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5篇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帝內經》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5篇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

《黃帝內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它在中醫領域的經典地位是家喻戶曉的。作爲國學經典,它不僅應該被醫學生學習,而且在養生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多啓示,它指導我們如何適應自然,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的印象最深,給我的啓發最大的是它之前的文章,比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對養生的原理和一般程序做了透徹的探討。有些思想很有現實意義,比如“法在陰陽,和在技數”。致力於陰陽者爲天地之常道,精於技數者,人生必有大成,故須修身。雖然這句話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所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能讓人受益。“天人合一”的理論我聽了很久,但覺得很空靈,甚至故弄玄虛。看了《黃帝內經》,發現人體是法律和效果創造的。所以,只有做到“陰陽法,技能和合”,才能做到“春秋百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看了《黃帝內經》,基於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做了全面的分析,發現沒有達到《黃帝內經》提到的概念。首先,我感覺我的作息習慣不僅不像天地,而且與天地相悖。既然要“陰陽施法”,就必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實際情況是我晚上熬夜睡了很久,早上起來很晚,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自己無能爲力。我個人身體一直很好,體質也不錯。所以,我從來沒有關注過這些東西。我覺得他們離我很遠,等我老了再保持健康也不遲。看完這本書,我發現保持健康要從現在開始,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從情緒到作息習慣。以前生活中沒有注意自己的情緒調節,當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習慣。

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注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麼,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後,知道春天氣機是生髮,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爲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爲一部國學經典流傳於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黃帝內經》讀後,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穫吧,希望自己以後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爲《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後面一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2

最近讀了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爲,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爲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爲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纔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纔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纔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纔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纔是生命的真諦。

其實,養生並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3

《黃帝內經》給我的印象最深,給我的啓發最大的是它之前的文章,比如《上古天真論》 《四氣調神大論》 《生氣通天論》,對養生的原理和一般程序做了透徹的探討。有些思想很有現實意義,比如“法在陰陽,和在技數”。致力於陰陽者爲天地之常道,技數熟練者,人生有大成就之保證,故須修身養性。雖然這句話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所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能讓人受益。

“天人合一”的理論我聽了很久。我覺得很飄渺,甚至神祕化。看了《黃帝內經》,發現人體是法律和效果創造的。只有做到“法在陰陽,技數和諧”,才能成爲“春秋百歲,動作不差”。

首先,我感覺我的作息習慣不僅不像天地,而且與天地相悖。既然要“陰陽施法”,就必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實際情況是我晚上熬夜睡了很久,早上起來很晚,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自己無能爲力。我個人身體一直都很好,體質也不錯,所以對這些事情一直都不太關注。我覺得他們離我很遠,等我老了再養生也不遲。看了這本書,發現養生要從現在開始,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從情緒到套路。以前生活中沒有注意自己的情緒調節。

另外,現在是春天,平時也沒注意什麼。看了《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知道春天的氣機是生髮的,順暢的,舒服的,所以心裏應該也是這樣。

另外,看《黃帝內經》,不是一次性的作品,是幾代人努力的結合。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工作,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也作爲國學經典在世界範圍內流傳。該書巧妙地運用了齊伯和黃帝的對話形式,使一些思想深入淺出,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五運六氣的一些思想。

看了《黃帝內經》,感觸不是很深,但確實獲得了一些經驗。我想這就是收穫吧。希望以後能按照這些感受生活。雖然我達不到古人的境界,但還是有益的。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4

內經是我國古代最早保存下來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是祖國文化的遺產珍貴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們對於自然災害與疾病--作鬥爭的記實,同時也說明人民在實踐中逐漸掌握自然界的規律,認識疾病並逐出提高成功經驗,進而能更好地掌握人體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與疾病作鬥爭的能力。

內經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不但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醫學在理論體系與實踐方面繼續發展的基石。被後世尊爲“醫學之宗”的《黃帝內經》吸引初出入中醫殿堂的我。

