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6年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年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在這個知識爆炸型的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瞬息萬變,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更新陳舊的知識才能教書育人,更好的去教育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2016年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年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1】

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使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日益成爲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信息技術作爲當今較爲成熟的視聽技術和傳播科學正在被廣泛地應用在教學中,成爲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迅猛的發展速度,強勁的滲透能力,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越來越多的關注。傳統教育面臨着重大的根本性的變革,信息技術必然走向與課程整合的階段。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的意義

21世紀,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將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佈和應用能力將成爲衡量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爲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爲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將中小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教學相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隨着信息技術作爲一種成熟的視聽技術和傳播科學被應用在教學中,成爲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迅猛的發展速度,強勁的滲透能力,給傳統教育帶來了重大的根本性的變革,它對實施教學目標,整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術作爲一個嶄新的教育平臺,爲語文教學創建了良好的教育時空:

⒈ 教學內容不再是結論而是問題。根據語文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爲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並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爲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⒉ 教學過程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探究。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彙編整理並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後,在課堂教學中,圍繞着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爲探究型。

⒊ 教學活動不再侷限於一間教室而是暢遊於網絡。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於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語文學科的豐富信息都是以文字作爲載體進行傳播的,有時候會讓人覺得缺乏直觀感受;而多媒體的信息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等,這正好彌補了語文學科的弱點,將單一的文字信息轉化爲多元化的各種媒體信息。

語文教學內容可以分爲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其實這三個板塊具有一個共同特點:交流。信息技術的活動也具有交互性,如: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機器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⒋ 教學結果不是傳統的結論而是創新的意識。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現代語文教學強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述信息技術特性決定了信息化的學習必然由學習主體進行自主選擇、探究。

⒌ 其他如共享、動態、超媒體、開放性等信息技術的特性也必將爲未來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信息技術給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更爲廣闊的教育平臺,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使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化成爲可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閱讀、寫作、口才、研究性學習等語文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內化爲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網絡環境下教學的特點

正是因爲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就決定了網絡環境下教學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學生學習的鬆散性、不確定性和難控制性。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就是我們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時應該認真思考的。

我們把教育信息化看作爲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⒈ 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材和工具書變成多媒體化,它們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以及模擬的三維景象。例如有一個關於英語詞彙的兒童多媒體學習軟件,有一幅畫面把常用的動作名詞和圖片彙編在一起,當你選擇chase (追逐)一詞,電腦會用聲音告訴你“追逐”就是在某人或某物後面run(奔跑)的意思,如果你還想知道奔跑的確切含義,你再在run上面點一下,電腦又會呈現關於run的聲音解說和動畫。在這樣的多媒體學習材料中,各畫面之間好像有無形的鏈條互相串聯,這種無形的鏈條被稱爲超鏈,這種帶超鏈的多媒體又稱爲超媒體。俗話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體“電子書”,活人讀死書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因爲多媒體教材本身就是活的書。如何把“活書”設計好?如何把“活書”學好?這是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和學生面臨的新問題。

⒉ 資源全球化:利用網絡,特別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一個信息海洋,供廣大教育用戶共享。網上的教育資源有許多類型,包括教育網站、電子書刊、邪氣圖書館、虛擬軟件庫、新聞組等。語文學科信息含量豐富,它可以承載各學科的信息,這正好與網絡信息資源的海量化相適應,只要有過“觸網”經驗的人恐怕就會對“信息爆炸”這個詞有最深刻的體會了。但是,對於我國教育來說,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網上中文信息資源的嚴重不足。開發網上教育資源,不但是教育部門的任務,也是社會各部門以及知識者的義務。

⒊ 教學個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爲了做到這一點,學生個性的測定,特別是認知方式的檢測,將成爲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課題。

⒋ 學習自主化:由於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認同,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成爲必然發展趨向。事實上,超文本/超媒體之類的電子教材已經爲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⒌ 任務合作化: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在支持合作學習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過計算機合作(網上合作學習);在計算機面前合作(如小組作業);與計算機合作(計算機扮演學生同伴角色)。

⒍ 環境虛擬化:教育環境虛擬化意味着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空間時間的限制,這是電子網絡化教育的重要特徵。現在已經涌現出一系列虛擬化的教育環境,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虛擬學社、虛擬圖書館等,由此帶來的必然是虛擬教育。虛擬教育可分爲校內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內模式是利用局城網開展網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廣域網進行遠程教育。在許多建設了校園網的學校,如果能夠充分開發網絡的虛擬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虛擬教育與實在教育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貫通,這是未來信息化學校的發展方向。

