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通用15篇)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通用15篇)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1

企業同心之道,孫子兵法關於謀道,從兵法思想出發用於管理,已講了些內容:從企業精神上講;從企業治衆講;從經營觀念講;從謀改革之道上講等等。我們理解此話已完了,但繼而一想還要聯想一則:如何謀道,從企業領導角度去分析,最起碼有三點值得注意的:一是正確的“道”上要多方地、反覆地聽取下面意見得來的多番議論或方案,對經營觀做出最後取捨的;二是“上”要虛心地、不擺架子地聽取下面的意見,儘管提意見者一個小員工;三是“上”也要善於集中在多方聽取意見後,該決斷時要敢於拍板作決斷。這一切也就是孫武所說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的真諦的所在。如何謀道,上下同意謀道;上下同意欲謀道”這個是思想已被一些企業家運用了。日本經營家大橋武夫就把兵法中“上下同欲”這個思想移花接木地用到他經營東洋精密公司上來,作爲該公司的經營方針而獲得成功。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2

書櫃裏面的書不下上百本,而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那本博大精深的恢宏著作《孫子兵法》,可謂:“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首先,喜歡《孫子兵法》這本書是爲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孫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后裔。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經齊國使者祕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爲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作爲一個雙腿殘疾,行動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負重的堅強意志力、對待自我的人生夢想永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理念對我個人有着超強的震撼力。工作的艱辛、繁瑣經常會讓我失去耐心,業主們的不理解,也會讓我在事業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感……這一切和作者的經歷相比,又是多麼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經歷更讓我堅定了自我的人生夢想,以及在這條夢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孫子兵法》是我們中國人自我的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禮貌的結晶。美國人稱《孫子兵法》爲歷最傑出的智慧,併成爲美國高級軍校的必修書目;日本人將《孫子兵法》列爲商界領袖的必讀書。作爲一名中國人,我爲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這部經典的哲學著作、軍事著作而深深的着迷。

當然,《孫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資料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邏輯緊密嚴、韻味無窮。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聯繫。對我個人來說更是:“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懂得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是能夠借鑑運用到工作中的。

1、《孫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本事;,經過比較,我發現自我還不具備足智多謀、勇敢果斷的本事,而工作中應當做到的賞罰有信還貫徹落實的不到位。自我仁愛部下、治軍嚴明的管理理念更應當發揮的淋漓盡致。《孫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更獨到之處,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作爲一名基層工作的者,我的理解是親愛士卒,使其心甘情願赴湯蹈火,與主將同生死。但親愛絕不是溺愛,更不是放縱,而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陣法整齊、調度有數。

2、在《軍爭篇》中,闡述了兩軍對壘戰爭的決策者必須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景做出不一樣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應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對團體和個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因地生宜,靈活運用,讓每一位量才而用,恰到適宜,掌握適度,發揮出作用。那裏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

3、“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當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爲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當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團隊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在物業工作中,必須重視績效管理,同時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精神獎勵。隨着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實現激勵效果。

初讀《孫子兵法》時,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時,腦袋有幾分會思考了,好像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一書時,思緒萬千,感悟良多。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日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先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禮貌的精深的同時,多讀讀我們中國人自我的文化經典,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僅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3

《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爲廣泛的著作之一。但是,我們現在又必須把他捧上神壇,這不僅是因爲數千年來《孫子兵法》和孫子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爲百戰百勝、決戰決勝的鋼鐵統帥的代名詞及其聖經,更重要的是,其文筆簡約,正因爲簡約,可以引申出無限的聯想和解釋,言簡意賅,內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就像“———”。其道理尚存,“法無萬古不便之法。”古時的聖經,現在很多以喪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與小人者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如“男女授受不親,嫂溺,叔援以手,權也。”如“蠻夷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也。”《四書》《五經》“六藝”,多以不用,就如恩格斯,記得也曾論述過炮兵在戰爭中的決定性的作用,就如———在“71”講話中提出的,偉大英名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也都有不合時宜的論斷、觀點,等等等等。但是,不妨礙我們擴展其思路,發揚其內核,揚棄其道理,發展其內涵。正如列寧所說:“歷史是客觀事物的排列,邏輯是主觀對歷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爲革命而研究歷史。”舊瓶裝新酒,使古老的東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適用,內涵其道理;“新的實踐產生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使新的理論有古老的外殼,讓其與中華文明完美的結合。正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現代,與古老,完美的結合,這也就是其真諦之所在。記得阿奎那曾經提出:“人包容於宇宙之中,因此人的理性也包容與宇宙的理性之中。”“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古爲今用,洋爲中用。”一個道理。用古文闡釋現代,用現代充實古文。《孫子兵法》有其長久適用的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解釋、指導現代的實踐,獲得成就。如商業和教育。

