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簡史讀後感

簡史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簡史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簡史讀後感

簡史讀後感1

終於看完了尤瓦爾赫拉利的簡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當初看第一本人類簡史的時候就被驚豔到了,尤瓦爾赫拉利提出了很獨創的觀點,風格也有些像我很喜歡的作家凱文凱利,於是一本接一本地讀了下來,感覺第二本未來簡史並沒有想象中的好看,很多觀點也都是別人說過的,也沒有凱文凱利的犀利和驚人。第三本今日簡史,我沒有報多大的希望,以爲是個湊數的作品,但讀完了反而很有驚喜。

回顧歷史是容易的,展望未來也不難,難得就是認清自己,認清當下。

三本書讀下來,可以看清尤瓦爾赫拉利的理論在逐步完善,第一本中驚鴻一瞥一點而過的想法,在第三本里漸漸有了完整的理論和觀點。作爲讀者,參與了作者思想完善的過程,還是挺開心的。

作者作爲一個猶太人,但似乎對自己的民族有一種近乎是避嫌一樣的故意輕視。

比如猶太教,比如以色列的復國主義,我個人認爲對世界的影響還是挺大的,但作者嚴重似乎完全不值得一提,還專門用了好幾頁貶損了猶太人們的自以爲是,我想這本書在作者自己的祖國大概不會賣得很好吧?

簡史讀後感2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說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貼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僅有這樣禮貌纔會提高,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向旋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終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說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爲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說:“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爲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可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着這樣的宇宙!

簡史讀後感3

我們從幾十萬年前開始學會使用火,然後逐漸學會打製石器,然後逐漸登陸其他大洲不斷適應各個大洲環境,使得第一次“人類的洪水猛獸”席捲全球。

此後人類不斷進化與發展,進而逐漸演化出大羣落、部落、村寨、城市、國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國,然後宗教、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便也應運而生。而人類的數次重大變革既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則深深改變了人類進程,也深深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而人類的進化也不過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則,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樣,“既讓自己的DNA持續永久的複製下去”,只是人類到後來尤其是現在的進化越來越超脫大自然的束縛。

回首望去,讓我們從一衆生命脫穎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腦袋卻能思考整片宇宙,這着實是人類的偉大之處。不過目前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遠超以往,且形式不容樂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戰爭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雖然如今是史上相對來說最和平的時期,但當今世界局勢仍然錯綜複雜,中美博弈、朝韓危機、中東變局、歐洲風雲。而世界終會走向何方,其中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局,尚不得而知。

人類的未來究竟去往何處?作爲宇宙的奇蹟生命代表的人類,是否甘於自然法則的束縛?而若真的有一天,人類凌駕於萬物之上,那時又該會是何種模樣?

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簡史讀後感4

萬物的根本、浩瀚的宇宙、汪洋的大海······你知道地球的大小?你知道大陸的移動?你知道微生物有多少?你知道······你有沒有夢到自己飛向遙遠的太空?你有夢見潛到深海中去尋找美麗的珍珠?

一本《萬物簡史》會告訴你答案。在衆多的書中,我爲什麼選《萬物簡史》,是那一張張精美的插畫,一頁頁扣人心絃故事,從插畫到思考,從思考再到想象,從想象再到回味。

瞭解地球,瞭解生物,瞭解宇宙。這生命的美妙,像是一首優美的歌曲,對萬物感恩,感謝上帝讓我們來到地球。

把人們看不懂的相對論,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它。

爲萬物寫史,爲宇宙立傳,這就是《萬物簡史》的主旨,但人們的破壞,造成了地球主人的厭惡,如果有人來到你家,到處亂翻,到處破壞,你還會高興嗎?

我們要感謝地球收留我們人類,我們最好不要去破壞,既要去保護,又要去增添色彩!!如果辦不到,你的“家”就會遭到地球主人“破壞”。就是一本書,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懂得了地球和其他“客人”的珍惜!

