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1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體國人猝手不及。x月x日,當我還在家關注着疫情新聞的時候,突然接到單位通知,市委組織部號召市直黨員幹部xx社區值守一線疫情防控工作,我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報名請戰,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火線支援社區防控一線,打響了我的防控阻擊戰“疫”。

社區防控防什麼,怎麼防?有沒有危險?不讓居民隨便出入,他們能聽嗎?帶着這些困惑我來到防控點,一時感到無從下手,但,疫情就是命令,容不得我多想。我主動向社區、物業、綜管人員請教,出入登記、測量體溫、檢查證件,每天一遍遍重複着這些相同的步驟,不厭其煩地解釋說明,耐心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意識到,社區防控就是要把這些看似很小的事做好做細做實,才能不讓疫情蔓延到小區,這是我作爲志願者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對小區居民生命安全的承諾。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落實聯防聯控、羣防羣控的關鍵。我所值守的小區有三千多戶居民,常住一萬多人,每天外地返回人員、復工人員和車輛混雜流動,防控壓力較大。我們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最新通告要求,結合小區人員流動實際,分類施策,精準管控,認真檢查,詳細登記,確保不出任何紕漏。在嚴格管控的同時,我們積極幫助小區居民拿取快遞、搬運物資,提供生活便利。指導復工人員辦理復工手續,保障合理需求。隨着疫情形勢好轉,管控措施得力,我們也逐漸取得了居民的讚許和信任,他們很自覺地減少了不必要的外出。

每天在一線值守,看到的是鮮活的人物,感受的是心靈的撫慰!接到任務後,很擔心家人的態度,沒有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都在家,也擔心這樣每天進出有沒有危險。但是,嚴峻的疫情形勢告訴我,國家有難,必須要有人站出來,這是踐行一名共產黨員初心的時刻,國家召喚使命必達,我必須要上!簡單和妻子交代了一下,妻子只說了一句:你去吧,家裏有我!讓我沒有了後顧之憂。妻子每天在家做好後勤,燒飯洗衣照顧孩子,還變着花樣做各種營養美食給我補充體力,年幼的兒子稱呼我是“戰士”,每天給我加油打氣:“戰士加油,爸爸最棒!”而我每天回到家卻要“自我隔離”,兒子嘴裏唸叨着要我抱卻只能將他拒之門外,內心充滿愧疚,更覺親情珍貴。而讓我感動最多的是每天面對的社區居民,有對我豎大拇指,稱讚我是英雄的大姐,有二話不說,放下方便麪就走的大哥,還有進出都對我敬禮的小朋友,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完成任務的強大動力。學校領導也多次親臨一線看望慰問,及時送來了防護物資,讓我倍感溫暖,信心十足。我明白,不是我的工作做的有多好,是身邊這些可親可愛可敬的人在默默支持着我,讓我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爲他們守護一方平安。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每當疲憊的時候,想想揮戈沙場的白衣戰士,衝鋒陷陣的公安衛士,臨危不懼的社區勇士,內心又充滿了愛的光亮。風雪即將過去,病魔終將潰散,待到花開燕來時,讓我們走出來,看乾坤依舊,山河不改,在我們共同捍衛的土地上,互道一聲:歲月靜好——別來無恙!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2

當收到陽山人醫和當地鎮衛生院需要徵集青年志願者參與協助醫院雙接種活動的工作時,我積極參與報名。在做志願活動的這段時間裏,儘管在冬天七點的早晨,但想到可以去幫助接種疫苗的百姓時,我就感到很激動。我和其他七名志願者,分配到協助查看粵康碼、填寫疫苗接種個人信息、測量體溫的崗位上。我們前後配合良好,加快了疫苗接種的效率。當看到老人握着我們幫忙填好的信息表時嘴角咧開的笑容,當聽到在排隊等號的叔叔知道我們是大學生志願者時的那句你們的行爲值得點贊時,我感受到原來幫助別人是這麼快樂的事情。隨着志願活動的進行,縣城裏越來越多的人都接種上了疫苗。我相信,在築起的這道疫情防城上,定會迎來光明,疫情終將被驅散!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3

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急戰,也是一場硬戰。急難險重面前,最能考驗幹部。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以來,爲什麼有網友會心生“把某某幹部借給我們”的想法?就是因爲疫情面前有的黨員幹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敢打硬戰、能打硬戰、善打硬戰,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生動寫照,這樣的“疫中人”紛紛得到肯定、得到認可、得到信賴。