在現代的商業範疇裏,“商戰如兵”。如“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這裏提到了“奇正”。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商戰韜略無常,無百年的不敗企業。輝煌如生產縫紉機的勝家,能源的安源,財會的安達信,通訊的高通,it的康柏,不也鬥一夜間呼喇喇似大廈傾麼?但是,我們利用《孫子兵法》中所蘊育的不變的真理內核,往往可以立於難敗之地。只要一個組織,無論公司、甚或班級,就有鬥爭,就有競爭,就有管理,《孫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戰不貽”,難道不是麼?無論我們在商業競爭裏,無論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這都是必須的。不瞭解情況,就像緣木求魚一樣,難。中國最偉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經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每一個老師對於學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愛好,引導學生的需求,孔子說:“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爲,這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的最好闡釋。

昨晚看中央1臺的《三國》“青梅煮酒”,聽到曹操說龍“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跡藏行。”變化萬端。與《孫子兵法》何其相通!不禁喴然。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4

企業治衆之道,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大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進戰;不和於戰,不可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共民,先和而造大事”。“四不和”不可戰勝,先和而造大事。如此用“道、義、禮、仁”之四德,圖興國之業。1、企業要重視道:不去幹那些只圖利不講義的事情,要把企業的經營思想方針、目標等制約於“不可須臾離”。這個天下迏道之下。2、企業要重視人:重視人這是因企業的生產經營都是在人的行爲作用下完成的,人的主體品格強,其生產經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企業工作就會好,反這則差。3、企業要重視和:政通人和以“和”造企業這興。企業管理也有四不和不可決勝的問題。①企業領導層不和事難以成;②幹部和職工不和事難以成;③職工之間不和事難以成;④企業內各部門不和事難以成。因此企業要重視教育員工。企業要重視德,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否則企業就無法生存下去。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5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譯:孫子說,與兵事有關的事都是國家的重大之事,關係着國家的興亡和人民的生死,必須認真研究,謹慎對待。

可從五個方面進行考察,探明對方情形,比較雙方優劣。第一是王道,第二是天時,第三是地理,第四是將人,第五是法度。

何爲王道?人民能與君王同心協力、同生共死,而不懼怕任何危險等人心變化;

何爲天時?白晝黑夜,寒冷炎熱,風雪雨火等時間天氣自然變化;

何爲地理?距離遠近,地形險易,道路廣狹,進退有路等空間變化;

何爲將人?智謀、信義、仁心、勇氣、威嚴等爲將素質變化;

何爲法度?軍紀,軍制,賞罰,官吏,後勤管理等法制變化。

上述五個方面,將帥當通曉,通曉者將獲勝,不通曉者必難獲勝。所以要探明情形,比較優劣。看:君王是否施行王道?將領是否具有爲將素質?天時地理是否有利?軍紀法令是否有效執行?兵士民衆是否強悍、是否訓練有素?賞罰是否分明?我通過這些比較就能判斷孰優孰劣、孰勝孰負。將帥如果聽從我的計謀,必能取勝,我則留下輔佐;反之必敗,我自離去。

