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大綱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1

放假了,心裏一下放鬆了,休閒的時候看了一些教育類的書,當然少不了周彬老師寫的一本《叩問課堂》,仔細、認真地閱讀了《叩問課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斷地變化: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完之後,對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遠離課堂,似乎我們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一線的教師,每天都必須“置身於課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於課堂”,我們該如何去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喜歡我們所創設的課堂氛圍?或許我們該用博學多識、用旁徵博引去吸引學生;或許我們該用我們的慈愛去贏得學生對我們課堂的愛;或許我們用我們的知識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學技巧去吸引學生?或許……

“置身於課堂”,天天面對學生,一屆又一屆,時間久了,我們更習慣於隨意地講那些爛熟於心的教材內容,而對講臺下的一茬又一茬學生熟視無睹。“舊調重彈”、“老調常彈”,必然讓人生厭,別人厭自然導致自己煩,怎麼辦?或許我們該象學生那樣多補補課,充充電,不讓自己的教學資源枯竭?或許我們應該象駕駛員,雖然技術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對高速路、山路、彎路、滑路,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學的要求,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減慢“車速”,或許那樣學生會學得更愉快,車子開得更平穩,走過了泥濘,說不定師生齊心協力,教學的效果會驚人。

“置身於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想學好,我們也希望他們個個都很強,可現實並不是這樣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樣,就有多少種思想,但我們的要求是:做得最好,爭得第一!於是望着幾十雙眼睛,我們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我們會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態去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聰明的,對於我們的所說所做,他們是心領神會的,他們在我們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該做的事,做着我們“期望”的事……而忘了“差異的發展”;在當今“分數高於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老師認爲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麼,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其實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於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或許我們的要求應該是:做最好的自己!

“置身於課堂”,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我們要進行會考,去折磨學生也折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把“公開課”當作“作秀”,總之,我們有許多的“不得不……”。

“真的有許多疑問、許多問題難以直面,不過讀了《叩問課堂》,讓我看到了自己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問題,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從這些問題中更深地思考從而認識到課堂對於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豔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塗脂抹粉,而不顧及內在的品質,拋棄課堂背後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就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見,我們不要把目光侷限於課堂,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

“學生爲什麼無心於課堂”原因是有些課堂並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舞臺,或者學生並沒有真正參與課堂。讓學生喜歡上課堂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者課堂的程度越深,學生對課堂的喜歡程度就越大;

二是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教學是屬於“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學生對課堂的熱愛程度就越大。

我想:我們教師也許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完全有責任把我們自身做好,並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態度和思想,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爲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2

最近一直在讀周彬老師的《叩問課堂》,讀後感慨很深。作者從遠離課堂的一個旁觀者的獨特角度解讀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弊端,讀後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叩問課堂》之叩問教師。作者告訴我們:課堂對於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豔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塗脂抹粉,而不顧及內在的品質,拋棄課堂背後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就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見,我們不要把目光侷限於課堂,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對照自己的課堂不難發現:課堂上的問題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實還遠遠地躲在課外呢!

《叩問課堂》之叩問學生。周教授從“學生爲什麼無心於課堂”談起,原因是有些課堂並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舞臺,或者學生並沒有真正參與課堂。讓學生喜歡上課堂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者課堂的程度越深,學生對課堂的喜歡程度就越大;二是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教學是屬於“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學生對課堂的熱愛程度就越大。從周教授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實質上,學生無心於課堂之責任還在於教師。我們的課堂就好比一個劇場,不管多麼精彩的演劇,旁觀者註定是要離場的。學生當不上導演,如果也無法成爲主人公,甚至連羣衆演員也當不上,也就註定了他們離場的必然。尤其對於公開課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問課堂》之討伐分數。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對於考試分數,又何止是學生的命根;它還是教師的命根、學校的命根與家長的命根。正是考試分數主體多元化,考試分數功利化與教育教學眼前化等現象異化了當前的教育教學。我想:我們教師也許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完全有責任把我們自身做好,並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態度和思想,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爲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輯當中“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的觀點最讓我感觸。什麼學生是差生?在當今“分數高於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爲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麼,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

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於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學生雖成績不好,但大腦卻非常靈活,交際能力強,善於處理人際間的關係。古今中外的事實證明,差生同樣也可以成爲出類拔萃的人才。德國大詩人海涅是學校裏衆人皆知的後進生;數學家巴比基和文學家瑪阿特因爲成績差常被罰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後來,卻成爲舉世聞名的人物;達爾文讀中學時,因成績不良而被教師、家長視爲“智力低下的人”;大詩人拜倫在小學讀書時,成績也是全班倒數第一;愛迪生在讀小學時被譽爲“愛搗蛋的孩子”……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爲人才,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學生也是如此,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作爲教師,我們在上好自己課的同時,還要時刻懂得如何關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熱愛差生。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必將使差生在學習過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悅的情緒來激發積極認識和意志活動。教師要像愛護自己子女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鼓勵他們大膽發問,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從內心深處注意發現他們的難處和可愛之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及時地發現他們的進步並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找回自尊、樹立信心。教師應該有一種觀念: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總會有優、中、差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樹立每個學生能成才的觀念,當盡一切努力教育學生。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爲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瞭方向,是一把打開優質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