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

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心得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

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1

前一段時間讀了《管理的實踐》一書,讓我對管理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理解。書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管理作爲企業的器官,具有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觸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就被他書中闡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魯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強調人的理想性、價值觀及判斷力,形成了組織績效表現的關鍵資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能動、動態的器官。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話: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我整個管理學的思想基礎,可以說他的思想已經紮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個方面闡述了他獨特的觀點,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體系,從而創建了管理這門學科。

《管理的實踐》中將管理的內容描述爲三部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業從企業需要的組織架構上考慮,全面詮釋了職能分權制和聯邦分權制,而且指出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聯邦分權制爲最優構架,也是責權利同位,最有積極性及效果的架構。管理管理者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瞭企業員工的管理目的:盡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爲管理者,也道明只能當每個員工都成爲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管理員工和工作指明瞭決策的過程和分析決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來爲管理員工和工作做好的決策嚮導。

管理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爲都要同時涉及到管理的三個部分,因此在決策每一個行爲時,都要考慮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找最影響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績效的角度來進行。

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服務於並豐富了社會的各種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以前經常聽到推銷員上非洲賣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個看到當地居民光腳行走而大呼鞋可賣的才具有經營企業的戰略眼光)企業的兩項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通過他們產生經濟成果,而企業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在成本的範疇內。

企業是社會的豐富機體,只有當它能夠正常新成代謝時,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生存。而企業的正常生存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這不同於一般認爲的企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追求生存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

從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穫,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礎,深深的影響了以後的學習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在以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領悟和發展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實際運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業中去。

德魯克的書,與我從此一生相伴!

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2

開始拜讀《管理的實踐》是源 於王老師的推薦和完成讀書報告的目的,但讀着讀着,我越來越驚訝這本介紹管理學的書竟然是德魯克先生在1954年寫成的,裏面提到的好多管理的方式方法好像就在我們身邊。

首先,本書是系統的介紹管理的書,不同於我們開得其他更加專攻某一項管理領域的課程,我們在管理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書中的內容無所不包,同時又寫得淺顯易懂(翻譯的也很好,不像《管理大未來》好多地方的翻譯值得推敲),這也是我們讀書是常常會產生思想共鳴的原因之一。正如譯者在扉頁上寫的該書是“最棒的一本講述’管理如何能夠複製’的著作”。貫穿全書的三條主線:管理企業,德魯克以西爾斯企業發展爲例,介紹怎樣去管理髮展一個企業。使我們知道企業是由人創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經濟力量”創造和管理的,而且我們不能單單從利潤的角度來定義或解釋企業;管理管理者,以福特的衰敗爲例來說明企業缺乏管理者將是一災難。因爲管理者是企業最基本的資源,也是企業最稀有、最昂貴、最脆弱的資源。

而管理管理者的要求是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要爲管理者的職務建立適當的結構;管理員工和工作,分析IBM管理員工和工作的模式,採取合理的薪酬激勵並。人力資源是在所有經濟資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資源,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經濟效益的資源。三個問題:一我們的事業是什麼?二是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三是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而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不是由生產者決定的,而是由消費者來決定的,是要從營銷的角度、從顧客的角度出發,並最終由顧客來定義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確認顧客要什麼、想什麼、相信什麼、期望什麼,這些是企業高管必須接受的客觀事實,高管必須要盡一切努力從顧客那裏獲得答案,而不是試圖猜測顧客的想法。管理必須同時需要考慮的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成果和績效,這是企業存在的目的;二是在企業內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組織;三是外在社會,也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其次,如果想提高對管理的認識或提高管理水平,《管理的實踐》現在仍然能很好的適用。現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實踐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無論是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知識員工管理、客戶導向的營銷、業績考覈、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企業文化、自我管理團隊,還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記分卡,我們都可以在該書中論述中找到源頭。

最後,經典語錄,

1. 盈利不是企業和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而是企業的一種約束因素。

2. 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裏尋找。

3. 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任何熱衷於將管理科學化或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

