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觀看《貞觀之治》的個人心得體會大綱

觀看《貞觀之治》的個人心得體會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貞觀長歌》在充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形象藝術地再現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後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歷史。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大唐王朝的最高統治地位,成爲唐朝第二代皇帝。當時,位於北方草原強大的阿史那部首領頡利一直窺視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甫立根基未穩之際,親率十餘萬鐵騎驟然南下威逼長安,欲與李世民逐鹿中原號令天下。在唐朝面臨戰亂再起、山河破碎的危急關頭,李世民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力排衆議,做出了傾其府庫與頡利媾和以換取生養髮展時間的艱難戰略抉擇,從而使唐朝避免了兵連禍結,一蹶不振的危險。經歷這次恥辱,胸懷大志、性格堅韌的唐太宗決心儘快帶領廣大軍民戰勝頡利,一統草原各部,實現天下和平。爲此他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一方面發展生產,增強實力,另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唐軍戰鬥力。三年後,唐軍對荒漠梟雄的反擊戰終於打響。飽含統一天下熱情的大唐將士同仇敵愾,前仆後繼,終於贏得了著名的定襄大捷,平定了北方,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貞觀長歌》在重現這段歷史時,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爲保衛和平,實現民族大融合鍥而不捨、永不屈服的偉大精神,洋溢着崇高的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感,慷慨激昂,令人感奮。

觀看《貞觀之治》的個人心得體會

在贏得與頡利可汗戰略決戰的決定性勝利之後,太宗李世民爲了讓大唐王朝迅速走向和平建設的軌道,摒棄了中原王朝歷代封建統治者“自古皆貴華夏而賤夷狄”的傳統,實行“夷漢一家”的民族團結政策,大膽地將處於災荒中的數十萬頡利部衆遷徙到內地,將良田草場劃給他們耕種放牧,使這些草原民族災民絕處逢生。此外,李世民還重用草原民族人才,對各族精英一視同仁。這些舉措讓各族人民深爲唐太宗對各民族愛之如一的博大胸懷所感染,使得因多年兵戈相見而積澱下來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百姓在唐朝廣闊疆域內和睦相處,共同開拓建設強盛國家,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共同繁榮富強的.讚歌。唐太宗因此而被各草原民族共同尊奉爲“天可汗”,中國的疆域也因此而空前遼闊。對民族團結主題的準確揭示和生動表現是本劇成功之筆,通過對初唐時期的這次民族大融合的史詩般的描寫,作品向觀衆展現了中華民族形成歷程的一段縮影,體現了中華民族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華夏各族兒女共同組成的一個民族大家庭,謳歌了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相互交融,和平共處,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這一重大主題。

貞觀初期的唐朝,國家歷經多年戰火,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李世民富有遠見地選擇了“撫民以靜”、“偃武修文”的和平建設道路,推行了一系列開明的治國方略,堅定不移地把治國的重點放在發展農桑,繁榮經濟之上,他大膽裁減官吏,精簡軍隊,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虛心納諫,集思廣益,重視文

化建設,發展學校教育,推行科舉制以擴大統治基礎,實施均田制以安定民衆生活,同時加強制度建設,改善統治方法,從而使唐王朝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一幅用智慧熱血和汗水描繪的盛世鴻圖,開始展現在這塊曾經多災多難的遼闊大地上。《貞觀長歌》用充滿激情的筆調錶現了中世紀世界最強盛的帝國如何從離散弱小中團聚興起的歷程。曲折迭宕充滿衝突和懸念的故事中,除了對初唐那些永載史冊的戰役、宮廷鬥爭、政治事件的追述,更多的是融入了李世民在貞觀之治中所貫徹的正確理念與立場,所推行的主要政策和方略,用這種藝術手法對千古一帝李世民治國之道和唐代和平崛起歷程進行解析,並且由此總結出民族融合,以和爲貴,分則俱損,和則共榮的偉大歷史經驗,讓人深思,發人深省,對現實頗有借鑑意義。(以上與錦的重複)情節曲折 扣人心絃

在初唐這個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天下由動盪走向安定的特殊歷史時期,涌現出了大批不凡人物,他們之間既有爲了共同理想抱負和衷共濟的奮鬥,也有爲了不同階層利益劍拔弩張的較量。貞觀年間一批著名的政治人物在本劇中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如歷史上享有盛名的 “房謀杜斷”中的房玄齡、杜如晦,著名的諫臣魏徵,機心縝密深富韜略的長孫無忌、岑文本等,曠世名將李靖、李績等。他們性格鮮明,遭際各異,彼

此間關係錯綜複雜,有的還結有恩怨,但是對太宗李世民絕對忠誠,對國家絕對忠誠,對大唐百姓絕對忠誠。唐太宗以驚人的領導力,舉重若輕地駕馭着這些身負超凡智略的英才,做到了治國與治人的完美結合。本劇對這些人物進行了深入刻畫,對他們智慧的展示和人性的挖掘精彩紛呈,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厚度和藝術的張力。

《貞觀長歌》是唐初戰爭與和平的雄渾史詩,在此背景下,一代雄主唐太宗的皇室成員之間也隨着歷史脈絡的跌蕩起伏,經歷着一次次悲歡離合。本劇根據李世民幾個兒子爭奪儲位的真實歷史事件,藝術地編織了他廢立皇儲的曲折故事,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封建政治文化的特徵以及與國家安危的關係。庶出皇子李恪、李佑等人與長孫一脈的三個嫡出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間的儲立之爭,設置了大量懸念,渲染了重重疑團,故事生動一波三折,環環相扣,矛盾衝突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國家重任的寄託,民族未來的選擇,讓李世民經歷了深重的情感煉獄,他長期在封建君王的責任和父子之情間徘徊,不斷承受着心理的折磨。不過,理智最終戰勝情感,通過長期的考察和反覆的比較,他選定了沉穩仁厚的皇九子李治作爲自己的接班人,扶助他繼承了帝位,使得貞觀一朝確立的政治路線得到延續。李治繼位後,唐朝又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治世“永徽之治”。

《貞觀長歌》是一部歷史正劇,但是它又抒寫了以太宗愛

女安康公主的情感經歷爲代表的幾段愛情故事,或浪漫或壯美或悲情。劇中還巧妙地安排了有確切記載的唐太宗與鄭姓女子的婚姻風波。在情與法之間,太宗做出了理智的選擇,雖留下了有情人未成眷屬的遺憾,但卻捍衛了禮法的尊嚴和國家政治的穩定。這些愛情故事有機地融入到緊張尖銳的宮廷鬥爭之中,讓作品平添了幾多絢麗色彩。通過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的結合,《貞觀長歌》既向觀衆展示了一幅英雄輩出風雲際會的壯麗畫卷,又讓人們領略到了處在民族大融合時代裏和諧開放、浪漫多彩的盛世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