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爲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藥治療爲主的一門臨牀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繫臨牀實踐的橋樑,是臨牀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牀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我們又再一次深入系統研究和學習了臨牀各常見中醫內科疾病,收穫頗多,在此,將自己對於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溫病各家學派學說,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後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中醫學經典古籍浩如煙海,這都是前代醫家留給後世學者的寶貴醫學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其理論學說及臨牀診治思維方法對於如今仍然有重大的臨牀價值。我們作爲研究生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深入學習和誦讀,通過多多誦讀經典條文,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從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醫角度去認識疾病、疾病病因病機及發展轉歸,更能博採衆方,取各家之長,取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指導當代的臨牀實踐。

二、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爲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爲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爲“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牀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爲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牀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於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牀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通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緩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鬥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牀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於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牀意義爲目的。

三、勤於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相似病症之間的對比和鑑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於變證的診治及臨症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牀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後的臨牀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2

現在很多人學經典是帶着一種批評的眼光來學,覺得經典這也不科學,那也不科學,你比經典都高明瞭,那你還學什麼經典呢?你以一種牴觸的情緒,認爲經典過時了,那你怎麼學得進經典?所以,學經典這個態度很重要,你必須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後再思考怎麼按照經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這樣,經典才學得進,只有這樣,你纔會有收穫。經典經過了那麼長時間的考驗,那麼多人依靠經典成了名醫,你有什麼擔心呢?所以,對於經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這裏爲什麼要提出這個條件和素質呢?因爲它太重要了。不具備這個條件,經典的學習整個就成了障礙。記得在讀《本草綱目》的時候,談到白朮這一條時,李時珍引了張銳《雞峯備急方》的一則案例:"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大家看到這個案例,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呢?我想很多人會不相信。牙齒長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麼會越長越長,以致進食都困難呢?這太離譜了。即便有這個髓溢病,牙齒那麼堅硬的東西,怎麼用白朮漱漱口就能縮回去呢?簡直太不科學了。

但,我不這麼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後,再來思考它的道理。首先,這個病名很有意思。牙齒爲骨之餘,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骨與髓乃是異名同類的東西。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在往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現在要考慮的是這個牙齒爲什麼會日漸長長?髓爲什麼會往外溢?這一定是約束骨、髓的這個系統出了問題。骨、髓由腎所主,腎爲水藏,故骨髓亦屬水類,明白了這層關係,就知道對骨、髓的約束功能是由土系統來完成的,這亦是前面所講的土克水。現在土系統出了問題,土虛了,當然就會發生水溢,當然就會發生髓溢。髓溢了,牙齒自然會日漸變長。這個道理明白了,用白朮來補土製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簡單的事了。這是我對髓溢病及其治療的思考過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雙跟都有骨刺,疼痛厲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腳來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難。我按常規的思路,用了補腎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沒有獲得明顯的療效。正在我感到進退兩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這個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質增生,是由於骨鈣流失到骨面,思考中醫骨性贅生物所致。骨鈣流失形成骨性贅生物,這與髓溢有什麼差別呢?應該沒有差別。於是我如法炮製,用白朮煎湯,讓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鐘。出乎意料,不數日,痛即大減,足跟能夠落地,堅持近月,病即痊癒。上面這個例子給我的感受很深,什麼感受呢?就是對這個"信受奉行"的感受。對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纔有可能去進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對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麼會有以後的思考?沒有這些思考,就不會想到要用白朮來治療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這一步做好了,纔有可能爲今後的研究帶來機會。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絕了,一切的機會就沒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因此,學習接受中醫經典著作,也是學習中醫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3

爲進一步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發揮中醫藥在農村衛生工作的優勢與作用,推進中醫藥知識、中醫藥技術、中醫藥服務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促進我院對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等工作順利開展,xxxx年我院計劃將加大力度,繼續組織實施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項目,全面提高我院醫師運用傳統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基本達到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培養建設出一支紮根基層、服務羣衆、樂於奉獻、臨牀實踐技能較強、適才適用的(中醫)醫生隊伍。並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培訓體系,現特制定本工作計劃如下:

一、培訓組織管理

由我院科教科負責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的統一實施,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督查考覈;並組織省級中醫藥專家及桐鄉市中醫學會專家強化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的業務指導。按計劃具體實施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活動,結合開展的頭針、鈹針的應用,中草藥使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等工作,科學統籌基層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活動,推進農村中醫藥工作深入發展、全面提高我院的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

二、培訓項目對象

培訓對象爲全院的在職醫師。xxxx年新招聘的醫生將參加下半年的培訓。

三、培訓內容要求

培訓內容分三塊:

一是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

二是國家中醫藥局編印的《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的內容;

三是海寧市中醫院推廣的適宜中醫藥技術項目;xxxx年培訓工作重點圍繞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應知應會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強化培訓中醫診療技能和適宜技術項目,達到學以致用要求,確保每個在編醫師均達到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

四、培訓工作實施

培訓形式以講座和自學爲主,輔以集中輔導。根據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要求,制訂培訓措施,4月底前將培訓活動計劃上報桐鄉市衛生局。培訓實施中嚴格自學考覈制度,全年不少於150學時;並在醫院集中安排輔導(每週4學時、共40學時)。12月15日前全面完成培訓任務。12月底由科教科組織對培訓人員進行抽考和檢查,並將培訓考覈結果列入每位醫生年度工作考覈中。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4

《金匱》甘麥大棗湯治療神經官能症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髒躁的症狀可出現於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更年期綜合徵,其本爲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髒躁指情志不暢,五志化火,髒陰既傷所致的以情志失常爲主的疾患,臨牀多見於女性,屬於現代醫學“癔病”範疇,是神經官能症中的一種類型,表現可輕可重,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很嚴重,多無器質性病變。甘麥大棗湯有甘潤緩急,養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養之證。

甘麥大棗湯作爲治療焦慮症、抑鬱症、神經衰弱、考試焦慮症、圍絕經期綜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礎方。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病症不同,若病機、病性、證候相同都可考慮一方治多病.