⒎ 管理自動化:我們熟知的計算機管理教學(CMI)包括計算機化測試與評分、學習問題診斷、學習任務分配等功能。最近的發展趨向是在網絡上建立電子學生檔案,其中包含學生電子作品、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信息等。利用電子學生檔案可以支持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

需要強調的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動態的,可根據具體內容靈活變動時間跨度和環節,並不意味着某一節課一定要具備所有環節。

三、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具體案例

在語文界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反對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的觀點,認爲這樣不是語文課而是電腦課,認爲主要的教學內容無法在網絡教學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網絡也能完成。這裏,筆者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來談談這個問題。

《故鄉》是魯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它以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內容也就圍繞分析人物、領略主題思想進行。同時,鑑於初中階段所學的魯迅的小說全部來自於《吶喊》,初三的學生對《吶喊》中的小說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所以引導學生對《吶喊》進行研究性閱讀。整個網絡教學過程大致分爲兩步進行。

⒈ 常規教學階段

小說,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因爲它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針對這一特點,在上課伊始,首先讓學生欣賞教師利用flash製作的課文朗誦,此課件由教師在網上搜集大量能表現老紹興特點的古畫、攝影等圖片,以及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片段,結合課文配套朗誦帶、《虛籟》(劉天華作)樂曲製作而成。創設出一個極爲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豐富的外部刺激。

在聽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劃出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課文,在關鍵語句上設置“鼠標滑過變色”的特效,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等來深入探討小說中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通過分析典型的人物,幫助學生理解小說深刻的主題思想。結合課後習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對小說主題的不同理解,並且推薦相關的評論文章,再指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發表在教師搭建的論壇上,以便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學習。

⒉ 研究性閱讀階段

在進行研究之前,我在班級內發起了一個簽名活動,內容包括“曾經讀過(或部分讀過)魯迅的《吶喊》”、“家中有電腦”、“會製作PowerPoint課件”、“會製作網頁”。設計這樣一個簽名活動主要是爲了能夠更加科學的分組,學生可以根據他們手中的簽名找到自己的技術支持。同時爲了能夠更有效的進行研究,我事先給出了幾道研究題:

⑴魯迅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

⑵魯迅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始創作《吶喊》的?

⑶魯迅爲什麼用“吶喊”作爲小說集的名字?

⑷在《吶喊》塑造的衆多人物中,哪個人物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請簡要談談這個人物。

爲了避免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浪費過多的時間,我給他們推薦了一些關於魯迅研究和網頁圖庫的網站。在簡單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上網搜尋資料,如何展示學習結果)後,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解決問題,得出研究成果,交流、發佈學習結果。時間持續三週,在學生分學習小組進行研究的這段日子裏,每個組長都要負責填寫一個表格。表格詳細記錄了每個組員承擔的研究任務,也記錄了小組工作的進度。最後每個小組將研究結果製成網頁或者演示文稿,通過電子郵件傳給教師鏈接到本課的教學站點上。

課堂上,首先從同學們對《吶喊》主題的不同認識導入。接着留出一段時間,各小組可以自由點擊其他小組的研究作品進行交流學習,對研究的四個問題進一步加深認識。然後學生之間交流對這四個問題的認識。這四個問題本來就沒有統一的答案,只求能夠激發學生的研讀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課後,以小組爲單位寫出這次研究性學習的心得或他們對《吶喊》研究的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進行研究性閱讀之前,教師應首先草擬一個“單元作品集”,內容包括單元學習計劃、給學生作範例用的學生多媒體演示文稿和學生網站及相應的評價量規、支持單元計劃實施的教師多媒體演示文稿或網站、單元的實施計劃表和其他管理文檔等。應該說這是一個融教學思想、學科知識、教育技術與於一體的信息產品。

結合本次教學實例,筆者以爲,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爲中心、教師爲主導並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繫的學習環境,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實現下述目標:

①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②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爲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養;

③促進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體會和反思

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不斷受到觀念的衝擊、技術的阻礙,體驗着探索的艱辛和創造的快樂,引發的思考是廣泛而深入的,現擇其要點言之:

⒈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將成爲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革命的支柱。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吳剛老師認爲:“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內含於信息技術中的新觀念並使其彰顯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近一二十年來的教學改革中,語文教學改革無疑是地區最廣泛、形式最多樣的,其中也不乏影響頗大、在省乃至全國推廣的成果,然而,最爲人詬病,受到“炮擊”最猛烈的也恰恰是語文教學。原因在於,以往的教學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無定法”決定了由一名或一羣具有特定個性的教師針對一羣特定個性的學生實行的教法未必適合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學生,這種教法的推廣應是違反教育的強烈的個別化原則的,亦與個性愈加豐富、張揚的時代精神不符。

