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雪國》讀書心得

《雪國》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雪國》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雪國》讀書心得

《雪國》讀書心得1

銀河彷彿嘩的一聲,向島村傾瀉下來。

川端康成以極具個人風格的表述,用表層的美感後隱藏了幻滅與失去的悲哀,淡而綿長。物哀是日本傳統文學的美學準則,而川端康成仿若信手拈來的文字組合,讓情緒表達準確而純粹,悲哀再深刻,卻和絕望無關。

雪國,雪中之國,白色掠奪了繽紛,寒冷埋葬了溫暖。葉子和駒子,如同理想和現實,一個不食人間煙火,一個流連滾滾紅塵。

駒子是現世,在底層仰望天空,固執地以自己的方式嘗試改變人生。在島村眼裏,駒子的勤奮和努力都是徒勞,她所渴望的尊嚴,會在生活的鞭撻中成爲泡影。

家境富足的中年男人,習慣和經驗漸漸抹平了鋒芒,所謂的閱歷,不由自主扼殺着希望和追求。

對於島村來說,駒子的愛,是虛無生活中的點綴,是不自覺的俯視。垂憐未必是悲憫,而是居高臨下的無動於衷。

即使在駒子看來,送島村離開,遠比見未婚夫行男最後一面有意義,依然無法改變低到塵埃的姿態。

葉子是長夜的曙光,是寂靜中空靈的歌聲,是茫茫雪國的一縷暗香。不經意闖入,撥亂一池春水。

“鏡子的襯底,是流動着的黃昏景色,就是說,鏡面的映像同鏡底的景物,恰像電影上的疊印一般,不斷地變換。出場人物與背景之間毫無關聯。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則是朦朧逝去的日暮野景,兩者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不似人間的象徵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臉龐上,疊現出寒山燈火的一剎那間,真是美得無可形容,島村的心靈都爲之震顫。”

川端康成這樣寫道。

我想象不出日暮野景裏的透明幻影,卻的確能感受到美的震顫。

葉子是島村的理想,在我看來,島村凝固的心終於開始鬆動,也許不僅僅因爲葉子的美,而是駒子的堅持,拉緊了島村的弦。

那些我們曾經不屑一顧忽視的東西,因爲執拗地存在,或多或少地在改變我們生活的態度。即使緩慢,即使忽略,卻會在某個不可預見的瞬間,發出磅礴一擊。

葉子最終死於意外,厚重的雪,璀璨的火,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島村並沒有太多的悲傷。負荷沉重的中年人,或許一開始就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此,也不會有絕望。

可再渺小的希望,也是希望,大火帶走了葉子,也將島村冰封的雪國熔化出一條縫隙,那些新鮮的積極的蓬勃的東西,從此或可得以萌芽。

在島村的雪國,駒子是空氣,葉子是陽光,再三跋涉,只爲那一線生機。

成長總充滿了挫折和磨難,嘲笑和冷漠,猶如單調的雪國。堅持行走,目標便不會遙遠,即使代價昂貴,卻不曾辜負一路相遇的美好,一路堅持的過往。

我大概註定像我的名字一樣,是個樂觀主義者,在這個夏天,讀着悲傷的雪國,我卻看到了希望。

猶如那雪國中的一簇火苗。

我正少年,風華正茂,願這薪薪之火,成就燎原之心。

《雪國》讀書心得2

如果,人的生命是浮在黃昏霞光上的一瞥幻影,不屬於他靜寂的觸碰,又怎能真正地去握住它,感受它幻影裏的翻涌,溫度呢?似乎終究也免不了暮光安謐而又撲朔迷離的黯滅,成爲消逝在歲月裏的煙嫋,散滅在無窮而本就虛幻的世界裏,最後成爲無聲的世界本身。

讀《雪國》,感受到靜寂的如同非現實的雪與人的情感的無限交融,一如在初雪的早晨,踩在空靈的空氣般,去拜訪靈魂另一方的自己。《雪國》由駛往雪國的列車開始,窗外不停掠過的暮景,映着玻璃上照出的少女的雙眸,撲朔迷離,似真似幻。舞蹈藝術研究者島村前後三次前往白雪皚皚的北國山村,與當地的藝伎駒子,以及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陷入愛戀糾葛,簌簌落下的雪掩蓋了一切愛與徒勞,故事的結尾,在一場在銀河的清晰的礫光與雪的互映中的火災,結束了葉子悽美的生命。

這樣悽婉的故事在北國的靜謐潔淨的雪中,一次次跳躍着,暗淡青空,淡淡的晚霞韻着近於沉睡的山巒,白晶的杉林獨自嗚咽着,孤冷的月色漾在積雪的面龐,風中低喃的白花似飄似落地繚繞在山谷的雲氣裏,沒有一隻飛鳥,山麓的原野也迷幻在一望無垠,像天的彼方伸展的靜謐裏,人與景渾然一體,互通着情感,不言不明,欲斷猶綿。生命猶如靜景,靜景亦有如生命,浮托在虛幻的永恆的靜寂裏。一如在生命的後面,時間的前面,佇立着。