感悟:兵道亦商道亦人道。

對企業而言,與經營有關的事都是重大之事,關係企業存亡和員工去留,必須仔細運作,嚴格把控。

亦可從五個方面考察,第一是人心,第二是趨勢,第三是環境,第四是人才,第五是制度。

何爲人心?員工和管理層以及管理層之間能夠對內求同存異,對外上下同心,爲共同目標而用心做事。

何爲趨勢?消費走向,經營模式,公司架構,要與時俱進。

何爲環境?世界經濟,國家政策,地區差異,要明察秋毫。

何爲人才?智慧,誠信,善良,魄力,擔當。留住人才的不是金錢,而是尊重。

何爲制度?晉升有望,努力有獎,分工明晰,權責相當。制度不是用來約束人,而是給人希望。

公司領袖當通曉此五方,公司方可持續發展,穩步前進。

對個人而言,與德才有關的事都是重要之事,關係家庭興衰和個人榮辱,必須要懂得看清自己,認清他人。

亦可從五個方面考察,第一是仁義,第二是背景,第三是身體,第四是才學,第五是自律。

何爲仁義?對父母孝,對子女愛,對配偶忠,對朋友義,對生人善,此乃一等人品。

何爲背景?有無違法犯罪,有無良好家教,有無學校教育。人最大的背景不是錢和權,而是教養。

何爲身體?是否熱愛運動,是否飲食規律,是否睡眠正常,身體是進步的保障,愛惜身體的人才能事業長久。

何爲才學?是否愛看書,是否有技能,是否夠專注,愛看書的人一定不差。

何爲自律?時間管理精準,不遲到,不拖延,不浪費,自律之人必是負責之人。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6

讀書,就像是談戀愛。

當你遇到一個人,有了餘生要執子之手的覺悟,那纔是真正地發生了感情;

當你讀到一本書,有了餘生要與書偕老的感悟,那纔是真正地發現了好書。

第一本被筆者列入人生必讀、常讀、精讀的書籍,著於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走過戰國的烽火,經歷秦漢的紛爭,穿越唐宋元明清;從竹簡,到帛書,到宣紙;從卷軸,到線裝,到平裝。

該書爲《孫子兵法》。

 一.愛其苗條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

如果以書比人。厚可當枕之書,是豐腴之人,卻不免有肥頭大耳之憨;薄如蟬翼之書,是瘦削之人,卻難有風姿綽約之態。

而《孫子兵法》,堪稱綽約多姿,有多一分則贅,少一分便瘦的妙處。

好書不在於字數多少。

《孫子兵法》十三篇、五千言。不過大部頭小說的一個章節,甚至比一篇論文的字數還少。但是,就是這麼五千言的著作,自成書之日起,便歷久不衰。堪稱傾國傾城傾天下,讓無數人盡折腰。如三國時的梟雄曹孟德,爲之作注,成爲《孫子兵法》注家第一人。這位“觀兵書戰策多矣”的梟雄稱《孫子兵法》“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如南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鉅著《文心雕龍》中提到:“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爲習武而不曉文也。”如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提到《孫子兵法》:“但用孫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

諸如此類的盛讚,不勝枚舉。

《孫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數十種翻譯本,流傳至世界各地。國外人士亦是視之爲奇書。

如被譽爲“經營之神”的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對《孫子兵法》極度膜拜:“中國古代先哲孫子,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公司職員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興旺發達。”如美國共和黨主席阿特伍德,自稱“《孫子兵法》是我一生中僅見最博大精深的戰略文件”,並且,阿特伍德“每兩天就會讀一次”,每讀一次便會“肅然起敬”,“而益發覺察自己的藐小”。篇章只有十三篇,字數只有五千言,而如此簡約瘦削的著作,卻在兩千五百年間深得衆人欣賞與熱愛,這十三篇五千言中必有魅力。

豈是顏如玉可媲美?

二.愛其多姿

縱觀古今對《孫子兵法》的讚譽,橫看中外對《孫子兵法》的致用。《孫子兵法》的意義已經突破了作爲兵書的範疇了。

《孫子兵法》在世界上已經滲透到經濟、商業、教育、管理、體育、醫療、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以及我國港臺地區的企業管理者,率先將《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推廣到企業間競爭和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出現了許多巧用兵家謀略,獲得成功的企業與企業家。

