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吶喊讀書心得

吶喊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吶喊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吶喊讀書心得

吶喊讀書心得1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小說,也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爲裏面描寫的人物形象都是那麼的生動,用的語音,詞彙都很形象。同時,我也很敬佩魯迅先生那爲國爲民的做法,放棄去日本留學的機會,決定回到祖國喚醒中國人那頹廢的靈魂!

《吶喊》裏的許多篇文章都很獨特,也很有代表性。裏面的“藥”,寫的是一個老翁爲了救兒子的命用錢來交換血肉饅頭這份“良藥”。裏面的人,個個都是愚昧無知,一心只爲自己,自私自利的。血肉饅頭可以治病,這簡直就是胡扯!

還有那可笑的阿Q。阿Q的這一生,我表示同情,也表示無奈。阿Q這個人是個樸實但也是個愚蠢的人。魯迅先生用他當做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是很形象的了。他專做短工,窮的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屬於弱者,經常被別人欺負,但是他並沒有反抗的心理,而是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也很欺軟怕硬,被打之後還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D。他參加過革命。總之,他的一生很悲慘!

那令人不能忘懷孔乙己。他滿口的知乎者也,沒錢卻穿着那破舊的長棉衫站在人羣裏,向別人展示自己文化。還經常賒賬,最後,還是死於他那虛僞的內心下。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概括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吶喊》不僅是在批判和反應當時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吶喊讀書心得2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這個暑假,我閱讀的是著名作家——魯迅的一本經典書籍,裏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

在書本當中,通過《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等十四個章節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較爲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我最感觸的就是《狂人日記》的這一章節:我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我,想吃掉我。哥哥叫何先生給我看病,讓我靜養,但我認爲是想讓我養肥可以多吃點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後來我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覺得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我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爲是“瘋子”。

一開始,我還不明白,書中爲何要寫“殺人”,但在媽媽的指導下我才明白了,原來是用來諷刺。

魯迅書中的道理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發誓,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我要爲中國而去努力!在以前的日子裏,我把大多數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從現在開始,我要珍惜時間好好讀書,長大後爲祖國做出貢獻!有一句名言說得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而魯迅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學習他,超越他,做一個有用的人,做一個陽光、積極、進取、堅強、懂得報答父母的人!

吶喊讀書心得3

魯迅是家喻戶曉的名字。沒錯,他就是揭露世界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一批學生走上了真理和正義的道路,是當時偉大的文學大師。

面對邪惡勢力,他絕不會妥協;在衆人面前,他俯首甘爲孺子牛。這是魯迅,他的真名是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了發人深省的小說和散文,我在假期看完了一本—— 《吶喊》的集子。

《鐵屋驚魂》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與《狂人日記》有着密切的關係。

《吶喊》是《彷徨》中的代表作品。小說中的主人公(瘋子)對身邊的事情非常敏感,忍不住產生幻覺和幻覺,感覺自己總是被迫害,於是不斷產生懷疑和恐懼,坐立不安。魯迅小說裏的瘋子就是這樣。他看透了這個“吃人”的世界,活在不斷的恐懼中。這部小說篇幅不是很長,但卻揭示了當時的社會腐朽和封建壓迫。

《祝福》是魯迅的又一部“黃金作品”。這部小說描述了當時一個社會的黑暗和殘酷,這意味着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世界的真實面貌。魯迅用自己的思想來諷刺當時的社會,這其中包含着他深深的憤慨和愛國。《彷徨》也是0103010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叫祥林嫂的農村底層勞動婦女——的悲慘遭遇。魯迅用同情的筆墨寫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始於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也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後,她逃離了痛苦。她來魯四爺家當丫鬟,那是一種被剝削的奴隸生活,但她很滿足。祥林嫂的結局很悲劇。封建傳統不僅剝奪了這位善良勤勞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殘酷到她無法在一生的幸福中獨立,悲慘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的小說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到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當你翻開魯迅的小說,感受到發自內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吶喊讀書心得4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讀起來非常有感覺,他的文字是一種經典,值得一讀。

