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營造有趣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範文大綱

營造有趣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1K 次

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認爲,教學有效性的實施主要是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得到無限的發展。餘教授認爲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包括以下三重意蘊:

營造有趣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1、有效果:學業成績提高;

2、有效用: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3、有效率:即教學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較高。(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教學投入)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是關鍵。下面我就針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談談幾點思考。

一、認真研讀教材,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學專家和一些優秀教師的智慧結晶,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藍本。它總體上遵循了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比較好的展現了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順序,呈現了數學知識應有的邏輯順序。但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靜態、有限的,而學生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卻是動態的、靈活多樣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教師們手中的教材也在不斷地更新,像張天孝老師主編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數學讀本”,更是將“跳躍性大、分散性廣、開放型多”等特點集於教材一身。而這些特點與數學知識本身具有的“系統性、連貫性、規範化”所產生的種種矛盾以及教材中大量的“留白、空白”所產生的問題更是令我們教師措手不及,所以我認爲認真解讀教材,正確把握教材,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

1、教師應提高教材研讀的深度。

前不久,學校開展了一次小規模的數學教研活動,其中有一位年輕的數學教師執教的是六年級的 “雞兔同籠”。教學過程如下:

一、介紹《孫子算經》引出課題:雞兔同籠。

二、出示例題:雞兔同籠,共有頭8個,共有腿26條,問雞兔各有幾隻?讓學生分4人小組討論解決。(此過程大約7~8分鐘)

三、教師巡視,請4個有代表性的同學到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教師對4種方法逐一進行講解。(此過程大約15~18分鐘)

四、鞏固練習:兩題“雞兔同籠”類型的應用題。

在聽這位教師上課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下面幾個問題:(1)“雞兔同籠”還是當年的'“雞兔同籠”嗎?十多年前的數學教材,很少涉及像“雞兔同籠”這類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和學生還會感到陌生、新鮮。但是由於近年來教材的不斷改進,在三、四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就安排了此類問題,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學習途徑的多樣化,“雞兔同籠”已不是一個新問題,更別說是六年級的學生。課後我對另一個班級六(6)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大概有90%的學生聽說過這類問題,50%的學生會用其中的一種方法解決,30%的學生會用三種甚至更多的方法解決。面對這樣的現實狀況,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是否滿足這些學生的需求?教師解讀教材,把握教學起點體現在哪裏呢?(2)40分鐘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哪裏?是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還是課前課後一個樣?僅僅是浪費了40分鐘時間,僅僅是上了一節數學課而已?

2、教師應提高教材研讀的廣度。

作爲一名稱數學教師,應該儘量瞭解數學知識的體系,這樣才能瞻前顧後,避免“腳滑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的情況發生。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讓學生強化記憶,機械練習,只關注了學習的效果,而疏於挖掘知識形成的背景及內涵,忽視學習方法和數學思想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浙教版《新數學》三年級上冊的“認識毫米與分米”時,教材僅僅安排了兩節課的時間來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而在第三課時中,教材就出現了大量單位間轉換的練習,

如:2米=( )毫米 7千米90米=( )米 12釐米=( )分米( )釐米

300毫米=( )分米 4釐米5毫米=( )毫米 4050毫米=( )米( )毫米

雖然在二年級的時候,學生已初步學習了一些基本單位間的互化,但那時學生僅僅是靠機械記憶一些單位間的關係來進行換算,而並非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單位之間換算的方法。所以,在解讀三年級的“認識毫米與分米”時,我重新安排了教學的內容。

第一課時:認識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

第二課時:認識千米,研究長度單位的關係,用圖表示:

×1000 ×10 ×10 ×10

千米 米 分米 釐米 毫米

根據這張關係圖,讓學生計算並掌握常用單位間的關係:

(畫圖梳理的方法不僅可以用在長度單位的換算上,而且還可以用在梳理其他單位的換算上,如質量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單位等等。)

第三課時;單名數間的相互換算。如:2米=( )毫米 300毫米=( )分米等,通過具體的例子,得到轉換方法:

×進率 ÷進率

大單位 小單位 小單位 大單位。

第四課時:單名數與複名數間的換算,如4050毫米=( )米( )毫米

4釐米5毫米=( )毫米等。

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給學生的不是單純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