如日本兵法經營塾的塾長大橋武夫,1957年便用《孫子兵法》的理論指導其公司的經營管理,開始了他的“兵法經營生涯”,後來,大橋武夫發表了專著55部,多處引用《孫子兵法》的內容。日本臺灣南朝鮮的經濟界中,一些知名人士、工商巨擘,如石阪泰山、土光敏夫、王永慶、孫法民等人,大多想當熟悉《孫子兵法》。

在美國和日本的體育界中,棒球足球等體育競賽也普遍採用了《孫子兵法》的競爭原則,許多運動員對《孫子兵法》中的精妙警句脫口而出。在醫學界,有人將《孫子兵法》的理論與治病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效果。日本還有許多人應用《孫子兵法》的原則,寫出了《孫子與人際關係》《孫子與高考戰略》《孫子兵法與戀愛》等大衆讀物。

未讀《孫子兵法》時,對各界各人士的吹捧,半信半疑。

讀罷《孫子兵法》,其短短五千言,真理俯拾即是。如此多姿多彩的五千言,實在不能言其瘦削如槁木,實則別有天地。

三.愛其親切

即使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書,然後,時間的悠久,歷史的變革,並沒有讓這本兩千五百歲的書籍與我們產生隔閡。然後,《孫子兵法》對筆者而言是親切的。印象中,與權謀有關、與兵法聯繫的文字,必定帶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讓人難以啓齒的陰險。

然而作爲“世界三大兵書”之一、“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的《孫子兵法》是熱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勵人心的。

作爲兵法,《孫子兵法》倡導“慎戰”,第一篇《始計篇》便提出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戰思想。第二篇《作戰篇》便講述了“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的戰爭與經濟與人民生活的關係。第三篇《謀攻篇》道明瞭“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於天下”的至上兵法。

諸如此類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導戰爭的進行,實則處處彰顯和平的思想。

在軍事領域,世界處於和平狀態,莫不因爲《孫子兵法》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偉大兵家理論,纔有不單純以武力解決紛爭的國際局面。而對筆者個人而言,《孫子兵法》是良師是益友,其書五千言,包羅萬象,深入淺出。將許多對個人發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來。生活就是戰爭——同人爭,同天爭,同萬物爭,同疾病爭,還有同自己內心不合真理的意念爭。臺灣學者林英華在《孫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條原理,作爲人生的座右銘。

而在閱讀《孫子兵法》的過程中,筆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讀一次便會肅然起敬”,“而益發覺察自己的藐小”,於是愈發激勵着自己前行。

四.與書偕老

在處事之先,《孫子兵法》告訴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讓我凡事先有計劃。

在困境之中,《孫子兵法》告訴我,“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讓我明白,在難以戰勝的困境中,要自強,達到不可被戰勝,以待時機。

在憤怒之中,《孫子兵法》告訴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不可因爲憤怒而下不理智的決定。

在順境之中,《孫子兵法》告訴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讓我不敢放下前進的腳步,步步爲營……

一個人回顧自己的感情歷程,最難忘的,便是自己最深愛的。

一個人回顧自己的讀書歷程,最難忘的,便是自己最深刻的。

對我而言,在讀書的歷程中,這苗條不失綽約,深入不乏淺出的《孫子兵法》,最是讓我難以釋卷了。

爲此,如何能不執起這五千言的書卷,與書偕老呢?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7

我們在企業管理也有謀道問題,企業管理涉及企業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這些方面都有一個用什麼政治原則、價值觀念、思想準則、發揮作用的問題。具體一點,比如說:用什麼“道”對待國家的利益;用什麼“道”看待自己的利益;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用什麼“道”作爲凝聚劑,處理好各方面人際關係,使企業形成精神,產生力量;用什麼“道”開展競爭等。

日本被稱爲“經營之神”的土光敏夫,就寫有《經營管理之道》一書。書中就總結了他的經營取勝觀念之道,運用經營規律取勝之道,用經營技巧取勝之道。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8

我這天讀了一本書,名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因爲書比較厚,所以我只看到了第十三篇,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最精彩的一篇吧!