《吶喊自序》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個是家道中落的魯迅不得不外出求學以至於接觸了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第二個是在求學路上,以治病求人爲主要目的的魯迅看到了一個講述日俄戰爭的短片,一箇中國人被綁起來,一羣中國人看熱鬧,得出了一個結論:凡是愚若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爲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爲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第三個問題,他們搞了一個叫《新生》的雜誌,但是最後失敗了,感受到沒有人表揚和鼓勵的寂寞,或許是他後來投稿《新青年》的主要原因。第四個問題,和希望有關,要給人以希望,希望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對於一個家道中落的人來說,前後的對比應該是很痛苦的吧。都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當你孑然一身的時候,你看看有沒有人會來管你。

魯迅先生和孫中山先生都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從精神層面研究國人的性格,梁啓超先生也提到過啓發民智。但是中國人愛看熱鬧似乎是一種天性,別人遭殃,和自己無關,正是這一種思想觀念,讓人感受到了人世間的冷漠與哀傷。

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如果一個人無論他做什麼,都沒有人來給他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見,他肯定會寂寞吧。

談到希望,我想分享一個我的小故事:今年暑假打暑假工,左手手臂被傳送帶絞傷,骨頭斷了,神經受損,我本來是很低落的。正是在醫生所描繪的希望之下,我一步步重拾信心,現在已經好多了。一個人如果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會做出什麼樣的可怕的事來。

讀一本書,有一點感受,有一點進步,不也是很快樂嗎?好好讀書,好好做人,總有成功的一天。

吶喊讀書心得5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本小說集。

他爲了喚醒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便棄醫從文,寫了許多著名小說,並收集在《吶喊》裏。

《狂人日記》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說,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所謂日記,就是一個人,得了“迫害狂”之類的狂病,在得病期間寫的日記。自然,日記中語無倫次,狂人的所見所聞都被他認爲是吃人。魯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來反映封建社會這所謂“吃人”的本質。

魯迅先生文筆精妙,因而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回味。“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這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名義上是提倡孔子的“仁義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實際呢,自然是封建社會殘暴統治、壓迫、剝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

封建社會,無論是誰,都被這無形的思想所禁錮,以至於改朝換代,仍然逃不出封建這圈子,而始終改不了20xx多年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窺。”這句話表面說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勾心鬥角,自相殘殺現象,尤其是當官的,這種現象極爲嚴重。隨便翻翻歷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極多,比如秦檜害死岳飛,等等。也有些是兩個奸臣在暗地裏爭鬥,也有的。我消滅你,又有人又把我消滅了,這難道不正符合了上面這句話嗎?

在第十篇中,“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佈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會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這幾句我認爲是妙到極點了。按這狂人的話說,就相當於找個合理的藉口吃了他。

而20xx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又無償不是這樣。一些人爲了推翻殘暴的統治,而發動正義的戰爭,但統治者不會這麼束手就擒,統治者稱之爲“造反”。一旦起義失敗,往往這些英雄會留下千古罵名,英雄就便爲狗熊了。一個好人的頭上被頂了個惡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惡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殺了這好人。

狂人其實是一個也覺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謂的瘋言瘋語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實的。而持續20xx多年的封建傳統也使許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錮,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視爲瘋子。

作者寫這篇時,當時正是封建統治剛剛被推倒的沒幾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復立封建社會。人們也沒有逃脫思想的牢籠,許多知識分子投入到救國救民,開啓民智的行列中。從最後那聲“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喚,表示了狂人對此的無奈,也用來啓發人們的最後一聲呼喚。

吶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藥》、《阿Q正傳》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魯迅先生借筆來喚醒當時的人們,同時也爲後世留下一筆精神財富,爲中國文學打下了基礎。

現代社會,早已不是那殘酷、專制的封建社會了,但仍存在一些類似於“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網上發佈的一些針對某人的人身攻擊;官場上暗地裏的爭鬥;一些殺人、賄賂事件等等。在身邊的情況下,我聽說一些工廠單位不給剛來的職工發工資或少發工資,這其實也是一種吃人現象吧。不過有些已經被法律解決了。

也許,我們也許也要向魯迅先生那樣吶喊,我們現代社會也仍然存在許多愚昧無知的人,仍然會有一些不平事。吶喊吧,爲了祖國,爲人民,爲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吶喊讀書心得6

這個月,我讀了魯迅的短篇小說集—— 《狂人日記》。這本書以誇張生動的寫作手法揭示了當時迷信的封建制度和人們對他的無知麻木。

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有《藥》和《狂人日記》。本文主要講述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揭露和抨擊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刻畫了封建禮教反叛“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吃人的舊制度。003010本文講述了茶館老闆華老栓和妻子爲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的故事。

