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彷徨》心得體會

《彷徨》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彷徨》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彷徨》心得體會

《彷徨》心得體會1

近日裏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爲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彷徨》心得體會2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爲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爲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爲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爲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不體現魯迅此時“彷徨”的心情。呂韋甫將生活的種種辛酸與坎坷從酒樓上帶進讀者的心間,分明看到兩個字:無奈。這種“無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飛進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這不就是魯迅自己的遭遇嗎?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點生機,所有的一切都“織在蜜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裏。”找到出口,正是魯迅的信念,然而此時他卻只有“不以深冬爲意”的氣概,只可惜理想與現實隔着遙遠的距離。但魯迅是不會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實踐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與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會對人來講是無所謂希望的,即使有幾位肯掙扎一下的都被滾滾的洪流衝散、淹沒。只有魯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無論這希望是多麼遙遠,多麼渺茫。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彷徨》心得體會3

彷徨是苦悶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無處宣泄的,彷徨就像遊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該何去何從,不光是身體的無處歸依,更是靈魂的無法寄託。前方在哪裏,有前方嗎?真的有前方嗎?那又在哪裏?

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盪不安,滿目瘡痍,熱血的青年奮起反抗,期望毀滅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於是有了“五四”運動,魯迅先生寫下了《吶喊》,向腐朽的封建社會發出了沉重的宣戰。“五四”運動後是新文化陣營的分化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從,“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彷徨”。曾經,他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在,於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又證明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鬥士,雖然彷徨,雖然苦悶,但仍然求索,不輕言放棄。仍然在鍥而不捨地抨擊着封建社會,表現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是會有那麼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壓力來源於責任、和期盼,承受,是我們面對壓力的唯一方法,我們承受着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我們承受着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古老的中華民族同樣承受得太多太多了,原始部落的茹毛飲血,奴隸制的非人壓迫,欲掙脫鐵鏈的那一聲聲嘆息,封建社會的精神枷鎖,外來列強的欺凌,八年的抗戰,年的內戰,終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文~十年,又有多少的冤屈,華夏五千年,社會的每一次前進,是用無數的血與淚、無數的生命鑄就成的。生活在一個相對民主,相對自由的世界的我們,承受着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承受。有悲傷,有淚水,但作爲人,最高級的動物,我們應該挺起胸膛,伸直腰桿,呼一口新鮮的空氣,像我們的祖祖輩輩那樣勇敢地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