那一篇講的是蜀爭奪漢中之戰: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益州,與佔據黃河流域的曹操、佔據江南的孫權構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公元215年,曹操消滅了西北的馬超、韓遂勢力後,親率大軍進軍漢中的張魯,佔據了漢中。漢中地處益州,曹操的進軍漢中,使劉備感到自我在四川的統治權及其穩定性受到影響,而且,由於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於是,劉備爭奪漢中之戰發生了。劉備用“知迂直之計”轉敗爲勝,迫使曹軍退出四川。

我讀完十三篇之後,明白了打仗不僅僅要有兵力,還要有計策。

《孫子兵法》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明白自我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競爭謀個位置或者某個目標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你的同事中哪個有競爭力,對你最有威脅,他的長處是什麼,不足是什麼,然後衡量一下自我是繼續與他爭下去,還是另謀他就,還是韜光養晦,應對現實,調整爲其他更實際的目標。

《孫子兵法》說,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就是道義,就是要堅持正義,做官要正直,這樣你才能在道義上佔有優勢,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時,你時機沒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躍躍欲試,鋒芒畢露,欲速則不達,你時機到了,接把握住機會,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與位置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市委書記,重慶市委書記和上海市委書記的分量是不一樣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爭取下一個目標就有利的多,反之則很吃力或者根本沒有期望;將就是自身的潛力,沒有潛力再好的天時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費;法則是工作方法,如何團結同事,加強羣衆基礎。

《孫子兵法》說:“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工作中也要靈活機動,善於創新,善於思考。

《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間相處,要靠自我的品德讓別人信服自我,而不是靠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靠高壓政策更不可取。

《孫子兵法》說:“主不能夠怒而興師,將不能夠慍而致戰。怒可復喜,慍可復悅,亡國不能夠復存,死者不能夠復生。”工作中必須要制怒,想想經常在工作大怒,真就應好好改改了,因爲怒而興師最後失敗的例子太多了。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9

企業家之風範:作爲企業之“將”,在競爭中也應有點“靜以幽,正以治”的風度:臨驚不慌,臨危不亂,沉着應付,果練辦事。我們現在有一句時興的詞叫“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在競爭中,面臨困難折磨面前,在勝利驕傲襲人時刻,企業家能戰勝一下“灰心喪氣”的自我,“躊躇滿志”的自我。超越一下自卑自亢的狹窄心理,放開眼界,想些問題,這對競爭取勝將是會很大好處的。

“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作爲企業家之將要學會制怒。制怒兵法書上說的甚多《孫子、火攻篇》就寫有這樣詞句: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歷史上被“主不可怒而興師”這句真理證實的事例太多了,信手拈來就有。三國時間的蜀國,劉備爲報義弟關羽被殺之仇,怒而興師,起傾國之兵討伐孫權,結果吃了陸遜火燒連營大虧,最終落得託孤白帝城的可悲下場;張飛作爲其義兄關羽雪恨慍而致戰,強令部將範疆等兩人在三天內做出孝服幾十萬套,不然格殺。結果逼得範疆等兩人亂刀砍死張飛,提張飛首級投了東吳。

在企業管理中,企業之“將”也要制怒。有例證的也不少:我公司在98年收購了2間集體企業習慣於吃開大鍋飯的管理人員及員工,我當時如果不調整改革,注入生新力量是無發生存與發展。因此我實行大穩定小調整的戰略,我當時認爲是穩妥漸進式改革,結果調整過程中有三位中層管理人員對精簡不滿,接連了3-4天到我辦公室準備鬧事,甚至以出格的動作。當時我壓住心中怒火,給一個地方讓對方牢騷發夠,經過幾天后在對方情緒比較冷靜時,曉之以理:講明企業不改革無法生存;講明按能分配的原則;說明制度嚴肅不容變;同時又動之情,幫助她解決的實際困難。結果避免了事態的擴大,也教育了公司員工,使大家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地的。

我的體會在競爭環境中,企業之“將”制怒尤爲重要。企業在逐鹿市場中失意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在受人欺付時或在競爭中遭挫折時,當“將”的若此該跳腳了,動肝火了,弄不好就會吃大虧。比如,兩輛車在一條狹窄公路上,前後行駛,後者超了車,前者時刻制怒了,不然後果不甚設想。這個例喻:可供我們企業家思索。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10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渡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企業家們更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商場如戰場,企業家們要在這個硝煙瀰漫的戰場中打贏對手,那麼,避實擊虛、因敵制勝的思想便不容忽視,狹路相逢勇者勝,奪得先機,那麼勝利便離你更近一步!

