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責任決定成敗學習心得體會

責任決定成敗學習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第一個命題:責任築就人格

責任決定成敗學習心得體會

一、“人是什麼?”

我們生活着的每一個人,先是自然個體,再是社會個體,然後達到個人自律化。所謂的自然個體說的是人的物質性存在,講人的生物性,本能性,自然性;社會個體,是指個體的一定的社會共同性、羣體性(集團性)的人格化,講人的社會化和社會規定性。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人是最高形式的自然存在。但,人的本質屬性,不是他的生物性,而是人的社會性。

“人沒有對象就不存在,……這個與主體有本質的必然聯繫的對象,都不是別的什麼,就是這個主體的固有而又客觀的本質。……對象是人的顯示出來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客觀的我。”(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

馬克思這樣揭示人的本質:一切現實存在的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生產關係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正是這種關係以及由它決定的各種社會關係決定了人的本質。

個體在社會化自律化過程中,“需要有一種雙重的技能:一爲給予的技能,即把別人作爲自由生物而加以影響的技能,一爲獲得的技能,即從別人對我們的影響中獲得最大益處的技能。”(費希特語)

爲了成爲個人,人應該有能力、勇氣和本領選擇自己的道路並通過對自我的改造,抑制和消滅我們的理性和主動性在覺醒以前產生的固有錯誤意向,通過努力獲得和提高技能,以實現我們的社會存在價值。

這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基本認識。

二、“人能成爲什麼?”

1、影響人成長的主客觀因素

“人能成爲什麼?”中的“人”應該是一個生活中具體的人。我認爲:一個人之所以成爲他自己,由以下因素促成:

一是客觀因素,如自然因素,社會文化因素,遺傳因素即天賦等。這些因素都是我們不容選擇的,非人力所能爲。我不能選擇生身父母和家庭環境,不能選擇我出生地域、社會環境和早期教育。正是給予這樣的考慮,有人說:“一切人的命運都形成於偶然,都取決於周圍人的命運。……” 人與人這種起點上的不同,要麼由地域性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造成,要麼由家族血緣造成。

二是主觀因素,如意志、態度、情緒、價值觀以及後續教育和學識。這是我們可以自我選擇並決定的。不論人生的起點如何,人都要爲改變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做出努力和付出代價,從而創造出自己幸福生活併爲社會增添福址。人常說,“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一切都是自爲的”,講的就是人的主觀作用。

2、人的社會化的關鍵時期

有人說:“我思考青春猶如思考雜技場,我思考成年猶如思考角鬥場。”可見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承擔着怎樣社會責任和競爭壓力。

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做過研究和分析,由青年期向成年期過渡,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伴有個人認定感的定型和鞏固,而從幻想的生活過渡到實際的生活,總要產生一定的心理困難。

這是人生心理危機時期。這裏需要對這一關鍵時期做一說明,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

黑格爾早就對這種困難作過十分生動的描述,他說:“青年人在此以前只注意一般的對象,只爲自己工作,現在他正在變成男子漢,他必須進入實際生活,爲別人做事,並且注意小事。儘管這一切都在常理之中,但開始做這些瑣碎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畢竟是件痛苦的事,而且因爲不能立竿見影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很可能害上懷疑病。” “這種懷疑病——無論在許多人身上是多麼微不足道——幾乎沒有人能逃得過去。一個人遇到這事越遲,懷疑病症也就越嚴重。天性軟弱的人可能被這種病症拖累終生。人處於這種狀態時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主觀態度,無法克服自己對現實的憎惡,因而處於相對無能狀態,而相對無能有可能變成真的無能。”

由於不能承擔這些具體的責任,看不慣一切,似乎成了有些人逃避自我的方式之一。他們試圖恢復過去有過的自由散漫生活,甩掉已承擔的義務包袱,看不到自身潛伏着的創造能力。要想放下肩上昔日生活的重擔,就不應該向後看,而必須向前看,——瞻望未知境界,對自己以及他人承擔新的責任。