敢打硬戰的“疫中人”——“真情實意”。疫情防控是一面鏡子,誰敷衍塞責、推諉扯皮,臨陣患上“軟骨症”,誰不皺眉、不低頭,挺着脊樑往前衝,看得一清二楚。這看那看,敢打敢拼最“耐看”;這書那書,敢打敢上就是“請戰書”。敢打硬戰的“疫中人”,敢挑最重的擔子,敢拔最硬的釘子,體現的是一種骨氣、硬氣和大氣。敢打硬戰的“疫中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奔赴一線,敢上火線,是言行寫滿宗旨意識、心中裝滿家國情懷的人,是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的“大寫”的人。

能打硬戰的“疫中人”——“盡如人意”。“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這場保衛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鬥爭中,是停留於“紙上談兵”,還是披掛上陣在一線“短兵相接”?是“散兵遊勇”的表現,還是展現“精兵強將”攻城拔寨的氣魄?這些都是體現黨員幹部的“作戰能力”。“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能打硬戰,需要黨員幹部再接再厲、英勇鬥爭,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哪裏有困難哪裏上,哪裏有險情哪裏衝,越是艱苦越奮鬥,越是艱險越向前。疫情防控這場阻擊戰,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能打硬戰,還需要黨員幹部強化擔當、精準施策,對新困難新問題會用新辦法,敢用硬辦法,拿出實招硬招真刀真槍地幹,把每一項工作做細,把每一個環節抓實,採取更大的力度、更果斷的措施啃下一個個“硬骨頭”,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不辱使命、不負衆望。

善打硬戰的“疫中人”——“有心有意”。英勇還要善戰,善作還要善成。疫情防控不只是醫藥衛生問題,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因此,疫情防控要有“一盤棋”的思想和“一張網”的思維,這是善打硬戰的表現。善打硬戰,就要善於引導羣衆,善於整合各方力量,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羣衆優勢轉化爲疫情防控的強大政治優勢,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得到貫徹落實。要善於溝通協調,科學排兵佈陣,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要善於發現問題,善於解決問題,對各種“攔路虎”“絆腳石”能及時一一有效予以處理,做到逢山開路,遇河搭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金盃銀盃,不如羣衆的口碑;千響萬響,不如實幹的錘響。”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廣大黨員幹部要敢打硬戰、能打硬戰、善打硬戰,在危難時刻顯身手,以疫情防控工作成效來檢驗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這樣方能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當然,這樣的黨員幹部也更受羣衆的“中意”和滿意。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4

當前,疫情防控阻擊戰進入關鍵時期,信心是一顆“定心丸”,也是一針“強心劑”。

越是驚濤駭浪,越需從容不迫。面對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恐慌和焦慮在所難免。倘若真的慌了手腳、喪失理性,不僅會壞了大局、加劇疫情,更容易喪失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信心比金子更重要,不能缺了那股子氣兒和勁兒。

疫情當前,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國家堅定信心。信心從哪裏來?其實,信心就在我們腳下,就在我們手中。

看身邊,城市裏的社區工作人員、鄉村裏的村幹部恪盡職守,築起了一條條護佑千家萬戶的生命防線。再看遠方,白衣天使衝鋒陷陣,解放軍戰士星夜馳援,建設單位連軸施工,生產企業開足馬力,黨員幹部靠前指揮,愛心人士捐款捐物,社會各界被廣泛動員起來,擰成一股繩、握成一個拳。從黨組織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到各地區各部門緊急行動、緊抓落實,再到各行各業衆志成城、團結奮戰,這是中國人民迸發的磅礴偉力,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發揮的顯著優勢。

同時,我們要正確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既要預防低估負面影響的盲目樂觀,也要避免高估負面影響的消極悲觀。回看曾經的風風雨雨,我們應變局、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難倒英雄的中國人民。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樹立信心、堅定決心,我們就一定能實現“戰疫”勝利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雙贏。

信心看不見、摸不着,但卻可以不斷夯實。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保障醫療防護物資供應,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切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依法嚴厲打擊利用疫情哄擡物價、囤積居奇、趁火打劫等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爲;正視存在的問題,及時發佈信息,迴應羣衆的關切,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每個人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付諸於行動中。衆志成城、萬衆一心、同舟共濟,共同打贏這場人民戰“疫”的硬仗。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5

疫情,像個大泥潭,人們一個接一個掉了進去。這個新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每一天,我們都在和病毒戰鬥。在平常,我們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朋友,但到了與病毒抗爭的戰場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戰友!