內經中有關人體內臟形態功能的記載很豐富,這都是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總結得出來的。早在先秦西漢時期就有了如此詳細的解剖知識,從此可知我國古代文化的高明與悠久的歷史淵源。在內經中就有“剖而視之”的說法,說明我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體解剖。內經也提出了關於血脈循環的概況,這比西歐古羅馬名醫蓋倫提出“血液循環的中心是肝臟”的學說要正確,而且也要早得多。與十七世紀英國醫生哈威用科學方法證實血液循環原理早一千幾百年。這爲我國在世界醫學領域畫上了璀璨的一頁,是我們的驕傲。

古人對臟腑功能的認識是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哲學來概括、解析和提高,臟腑學說更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等理論基礎上。

人體的各機體內部的各臟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同時也是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臟腑的各項活動並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認識一下:

1)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內經》在強調整體觀念時,其特點是不重視人體的內在結構性,而強調功能的聯繫性。《內經》按照各臟腑的作用性能而分歸爲五臟六腑,並運用陰陽統一法則來解釋臟腑之間的'關係。這關係是功能的主髒氣,藏而不瀉屬陰,六腑功能主傳化物,瀉而不藏,屬陽。根據陰陽學說的概念,陽主表,陰主裏。這就是臟腑的表裏關係。《靈樞》本神篇“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這種臟腑相結合是根據經絡學說的循環路線,每一經都屬一髒或腑。如“手太陰肺之脈,下絡之腸上膈屬肺。”在生理病理上這種相合也是有事實可見的,脾和胃就是經常相互影響而致病。又如小腸有火,口舌生瘡,舌爲心之苗,這我們都可以在生活實踐觀察和體驗得到的。此外,內經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等理論來闡述和概括脈腑目的關係。

內經認爲“五藏上通七竅外合皮毛血脈肌肉,外通四肢百骸”。這說明內臟與全身各組織也是相關的。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5

《黃帝內經》這本書是古代第一本醫書,裏面詳細的記錄了中醫中藥的很多種類和手法,爲後世進行中醫中藥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黃帝內經》分爲兩卷,內容是皇帝與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對話的形式進行描述,可讀性比較強,理解起來也很簡單,深入淺出的描繪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然後從側面反映了醫術和疾病的千變萬化。

有喜歡養生的,和注意身體的人,可以看一下這本書,講的非常科學和奇妙!

《黃帝內經》詳細記錄了人體的脈絡和五臟六腑與天地的聯合關係,加上陰陽的平衡。還有心肝脾肺腎對應的五行屬性,對於扎針的深度和廣度,還有時辰,都有一些明確記載。對於內臟器官在四時(春夏秋冬)應該得病的預防或者得病之後的調養,都會給予指導。

就比如說養生,宜乎順應四時之規律,怎麼講呢!譬如,夏天,夏天就應該晚睡早起,然後去出汗,冬天呢,因爲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氣退去再起牀。還有,現在的季節是秋天,書中說道,秋傷於溼,冬必咳嗽。什麼意思呢?就是現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涼的的,不然冬天就會咳嗽。還有一種說法是後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後不應該再吃了。

還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般來講,春天萬物生髮(植物發芽),夏天瘋狂生長(小孩子長得特別快),秋收(肅殺和豐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獵比較多,經過夏天的生長小動物長大並且有了後代),冬藏(有的動物冬眠,而人類一般冬天去世比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過了冬天,一般就會沒事了)。

所以,沿着四時的規律去養生,可謂是科學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個時辰,其實分別對應的心肝脾肺腎,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並且發病的時間也是有例可循的。

還有鍼灸,也就是所謂的中醫扎針點穴一類的手法。如果有個中醫豐富,看病的時候,不需要吃藥,也許點穴扎針就可以治病救人。

還有號脈,根據脈搏跳動的頻率,動靜,判斷病人的病情。

依託着陰陽,縱慣着逆從,考驗着表裏,所以,一個合格的醫生一定是懂得這些道理的!並且善於利用這些原理,科學而又神奇爲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爲中醫鼻祖故里——神醫扁鵲封地,河北邢臺內丘神頭村的人,從小深受中醫薰陶,雖然沒有學習醫生這個職業,但是對中醫中藥的熱愛一點不亞於醫生從業者!希望以後還可以多讀幾遍《黃帝內經》,真正的去了解這本醫書。

《黃帝內經》這本書,我強烈的推薦大家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