趙武靈王雖然死了,但他主導的這場“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卻改變了中國古代的作戰方式,從趙國開始,其他各國以及後世紛紛效仿,採用騎兵作爲戰場主力,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騎兵一直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直到現代,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同時趙武靈王的改革精神也激勵着後世的人們,近代思想家梁啓超曾評價,趙武靈王是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

瑪麗:西洋美女,金髮碧眼,凸胸翹臀,別具風騷。她與豆蔻二人在和珅妻妾中是最爲漂亮的美女,平時與吳卿憐、豆蔻和黑玫瑰同住在家廟後院。

可憐的元姑娘,在出生後於人間生存的幾個月內,便被無情的政治搞了一次大起大落,最後命歸黃泉,在歷史上連一個大名也沒能留下,小小嬰兒成爲了政治的犧牲品,也許是良心發現,事後,胡太后還是給她加封了一諡號,稱其爲殤帝。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寫的,寫的是魯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散文集。

魯迅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很熟悉的作家。可是,忽然發現,我只不過是對這個名字熟悉而已,並沒有讀過魯迅的作品。所以,今天,我把《朝花夕拾》看完了。

瑞珏,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說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說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爲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爲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爲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說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說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我更願意說瑞珏是被愛情葬送……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11

戰爭要謀道,管理要謀道,得道勝。孫臏說:以決勝負安危者道也。管理也要謀道,只有管理觀念對頭,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獲勝,才能興旺發達。兵謀道的重要性,在很多兵書中有論述,講得最深刻、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孫子》。

孫子開篇(計篇)開宗明義就講了這個問題,他首先講了一段兵的重要性“說”兵者、國之在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接着說“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五事”是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將、五日法;“校之以計”有七個方面,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在這裏,道是被孫子“五事”中視爲“一日”的,七計中視爲首計,五事七計觀念是(孫子)提挈全書的鋼。“道”就是成爲書中的“鋼中之鋼”。

※什麼是道,從兵書中見到的有關道的闡述,主要地有三種解釋:

1、作政治原則、觀念形態,“道者”含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2、作規律法則“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心,外知敵之情;

3、作方法經驗:夫安國之道,先戒爲寶。在上述三種主要用法中,最重要是用政治原則、觀念形態、思想體系範疇的道。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12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他指出行軍作戰無非是以正兵迎敵,與以奇兵奪勝兩種態勢。這兩種態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因機制宜,變化無窮無盡,且又以奇兵制勝爲上。他強調出奇制勝的特點和優點是抓住時機,行動快速,態勢險峻,居高臨下,兵之所至,如積水漂石,鷙鳥毀柝。

但不論正兵還是奇兵,一個組織嚴密一致的企業,能夠“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纔是克敵制勝的關鍵。一個管理嚴密,運行暢通的企業,領導者只用運籌於帷幄之中,管理好幾個高級主管便可決勝於千里之外。企業管理最忌冗員複雜的垂直式管理,一個簡單的批示都要層層通過才能下達。這樣既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打擊了各級工作人員的熱情和信心。所以一個深謀遠慮的領導者懂得下放權力,充分信任下屬,實行水平管理模式,以加快企業運作,增加員工責任感,工作熱情。

一個好的企業還要有良好的分工,各部門既分工又合作,對內統一協作,對外又可獨當一面。冗繁的機構對企業來說是潛在致命威脅,所以企業要在充分發揮員工潛力的基礎上精簡機構,杜絕尾大不掉的後果。這樣才能在受敵或者對敵之時不因某一環節受挫而潰不成軍以致戰敗。以廣告公司爲例,一個文案,一個美指,一個AE就能夠單獨受理case。

商戰無時不在,一觸即發。不論正兵奇兵,能夠打勝仗的就是好兵。同理,在商戰中用計誘敵,敗敵也就無所謂光明與否,本來“兵者,詭道也”。現實中更加看重的是結果不是過程,正兵迎敵,那奇兵又如何出奇制勝?