看看這戰場上最勇敢最可愛的人——白衣天使們。他們不顧危險,履行着醫生的職責,時刻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堅定的信念,驚人的毅力感染着戰場上的每個人。當我們走進他們的心扉,就會知道,白衣天使們太不簡單了,他們也有親人,他們也會產生對家的牽掛,心中也會閃過一絲擔憂:萬一我被感染了,我的孩子怎麼辦……但更多的,是作爲白衣天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們犧牲了太多太多,堅持着救死扶傷這個信仰。他們衝在戰場最前線,與病毒直接抗爭着,讓我們向白衣天使們致敬!

雖然我們普通人不能上前線,但無論我們來自哪裏,也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都能用一顆充滿愛的心,互相加油。所以,讓我們用溫暖的目光,樂觀的笑容,美好的鼓勵相互關照,邁着堅定的步伐飛奔向前,一起努力,一起打贏這場病毒殲滅戰。只要我們心連心,手拉手,衆志成城,讓病毒嚐嚐團結的力量,我們一定能夠勝利!

這個冬天一定難熬,但春天總會來到。黑夜即使漫長,白晝也終會到來。當春光爛漫時,你們這羣戰友們一起走出門,一起遊玩,一起比心,然後一起喊“我們勝利了!”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6

庚子鼠年伊始,一場沒有硝煙的遭遇戰不期而至,面對這場戰“疫”,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強調嚴明政治紀律,嚴肅工作紀律,要求嚴格落實“七個零”,明確責任,強化工作落實。

舍小家爲大家,他們在家中還是父母眼裏的孩子,到了工作崗位就要扛起守護人民平安的重任。從家中返回單位,迅速轉變角色,進入狀態,疫情當前,展現了新時代年輕黨員的風采。

“召必回,回必戰!奔赴工作崗位”,牛帥同志在返回工作崗位前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他被劃分到綜合協調組中擔任副組長一職,上傳下達、彙總動態、整理檔案成了他近幾天的日常。每天數不清的電話、微信,甚至凌晨一兩點羣裏有任何消息也馬上去辦,吃飯更是沒點。工作的繁重並沒有讓他退縮,他只想着快點再快點,數據統計越及時,全鎮老少才能越安全。

“站好崗,把好關,盡好責”,xx是20xx年應屆選調生,兼任龍王廟村村官,他堅持每天到龍王廟溝口檢查點與村幹部一同值班,規範卡點工作紀律,對必要進出人員嚴格登記,把住第一個關口,守護更多人健康。

“沒事別出門,出門戴口罩”,巡邏車走過了天生橋鎮的每一個角落,許偉寧就是巡邏隊中的一員。他每天與其他隊員一起上街巡邏,勸散聚集村民的同時還會向村民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自從有了他們,鎮裏聚集人員由多到少,由少到無,村民都“宅”在家中,他們的心裏才能踏實。

“風雨無阻,準時送達”,趙一柱每天下午兩點前都要將日報表從鎮裏交到縣婦幼保健院,往返四十多公里的距離,他毫無怨言,疫情雖重,但總要有人爲萬家燈火負重前行。

“巾幗不讓鬚眉,責任永扛肩上”。面對疫情阻擊戰,劉景美負責起了全鎮人員防控物資的保障工作,爲一線人員分發食品、軍大衣、口罩、袖標等,在關鍵時刻堅守崗位,全力解決一線人員的後顧之憂。疫情面前,別人延長假期,但他們始終奮戰在一線,遠方的家成了他們想回卻回不去的地方。

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向前向前,離前線近一點,後方安全就多一分。爲了守住全鎮“北大門”,在交警未接管高速口之前,許偉寧、趙一柱、張綽來到疫情抗戰第一線,成爲高速路口的“守關”人,戴着口罩穿着軍大衣,從未有一刻停歇;爲了守好疫情防控的“主陣地”,幾人來到單位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白天做好本職工作,晚上在萬家燈火團圓時,他們還奔走在各個檢查點,督查值班人員工作情況,同時叮囑他們注意身體,看似無情卻有情;爲了保障鎮政府良好的公共衛生環境,幾人不怕髒不怕累,帶頭清潔打掃鎮政府衛生,不放過每一個死角,減少病毒傳播。