簡史讀後感5

《宇宙簡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他生於1942年,是當代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現爲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系教授,他也是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霍金患有嚴重的肌肉萎縮症,全身只有兩根手指能動,只能坐在輪椅上,但他克服了殘疾的障礙。他讓思想遨遊到無限的時空,去揭開一個又一個的宇宙之謎。

本書總共有7講。第1講是關於宇宙的構想,第2講是膨脹着的宇宙,第3講是黑洞,第4講是黑洞不太黑,第5講是宇宙的起源與歸宿,第6講是時間的方向,第7講是萬有理論。前後分別有開場白和鳴謝。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剛開始讀《宇宙簡史》的時候,覺得這本書是講宇宙的,肯定讀起來索然無味,可當我讀過一遍後,那些神奇的宇宙知識卻讓我沉醉其中。

是什麼讓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顆對一切充滿好奇、刨根問底的心,是那孜孜不倦的精神,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美好品質。

簡史讀後感6

這不是一本純粹的醫學書籍,但又囊括很多醫學常識。雖然書中有很多專業的醫學名詞,可是並不影響閱讀的樂趣,因爲作者所提到的很多病例都會根據該病發現史做出講述,從發病到被發現併爲之命名,儘可能詳盡的以文字來還原整個過程。

針對人類對自身瞭解的過程,取的的成就、過程中發生的事件,出現的`錯誤及最後的效果,都有清楚的介紹,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在本書中瞭解到在醫學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許多重要轉折點,以及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特別是在人類醫學還不發達時,爲了對抗疾病所做的嘗試,有些手術過程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然而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前的腳步,但發展也並未給我們的身體帶來有益的回報,甚至很多疾病其實也是由於人類自身發展而產生的,不健康的飲食,工業化污染,過渡醫療都是我們人類所面臨的新的考驗,這些都不得不讓我們開始認真的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對於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瞭解的其實僅僅只是表相,還有更多需要我們去探索的未知,而認識自我並非只爲了長壽,而是能夠更坦然的去面對生命的全部過程。

簡史讀後感7

《人類簡史》這本書閱讀的時間有幾個月,這本書給我感受就是全篇重點都很多,接而引發很多考慮。讓我眼前一亮的發出慨嘆“哦,原來是這樣的。”中間休息着看了些小說,由於覺得有點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斷再想要留下些什麼。但是能總結的太多,真實讓我尷尬了一會兒,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強推這本書時,她問了我一個當時朋友向我引薦,我也問過的一個問題“講的是什麼?”,

想了想分離朋友給我引薦時的引見“這是一本讓人茅塞頓開的書”,答覆她“這就是一本歷史書、不是故事書所以沒有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的歷史,然後從一種我們平常沒有留意的角度論述了這個歷史”。

歷史留給了我們什麼?爲什麼有些集團、國度衰敗了以至消逝?有些還依然在開展?西方的科學是注重採集、調查、實驗、數據的整合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我們習氣用經歷。這種認知在我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時瞭解尤爲深入,其實那些讓我們覺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後是有無數學者、學術團體的實驗,數據研討整理。並停止嚴厲的考證再發表。同一個課題不同的實驗、目的得到的結論也不相同,所以運用範圍較廣。而我們就是“經歷”、“指導說”,做得事也不論總結不總結反正我做了這個事就是有經歷了,也不論這個“經歷”是對是錯。或者指導說得一切就是謬誤。

簡史讀後感8

作者認爲,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火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約30萬年前,人類祖先對於火的使用已經是信手拈來了。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也是對付獅子的利器。由於火的小心利用,人類把原本無法穿越的貧瘠灌木叢變成了充滿獵物的原野。大火燒完一片地方後,留下了燒焦的動物、堅果和植物的塊莖。

但火最重要的作用是烹飪。黑猩猩咀嚼消化生的食物需要5個小時。而人類由於學會了烹飪,花費在咀嚼消化上的時間大大減少,更重要的是,烹飪殺死了食物中的細菌和微生物。烹飪的出現讓人類的食物選擇範圍大大增加。一些學者也認爲,烹飪使得人類的腸道長度縮短,促進了大腦的發展。

火也讓人類和其它動物產生了巨大的鴻溝。其它動物縱然有強壯的肌肉,巨大的牙齒,寬大的翅膀,但也只能利用自然的力量,卻不能對其控制。而人類學會使用火,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點火來完成特定的任務。而且,使用火的力量和人自身的身體構造、形態和力量沒有關係,即便是一位形單影隻的女性,也能點燃大火燒光整片森林。火的使用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會接踵而來。

