點兒困難,用提問去幫助他們回憶,“你還記得我們準備了一個蛋糕慶祝你的生日嗎?那是個什麼樣的蛋糕呢?”如果孩子的思想從生日蛋糕跑到了當時收到的生日禮物或在場的人物,那你就要開始問有關這些事情的問題了。讓你的孩子來主導整個交談。你的提問不是審問,要親切柔和。

在交談中,只有在一種情況下,需要打斷孩子的講話,那就是孩子開始進行不切實際的幻想了。允許孩子繼續沉浸於幻想之中,就不再是和孩子交談了。想像和幻想是不同的,想像基於現實,而幻想則是基於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的虛構情節。例如,人不會變成狗,卡通形象永遠不會變成真人。

當孩子缺少有意義的交談

一個朋友帶着他四歲的兒子來我家裏玩。我丈夫發現這個小男孩需要些關注,就開始和他交談,“薩姆,你長大了想做什麼?老師、警察,還是醫生?”“醫生!”薩姆答到。

“噢,真的?”我丈夫說,“那你想做哪一種醫生呢?”他開始給他講解醫生的不同種類:兒科醫生、外科醫生、內科醫生,等等。“你想做哪一種醫生?”

薩姆想了一會兒答到:“我要做專門遞送大雞蛋盒子給不同家庭的醫生,當他們打開那個雞蛋盒子的時候,盒子就爆炸了!”

我丈夫停下來,試圖去理解他所說的,但是沒有結果。“你想遞送會爆炸的雞蛋盒?但是,醫生是不做這些事情的。”薩姆接着解釋,他在一個卡通片裏看到一個醫生做這樣的事情。薩姆是在想像還是幻想?毋庸置疑,他是在幻想。醫生是不會遞送會爆炸的雞蛋盒子的,醫生治病救人。薩姆可能花了大量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而非真實地與人交談。

交談要有實質

孩子需要時間和他人,尤其是和父母,分享他們的想法。交談不只是圍繞基本需求,如食物、水和睡眠等;交談也不是他們告訴你想玩玩具時,你給他們拿出玩具,讓他們自己玩。交談是讓他們能夠分享內心的想法;交談是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交談是愛孩子,給孩子時間去表達自我、分享感悟;交談是加深關係。開始和你的孩子進行有意義的交談吧,你將看到親子關係的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