黨旗飄在最前線,衆志成城抗疫情。自從天生橋鎮疫情防控工作開始以來,黨員積極響應縣委“十個帶頭”倡議,該鎮機關尤其是這幾位90後年輕黨員,他們犧牲了難得的團聚時刻,也顧不上疫情的可怕,告別家鄉、告別親人,毅然“逆向而行”。他們從其他縣區來到這裏,似乎與家人見面的時間遠遠不及與同事在一起的時間多,共同努力也是爲了讓這裏越來越好,天生橋已經成爲了他們的第二個家。國難當頭,90後們站起來了,17年前的非典,全世界都在守護90後,17年後的今天,90後來守護世界!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7

這個暑假我感覺過得很有意義。我是xxx的一名幹事,平常在學校便會進行支教、獻血、捐衣等志願活動。因此,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我主動報名在轄區居委會做了一名志願者。

我平時的工作就是向社區羣衆做好防疫宣傳,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在社區居委會做志願者的過程中,主要工作是防疫宣傳,和社區工作人員向居民宣傳少出門、不串門,注意衛生勤洗手,儘量減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回家注意洗手消毒。

此外,我會在社區門口張貼疫情防控最新態勢、政策措施等通知,讓居民第一時間知曉疫情防控的新要求。我還會到社區出入口,協助相關工作人員做好“三問三登記”,對進入小區的車輛、人員進行體溫監測和信息登記。

父母對我的志願活動非常支持,遇到特殊天氣他們還會打開自家的門市,讓志願者們進去避寒避雨。有時候還會爲志願者們送熱水,給晚班的志願者送上熱乎乎的包子……看到家人所做的一切,聽到家人對自己的勉勵,我更加堅定要在這次防控疫情的過程中貢獻一份力量。

通過這一次當志願者,自己心中最大的感觸就是,熱心幫助別人的感覺真好。雖然有時會有些累,但是爲了別人付出,看到別人滿意的笑容,就很值得。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8

2020年1月20日疫情全面爆發,此刻準備取票回湖北老家的我停下了腳步。擔心春節過後無法正常返校,我最終選擇了留在學校...就這樣我在偌大且了無人煙的女院校園裏開始了我漫長的隔離生活。

剛開始的日子總是很難熬,每天從早上起牀開始刷新聞,關注網絡上關於疫情的最新消息,眼看着疫情越來越嚴重最後形成了全國性的大爆發,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從學校到個人,全民進入警戒狀態。身在校園的我也感受到了這種緊迫感,每天我需要去宿管老師那裏進行簽到報告行蹤,並且領取一次消毒液,宿舍每天至少進行一次消毒。宿管老師也會在每天下午進行一次查寢,詢問我們每天的情況,並每週免費分發一次口罩。這些日子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宿管老師來查寢時囑咐的:“勤通風!記得消毒!出門戴好口罩。”

一個人待在寢室的時間久了總無法避免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但感受着來自老師們點點滴滴的關心讓我覺得不曾孤獨。隔離人隔離物不隔離愛。

學校爲我們留校生和留學生專門開了一個食堂窗口和一個賣小零食水果的窗口,廚師和食堂姐姐負責我們早中晚三餐,除此之外也會熱心的到外面幫我們帶一些生活必需品。每天飯點了我都會戴好口罩站在食堂計劃好的安全距離排隊打飯,食堂的地面上貼了很多封條,排隊時需要嚴格按照封條的距離,隊伍的旁邊也總是站着一名負責檢查的保安,一旦如果兩人間距超過了安全線的距離,他會及時且嚴肅的提醒你,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每次打完飯我會帶回寢室吃,學校用的是一次性飯盒和筷子,所以很方便。偶爾在食堂吃也是一人一桌,每天食堂大哥們從校外進來給我們做飯,都得經過層層消毒和量體溫,在學校嚴格的把控和保護下,我一直覺得很有安全感。覺得不論外面疫情多麼嚴重,生活在女院校園裏的我很溫暖很安全。

最讓我開心的是,除了分發口罩消毒液,每隔一段時間學校也會給我們發一份大概50元左右的大禮包,裏面有各種零食乾果、水果、蛋糕還有鴨脖。發了大概有四五次,每次都不會重樣...這對我這個出不了門的吃貨來說簡直是天降喜訊。幸福感直接up!up!學生處老師擔心這些吃的我們不喜歡吃,還專門來問合不合口味。