首先企業組織嚴密,上下一心,進退有序,佈陣周密是基礎,要保證各部門在商戰中臨危不亂,首尾相接,運動自如。然後要故佈疑陣,用僞裝迷惑敵人,“調動”對方,以“利”誘,能而示之有能,再重重包圍一舉克敵。當然,在誘敵過程中還要注意避實擊虛,從弱處開始進攻其主力,類似於“農村包圍城市”。例如企業假意對某一項目有意,又讓對方看到項目的利益所在。當對方專注於這一項目時,企業轉而攻擊對方薄弱市場,各個擊破。這其中人員,資產的調動,市場的估摸,外部環境,媒體,消費者心理等方面的熟悉程度都極其重要,所以企業領導者必須要是個不僅會順應時勢,還會造勢。這樣才能在商戰中做到正奇結合,創造一種高屋建瓴,出奇制勝的態勢,從而獲得勝利。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13

《孫子兵法》之所以幾千年來魅力經久不衰,是因爲它是一部智慧之書,如果要是融會貫通了孫子兵法,可以將它的內涵運用於許多領域,甚至你的生活中的某個細節。所謂“兵者,詭道也”,而非窮兵黷武之作。單純的排兵佈陣,在軍事科技從長矛弓弩進化到立體化、信息戰爭時,必定會淪爲古董藏品。但是《孫子兵法》中關於人心、關於戰略的論述,對我們直到今天始終有着其深刻的指導意義。

---是最喜歡研究歷史的偉人,特別是對歷代的兵書,頗有研究。他對孫子兵法此書具有高度的評價。“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站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然而,歷代的儒家對法家的軍事人物和兵書總是加以貶值。

而當時儒家很多弟子大力攻擊孫子兵書,其言:舍正而鑿奇,背義而依詐”等等傳言和攻擊隨之邇來。但現在的我們已經深知孫子兵法的重要意義。

這次的選修課,可以說是我第一次比較系統的學習孫子兵法,雖屬初涉,但書中要文經反覆揣摸領悟,越覺其深奧而又貼切於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

現代商業機會不可謂不多,但並非每個機會都能創造財富而利於企業。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機會呢?孫子兵法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未戰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較和謀劃,做到心中有數,操之有度,才能使這些機會真正成爲企業經營的利益。

“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對現代企業的領導人同樣也是根本素質上的要求。試想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不懂經營,不知趨利避害,那麼這個企業絕對難以生存與發展。同時,企業的領導人必需在人才的蒐羅選擇與使用上有深刻的認識。“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我們選擇與使用人才,現在都講究以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作爲用人之道,必需因人而異,因才而用,以適當的人選去承擔適當的責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企業才能因這些人才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而得益。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企業和領導人素質的提高助益良多。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14

其實暑假的時候一直沒有想到要看這本書,直到……

那天電視上碰巧在播黃曉明版的電視劇《風流才子唐伯虎》,那一集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秋香被任命爲華府總管,負責處理華府各項事務,卻遭家丁丫鬟的百般刁難。唐伯虎深知其中難處,想要幫助秋香,於是暗中送與秋香一本《孫子兵法》,並附言:“雖知總管之職首重管理,然《孫子兵法》乃調兵遣將管理軍隊之不二法門,正好一用。”看完這句話,我腦子裏靈光一閃:秋香是華府總管,平時既要管理華府家丁丫鬟,又要處理各項事務;而我目前也擔任學校團委組織部的部長,以後可能也會遇到與秋香相似的經歷,我爲什麼不也學一學呢?於是,我便開始準備讀一讀這本書。

《孫子兵法》第一篇是《始計篇》,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就是說將領們要具備“智”、“信”、“仁”、“勇”、“嚴”這五方面的素質。將領帶兵打仗不僅要有智慧,足智多謀;更重要的是要對手下的士兵講信用,誠信是根本;另外要有廣闊的胸襟,對人仁愛;要有追求,不懼怕困難,勇於探索;還要有原則,該嚴的時候就得嚴格。若是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將領想要打勝仗應該是很困難的。我想,我們作爲學校的學生幹部,作爲一個團隊的管理者,想要帶領好自己的團隊,這五個字是同樣適用的。其實,除了帶兵的將領、學校的學生幹部這狹小的範圍,做人何嘗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呢?