簡史讀後感9

這本書戳中了我好幾個淚點。大姐頭在下鋪哭鼻子的時候,“我”批准大姐頭擁有母親盒子的時候,瓦倫蒂娜的小babe可愛得只是她自己的時候。過去人的命運都過去了,自己本身不會因此而染上痕跡。就這樣不帶偏見和怨恨地繼續生活吧,她有自己的生活。我開始質疑傳統意義上的爲父報仇行爲。父權社會覺得這關乎尊嚴,這是兒子(or女兒)最優先的使命。但過去的恩怨,真的需要下一代的孩子來承擔嗎?此處疑惑。

這兩姐妹的觀點我都不是完全贊同,她們存在着不同的缺點,姐姐悲觀專橫,妹妹過分樂觀左傾,這是那個時代的基因造就的。所以又怎麼談的上討厭具體的某某呢,她是那時誕生的嬰兒,也是無知狹隘的受害者。其實,依靠個人的意志努力,還是可以脫離時代的促狹侷限之處吧,即使無法徹徹底底。唉所以說可恨之人的可憐之處,需要關切一番。而可憐之人的可愛之處,必須大加褒獎。在困窘的環境中仍能脫穎而出的,是粉嫩嫩的小睡蓮阿!無法一視同仁美麗存在。

尼古拉有時氣的我夠嗆,但他還是與衆不同的充滿好奇心的土壤挖掘者。大家都在關心如何離婚的時候,當事人沉醉在小蟲的世界裏。適當地遊離現實,也挺好。發現生活中不一樣的觀點思路,總是有趣過忙碌家常小事吧。

不講政治。幽默在線,所以偶爾會樂呵一笑。但故事本身很心酸吶。每個人的迥異胡鬧,終究是有深層原因的。嬌,當對別人行徑感到不解的時候,體諒思考下他的過去吧 over。

簡史讀後感10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裏,我最喜歡閱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祕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爲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遊蕩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說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象,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字真是巨大啊!

驚奇和感嘆組成了這本科學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與美式搞笑絕妙融合,貫穿全書,使我收穫頗多。這真不愧是一本能獲得最高榮譽的書!

簡史讀後感11

大家都知道魔術是非常神奇的東西,而宇宙則像一個巨大的魔術帽子裏面裝滿了無限可能。

以前貝特郎.羅素曾經作過一次關於地球如何繞着太陽運動,以及太陽又是如何繞着我們稱之爲星系的巨大的恆星羣的中心轉動。在演講結束後,一位老婦人說:“世界其實就是一個無限的烏龜塔。”大部份人決得很可笑但不管怎樣只能讓時間來判斷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第一,他認爲月食是由於地球運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而造成的。因爲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這隻在地球本身爲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但如果地球是平坦的圓盤,除非月食總是發生在太陽正好位於這個圓盤的中心下方的時候才成立。第二,希臘人從旅行中得知,在越往南的地方看星空,北極星在埃及和希臘呈現出來的位置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甚至估計地球大約長度爲4000000斯特迪亞。希臘人甚至爲地球是球形提一供了第三個論據,否則何以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纔是船身。

神奇而又難以猜測的宇宙,它的魅力將吸引更多的科學家探索。

簡史讀後感12

有比光更快的速度麼?有,那就是思速。

這是我編的名詞。大清早,一眼望穿窗外巨大的廣告牌,我的思想可以穿透到宇宙的邊緣,不,宇宙以最近的理論來說,是無邊緣且在膨脹中。那思維可以跟它一起膨脹。沒有人能證實你所想的是對是錯。那完美的想像,只屬於一個人--你自己。

如此幸福。在有時間之前,時間沒有意義。時間是一隻沙漏,用於歸結,在宇宙誕生的起點之時起,用於發散。

一部巨史如果僅靠時間記載,最終會丟失。時間中藏着太過臃腫的沙礫,你是一粒,我是一粒。

繞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彎子,我丟失了我所想訴說的欲|望。欲|望在無止盡時,若疲累過度,則必然消亡。此道理與相對論的誕生異曲同工,與生命之存亡同歸。

