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六篇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六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暑假期間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做最好的班主任》這本書,感受頗深。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26年班主任工作經驗和教育智慧的精華集萃,全方位的闡述了他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家長觀、班級管踐。從這本書中讓我深深體會到要構建和諧師生關係非常重要而且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待班上的後進生,更要給他們多一些的愛。要經常找他們談心,多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地給予表揚,督促他們不斷前進。

2、給學生以尊重。尊重比熱愛更爲重要。因爲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師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們認爲失去自尊他們就會失去向上的動力,精神的支柱,。爲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意願、隱私權等等,採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學生,賞識學生。

3、做學生的朋友,走進孩子內心

真誠關心和愛護學生,不僅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等給予關心,而且要具體體現在實際行動上,我就讓學生寫《老師我想對你說》,把平時不敢當面跟老師說的話通過寫的形式告訴老師,讓老師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想法,使得學生更能感受到教師的親切與平易近人。

小學生儘管年齡小,但他們也是感覺敏銳、有獨立想法的個體。教師的爲人、責任心和愛心、學識和教學能力水平、對學生的態度等,都會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傳達給學生。教師付出的愛心和奉獻,會得到學生的真情回報。

4、讓學生當主人。知識最終要靠學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終要學生自己去做。這就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

5、改變自己。師生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教師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運動變化中起着主導作用。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關鍵在於教師。作爲教師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的工作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征服學生。很多教師就是因爲這點讓他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都會獲得學生的一片歡呼。其次,應該做好角色的轉換。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再是獨奏者而應是伴奏者,舞臺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監督者。

總之,看了這本書,爲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會不斷地提醒自己,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關愛。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作爲一名剛剛畢業不到兩年的英語教師,無論是教學經驗還是專業水平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讀書既能夠提升個人的修養,也能促進一名英語教師各方面的發展。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想要讓自我的學生變得優秀,首先就要讓自我變得更優秀!但是,我感覺自我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又不明白從何學起。自從加入名師工作室之後,感覺有一盞明燈指引這我並且讓我在教師道路上有了前進的方向。爲了讓自我成爲一名更合格甚至優秀的教師,我利用將近一個月的寒假時間來給自我衝電,我看了一些關於《新教育》、《新課程標準》和《給教師的推薦》等書籍,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推薦》是一本十分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雖然不是什麼很有名的書,但是它給了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推薦,並且每一條推薦都談到一個老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結合,加上精闢的理論分析,我自我法子內心的覺得這是一本對於一名想要進步教師的好書。比如,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讓我從中真的學到很多,雖未親身經歷,但卻受益匪淺。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推薦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務必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就應要不斷培養自我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資料深入地思考。“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句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比如,上課的時候,一個優秀的老師不只是有課本上的知識,肚子裏還就應裝有其他的知識。這樣,即使不喜歡英語的學生也會因爲喜歡你而喜歡上英語。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讀那些教育專著,從而不斷地補充自我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在現實生活中,我瞭解到許多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認爲自我對所教資料已爛熟於心,沒必要再認真努力地學什麼新東西。我是很不認同有這種想法的老師。首先,我覺得一名老師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資料就越生動搞笑,而學生的思維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師;其次,隨着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最後但不只是只有這一點,就是教師在不斷學習和親身體驗學習過程的同時才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與學生實際的相貼合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鬆學習,而學習就正是在不斷的閱讀中實現。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透過《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我們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更要堅持不懈地讀書,讀教育名家的書,吸納各家思想之所長,爲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而努力。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爲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爲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爲與學生有一定年齡差距的老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爲,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恆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爲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 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鬆滋市西齋小學 楊巧玲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品德,提升一個人的思想,鑄造一個人的靈魂。通過讀書,讓我們學會了本領,掌握了技能,得以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資本,通過讀書,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每天都會翻上幾頁的是畢淑敏著的《愛怕什麼?》。她以心理學家的目光和作家的筆法,針對當代中國人紛繁驛動的心,寫下了那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看着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散文,猶如自己的內心沐浴在清新的風中,盪滌得一如雨後的新葉。作爲一名老師,繁瑣的工作,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常常有些讓人喘不過氣來,精心讀着這本書,正如書名所說,愛怕什麼?於是,極力地吸收着書中的營養,告訴自己,活得好一點,快樂一點,善良一點,健康一點,光明一點……很喜歡其中一篇的書名《魚在波濤下微笑》,那麼讓我在陽光下微笑,更是希望在平時,因爲我的努力,我的學生們在陽光下微笑……

書桌上《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聽竇桂梅老師講課》這兩本書是關於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因爲看過竇老師的講課視頻,一下子就被她的課堂和她的人所深深吸引,她的課堂教學智慧、細膩、甚至是唯美。佩服她對文本的解讀,對學生的引導,從她的課,她的講座,甚至是每一個細節,展現出的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無限魅力。因此,認真讀了這兩本書,內心裏甚至偷偷地奢望自己也能成爲竇老師一樣出色,不是因爲可以出名,而是因爲這樣老師學生會喜歡,因爲這樣的課堂孩子纔會沉醉其中。認真琢磨竇老師的文字,彷彿能置身於當時的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中,促使我也不斷反思我的課堂。我震撼於這段文字:“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恆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纔是一個教師不或缺的精神底子”……所以,竇老師能夠超越教材,她的深度備課這一理念也伴隨着這段文字,深入我的內心。竇老師的課堂,竇老師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的心,有智慧,有激情,有詩意,所以有魅力。我想,這就是我前行的目標。