4.如果沒有適當的組織原則,管理層級只會不斷增加。西方社會最古老、最龐大、也最成功的組織—天主教會,已經充分證明組織真正需要的層級可以減少到什麼程度。在教皇和最底層的教區神父之間,其實只有一個層級—主教;

5. 管理不是一件由許多體力勞動者從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過教育的人員進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

6. 因爲管理能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因而越是高層管理者越是應該集中與組織長遠目標。

7. 最徒勞無功的做法是爲錯誤的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

8. 決策的先決條件是先剔除根本無法接受的行動方案。

時間關係,本次讀書沒能深入研讀,但深感《管理的實踐》是本好書,值得再讀,三遍四遍亦不爲多。當今管理成功的企業中到處可以看到書中提到的管理理念的影子,而書中提到的管理中的缺陷在當今企業中也不乏存在。正如德魯克所說“管理絕不可能成爲一門精確的科學“,的確,管理不是數學公式、物理原理,它沒有標準答案,但如何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對管理的準確拿捏的的確確是一門藝術。現在看來,《管理的實踐》仍然是修煉這門藝術的最佳書籍。如果有人想快速的瞭解什麼是企業管理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建議他:讀《管理的實踐》吧。

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3

在真正讀彼得·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之前,首先看到的是編者對這本書的結構介紹:貫穿全書的三條主線——“三個管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告訴我們Drucker的三個經典提問,即“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以及“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還有,管理必須同時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

1)必須考慮成果和績效,這是企業存在的目的;

2)必須考慮在企業內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組織;

3)必須考慮外在的社會,也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接下來,我看到了Drucker對“管理”的解讀,以及大家對《管理的實踐》的看法,此時,內心產生了認真閱讀此書的渴望。在目錄之後的不是正文內容,而是三篇推薦序,分別是Drucker先生的學生趙曙明、德魯克研究會的那國毅和遠流管理顧問詹文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對《管理的實踐》一書的看法,但卻表達了同一個觀點:《管理的實踐》是一本優秀的著作,值得大家去閱讀領悟。

在下來,是Peter F. Drucker的自序,他稱《管理的實踐》是全面探討管理學的第一本著作,他建議讀者要視這本書爲打好管理學根基的最重要的一本書,他希望在未來的時光中這本書仍然能協助管理者工作。

看來,這本書真的是非常值得去閱讀!

《管理的實踐》一書以管理的本質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功能的認知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有着精闢獨特的見解,掀開了管理的奧祕與實務。以“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項管理的任務,貫穿本書的主軸和精髓,並以八個關鍵成果領域、三個經典的問句以及組織的精神豐富其內涵。

第一部分Drucker先以一個企業的實例點出了: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以及企業的目標、成果與生產的原則。

第二部分Drucker以福特汽車的故事,闡述了“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時也呈現出組織精神(即企業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則透過活動、決策與關係三項分析,深入管理的結構、最終的檢驗標準及績效,同時也說明了五種組織結構之優缺點,與使用的大、中、小型企業級其限制條件。

第四部分Drucker以其“績效爲核心的整體觀”,主張僱傭整個人而不是一雙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創新的時實踐價值,使員工有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創造巔峯績效的組織。

第五部分Drucker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決策和未來的管理者是什麼,尤其一再主張“責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Drucker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能動、動態的器官。而機構本身又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爲了給社會、經濟和個人提供所需的成果。”他認爲,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權威就是成就。他,不厭其煩地提出:管理既要眼睛向外,關心它的使命及組織成果;又要眼睛向內,注視哪些能使個人取得成就的結構、價值觀及人際關係。

我借用趙曙明博士的話來形容這本書——這本書淺顯易懂,不同地理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人都能夠從中得到啓發,得到教育。是一本永恆的、跨越時空的好書!