愛因斯坦的年代,恰逢佛教南宗盛起。用佛教來說說他,可以概括爲“放下執迷,修成正果”。如此說是因爲:一個經典的試驗,即在地球上以相 對光的來向運動和垂直於光的來向運動的不同觀測者,測得的光速相同。無數人頓時蒙了。若速度等同於距離除以時間,那麼相對運動與垂直運動所測的時間無疑是 不同的。相對運動必然加上相對速度,因此減耗了時間。無數人在這個圈子裏走不出,愛因斯坦大聲說一句:請別用距離來反推時間,請用時間來論算距離。

如此一個華麗轉身,實在是逼得緊了。懸崖邊,沒路了,怎麼辦,怎麼辦,想半天,還是在原地。不就是,轉身嘛。

世上大智之事,莫非若此。

簡史讀後感13

人類簡史:人之所以從動物能到上帝自己感悟歸納最後兩個字/?合作。

1、直立改變了人的身體結構,手發揮了更多作用視眼更廣。

2、火的發明提高了生命的質量,不再受限於身體結構。

3、語言使人能容納更多的信息,能夠傳達更爲複雜的意圖。

4、想像使智人有信仰,多龐大的羣體依然能夠合作。如同錢是虛擬的,但我們因爲錢能建高樓大廈,與無數陌生人在合作。因爲我們都相信錢有價值。一頭獅子在吃一塊肉,你永遠無法說服它說我給你很多錢,你能換無數的肉。

爲什麼說一切歸根於合作,許多動物都有合作,都有語言,都能利用自然條件。但是任何動物的合作都無法通過龐大的量,陌生的羣體而有序合作。任何動物的語言都沒法像人一樣敘述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如同我可以和別人說,我明天8點的高鐵從廣州到長沙。一句話敘述了我要幹嘛,什麼時間,從哪到哪,什麼樣的方式。單拿一個人,一頭獅子一口讓你斃命,一隻大象一腳可以把你踩扁,但是再多的獅子也無法建起高樓大廈,再多大像也無法到達月球。因爲我們有着獨一無二的合作方式。

簡史讀後感14

這幾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現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從這本只有300頁的書中,我感覺到了中國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歷史的發展脈絡。

馮在書中講述了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哲學的東西真的很難理解啊但是,他的這本書已經很容易理解了。是我見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

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一直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可能知道中國哲學的重要性。

從這本書中瞭解八卦的由來,各思想學派的發展歷史,各學派的代表人物。中國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爲什麼在中國有這樣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是相互吸收和參考的歷史,哲學是否全部形成,哲學可能是這樣。我認爲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時代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尤其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濟基礎決定高層建築。哲學思想在經濟發展中也有意無意地隨着發展。

書中也講到了一些東方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區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自然是有區別的。但是兩者都是人類優秀文明的一部分,只有將兩者優秀的成分結合起來才能利用,正如書中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與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自己完全沒有水平,但幻想着拋磚引玉的效果!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理解。也許當我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我會感覺到一些東西!

簡史讀後感15

花了15個小時讀完本書,留下了168個筆記,足以證明本書信息含量之大。它預言未來,數據主義興起,人類自由意志終結,理由是:數據算法將比人類更瞭解任何事,在數據算法的輔助下,人類將挑戰生命、幸福度、個人超能力。正如歷史上人類戰勝了饑荒、瘟疫、戰爭一樣。書中列舉的很多論據都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是歷史學家出生,他看待歷史的態度很值得借鑑:歷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爲了重複過去,而是爲了從中獲得解放。我們每個人都出生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現實中,受特定的規範和價值觀制約,也由獨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來管理。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現實是理所當然的,認爲這一切純屬自然、不可避免、無法改變。但我們忘了世界是由一連串的意外事件所創造的,歷史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科技、政治和社會,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恐懼和夢想。“過去”從祖先的墳墓裏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只能看向某個未來的方向。我們從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這股力量,於是以爲這就是自然,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試着掙脫並想象自己的未來還有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