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相約星期二讀書心得體會

相約星期二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相約星期二讀書心得體會1:

相約星期二讀書心得體會

讀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是在挺久之前的事了。讀完之後感想很多,也覺得收穫很多,所以就又讀了他的《你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我覺得很多作家寫作都有一定分格,當你喜歡一位作家,去閱讀他的其他作品應該也會有很大收穫的。當那位作家的思想有了一定收穫時,我們也在跟着他們成長。

《相約星期二》完全是一本紀實小說。作者的大學教授莫里·施瓦茨在大學裏對他有很大的影響,而在十幾年後,作者發現莫里·施瓦茨患了絕症。面對死亡的人在人們眼裏總是脆弱的,但是莫里·施瓦茨教授不一樣。他並沒有爲即將到來的死亡而感到恐懼,而只是希望能在臨走前留下對他最重要的事,他只是希望在剩下不多的時間裏完成他想做的事情。他希望把自己的思考傳播給更多的人,所以他和米奇·阿爾博姆約定在每個星期二上課。在接下來的十四個星期二作者都風雨無阻地趕到老師那裏。而《相約星期二》就是作者對莫里·施瓦茨教授在那十四個星期二中教授他的思想的總結。多虧了米奇·阿爾博姆,我們纔能有幸瞭解到莫里·施瓦茨教授的思想。

莫里·施瓦茨每個星期都會談論一個話題。分別爲: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諒、完美的一天、道別。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全部,都是我們會接觸到,會去思考、或必須面對的。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覺得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世界好像豁然開朗。人生在世,有得到就有失去,我們不應該老是計較自己得不到什麼。很多事情,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恐怖那麼難以接受。莫里·施瓦茨教授不僅交會了我們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還讓我們面對衰老與死亡時可以不再是隻有恐懼。

  相約星期二讀書心得體會2:

生活之中,大多數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願意多談人生,甚至連很多智者也迴避這樣的問題,我想因爲人生是個複雜的課題。偶然間,我讀到了這本書《相約星期二》,它給予了我一次與一位智者美妙的精神邂逅。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關於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書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莫里的老教授,身患絕症,卻仍然願意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裏分享他的智慧。於是,他請來他的學生,也就是本書的作者,相約每個星期二,與他談論人生的組成部分,如何面對愛,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連續十四周,直到生命終結。在作者的努力下,他將教授最後的人生箴言整理出來,也就有了這樣一本書。

讀這本書讓我有一種強烈的體驗感,因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記錄十四堂課,而是和主人公一起引導着讀者在體驗中學習,逐漸認知、感悟。

教授的精神帶給我深深的震撼,書中散發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逝去的恐懼,而是一位老者的超然灑脫。雖然老教授一直在與死亡近距離的對峙,但他的精神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迸發一種熱量,這些能量將抱怨、悔恨、畏懼融化成一種寧靜。

老教授重視的不是對肢體的挽救,而是傾盡全力將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每次上課,他都沒有掩飾自己的衰弱和病況,沒有任何裝扮,散發着自然而然的樂觀。老教授始終都在滲透着這種心態,他從不拒絕衰老和病痛,因爲這些也是真實的生活,是避免不了的生活。他由此得到些結論“你應該努力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當你是個孩子時,就樂於做個天真的孩子;當你已然成爲老頭時,就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人要樂於接受被賦予的一切權利。”我理解的這些道理可以歸結爲“活在當下”,無論哪個人生階段,你可以不富裕,你可以不絢爛,但一定要活得“貴氣”。沒有人強求你在妙齡花季就規劃出精美人生,也沒人強求你到夕陽階段還勇創佳績,但你千萬不能在最應該奮鬥的年華里享受安逸。所以每一階段的人生,都會有與之匹配的權利和責任,我們要學會樂於行使它們。

老教授強調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與生活講和。講和不是向平庸倒退,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至高的境界。目前我只能以自己的見知理解到一個很淺的層面:生活本應很純淨,沒有惡性競爭,每個人都把自己置身於整個社會之中,去了解社會最真實最自然的需求是什麼,歸根結底,我想那一定是關愛和奉獻。如果我們都能以如此平和的姿態面對生活,那麼生活一定純淨得頗有韻味。

臨終的老人還說了些什麼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並接受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這兩點,這個世界會美好得多;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面對社會。這些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而我們,能否向教授學習,不要對自己的得失那麼關心,不要對金錢那麼在意,當我們仍沉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時,多少時光偷偷的從我們身旁溜走,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裏寫的那樣:“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是否能夠仔細地思考一下現在,只有現在,纔是成功的關鍵。

我想,生命的質量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是選擇怎樣的生活。有人說,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一個人只有能自己做選擇纔是活着。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選擇,如果你能拋開所有的障礙,那麼,任何境遇其實只是一種選擇的結果。

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吸引我們關注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一切都是爲了按照所謂既定的標準活得更像樣,讀完這本書,我想停下腳步問自己:“這雖然是真實的生活,但難道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嗎?”我作爲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斷思考我的角色到底應該分享給學生什麼。我想要積極地從一種思維的慣性中走出來,不僅教給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生活準則,更要引導學生遠離盲目的物質追求,確立對社會的責任和對他人的關愛,也同時培養學生獨立的判斷是非的能力。那麼就從今天起,我希望每天都能盡我所能與學生分享新知,共享簡單生活,共同呼喚愛。

  相約星期二讀書心得體會3:

這本書,充滿着一位老人臨終前對人生的思考。

有句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想在這裏也同樣適用,莫里教授在人生最後的時間裏,想必也是放下了一切,一切生命之外的束縛,心裏所想的,是最本質的,最純淨的,最充滿人生色彩的哲理。

他得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病魔一點點侵犯他,從腳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獨的時候,他的學生米奇撿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諾,重新走進他的生活。米奇每個星期二都如約而至,聆聽老教授的教誨,可能一方面是出於一個晚輩對長輩最後的陪伴,但是到了最後,米奇把這當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課,老教授把自己一生的思考,在最後的時光裏都留給了自己的學生,自己的學生,就是自己精神的延續,承載這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繼續活下去,把更多的,帶給後世。

通過教授對人生的思考,我們不由自主的也想到自己的人生,自己一直在忙忙碌碌,很少有時候能安靜下來思考,自己在做什麼,因爲自己很多時候做的,是很機械的,是重複的,只是單純的爲了生活向前走,而不是向上走。莫里在學術方面是成功的,他也是個舞迷,但是最後,也許最後,在自己即將與世長辭之前的那段時間,所想到的,纔是自己一生中的精華吧。

每個人都有對死亡的恐懼,恐懼自己再也享受不到這世界的許多東西,恐懼沒法和愛的人一一道別,恐懼自己還一事無成就這麼離去,留不下活着的痕跡。

所以啊,在平常的日子裏,讓心靈靜一靜,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只往前走,還要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