一杯清茶,一段音樂,徐徐的清風,此時加上一本好書,就有了安靜而又豐富的內心。書,因爲有她,我們變得會思考,並充滿着靈性。

每一次讀書便覺得自己的膚淺,於是,將繼續鼓勵自己,每天讀一點,厚積才能薄發。那麼,靜靜看書吧,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這個假期,我偶從朋友那兒獲得一本書——《做幸福的教師》,看到這個題目後,就不由自主地翻開了它。裏面的每個故事都令人值得深思,值得回味,讀來心情,時而沉重,時而喜悅。我深知,要成爲一名真正幸福的老師,還任重而道遠。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能夠快樂地做自己想做能做和可以做好的事情。那麼教師的幸福來源於哪裏?來源於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源於自身的成長與學生的發展所帶來的教育成功,來源於教育智慧。其實幸福離我們這麼近,可是誰遮擋住了我們尋找幸福的眼睛?每每看到這句話,我就情不自禁的陷入了思索,是爲班上那些淘氣頑皮的孩子,還是那總是覺得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的不滿足,或是爲了那林林總總應付不完的檢查?當我們每天在抱怨累死了,氣死了的時候,幸福已如肥皂泡般無奈的破滅了。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深的體會到,做個幸福的教師就應該做到:

一、保持良好的心態,守住心靈的那份寧靜。

在人慾橫流的今天,如果你成天只想着要升官發財出名,你就永遠不會感到幸福;如果你一心想着別人有的我都要有,你又怎麼能夠幸福快樂?如果你凡事都要求自己能夠做得盡善盡美,恐怕你也難以幸福快樂。培養一種縱向比較和向後比較的能力,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把生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不求飛黃騰達,不求一夜成名,只求日有所進,在精神的世界裏不斷辛勤耕耘,把自己的飯碗當成職業,把自己的職業做成事業,你就會找到幸福。我曾經說過:敬業是一種美德,樂業是一種幸福,創業是一種境界。我們能夠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園,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能夠教化一批孩子,有什麼不幸福呢?

二、把讀書當作第一任務,養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

要不斷點燃自己的學習內驅力,自主學習。讀專業書、讀文學書、讀經典書,使自己的知識面廣博起來,才能開闊自己的專業領域,才能開拓自己的視野,才能爲自己積蓄能量。我們還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把這習慣堅持下去。持之以恆必有收穫。

三、養成寫反思寫體會的習慣,養成寫博客和交流的習慣。

要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名師專家學習、向社會這個大百科全書學習。只有耐得住、守得住、挺得住,在自己的專業成長道路上,才能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個性藍天。

其實幸福就是一種快樂心情,是一種催人向上的心態、幸福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種感受。

幸福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幸福需要我們自己去感受。

做個幸福的教師,不但自己幸福,也帶給學生以幸福,帶給他人幸福——這於人於己,都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最近學習了《做研究型教師》這本書後感受很大,受益匪淺,成爲我教學生涯中的一個新的起點,鞭策我進步的動力,

作爲一名教師,我總覺得做研究是理論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認識。在爲期一學期的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受益匪淺,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意義,什麼是研究型教師,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還有如何寫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漸認識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要成爲一名研究者,成爲一名研究型教師,只有研究型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新課程的實施,更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新課程尤其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觀和人才觀;注意學習有關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書籍,從而能夠適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是教師專業化、自主成長和提升自己人生質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爲一名研究型教師,就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的反思,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成功。教師要做一個善於研究的人,善於反思的人。經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養成對自己的教學與教育活動進行評價與反思的習慣,這是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基點。可以通過教學日記與教育筆記較好地記錄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師教育研究的定位:

行動研究。教師應立足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大量的教學反思筆記,彙總一系列教育教學案例,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領悟,在實踐中始終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髮展的實際需求,更接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的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爲研究對象,能夠持續不斷地對教育和教學行爲進行及時的反思,從而彙總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教師研究的問題產生於實際的工作情境之中,並且研究的過程也是從實際情境出發,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隨時檢討,不斷進行修正;行動研究同時也是教師對自身實踐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系統的、持續不斷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師實踐的"研究"特徵的同時,也突出了教師作爲研究者的角色。整個研究過程中自始自終都貫穿着對教師自我反思的要求。這種自我反思,對於教師個人而言,是一種學習過程,對於教育實踐而言,是找到針對即時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有效途徑。

教師始終是行動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對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研究得目的在於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以解決課堂內的問題因此研究的過程中必然主動容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行動質量的經驗、知識、方法、技術和理論,特別重視實際工作者對實踐問題的認識、感受和經驗。行動研究實質上也是研究過程和行動過程的統一體。

教師研究問題的確定:

從實際中來。中小學教師的研究主要圍繞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其問題的來源從教育教學的疑難重尋找問題;從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問題;從閱讀交流中發現問題;從學校或學科發展中確定問題。

教師研究的基本程序:

從計劃到反思。教師的教育研究活動的實施經歷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幾個步驟。首先對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設計、設想或打算,教師有意識地將行爲納入研究的框架,持續不斷地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其次教師在行動研究時不斷反思與積累中,難免形成對問題的新的認識,也難免會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從而影響原有計劃的達成,教師行動研究時隨着教育情境的變化和教師認識的加深,行動也在不斷調整的。第三教師注重收集行動研究過程相關的資料,以備後續的反思、改進之用;最後教師對計劃、行動和觀察進行分析和思考,全面系統描述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理智判斷和評價,從而爲下一階段的行動提供科學合理的研究方向。

總之,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當然要成爲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師,對我來說任重而道遠。我將把參加這次培訓活動當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契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在成爲研究型教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