在校期間的方方面面,太多了。我需要考慮的不需要考慮到的,學校老師都已經幫我們提前想好解決了,並且一直設身處地的關懷着我們的點點滴滴。在離家留校的這些日子,班主任輔導員宿管老師食堂師傅保安保潔阿姨,忙前忙後構建起了我隔離期間的生活,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感謝有這些人讓我不曾孤獨,一直感受着他們的關愛和鼓勵,讓我開始也在疫情期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現在會幫一些需要申請出國的同學打印成績單,幫在家學習的同學寄書回去,協助宿管老師管理學生體溫上報工作,甚至每天來招生辦當志願者接聽諮詢電話,從早上八點開始下午五點半結束。從一開始焦慮不安到現在每天的充實快樂,我跟着學校的腳印在前行路上。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9

爲加強在家學生心理疏導和教育服務,配合防疫工作的要求,指導學生在家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聯合北京電視臺推出了《老師請回答》大中小學生同上一堂課特別節目。目前節目最高收視率已達到0.64,全網視頻播放量接近一億,微博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達四億。

北京電視臺節目中心副主任,《老師請回答》監製、總製片人邵晶介紹,目前《老師請回答》系列節目已就延期開學、兒童防疫、疫情下的逆行者、疫情中的心理疏導四個方面進行科普。

2月10日晚,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電視臺錄製的《老師請回答》大中小學生同上一堂課第三期節目“疫情當前 誰在逆行”播出。節目中,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北京大學醫學部醫院管理處處長張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李海潮、北師大二附中高三班主任何傑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護理部主任張志雲等專家圍繞“疫情中的逆行者”展開討論,爲大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班會課”。

北京市委教工委副書記狄濤介紹,大中小學生同上一堂課活動也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開展的“衆志成城、共克時艱——大學生在行動”網絡主題教育活動的一部分。

活動開展以來,北京市各高校師生通過微信小程序、H5、網絡直播、羣聊等形式,開展“衆志成城、共克時艱”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積極傳播正確防護方式、身邊正能量等。有專業背景的學生直接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部分學生立足當地防疫工作,通過志願服務、獻血、募集物資等貢獻自己的力量,更多的學生積極響應“不離家、不返校”的要求,在家中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創作了大量原創歌曲、動漫、書畫等藝術作品,普及科學防疫知識,傳播疫情防控感人故事,爲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10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疫情之際,正值春節期間,我正好閒在家。起先,我跟其他大多數人一樣,其實並沒有太過在意,總覺得這場災難離自己很遠,然而,疫情發展迅速超乎想象,全國患病人數不斷增加。我突然意識到我應該做點什麼,所以立刻響應了政府的號召,成爲一名防控疫情的志願者。

在本次疫情期間,很榮幸能夠作爲志願者爲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爲家鄉的防疫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志願工作主要是在路口設卡排查,對外來車輛和人員進行勸返,對進出本小區居民進行登記,爲小區居民普及防控相關知識,提醒居民出門戴口罩,居家常通風,勤洗手等。疫情形勢如此嚴峻,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裏,還有許許多多的人自願放棄休息時間,爲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每每想到還有許多人在一線,就覺得自己做的實在還是太少。所以身爲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着實應該用實際行動譜寫出一曲曲讚歌。把志願服務當作情懷,用實際行動助力疫情防控,爭當“逆行者”,爲社會送上溫暖和關懷,堅決遏制疫情擴散,用責任與擔當築起抗疫防線,展現我校團員青年的時代風采。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11

10月25日早8點,我市第一輪全員核酸正式開始,我主動加入到抗疫志願者的行列,前往共治共建聯合黨委下屬的利民小區參與抗疫志願服務,主要負責測溫、指導居民安裝下載“我的寧夏”並出示融合碼、以及維護現場內外圍秩序等工作。作爲一名青年志願者,我深知“萬家燈火通明只不過是有人爲你負重前行”,從救國圖存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自信自強的新時代,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爲自己的理想,國家的命運,社會的發展砥礪前行,我們讚頌他們,更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追尋他們,而這自始至終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奮鬥,是一代青年人的選擇。

疫情突襲,我市青年聞令而動,以必勝的決心戰鬥在第一線,用愛與責任築起了一堵防護牆。我相信,疫情終會過去,被蒙上塵土的城市終將煥然一新,或許到那時我們亦不記得彼此的臉龐,但我心中依舊充滿熱枕。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12