3、人只有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才能完善自己

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擔責任。

①要談責任,先談自由

人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但人們日常口頭上的自由,它的意義是:是不受約束,不受限制。而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就是把人認識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自覺地運用到實踐中去。自由的前提是必須遵從自然規律、生命規律、社會規律。看來絕對的“自由”是不成立的。

自由和責任總是互爲前提的。哲學家中有人把“自由” 反面定義和正面定義加以區別。他們認爲,反面定義是指人想要儘可能地擺脫束縛着人的生命活動的外部框框和限制。對於這種意義上的自由的需要,是一切生物都在某種程度上普遍具有的。第二種定義是人所專有的,它依靠旨在實現生活目標和原則的自覺的社會道德積極性,爲實現這些目標和原則,個人感到自己本人是有責任的。這些目標和原則不是使自己和別人分開,而是使自己和別人聯繫在一起。也有詩人用詩句形象化地表現了這一點:

我明白了,

做一個自由的人意味着什麼。

我弄清楚了這種難於弄清的感情,

世界上最屬於個人的感情之一。

你知道嗎,什麼是做一個自由的人?

那就是,對一切都要負責任!

“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馬克思和恩克斯)

②再談責任

責任,指社會個體分內應做的事。正是這樣的“責任”從完成某種社會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說明人格。何謂“人格”,人的能作爲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的資格。

如果“有權利就有責任”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反過來說“有責任就有權利”也是正確的。

人的責任的大小,如果是由個體的道德力量和個人的盡其所能的義務限度決定的,那麼,首先是由他的責任感決定的。所以,放棄責任等於放棄自由和向外部力量投降。在責任面前“如果我爲了替自己辯護,把自己的不幸解釋爲命運不好,那我就使自己屈從於厄運。如果我把不幸歸罪於變化,我便使自己屈從於變化。但如果我自己承擔一切責任,我就以此捍衛了自己作爲人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有的人總是傾向於把自己不好的行爲歸因於外部環境,而把別人的不好行爲歸因於內心動機,結果自己的責任便減輕了,別人的責任便增加了。

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的賢哲一致認爲:“真正的存在”,他要求生活與自然規律、社會智慧和普遍原則的規律協調一致。企圖固守自己渺小的經驗的“自我”的人,必然感到孤獨和一事無成。

爲了成爲個人,人應該有能力、勇氣和本領選擇自己的道路並承擔責任。

三、責任決定成敗

1、責任勝於能力

有一位偉人曾說:“人生所有的履歷都必須排在勇於負責之後。”看來責任是多麼受人推崇。

然而,在現實生活以及工作中,責任經常被忽視,人們總是片面地強調能力。

一個員工能力強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願意付出,他就不能爲所在事業創造更多價值。而一個願意爲事業全身心付出的員工,即使能力稍遜一籌,也能夠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來。這就是人們常常說的“用b級人才辦a級事情”,“用a級人才卻辦不成b級事情”。一個人是不是人才固然很關鍵,但最關鍵的還在於這個人才是不是一個對一定的社會組織來講真正意義上負責任員工。

當然,責任勝於能力,並不是對能力的否定。一個只有責任感而無能力的人,是無用之人。而責任需要用業績來證明,業績是靠能力去創造的。

2、責任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能力”的:能勝任某項工作的主觀條件。這種主觀條件除了天資、天賦以外,還包括情緒、態度、意志和後天習得觀察力、記憶力、思維方式等個性心理特徵。人的各種能力是在素質基礎上,在後天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習慣”也應屬於主觀條件範疇。一個員工形成了敬業習慣是其人生成功的基本條件。有了責任心,主觀條件都可以充分調動起來,潛能可以更充分地開發出來。反之,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天賦,如果生活目標、工作態度、自我控制能力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不僅難於創造一流業績,更有甚者還會形成天賦優勢上的蛻化,從而一事無成。