這兩篇文章是關於當時黑暗腐敗的社會。在當時社會的影響下,《藥》裏的“我”覺得大家都想吃“我”。甚至當鄰居家的狗對着“我”叫的時候,他都覺得它在盯着“我”,想從“我”身上咬一塊肉。想吃人肉的大哥派人來看我的時候,我還以爲他是劊子手。在這篇文章中,我認爲康叔叔是一個殘忍的人。他輕易地奪走了別人的生命。

成了人血饅頭賣給了華老栓。而華老栓是一個愚昧、麻木的人,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買了所謂的包治百病的人血饅頭。

魯迅先生希望用自己的一聲聲吶喊喚醒當時麻木的人們,就算“我以我血薦軒轅”也不能擋住他的決心。

自創名言:人吃飯是爲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是爲了吃飯。

吶喊讀書心得7

多少年後,淡忘了昔日課本上的記憶,再來重讀魯迅,突然發現,魯迅竟然和記憶中如此不同。

現在的社會,人們熱衷的閱讀對象是輕鬆閒適的小品,魯迅那種“利”的風格,好像真的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真的不適應了嗎?爲何讀起來還會有歷歷在目的感覺?讀到自序中那段直抒胸臆的文字(這在魯迅的文章中很少見),爲何會想掉眼淚?阿q過時了?狂人過時了?藥中那血淋淋的饅頭過時了?我一點都不這樣認爲。即使是社戲裏淡淡勾勒的鄉村風情,現在讀起來也是清新怡人,過時了?

究竟是魯迅過時了,還是我們因爲看起來還算“安逸”的生活而樂觀得過了頭。

吶喊讀書心得8

《吶喊》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創作的小說,讀過的書中,只有它讓人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是其中的一篇文章。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恐怖的封建壓迫,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反對的吶喊!

文章中只有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教育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可以有權利擁有純淨的心靈,不被封建的教育而束縛,他很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故鄉》也是其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它的美好令人嚮往。一個是現在的故鄉,讓人讀過後十分的驚訝。

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以及快樂的世界,那裏有魯迅先生童年美好的回憶: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還有有天真可愛的少年閏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着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還有海邊那五彩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那是一個令人嚮往的五彩世界的。

然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淒涼而且是毫無生機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滿活力的閏土也變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而且變成“講道德、守規矩”的人。

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在魯迅先生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然而成年後的閏土在見到魯迅先生後,對魯迅的態度轉變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爺”更是讓他們之間的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親密,使他們之間變得陌生,將他們以前親密的關係活生生的撕裂了。

因爲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那種不平等的關係,那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分離,喪失生命活力,喪失人與人之間溫暖情感的世界。他們遵循一種傳統的道德,它壓抑人的生命力,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也使魯迅先生和閏土無法繼續他們純潔的友誼。

讀完本書後,我很爲他們逝去的友誼感到惋惜,同時也很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社會裏,我們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與金錢來衡量友誼,人與人之間擁有着真摯的情感。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魯迅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共產主義社會,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讓中華民族更加強大!

吶喊讀書心得9

《吶喊》這本書我們都很熟悉,它是一本魯迅先生的小說集。本書篇幅不長,有124千字。但其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精華。

首先,我要介紹一下本書作者——魯迅先生。“魯迅”,是他的一個筆名,以其母姓作爲首字,“迅”字結尾。他的原名是周樟壽,後改爲周樹人。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混亂、低迷、腐敗的年代,但這也爲他的偉大人生奠定了時代基礎。

整本書中每一篇小說的主題幾乎都一樣,但魯迅先生卻賦予了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從屈服於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到被斬首的夏雨……他們是舊社會的鬼魅,但卻又無可奈何。

別看整本書全在描寫社會底層的亡國奴,但魯迅的本意是呼喚國民,喚醒國民的內心,用自己的吶喊去拯救千瘡百孔的舊中國。

舊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需要有人去喚醒他。於是,千千萬萬的學生和工人走上街頭,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振興中華!驅除韃虜!”

如今的中國已飛黃騰達,那些“吶喊”彷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不!不是這樣的。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別人知道:“我們纔是祖國的未來!”

《吶喊》這本書對我們很有幫助,是我們前進的支柱和動力。細細品讀《吶喊》,激發出屬於自己的能量!