到2月24日,是今年44歲的李正喜做疫情防控志願者的第20天,隨着復產復工,他在小區裏的勸導執勤工作應該暫時告一段落。回到家的時候,妻子把噴香的麪條做好了放在了桌上,李正喜端起碗吸溜吸溜地就吃了起來,這是20天來妻子給他做的第一頓飯,她埋怨說過我什麼時候不當志願者了就給我做好吃的飯。

之前每天回來就睡在沙發上,李正喜不太敢接近妻子和10歲的女兒,其實他也害怕,萬一自己感染了會把病毒傳染給家人。在疫情防控期間,每天要近距離接觸好幾百人,包括給居家留觀人員送吃的,李正喜每天確實很忙。

入夜,妻子忙着收拾家務,女兒靠在李正喜身邊,爸爸,什麼是志願者?沒想到孩子會這麼問,李正喜想了下,就是心甘情願不圖回報去做一些事情。他覺得好像並沒表達清楚自己要表達的補充了一句,你長大了就明白了,爸爸做的都是對的和好的事情。

女兒似懂非懂還是點了點頭,屋裏很靜,只是廚房裏洗碗筷的聲音。

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李正喜就想去一線做志願者,只是那時候妻子身體不好,這個家離不開,但也正因爲如此,這成爲之後很長時間,李正喜心頭揮之不去的愧疚和自責,讓他久久難以釋懷。所以這一次面對疫情,2月3日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志願者,李正喜想去武漢,他們說需要醫生和護士,就安排我加入了當地誌願者隊伍。

如果去了武漢,我就把妻子女兒送回老家。有大家纔會有小家。李正喜說他當時就是這麼想的。

志願者的意義是什麼

2月3日決定做志願者的時候,李正喜是寫了請戰書的,他是做過被感染了最壞的打算,當然他沒敢給妻子看。作爲家裏的頂樑柱,妻子不願意丈夫去危險的地方,這是完全能理解的人之常情。只是妻子唯一反對的方式,就是賭氣不給李正喜做飯吃,直到他不做志願者的那一天。

做志願者,李正喜是在網上報名後被安排在當地閻良志願者隊伍中的,或許是因爲當時他年紀最大,隊裏臨時就安排他作了組長。志願者隊伍分爲消殺組和勸導組,李正喜就在勸導組,最多的時候,他們這個組一共有40多名志願者。

如何做好志願者?志願者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開展勸導工作?

所有的問題告訴李正喜,他的工作不僅僅是在門口站崗,在社區巡邏,而是面對很多居民對疫情的恐慌,如何做好心理疏導,把志願者的工作做到科學文明和貼心。那一夜,思考這些問題,李正喜沒有睡安穩。

2月4日,紅旗樓小區,李正喜在社區門口執勤,除了勸導和登記工作,他都站得很筆挺,標準的軍姿,讓人的第一反應,他應該是軍人出身。

17歲就想當兵,名都報了,但是因爲父親身體也需要照顧我就沒去。李正喜的老家是四川的,他說1993年,他參加了當地武裝部的民兵預備役,在那裏待了兩年的時間,也是這兩年影響和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時候我們穿的是陸軍的衣服,指導員鏗鏘有力的告訴我們,就算哪一天脫了這身軍裝,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要對得起曾經穿過的這身衣服。

李正喜從來沒忘記指導員說過的話,他就這樣呆板得牢牢記在心裏。因爲工作,1997年,李正喜來到了閻良,從此沒有離開。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他想去一線做志願者,只是妻子有疾也需要人照顧,這個客觀存在的理由也困擾了李正喜隨後的日子。

那年畢竟是自己的家鄉四川受災,李正喜堅信能去一線的人有很多可能比他存在的困難還要大,別人又是怎麼克服的,況且他曾經還是軍人有些問題不能深究,李正喜說不然自己就在自責中無法釋懷。

不是每個人能理解志願者

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七點半,在勸導組這是李正喜和其他志願者們一天工作的時間。

第一天巡邏的時候,就看見好幾個大爺在院子裏曬太陽,李正喜耐心去勸導讓其回家,其他時間還要疏導交通,詳細登記各種信息。

不是每個居民都能理解志願者的工作。

某天執勤的時候,一位70歲的大爺,拿着前一天的出門條執意要出社區大門,被李正喜攔了下來。當時疫情形勢嚴峻,社區規定採購生活必需品可以兩天出一次門,每次出去不超過2小時,大爺前一天已經出去過了。

