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牡丹亭》讀書心得(通用5篇)

《牡丹亭》讀書心得(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牡丹亭》讀書心得(通用5篇)

《牡丹亭》讀書心得(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心得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牡丹亭》讀書心得(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牡丹亭》讀書心得1

讀《牡丹亭》留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牡丹亭》是我國四大戲曲之一,對其後世的文學作品有深遠的影響,如《紅樓夢》。《牡丹亭》是其作者湯顯祖在遭遇困頓後所作,而湯顯祖人生的不幸卻是中國文學史的大幸,也是我們普通讀者的大幸。這可能也是一種“缺憾產生美”吧!

我認爲,本書中的文字美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峯,讀書時,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個接一個涌入眼簾,讓人應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當然純粹的文字堆疊是不能打動人的,那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沒有內涵的。真正優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礎之上,要敘述一段情,要描寫一片景,而本書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寫,而是有所表現的,空說無憑,簡單的看一看“閨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閨塾”這出完全是用輕鬆的語氣來表現的,讓人忍俊不禁,這也正是文字運用的高超之處,美之處。書中的陳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麗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現無遺。也許有人會問“杜麗娘如何表現叛逆的?"文中杜麗娘與春香形成鮮明對比,一個靜,一個動,似乎杜麗娘並未叛逆,然而書中的杜麗娘確是處處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爲,有一處更是表現了杜麗娘對陳最良迂腐的不滿“師傅,依註解書,學生自會”,表面好像很禮貌,實際一個“自”字深切地表現了這一感情。有關文字美更有“遊園”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寫,美得驚豔,表達出杜麗娘的內心,同時與讀者發生共鳴,這些都令讀者獲益匪淺。

本書的故事情節也是極美的,美得就像一個夢。而本書之所以向高潮發展,正是因爲兩位主人公做的兩個夢,柳夢梅夢見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着一位佳人。杜麗娘從花園回房昏昏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支垂柳前來求愛。從此一段穿越時空的精神愛戀在兩個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間發生了。這種情節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僅叫人拍案叫絕。而書中杜麗娘夢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復生,最終經歷曲折與柳夢梅結爲夫妻,更稱得上是一段傳奇,用《紅樓夢》中的一句話來說“真是難爲了他怎麼想得出來?”同時書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處——柳夢梅。“柳”象徵着男主人公,“梅”則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夢梅還是梅夢柳,他們皆由一個夢所牽引,因此這個名字正好符合書中的整體情節。

最後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愛的,難道說迂腐的陳最良也是美的嗎?說陳最良迂腐,的確如此,但這只是一個片面,他在本文後段,卻也做了救國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個英雄,因此說他也是美的。再以“閨塾”爲例詳細地分析杜麗娘和春香的個性美。不難發現這出中杜麗娘的語言遠不及春香的搶眼,這也剛好以春香的口吻側面表現了杜麗娘的個性。春香說“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內關着個斑鳩兒,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對《詩經》無心的歪解,說杜麗娘講衙內的斑鳩放飛,側面表現了杜麗娘對自由的嚮往。因此說杜麗娘嚮往自由和對青春的覺醒並不是從遊園開始,而是早已有之,遊園只是一個導火索。再有陳最良說“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春香則說“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春香纔不管別人怎麼讀書,她只關心小動物的生死,這也表現了春香的可愛無邪和對小姐杜麗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書中處處都是美的,每一齣戲都可以拿來單獨賞析,“遊園”一出中寫杜麗娘感嘆韶光易逝,對此讀者都應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詞“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因此作下文以記之。

碧杆託粉丹,冰清玉潔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憐心拆數瓣,玉骨冰肌,白鷺欲魂斷。金屋藏,裙襬翻,玉殞香消散;銀光閃,紅淚流,只爲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頭髮亂。

斷井殘垣看遍,徒嘆得這韶光賤。曾經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樹。往昔不復,與吾歸者知何處?傷心處,淚如注,難覓歸途;嘆息間,愁似霧,迷離前路。孤獨不苦,苦無孤獨。但求化身破廟,留你片刻的駐足,風吹日曬受盡皆不顧;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將你守護,奼紫嫣紅開遍,我不羨慕。

  《牡丹亭》讀書心得2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巔峯之作。此劇通過對杜麗娘和柳夢梅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的展示,表達了飽受封建教條束縛的人們突破封建思想與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與解放的朦朧願望。

從劇情上來看,《牡丹亭》表達的是一個“古老”的主題,那就是愛情與現實的矛盾。不過在此劇中,它所反映的現實具有特殊的意義,即是爲明代統治階所極力倡導的宋明理學中的思想枷鎖和封建禮教制度。杜麗娘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是一種天性,儘管她身居閨閣,但仍會不自覺地產生強烈的思春情愫,並最終獲得了自己的愛情。此劇的意義就在於用形象化的說法肯定了人之愛的合理性,並對理學枷鎖和禮教制度提出了批判,並特別突出了人之情與教之禮之間的衝突,表現出了理學枷鎖和禮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從思想性上來看,《牡丹亭》一劇表現出了以往戲劇所無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會特徵,它不再侷限於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範疇之內,而是明確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口號。所以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爲愛而生,也可以爲愛而死,這便賦予了愛情不可戰勝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劇中的杜麗娘才成爲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奪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當時社會男女道求愛情的結果,同時也是當時社會青年男女擺脫理學、禮教束縛的方式。