管理的實踐讀書心得體會4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應該感謝這個人,因爲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我們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我認爲彼得·德魯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這是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在所有的管理書籍中,德魯克的著作對我影響最深。”這是比爾·蓋茨對德魯克的評價。英特爾主席安迪·格魯這樣評價德魯克:“德魯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熱狂追求時髦思想的人羣中獨樹一幟。”美國管理者協會也給了他很高的讚譽:“如果說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管理的話,那麼德魯克無意識最偉大的發明家。”一代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爲世界的管理學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這本書書以“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項管理的任務,貫穿整本書的主軸和精髓,並以八個關鍵成果領域、三個經典的問句以及組織的精神豐富其內涵。第一部分德魯克先以一個企業的實例點出了: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以及企業的目標、成果與生產的原則。

第二部分德魯克以福特汽車的故事,闡述了“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時也呈現出組織精神(即企業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則透過活動、決策與關係等三項分析,深入管理的結構、最終的檢驗標準及績效,同時也說明了五種組織結構之優缺點,與適用的大、中、小型企業及其限制條件。

第四部分德魯克以其“績效爲核心的整體觀”,主張僱傭整個人而不是一雙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創新的實踐價值,使員工有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創造巔峯績效的組織。

第五部分德魯克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決策及未來的管理者是什麼,尤其一再主張“責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管理的實踐》這本書爲管理者和學管理的人提供了一套獨特的觀念、原則和工具,是一套極具系統化的管理知識體系。本書問世後,不僅在美國一炮而紅,而且在全球各地都非常受歡迎,包括在歐洲、拉丁美洲,尤其在日本,這本書在日本更備受重視和歡迎,日本人認爲這本書的觀念奠定了他們經濟成功與工業發展的基石。這本書以管理的本質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功能的認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有着精闢獨到的見解,掀開了管理的奧祕和務實。在本書當中德魯克提出了三個經典的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這三個問題經過改編完全可以應用於現在的我們:我們學習的是什麼?我們學習的將是什麼?我們學習的究竟應該是什麼?德魯克還率先提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概念。

德魯克認爲,如果企業不盡社會責任,政府一定要強制企業履行這個責任,德魯克反覆的強調,認真負責的員工確實會對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真正能勝任工作,要求他們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們對自己的任務和成績負責任起來,靜茹德魯克的管理世界就是人事管理者的責任,員工的責任和企業的責任開始的。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責任,責任是維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則。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闡述了管理的本質,以一些成功的企業爲例推出管理者應該怎麼去管理一個企業以及管理者增氧自我管理。在書中他分析了企業應該建立一個怎樣的管理結構去發展,介紹了了管理者對員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

德魯克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管理作爲企業的具體器官,具有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和工作三個功能。該書具有思想一脈相承、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啓發性的優點。現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實踐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無論是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知識員工管理、客戶導向的營銷、業績考覈、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企業文化、自我管理團隊,還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記分卡,我們都可以在該書中論述中找到源頭。

更重要的是,《管理的實踐》這本書更突出了“人”,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的光輝。企業是什麼?是盈利能力?還是利潤最大化?盈利不是企業和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而是企業的一種約束因素。利潤是對企業活動的檢驗。企業的主要職能一是營銷,創造顧客;二是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裏尋找。要滿足客戶的要求,簡單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只有依靠企業的創新。如何實現創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員工主動性的發揮。管理不是一件由許多體力勞動者從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過教育的人員進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們習慣上將管理者和員工看成根據指示行事、沒有責任、不作出決策的人,這隻能消除企業的精神和創新。如何檢驗管理和創新的成果?不是知識,而只能是業績和成就。那種試圖向管理人員頒發許可證,沒有專門學歷的人員不能從事管理工作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

作爲經管類學生,不但要閱讀經濟類的書籍,還要多閱讀管理類的書籍,經管經管,經濟和管理是分不開的,多閱讀管理類書籍對我們有益而無弊,以上是我閱讀《管理的實踐》之後的一些理解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