憑啥不讓我出去,我是在單位爲國家做了幾十年的貢獻,你有什麼沒資格攔着我。大爺推着自行車,情緒激動,順手摘下自己的口罩就喊了起來。

正是因爲您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我們纔在這裏爲你們做好保障,讓您和更多人更加安全,纔不能出去的。李正喜的解釋並沒有平息大爺的怒氣,大爺推着自行車不顧勸阻,直接壓過李正喜的腳。

後來派出所來了民警,大爺看到穿制服的警察才安靜下來的。李正喜清楚得記得警察來的時候告訴大爺的那句話,他們這些志願者不圖回報在這裏爲你們保駕護航,你們還不理解他們。

志願者的工作,李正喜一直覺得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來製造矛盾的,所以,面對任何質疑甚至帶有侮辱性的語言,他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勸導,保持自己的冷靜。

登記,查票是李正喜在社區門口每天必須做的工作,一位30多歲的女性嫌麻煩,騎車直接往裏衝,李正喜一把抓住車後座,當然他還要保證對方的安全。

拿開你的髒手,不要觸碰我的東西,我害怕你就是個病毒。對方的話讓李正喜愣了片刻,這話確實特別刺耳,讓他很難受。

我有手套,每天都會消毒,也許上面會有細菌,但是我做的事是乾淨的,不是病毒。李正喜努力爲自己不是病毒做着解釋。

一旁幾個大爺實在忍不住了,姑娘你這話是不是很沒素質,志願者也是爲了咱們大家,他們什麼回報也不圖,你太不尊重人了。

輿論的力量平息了對方莫名的火氣,一直到這位女性也覺得自己是理虧,並開始配合李正喜所有的檢查和登記工作。

特殊時期的溫情和溫暖

站一天,巡邏一天,一段時間後,晚上回到家的李正喜腰就開始腰痛,腿部肌肉僵硬,他把自己獨自關在一個房間裏,這也許是他保護家人唯一被動的方式。

窗外很靜,躺着滑手機,李正喜很關注武漢的疫情。一位農民拉着一車物資去了武漢;閻良醫生護士支援武漢;一個孩子說把老爺和媽媽借給武漢淚目裏看着新聞,李正喜覺得他能做的就是第二天繼續做好自己的志願者工作。國家有難的時候,我們軍人就應該衝在前面。睡前李正喜想起來要給一位大爺明天送口罩,他趕緊起身拿出家裏備用的兩個。

給居家留觀的隔離人員送生活必需品,也是志願者的一項工作,如何克服恐慌,還要保證自己的安全,李正喜每次都會叮囑其他志願者。

有的時候,就是在這種特殊的時期,纔會有更多溫情的畫面。李正喜覺得不理解他工作人只是極少數,相處中很多居民和志願者都是感動着彼此。

那天給一位居家留觀者送東西,離開的時候,對方站在窗戶上給李正喜拍了張照片,說是要自己留個紀念,記住在這個特殊時期,帶給他感動的志願者。

幫着大叔拎東西送到家門口,下樓的時候,大叔突然拉着李正喜的手說,兄弟你別怕,我沒病毒,我就是很想和你合個影,特別感謝你。這張照片後來就一直保存在大叔的手機裏,他期待摘下口罩的那一天,能看看李正喜的樣子。

還有人在我執勤的時候,給我買了一瓶飲料。他還說,如果不是非常時期,就一定拉我到家裏吃飯去。

20天,李正喜帶領了40餘名志願者,全程一直堅持的是19個人,年紀最大的是58歲,最小的是兩名90後的在校大學生。每天其他志願者也會給李正喜帶來太多的感動和力量。

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正能量的。李正喜用20天的志願者活動,解釋着什麼是軍人,什麼是志願者。

復產復工後,但是防控工作也很重要,李正喜說,等學校開學後,他要去做義務消殺工作,需要的時候隨時叫我們,我們志願者就來了。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13

鼠年鐘聲敲響,新型肺炎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卻牽動着國人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全國人民萬衆一心,全國各地全力進行防控,遏制疫情蔓延。

作爲疫情戰場中心的武漢更是核心的主戰場,在醫護人員、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瞬間缺乏的情況下,每個中國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