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不應侷限在“媒體論”的階段,不能成爲教師“機灌”的工具,應該認識到它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爲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最佳環境,對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育觀念甚至是教育體制產生深刻的變革。

⒉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強調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做法,是國際上一些比較發達國家十幾年前的做法,這些國家現在已經不再需要開設這樣的課程了,而是把計算機很自然地作爲一種手段運用到課堂中、運用到學習中。信息技術發展到最佳階段,應該是不再開設信息技術課,信息技術而是很自然地融在教師的意識裏,通過教師的教學體現出來。

由此可見,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一貫強調的,這一基本功在信息時代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教材的處理、學生的新特性、教法的變革等。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象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術、音樂等方面亦應有不俗的修養。

⒊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是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二者的結合。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爲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

由信息的單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⒋ 信息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信息素養作爲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如何學習的基礎。信息素養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生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術教育不應停留在單獨開設的信息技術教育課上,而應有機地融合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去。在未來社會中,獲取、選擇、加工信息也將成爲語文的一項基本能力。

⒌ 當前環境下,在課程整合的進程中急需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

整合的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核心,也是課程整合的一個難點,涉及到教學領域中很多複雜的深層次問題。教學資源開發、師資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都有可能成爲影響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看來,進行課程整合的瓶頸是教學資源。教育資源雖然很豐富,但從教與學的角度來講,真正從學習規律的角度去設計的課件卻不多,而且大多的課件是在低水平地重複建設。筆者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以前拍《家兔解剖》的教學片,這個省拍,那個省也拍,光家兔就被解剖掉30多個。而實際上,只要一個省拍了,別的省拿來用就可以了。反映到課件的製作上也是如此,如果某些學校或軟件開發公司已經開發了一些比較實用的課件或是很好用的軟件,就不必再要求學科教師重複製作課件了,他們只需要在這些課件里加入一些個性化的東西,而保持一些共性的東西就可以了,這樣即節省時間又節省經費。

其他如師生之間課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失控;資源的大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等;也是在進行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極有必要引起大家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希臘神話裏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天神普洛米修斯爲了使人類不在黑暗中無盡的徘徊,偷了天火的火種送給人類。如果把教育的作用比作像普洛米修斯盜取火種,給人間送來了光明,那麼,教學改革則好比把取火的本領傳授給人們,讓他們從此徹底遠離黑暗。我相信,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一定能爲語文教學改革開闢出一條新道路,爲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出一片光明的新天地。

  【2016年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2】

通過這些天繼續教育的網絡學習,認真聽了朱玉民和劉茂森老師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課程,尤其是對課程中的視頻案例進行仔細的鑑賞後,我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先就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簡單的擴展性複述。

人類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已經成爲信息社會的一種背景文化。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必然要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所學學科的有關資料,促進該學科的教與學。因此,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文化水平。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當前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教育不再是滿足於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習不只是對結論的記憶,學生不僅僅要具備讀寫、計算能力。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是高素質、高起點的,應能全面適應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能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

整合指的是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並使系統各個要素髮揮最大效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信啓、技術與學科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爲一體,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並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交流、創新、利用的能力,培養協作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掌握在信息社會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目標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目標就是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人才。我們應該認識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爲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該環境能夠支持真實的情景創設、啓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也就是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爲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爲了更好地把握和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本質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做爲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

2、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爲學生打好全面、紮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並能在虛擬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

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大量的網絡信息,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爲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4、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在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願望並能付諸於日常生活實踐,要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夠自我組織,並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5、要運用創造性思維理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6、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特徵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是否有效,並不在於運用了多麼先進的技術,或者一節課中使用了多長時間的技術,而在於是否在恰當的教學環節使用,使學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難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獲取信息技術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以“教”爲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爲“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

2.學生在課堂上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在樂趣中學習才能使學生愛上學習,不再視學習爲負擔。從這個角度分析,判斷有效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需要考察以下三點:

(1)課堂是否有廣泛的參與度;

(2)學生有無積極的情感投入;

(3)學生有無成就感。

3.學生具有廣泛的認知範圍: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認知範圍:

(1)教師給學生提供經過精心挑選的、與本課主題密切相關的拓展資源;