第二篇《作戰篇》談論的是作戰的策略,這裏孫子強調了戰爭要注重效率。其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過程中,也經常會提到“效率”二字,這兩個字很重要。

第三篇《謀攻篇》,孫子寫道:“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將攻心放在首位,充分說明了使人心服的重要性。戰爭中如此,作爲學生幹部帶領手下的幹事亦是如此。幹事們在各學生組織工作的一年時間裏,遇到棘手的問題難免走彎路走錯路,這個時候,我們不僅要告訴他,他錯了,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他爲什麼錯,錯在哪兒。讓幹事們心服,這纔有利於學生組織的長遠發展。

此外,《謀攻篇》中還提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這是對自知之明的概括。知彼,要求我們客觀地分析別人;知己,更要求我們客觀地評價自己。社會是一個羣體,不是某一個人的私有物品。對於“知彼”,我們和別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中就必須客觀地分析別人;不能因爲別人和自己的某個意見不合就輕易否定別人,更不能因爲別人某個方面的欠缺而瞧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別人的長處。相比“知彼”,“知己”則更重要,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又怎能奢望別人來了解自己呢!更可怕的是,當自己取得一點點成就時便忘記了深入分析一下自己,認爲自己什麼都會,什麼話都對,自我膨脹嚴重。其實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地瞭解自己。只有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會做到“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第四篇,論述了攻守之勢,孫子認爲,能夠取勝的信號發自於敵,而不能被戰勝的信號來自於己,爲將者要讓自己保持不可被戰勝的防守之勢,不被對方鑽空子,又要善於發現敵人的“可勝之勢”,及時地奪取勝利。其方法論意義就是,要使自己時刻保持充分準備,又要善於觀察對方的每個細節。反映在自己的部門工作上,就是要使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自己以前的工作經歷和工作經驗,對自己部門的幹事們在以後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不讓幹事因爲他所提出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而使他的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

《孫子兵法》第五篇講兵勢,第六篇講虛實,突出一個“變”字,隨機應變,適時而動,以無盡的變化來擾亂敵人,使其摸不着頭腦,從而克敵制勝。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15

《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爲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全書爲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分爲上卷、中卷、下卷。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爲直”、“以患爲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第十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邏輯清晰,思想深刻,哲理性、前瞻性較強,其中還涉及了儒家、道家、法家的重要思想。可以說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本人並不是學軍事專業,在閱讀此部著作時則以其它的角度進行領悟。

在現代的商業範疇裏,“商戰如兵”。如“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這裏提到了“奇正”。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商戰韜略無常,無百年的不敗企業。輝煌如生產縫紉機的勝家,能源的安源,財會的安達信,通訊的高通,不也一夜間似大廈傾覆麼?但是,我們利用《孫子兵法》中所蘊含的不變的真理內核,往往可以立於難敗之地。只要一個組織,無論公司、甚或班級,就有鬥爭,就有競爭,就有管理,《孫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難道不是麼?無論我們在商業競爭裏,無論我們在教育他人的過程中,這都是必須的。不瞭解情況,就像緣木求魚一樣,難。

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人生的緊要處便是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一步關係到你達到既定目標的方向,方向錯了,就永遠達不到你所追求的目標,如同作戰中選錯了攻擊目標一樣。所以說,一個人最悲慘的莫過於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爲迷失了方向而同時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會付之東流。即便能夠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經流逝了寶貴的時光,再怎樣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遺憾的損失。"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的這個用兵法則,不僅是軍事鬥爭的要訣,也是人生的常理。

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的道路卻是坎坷不平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波折就沒有生活。所以,我們不能把人生理想化,而缺乏走崎嶇之路的思想準備,要接受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考驗,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百折不撓,做一個勇敢的跋涉者。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那麼坎坷就會化爲坦途,眼淚就會化爲歌聲,陷阱也會助你成功,幸福就將屬於你,你就將成爲"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的"善戰者",把握自己的命運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