除夕的夜晚,本是家家戶戶團圓吃年夜飯的日子,可在得知疫情後,150人的軍隊醫療隊連夜出發飛赴武漢,支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國各地醫療隊伍陸續出發,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徹夜通明,施工工人爭分奪秒,建設機械馬力全開,爭取着早日完工,爲病人們提供更多的治療牀位。從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親赴武漢,到15名醫護人員被確診感染,再到樑武東醫生的犧牲,所有醫護人員拼盡全力,無論生死,在我們與病毒間建起屏障,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衝鋒陷陣……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同時,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疫情信息呈現鏈式傳播,我們需要信息分享,但不要聽風就是雨,更不要造謠傳謠;我們需要嚴陣以待,但不必過度恐慌,每個人應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抗擊疫情,我們在一起。所有人都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的各條戰線,才能打贏這場沒有銷煙的戰爭。只要萬衆一心,就沒有翻不過的山;只要衆志成城,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萬衆一心,何懼疫情!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14

期盼已久的寒假開始了,我便拉上爸爸媽媽上新華書店買課外書。我覺得這將會是個有趣的寒假。

可好景不長,一場風波席捲而來,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從新聞中得知,東陽已有一名患者,這告誡我們待在家裏,不要出去。我還從別人口中得知,一開始疫情並不嚴重,很多人都覺得無所謂,現在卻鬧得人心惶惶。

看看書,看看電視,看看手機,寫寫作業,成了我的消遣。大街上的人也是寥寥無幾,每家每戶都關着門,原本應該熱熱鬧鬧的鼠年寧靜了許多。疫情如一隻大花貓,我們都像老鼠,躲在洞裏不敢出來了。

大舅舅在微信裏發佈了自己無聊的狀況。上午,睡醒了,坐在牀上發呆,然後往亂七八糟的被窩裏鑽,像一隻毛毛蟲。中午,還躺在牀上,一會兒仰臥,一會兒腳蹬着牆壁。晚上,早早地上了牀,睡覺,睡覺,再睡覺。一天打發完了,又等着第二天。

防範工作更是多了去: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光這兩樣就讓我受夠了。我一天洗手九次。上午,飯前洗一次,飯後洗一次,之後再洗一次,以此類推。口罩不是買不起,而是沒處買。聽爸媽說,口罩的價格越漲越快,幾塊一個的口罩,漲到40多元了。聽說專門治療這疾病的醫院現在還在臨時建造。爲了抗擊疫情,全國多少人都參與其中。武漢封城了,進不來也出不去。從早到晚,電視裏一直在播放着疫情情況。因疫情而顯得失魂落魄的人們,慢慢變得堅強。大家都真誠地希望能戰勝疫情,早日開始新的生活。

這個寒假,雖然因疫情而不同,但我更感受到抗擊疫情,匹夫有責。把疫情當做一次磨難,我們團結一心,必定取得勝利。

學生疫情防控心得體會15

我深知,中國從不是所謂得天獨厚、一帆風順的國家,這裏有天災人禍,世事無常,但這個國家和她的守護者們,從不會讓其人民隻身置於危險和苦難中,而是逆着求生的道路,在危局中開闢生的走廊。青丘崖下,楓葉如丹。越千年,涿鹿一戰,動天地,黯日月。而華夏初祖與八十一個兄弟團結不屈的戰魂永存。鬥蚩尤、鬥猛獸、鬥瘟疫、鬥旱澇,炎黃子孫從古老的先民起便是憑藉着這團結不屈的信念在與一場場天災人禍的爭鬥中,度過悠悠千年,亙古歲月。

我們看不到病毒蟄伏在哪個角落,看不到病魔向我們露出的獠牙。對敵人的一無所知,讓我們分外恐懼。但有些人不能怕!所以,一聲呼喊,上千醫生離開親人冒死奔向災區!他們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同病魔對抗,他們要完成自己神聖的使命——救死扶傷。一聲動員,數百挖掘機幾天建立兩所醫院!他們知道自己建得更快一點更好一點,病人就能更早一天被隔離治療,也就有了更多生的希望。一個求助,全國人民的數億善款衆多物資捐贈災區!我們堅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和不屈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

非典疫情打不垮我們,地震洪水擊不敗我們。這次我們一定堅決響應黨和祖國的號召,人人防護,親身體會如何打贏這場戰爭。因爲,我們深信:不多久後再回頭一看,這又將是中國人一場多麼精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