(2)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能進行網上搜索。

4.學生具有深層次的認知體驗:

有效的信息化課堂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深層次的認知體驗。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獲得了深層次的認知體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察:1、學生的質疑能力2、學生自主組織信息的能力。

5.創新思維的培養;

6.學科知識有效應用:

有效的信息化教學課堂中,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並且對學生對知識目標掌握的層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信息化的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能否將課堂中所學的學科知識遷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否有效地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1、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爲指導;

2、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

3、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和信息化學習工具的蒐集與開發,這是實現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

5、“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整合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爲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爲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

四、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九大優化方法

1.知識點切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應以學科的知識點爲切人點來進行。在各門學科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切人的知識點很多,教師應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識點,圍繞知識點的揭示、闡述、展開、歸納、總結等環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有效的教學,有效地開展課程整合。

2.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力求爲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氛圍,充分讓學生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並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學具,邊想、邊做、邊練來感知事物、領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並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

3.思維訓練核心:思維訓練是教學的核心,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有助於教師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還有助於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進行有效的培養。

4.情感驅動: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學科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提供的情感驅動功能,調節學生的情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意志力、記憶力。

5.情境激勵:學科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本門學科的興趣,首先要解決學生想學、愛學的問題。情境激勵,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迅速設想出解決的各種可能性。並通過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索和發現的熱情。

6.因勢利導:在各學科教學展開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各種事物現象和發展過程,在學生對展現的內容深感興趣的情況下,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鋪設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的應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學習: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利用網絡自己查閱資料,開展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

9.寓教於樂:在學科教學中,利用計算機教學遊戲軟件,把科學性、趣味性、教育性集爲一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由此鍛鍊學生的反應速度、決策能力和操縱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術媒體,開展各種藝術活動,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中應注意的問題

1.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誤區

誤區一:部分人認爲目前以中國教育的現行體制及經濟現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根本無法實現,從保護學生、保證教學進度角度看是不宜採用的。

誤區二:很多人認爲,如果一堂課沒有用到多媒體課件、網絡等就不是一堂好課。也有人認爲,使用的技術越先進越好。

誤區三:目前很多學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去準備一個精品課件參加評選活動,而活動一結束就不再使用,對課堂上使用的實用型課件則開發不夠。

誤區四:很多教師認爲必須把課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較亮麗,但這往往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對學生的觀察產生干擾,不利於看清問題的本質。

2.教學方法及思想上的誤區

誤區一:在教學方法上重視演示現象、傳授知識,忽視揭示過程、培養能力。

誤區二:錯誤地理解學生的主體地位。

(1)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的優勢沒有發揮,教學任務完不成;

(2)分組學習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組任務目標不明晰,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

(3)忽視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

誤區三: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3.對教學資源應用的誤區

誤區一:對網絡資源過分信賴,忽視其他教學資源。

誤區二:爲使用網絡而使用網絡,忽視教學目標和效果。

誤區三:過分重視助“教”的資源建設,忽視助“學”的資源建設。

誤區四:重視物質資源,忽視人力資源。

4.對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誤區

誤區一:校園網建設重形式,輕效果。

誤區二:建設資源的比例嚴重失調,忽視教師培訓。

誤區三:以信息技術課程爲核心。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要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好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要具有認真踏實刻苦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使學生成爲新時代的新型人才。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知識在不斷更新,並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學的東西說不定明天就不適合了,所以,教師應爲學生創造學習條件,讓學生學得主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之以恆,學生一定會大有收穫的。同時,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大力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個需要文化經典和精神財富的時代。做爲教師,尤其是計算機教師更應主動學習一些教育理論及專業書籍,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得到思想上的啓迪和行動上的指導,並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能通過自己的教學,既解決教學問題,激勵學生在探索與思考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在更高層次的思考、探究中給學生指導和幫助,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和發現意識,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發掘學生的潛能,成爲一名優秀的計算機教師。無論是從時代背景還是發展趨勢來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勢必成爲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的主要模式。

作爲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教學整合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意義深遠。在實踐探索中,我們要在借鑑外來精華的同時努力探索適合本國的整合方法,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層次整合!但在實施過程中,必將帶來課程內容、教學資源以及學習方式的變革,我相信,通過我們所有優秀園丁的實踐探索、不懈努力,必將取得豐碩成果。

1.2016年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2016信息技術應用教學體驗心得體會

3.2016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4.2016年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5.2016年教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6.2016年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7.2016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8.2016年幼兒園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學習心得體會

9.2016年語文課堂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10.2016年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