吶喊的讀書心得與感悟500字4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出自魯迅的《吶喊》。讀完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懷。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小說集文章,篇篇都是經典之作。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寫滿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和對整個社會的吶喊。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我最喜歡的就是《阿Q正傳》這篇文章了。這裏有九個章節,個個十分精彩,《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社會以及畸形人物的真面貌,阿Q的性格複雜,他是一個質樸而又愚蠢的人,代表了那個時代典型的中國農民,但是阿Q也有着中國農民自私自利的缺點,整天自輕自賤,卻又狂妄自大,自我麻痹來欺騙自己的行爲。

他是弱者,經常被人欺負,他是經常捱打的人,常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滿足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勝利,在這裏面有一種辦法,叫精神勝利法,這是每個中國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魯迅先生說,阿Q是現代中國人的靈魂,《吶喊》這篇文章,引人深思,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有力的語氣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魯迅對國之責任感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這就是所謂的《吶喊》。

在彷徨中“吶喊”,在成長中讓自己知足,更加明辨是非。

吶喊讀書心得10

村子裏的人“吃”人,上至我的兄弟,下至小孩子,吃人卻不感到愧疚與害怕,反而認爲平常,只因自古有“易子而食”“割兒肉爲母治病”的傳統,人們不斷受到封建禮教中“忠孝仁義”的薰陶,而變得盲目而愚笨,忠是愚忠,孝是盲孝,沒有一絲自己對“人”以及“社會”的思索,而是麻木又機械的接受父母兄弟傳下來的老制,就連小孩子也不能倖免。

“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的遠,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孃老子先交的,還怕已經交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的看我。”

對於現代社會,也許這些東西在人們看來已經成爲歷史,但在我而言他們只是換了一層外衣而已,大到人們的思想道德,小到人們的生活習慣,其實都在受到父母的影響,而父母則是受到祖輩傳統的影響。比如人們有事不找法律而找官員,因爲中國自古權大於法,即使現在社會早已改變,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祖輩傳統卻無法輕易更改,這種行爲是官員收受賄賂的主要原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們在自己受惠時沾沾自喜,卻在利益受損時中國政府腐敗,簡直令人啼笑皆非!又比如中國的黑白哲學,是好人就必須樣樣都好,不容有一絲失誤,“最美媽媽”吳菊萍接受了政府給予的獎勵,卻被人罵的狗血噴頭,因爲人們認爲“最美”就應該把錢捐出去,而不是收歸己有。但平心而論,一個一年內失去勞動力的人如果沒有這筆錢會怎麼樣?如果你是她,你會捐嗎?

我們總是把思想道德掛在嘴邊,卻從不付諸行動,這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與其這樣爲什麼還要學他呢?也許現在沒有了愚忠盲孝,但這些傳統習俗的影響仍未斷絕,仍在“吃人”。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吶喊讀書心得11

假期讀魯迅的《吶喊》和《彷徨》,心中產生了一些感受,我覺得這兩本書的感受是一樣的,所以讀完後就寫了吧。看到這些書,一開始我有點害怕,因爲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具有極高的文學成就。我可能讀不懂他的'作品,我覺得他的文章會有那個時代的很多事情,我們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只能看到明顯的東西,我們只能寫出簡單的東西。

在這些書裏,文字是一樣的,至少在我眼裏是一樣的,也許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段悲傷的時光。黑暗的登記制度,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民能夠走出無知。就像阿Q的悲涼,祥林嫂的無奈,與當時的封建社會格格不入。

這些故事沒有華麗的語言,不可以一下子吸引人。在魯迅的作品中,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和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地批判和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認爲是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春雷。他尖刻的話像刀子一樣刺痛了敵人的心。

與此同時,魯迅也深切地爲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的人們感到悲傷和憤怒,爲他們的不幸而悲傷,爲他們的不爭氣而憤怒”,期待通過《吶喊》這一小說來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那些被壓迫的人們,一起來吶喊吧,一起來抵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想告訴我們的,當時的中國人是愚蠢的,那時的中國是黑暗的……

吶喊讀書心得12

每次一翻開桌上的那一本《吶喊》,都彷彿能聽到從記憶深處涌出的一聲聲呼喚。這是魯迅先生對於“吃人”社會制度的控訴。更是他筆下那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對於命運的拷問……

聽!跪在香爐前,像個木偶人的閨土再追問爲什麼他的生活總是苦?明明已經無數次向神明祈禱,無數次許下心願。可是生活的環境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糟!