3、能力永遠由責任承載

一個人如果有能力承擔更多的責任,而慶幸自己只承擔了一份,那麼,他首先是一個不願意多承擔責任的人;他拒絕讓自己的能力有更大的進步,甚至是對自己有所超越;他放棄了能夠承擔更多責任的義務,在一定程度上等於放棄了自己。因爲,一個人的能力永遠由責任承載着,也因責任而得到發展。這個人與成功的距離不但不會接近,反而會一天天拉遠。

4、承擔責任,充分釋放人生潛力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工作,也沒有不需承擔責任的人。相反,一個人的職位越高,肩負的責任也就越重。不要害怕承擔責任,要下決心,你一定可以承擔任何正常職業生涯中的責任。

世界上,最容易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自己眼前的責任,認爲等到以後準備好了、條件成熟了再去承擔纔好。在需要你承擔較大責任的時候,馬上就去承擔它,這就是最好的準備。如果不習慣這樣做,即使等到條件成熟了以後,你也不可能承擔起重大的責任,也不可能做好任何重要的事情。

5、盡職盡責,讓責任成爲習慣

工作需要自動自發,工作就是要付出努力。工作不僅僅是我們爲了謀生才做的事,而是成就社會個體存在的意義和精神的需要。工作自動自發的員工,會勇於負責,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創造性開展工作的積極願望。他們不會象機器一樣,別人吩咐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而不自動自發的員工,則墨守成規,害怕犯錯誤,他們會告訴自己,上級沒有讓我做的事,我又何必插手呢?又沒有額外的獎勵!這兩種不同的想法,會明顯導致不同的工作表現。

勤奮刻苦是一所高貴的學校,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須進入其中,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這所學校裏,你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技能、獨立精神和堅忍不拔的習慣。

世界上到處是一些看來就要成功的人,但他們並沒有成功。原因在於:他們希望到達輝煌的顛峯,但不希望越過那些艱難的階梯;他們希望贏得勝利,但不希望參加真刀實槍的戰鬥;他們希望一切都能一帆風順,而不願意遭遇任何阻力。

6、責任體現在細節中

做大事不拘小節,固然是一種處事態度,但往往也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做事認真仔細,才能把事做得盡善盡美。

每一個人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小事構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對工作中的小事敷衍應付或忽視責任。所有的成功者,他們與他人都做着同樣簡單的小事,惟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從不認爲他們所做的事是小事!工作無小事,認真對待每一件就算做大事,持之以恆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平凡,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崗位,就是做了最好的貢獻。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7、“沒有任何藉口”

責任感是人走向社會的關鍵品質,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重要資本。“拒絕藉口”應該成爲所有集體和個人奉行的行爲準則。集體中的每一個員工應想盡辦法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爲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任何藉口,包括那些看似合理的藉口。集體中的員工應該懂得:工作中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失敗是沒有任何藉口的,人生也沒有任何藉口。

第二個命題:心態決定命運

一、何爲“心態”?

心態就是性格加態度。

性格是一個人獨特而穩定的個性特徵,它表現一個人對現實的心理認知和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爲方式。

態度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往往伴隨着自我心理判斷,影響着人們是否進行價值判斷並採取積極的或消極的對應措施,影響着這種行爲的強度和程度。

我們不難看出,心態成爲影響人行爲的根本性因素,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發展上的趨勢。心態如何決定着人們的命運如何。

二、何爲“命運”

談起“命運”,宿命論者認爲:人間吉凶、禍富、貴賤等命運,具有神祕地無可奈何的某種必然。

馬克思認爲:人的發展既有必然性,有具有偶然性。必然性是由人自身內部的根本原因引起的這樣一種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具有不可避免性、“一定如此”性;偶然性是由人外部原因或自身非根本原因引起的,這種發展趨勢可能出現,可能不出現,可能這樣出現,可能那樣出現。必然性決定發展的方向和前途,偶然性加速和延緩發展進程。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這一認識肯定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己的能動性。人可以創造條件對必然的趨勢加以影響,對偶然因素加以控制和創造,使情態朝着有利的方向轉化,從而掌握自己的命運。

三、心態決定一切

人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性,也具有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包括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在這種認識和改造過程上,人的心態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如何保持良好心態,消除或轉化不良心態呢?