《雪國》中悠長流逝又近乎永恆靜止的是虛幻,無論是從開始,還是結束,雖然悲情與清冷一直縈繞在故事的氛圍中,然而並未給人以一種極度的絕望或痛苦,就像故事不斷閃現的鏡子般,一瞬而過,不留痕跡,不染半色,渺茫地在意識裏走過又回來,牽着思緒愈發感到無可明說的悲哀。

《雪國》讀書心得3

有些書就留下這樣的氣息,引人一再重返,流連不已。

川端康成是日本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員,他的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特質,其作品《雪國》是一本講述日本尋常人家在一段旅行中發生的普通平常的事。通過這樣的故事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的關係和複雜的內心情感世界。

《雪國》、《千羽鶴》、《古都》的合集,以文學成就而言,《古都》最是單純清淺,恍若以京都四季風物作背景的莫扎特的音樂;《千羽鶴》的編織承轉親密而微妙,近乎不着痕跡,以超然的敘述技巧蜿蜒探入內心的幽深世界;相比之下,《雪國》則與兩部作品都極不一樣,透過那樣秉賦強烈、棱角鮮明的虛構,攤開一幀按捺不住卻無以寄託的精神映像。

從火車穿過隧道的那一刻開始,就處處看見兩相映照的風景:島村眼睛裏的'兩個女子,駒子徒勞而認真的生,與葉子悲悽而凜冽的死之間,構成亮色與冷色、濃烈與柔斂、漸悟與頓悟的對照,實與虛、動與靜、續與斷的反詰,如霞光對雪色,如鏡裏照現的妖嬈紅顏與窗上浮映的迷離秋水;並非對比,亦非張愛玲所偏好的“參差的對照”,而是一體之兩面,是生命在抵達死亡以前所兼具的美麗與虛幻,因爲不斷的消逝,涌出不竭的眷戀。島村並不僅僅是敘述的取角,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葉子與行男之死別,正照應駒子與島村之生離;而葉子對於死的決然歸赴,像透過一粒沙所洞察的世界,照亮了島村對於生的惝恍繾綣。

解讀這篇小說的虛構動機,讓我想起另一部成雙設對、處處滲透“參差的對照”的作品《石頭記》,貫穿兩者的是如此相似的精神底色:是情,是幻?孰真,孰空?是執著於物哀之美,抑或皈依運命的徒勞?當記憶如此纖毫畢見,刻骨銘心,由誰來了悟紅塵虛幻,懸崖撒手?

《雪國》讀書心得4

其實一直以來我對日本的很多東西都是很反感的。其中的原因自不用說。但是當我看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寫的散文臨終的時,給我極大的震撼。之後我知道了他的小說雪國。

總覺得川端康成的作品寫得太過乾淨,尤其是《伊豆舞女》。乾淨的讓人覺得一切都是幻想,在如今這樣一個複雜,充滿利和欲的世界,那樣純粹、乾淨、真摯的情感體現着人類最簡單原始的珍貴性情,令人神往、傾心,卻又不忍心打破這份悸動。

《雪國》是以白雪的世界爲背景,雪是世界上最乾淨、聖潔,同時也是最美麗、飄渺近似虛幻的東西。通文都流露着一種淡淡的苦悶、愁思、悲哀的情緒。

島村,既是故事的男主角,又是個旁觀者。對於這個人物,我並不喜歡。他是消極的,面對駒子對自己的癡迷,他覺得一切都是徒勞而已,他無法帶給駒子想要的安心。甚至於,他覺得自己所做的,對於駒子豔麗的美和葉子空靈、清澈的美的貪戀、追尋都是徒勞的。他看着駒子爲生活奔波,爲感情壓抑,同情她、憐憫她,時而給予她一絲安慰過後又冷靜地告訴對方一切都是徒勞。

當然島村這個看客做得也很吃力,他一直在追尋中想象中的美麗,他渴求的清冷、乾淨的葉子始終不正眼看他,而讓他矛盾糾結的駒子確是一味地等着他。還時刻擔心着自己的心思被駒子看穿,想要躲着又期待着接近。

相反我很欣賞駒子,雖然付出得不到回報,依然率性而積極地生活着,渴望愛情,執着愛情。喜歡、憎惡,每一種情緒都表現得真實、坦然,絲毫不做作。

其實至今我有很多疑問,葉子對行男究竟是什麼感情?只是想實現護工的願望嗎?駒子對行男又是怎麼回事,爲何臨死都不願見面,只是不想感受生死離別的痛苦嗎?駒子似乎並不喜歡葉子,總是在島村前避免着有關話題,可爲何在葉子跳樓死時又哭的這麼悲痛,近似瘋狂,難道她真把葉子當做自己的寄託,希望她活出另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