從藝術特色上來看,《牡丹亭》表現出了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徵,它通過“因夢而死”、“死而復生”的誇張情節表現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杜麗娘因讀《詩經》中的愛情篇章,而激發了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但是在現實的環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作者虛構情節,讓她在夢中或以魂遊的方式實現了這一切。比如她耳聽母親的嘮叨,卻在夢中幽會柳夢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訴衷腸,並打動了鬼差讓她尋情郎,但在還魂之後,他的父親卻竭力阻撓她與柳夢梅的結合。作者通過現實與虛幻的強烈對比,突出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反映了封建社會女性對自由幸福的嚮往。

《牡丹亭》全劇多用抒情手法表現人物情感,所以品讀此劇更如品讀一首首抒情詩。儘管以詩入戲的手法在我國戲曲中由來已久,但《牡丹亭》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爲突出。此外,劇中的賓白也饒有趣味,不僅有着北曲的潑辣沉重,同時也有着南詞的清雋秀麗。劇中男女主人公傾訴情愫多用南詞,而描寫鬥爭、鬼怪則常用北曲。

《牡丹亭》辭藻奢華、浪漫馳騁,但也未能從本質上跳出“發乎情、止乎禮”的傳統。尤其是杜麗娘還魂之後的情節,更是遵理從禮,沒有表現出徹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總體而言,它敢於對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導自由、解放,有着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我國戲劇史上佔據着先行者的地位。

  《牡丹亭》讀書心得3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是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也是他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向柳生說出原委,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後,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纔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孃的情思,她並不認爲這是宣傳什麼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爲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裏後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說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慾,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僞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爲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爲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後花園一夢之後,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麼真愛了。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鍾情的機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麼爲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在古代,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就躲在自己的閨房中繡花練琴作畫。在出嫁之前見到的男人估計也就他父親,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麼偶然間突然見到一個與她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後風度翩翩的男子,有幾個能不一見傾心的。而嚴酷的教條根本不允許這種私訂終身的事情發生。但往往物極必發,越加以束縛,就越能激發人性去挑戰。就說今天,男女平等,見到異性的機會多了,社會也開明瞭,很多人都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怎會有那麼多拋棄家庭而私奔的悲劇呢。

所以說到底,就是封建禮教無情的壓抑了人性,造就了無數悲劇的產生。

再有的感觸就是杜麗娘的真情了。雖然僅僅是一夢之緣。但也無法澆滅心中那被烈火燃燒的情思。天逝之後,她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見到了柳夢梅。而衝破這些困難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堅定的毅力。都說愛情是有期限的。而麗娘當了三年的鬼魂,卻仍然對夢梅念念不忘,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圓夢。而現今又有多少異地情侶因忍受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選擇分手,成爲陌路人。我想說的是在今天我們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同時,請不要輕易放手,愛情總是需要堅持的。

  《牡丹亭》讀書心得4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裏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爲它的背後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裏,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着勇敢,敢於爲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爲自由,爲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爲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讀書心得5

倘若要感受真摯浪漫的愛情,那必然要品讀牡丹亭這部作品了。它於1598年創作,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細膩華美的語句和主人公之間美好執着的感情讓人沉迷其中,感嘆萬千。其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足見其成就之高,並且流傳於後世,特別是當中的經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膾炙人口,讓人津津樂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她遊園的時候觸景生情,回來後在睡夢中與男主人公書生柳夢梅在牡丹亭幽會,從此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其埋葬的墓地建爲梅花觀。書生柳夢梅機緣巧合借宿觀中,偶然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才驚覺這就是自己在夢中夢見與自己牡丹亭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的魂魄向書生說明原委,於是柳夢梅掘開墳墓,杜麗娘得以起死回生。倆人結爲夫婦,相伴前往臨安。後來雖然兩人遇到重重困難險阻,但他們克服難關,感情堅定,得到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

讀完此文,我不僅爲他們感情得以圓滿而欣慰,同時特別欽佩杜麗娘追求真愛的勇氣。

她爲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捨身忘死的鬥爭,反映了女子對愛情的嚮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義與價值。我們知道,杜麗娘所處的正是封建思想嚴重的家庭,父親希望杜麗娘成爲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賢妻良母,遵守相應的道德規範,一切都被人爲的教條所束縛,沒有思想的自由,與世隔絕,壓抑自己的心願。確實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權社會裏個性無法解放,只能將失去自由的苦悶與抑鬱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還是可悲。但杜麗娘則不同,即使周圍佈滿了封建的枷鎖,她仍然頑強的抵抗,特別是在夢中與書生幽會的心理願望就反應她渴望自由的強烈訴求,最後寧願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愛情,值得人們歌頌。也正是她堅持的精神和執着的態度,才讓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礙,最終獲得她想要的幸福。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們思想的摧殘,鼓勵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強的時代魅力。

不得不說,這動人心絃的愛情故事與湯顯祖華美的詞藻是分不開的,我尤其喜歡裏面的幾句經典話語。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愛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隨,情之所至,刻骨銘心。爲愛情飛蛾撲火,即使可能沒有好的結局也要奮勇一搏,這纔是人間的真情。

牡丹亭用圓滿的大結局激勵着無數真愛的人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愛情就是這般奇妙,又這般動人心魄。也許愛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許多不爲人知的因素阻撓着我們,但如果我們有着杜麗娘這般不畏生死,堅強勇敢的決心,那麼有情人終將突破阻礙,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