1、給自己一個比較準確的定位很重要

個人能力的發揮與個人心態呈現一種強相關關係。

能力發揮得好心態必然也好,心態好已有的能力也必然發揮好;反之亦然。

但是,人的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的自我能力評價和工作中自我目標定位,這兩方面的主觀認識,與其客觀的實際能力是會有一定差距的。——這種心理定位與客觀實際的差距對每個人的人生都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自我定位過高,容易自負,產生浮躁,認爲大材小用,就會心存怨氣,始終處在一種不愉快的狀態下,不能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長期以往,負面感情積累多多,必然會形成自負向自卑方面的轉化。這種定位過高的主觀傾向對人今後的發展非常不利,這在前面已作過說明,我們把它叫做“人生危機時期”。如果不加強自我認識,不進行有效調整,會影響終生。

自己定位過低,雖然不如前者令人擔憂——因爲人往往會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埋頭苦幹,積累成功的感覺,從而找回真正的自我,但是由於缺乏自信心,容易產生自卑感,長時間處於低迷狀態,事業啓動緩慢。

自己定位與客觀實際能力相應,這種一種心理狀態是最能發揮個人才能的心態,也是令人令己滿意的心態。具備了這種良好的、平和的心態,不僅容易認識自己,給自己確立一個合理的具體明確的目標,而且在這樣的一個目標的鞭策下,總在一種努力奮鬥、安心滿意的心態下工作。具有了這樣的心態,事業大都能夠進入良性循環:當取得了成功後,往往再去爭取一個同樣明確具體、符合實際的目標。奮鬥、成功,再奮鬥、再成功……這種人在社會中的比例不大,但卻分佈在高能力人羣中。由於他們具有客觀地把握自我定位的良好心態,使得他們成爲社會組織、社會生產中最爲寶貴的人力資源。

目前社會上對自己能力高估的人是普遍存在的。面對這種情況,一個集體就需要倡導憂患意識,引導員工進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多看自己的不足,多看別人的優點,找準真正的自我。但是,有些人你是永遠無法把他從自我的高定位上拉下來的,他們往往要被時代所淘汰。

2、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自信不是自負,它們在自我心理定位上可以加以區分。與金錢、勢力、出身和親友相比,自信是更有力量的東西,是人們從事任何事都最可靠的資本。而僅僅有自信心還是不夠的,應該使自信心變得更堅強,那麼即使遇着挫折,也能不屈不撓,不斷進取,決不會遇到困難就退縮。

一個人的成功,決不能超出他自信所能達到的高度。

有相當一些人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如果在某一方面缺少特殊的才能,他就不再努力,認爲努力也是枉然。但是,仍有許多人,他們在最初的時候其實與常人無異,也沒有特殊才能,最終卻成功了。這是因爲他們的自信要高過一般人,並能以自信作支柱去努力奮鬥,獲得成功。

一個人如果不親自試驗,那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身體裏究竟潛藏着多少才能與力量。造化給予我們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潛藏在我們腦海裏的,使每一個人都具有宏韜偉略。

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立自助的獨立生活,但實際生活中,只有少數人可以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助的生活。

外界的扶助,如出身、親友的扶助,有時或許是一種幸福,但更多的時候情況恰恰相反。依賴他人,追隨他人,讓人家去思想、策劃、工作,自然要比自己去思想、策劃、工作要容易的多,也愜意得多。所以,一個人一旦有了依賴的觀念,就會喪失勤奮努力的精神,就會違揹人自主能動、追求自由的天性,從而失去內心真正的幸福。