聽!睡夢中的單四嫂子依舊在哭泣,她的寶兒在哪裏?她的明天在哪裏?

聽!凝視着小栓墳頭的老栓,還在喃喃自語,爲什麼人血饅頭沒有挽回小栓的生命,反而讓他早早地與自己天人永隔?

聽!方玄綽與妻子的爭吵似乎永遠都不會終止,就像他始終弄不明白那個被自己奉爲圭臬的,差不多說爲什麼並不能讓他的心裏真正舒服。

聽!求車裏阿Q的豪言壯語已停歇,但是他始終也想不明白,這一次,他的精神勝利法。爲什麼不能給他帶來絲毫的安慰,爲什麼尚未出口的救命竟成了他與世界永別。

聽!還有那孔乙己垂死的吶喊、N先生無休止的抱怨、狂人、救救孩子的呼籲……如泣如訴,聲聲不絕。

或許,魯迅先生正是聽到了這一聲聲似哭訴、似抱怨、又似疑慮的呼喊,才決定了以自己的筆來喚醒舊中國那一個個半睡半醒的靈魂,所以纔有了這一篇篇犀利狠辯的經典之作,所以我們纔可以在中國這頭雄獅已經完全覺醒的今天,領略先生那一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愛國愛民之情。

吶喊讀書心得13

《吶喊》這本書,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無法那時人們的。《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書心得14

魯迅老師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博大,如此的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敬佩和模仿。因此,魯迅的名著也值得一讀。《吶喊》年,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幾個字來概括當時的中國人,他們的憐憫和悲哀。

《阿Q正傳》中的阿q因爲剝削壓迫要求革命,卻因爲被愚弄被毒害而落後。他無法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最終被迫害致死。阿q在舊中國是一個貧窮的農民。在衛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就叫阿q,他很努力,專門做短工,但是窮到只有一條脫不下來的褲子;他弱,被欺負卻欺負比他弱的小D;他被打,經常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取得勝利。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使他貧窮無助,深沉的愚昧和毒害使他無知麻木。從對革命的深惡痛絕到對革命的“憧憬”,他對革命對象和革命目的的認識極其模糊,這是小農經濟的封閉和短期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撤退並搞惡作劇。當假洋鬼子禁止他搞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但他恨叛亂。這些都是阿q渴望革命的表現,只是無知和無知。

今天,我也想學魯迅,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輩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努力弘揚祖國文明!

吶喊讀書心得15

暑假的時候,業餘時間看了魯迅寫的《吶喊》,挺感動的。

《吶喊》中的《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藥》這篇文章講的是老帥兒子飽受消費之苦的故事。爲了救兒子,老栓決定出高價買“人血饅頭”,希望能治好兒子的病。老栓帶着自己錯誤的執念,在茶館裏辛辛苦苦,就是爲了得到這種蘸了人血的“長生不老藥”,合成饅頭給兒子吃,但最終老栓因爲太封建迷信而耽誤了兒子的治療,兒子終於病死了。老栓體現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卻又懵懂無知。這場悲劇的結局反映了舊社會統治下人們思想的落後和愚昧。

另一篇《孔乙己》,也向我們展示了封建階級統治下的悲哀。小說描寫孔乙己不斷參加科舉考試,期待科舉考試改變他的命運,但他不勤奮生活,自我安慰,生活貧困。人們不斷嘲笑他,整天開玩笑。終於有一天,孔乙己被抓了,他因爲太激動而火了。通過孔乙己荒誕悲涼的人生軌跡,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悲哀。

看了《吶喊》,才知道舊社會很多人都是被封建迷信和落後毒害的,在封建愚昧的統治下,人害人害己。佩服魯迅以筆爲武器,批判當時落後的思想和愚昧的行爲,喚醒許多人沉睡的思想,人們用與封建社會的鬥爭來換取社會的進步。

如今,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不斷吸收新知識和新思想,與社會進步。但是生活中還是有一些愚昧落後的現象。比如很多人因爲缺乏條件或者缺乏學習和進步而沒有機會接觸先進的文化和教育,以至於還保留着以前的封建迷信,保留着很多陋習,崇尚讀書無用論。那些孩子往往不學習或者中途輟學,所以他們的生活沒有太大變化。以後要多做,包括教育和傳統,分清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不僅要過得好,還要儘可能地幫助別人過得好,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