因此,人生最大的損失,除了喪失人格以外,就要數失掉自信心了。

3、忍耐力便是持之以恆

憑藉無堅不摧的忍耐力而做成的事業是神奇的。

當一切的才能的較量宣告失敗,一切可依託的外在人際因素不再起任何作用,忍耐力卻仍然堅守着陣地,依靠忍耐力,終將克服許多困難,甚至最後還會做成許多原本已經失望的事情。“鐵杵磨成針”、“龜兔賽跑”決不僅僅是個寓言和童話。

許多人最終都沒有成功,不是因爲他們的能力不夠、誠心不足或是沒有對成功的熱望,而是因爲他們缺乏堅強的決心。這種人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做起事來也是東拼西湊、草草了事。他們時而對現狀心滿意足,時而又非常不滿。對於這種人所做的事情,別人肯定不敢擔保,就連他自己也常常毫無把握。

4、保持良好的心態是心理的潤滑劑

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能受到關於“爲人態度”教育,那他長大成人後很自然地就會擁有良好的態度。可見童年這方面教育和培養多麼重要。

擁有優秀的品格和良好態度的人,將來一定很容易獲得成功,而在成就大業的道路上,他良好的態度將成爲最大的資本。許多人就是因爲缺乏良好的教養,在待人接物上養成了自大、自負、蠻橫、粗陋以及生硬的態度。如果這種人還沒有自知之明,不加以改善,那前途必定是一片灰暗,做起事來也不會順利,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大的成就。如果說社會關係是一部機器,那麼,良好的態度就是這部機器中的潤滑油。

5、跌倒了就要快速爬起來

偉大的心理學家艾德勒,窮其一生研究人類及其潛能,他曾經宣稱,他發現人類最不可思異的一種特性,就是“人具有反敗爲勝的力量”。

哲學家尼采認爲傑出的人,“不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並且熱愛這種挑戰”。

有一則北歐寓言中說過,冰冷的北極風造就了維京人。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人們會因爲舒適的生活和沒有任何困難而覺得快樂呢?正相反,自憐的人即使舒舒服服地靠在沙發上,也不會停止自憐自嘆。反倒是那些不計環境優劣的人常常感覺快樂,他們對自己承擔的責任勇於擔當,也從不逃避。

人具有勇於接受挑戰並感到快樂的天性,分析起來理由有兩個:一是,我們可能成功。二是,即使不能成功,這種努力本身已經迫使我們向前看,而不是隻會悔恨,它會驅除消極思想,代之以積極的看法。它激發了我們的創造力,促使我們忙碌,使我們沒有時間和心情,去憂傷過去的事情。

人生最重要的不只是運用自己所擁有的,因爲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真正重大的課題是如何從你的損失或失敗中獲益,這需要真正的智慧。

6、懂得滿足,便會快樂

滿足是一種心態,你的心態是爲你所有的、完全受你控制的一種東西。

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你都要嘗試着找到你工作中令你滿意的地方。

如果你可以選擇職業,甚或是職業中的某一專業,對這些事又有天然的才能和愛好,那你就很容易從中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地方。

而當你接受一項自己並不喜愛的工作時,那你可能要經受心理和情緒上的挫折。但如果你能夠運用積極的心態,能夠受到激勵去獲得經驗,這樣會使你的工作變得很熟練,最終能夠緩解並最終戰勝這種挫折。

人們勵志自助的三個重要原則:

第一,用自我激勵的警句,控制自己的心態。

第二,確立目標比沒有目標更能使自己容易認識那些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的事物。如果你具有積極的心態,把目標定的愈高,成就也就愈大。

第三,想要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都必須懂得那些事情的發展規律,並瞭解如何運用這些規律,而且有必要定期從事建設性的思考、研究、學習和計劃。

工作是否有令人滿意之處,與所做的工作種類是無關的。如果你想要愉快和滿意的心情,那就得控制你的心態,把消極心態翻轉到積極心態的那一面,這樣你就能找到一些方法和方式來創造幸福。

最後一句話:人愈能理性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就愈能認清職業性質和責任、牢牢地把握自己、牢牢地抓住機遇。這是我們做人的前提,也是我們事業順心、造就業績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