《古今醫統大全·鬱證門》說:“鬱爲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鬱之久,變病多端。”,髒躁多因患者抑鬱寡歡,憂思傷脾,積久傷心,致使心脾兩虛;若久病傷陰,致使精血兩虧,五臟失於濡養,五志之火內動,上擾心神而成髒躁之病,本病始於肝,傷及心脾,累及於腎,病位多在心、肝。肝屬木,心屬火,在五行相生關係上,肝爲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會導致心之陰血不足,心血不足從而引起心神失養。肝疏泄失常不僅影響到全身氣機,而且也會導致其本身藏血失職。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髒躁在病因病機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還有肝不藏血。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以疏肝健脾,養心安神爲主。

《金匱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體的氣機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是全身氣機之樞紐所在若樞機失利,必然導致各臟腑氣機的紊亂。五臟氣機紊亂必然導致五志的失常,從而影響到人的情志。

《醫宗金鑑》雲:“髒,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爲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髒躁的症狀可出現於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更年期綜合徵,其本爲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藥理研究小麥有抗焦慮抑鬱的作用)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5

4月25日,護理部組織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學習“中醫知識”,以“人人蔘與,共同提高”爲原則,以“學習中醫,用好中醫,爲人民羣衆健康服務”爲目的,旨在進一步夯實全院護士的中醫基礎,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院中醫內涵建設。

護士樑映慧針對現在人類面臨的四大健康憂患—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精神情志,使人類身體素質下降、體質日益衰弱的問題,開展了中醫體質飲食養生的講解。主要內容有:瞭解什麼是中醫體質;如何判斷體質類型;通過調整飲食糾正體質的偏頗。內容非常貼近生活,護士們聽得津津入味,爲自己 健康學習的同時,也大概瞭解了精氣學說和陰陽學說,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和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學習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增長知識,所以狠抓中醫知識,發揮中醫優勢是提高護理質量永遠不變的政策方針。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6

衆所周知,傳統的中醫學教學方法單一,抽象思維多,形象思維少。要想提高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就顯得特別重要。那麼,怎樣來提高西醫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以往當西醫學生開始接觸中醫時,覺得很玄,難以理解,甚至難以置信。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其次,教師講授學生聽課、記憶、考試的簡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後很快把所學知識置之腦後,缺乏主動學習和思考的契機。最後,教材的內容不能滿足當前需要,內容多而課時少等因素也影響着教學效果。在多媒體教學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醫院校中的中醫教學大多仍沿襲傳統的授課模式,以“填鴨式”的滿堂灌爲主。這顯然與當今快速發展的教育形勢不相適應。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具體體現[5]。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得到空前的發展,使我們的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傳統的課堂以板書及口述爲主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圖象、動畫等多種方法的教學模式,從而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

例如講授診法中舌象時,各種舌象的圖片往往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這時候展開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互動式教學,往往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研究表明[6]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採用電教、多媒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難以理解的理論變成具體而直觀的形象化教學,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繫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啓發學生髮散的、聯繫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爲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7

中醫兒科學是一門運用中醫理論體系研究小兒時期生理病理、生長髮育、疾病預防、醫療和護理的臨牀學科。中醫兒科學起源較早,早在隋唐就有專門教授中醫兒科的少小科,中醫兒科學專著及中醫兒科醫家爲數亦多,使中醫兒科學逐步發展壯大,對保障兒童的健康、中華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入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如何把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兒科學順利發揚繼承下去成爲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一學期的中醫兒科學的學習中,老師首先把中醫兒科知識、技能高效地教授給我們。同時,老師結合臨牀教學的經驗,讓我們對中醫兒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基本的中醫兒科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瞭解,如驚風包括了急驚風與慢驚風兩種情況,急驚風主要有痰、熱、驚、風四大特點,臨牀以高熱、抽風、昏迷爲主要表現;多見於高熱驚厥及中毒性痢疾的發病過程中,昏迷、抽搐時間短暫,多爲一過性發作;慢驚風是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臨牀常見於小腦共濟失調症等。

在教學中,適當穿插醫學典故,並突出中醫兒科學與《內經》、《傷寒論》、《溫病》等中醫經典的淵源。中醫典籍中有很多對兒科的精闢理論,如內經中的“骨弱肉脆”,溫病條辨中

把兒童的特點概括爲“稚陰稚陽”等,這些經典醫著,無疑是中醫之本。對於學習中醫的我們來說,在學習期間多讀一些中醫兒科的經典典籍,對於傳承中醫的血脈,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學好中醫兒科學僅僅依靠一本中醫兒科學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中醫古籍浩如煙海,作爲初學者的我們常常感到茫然,通過老師的介紹和自己學習的心得,我對部分以前閱讀過的典籍、教材進行了總結,如講到食積時,我們會想到畢可恩的《食溼與小兒疾病》;講到時行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溫病》的具體實例;講到脾胃系統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補而貴在運”的經典理論。

綜上,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繼承需要我們的努力,經過一個學期老師深入、細緻、生動的講解,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了重要的學習方法,引領我們步入中醫博大精深的殿堂,爲以後的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8

上大學的第一節課,代課老師就給我們強調學習醫學不光是記住所有重點知識,臨牀實踐纔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所以先要學好基礎才能更好的結合臨牀,時光穿梭。已過了三個年頭了,而這學期學校爲我們安排了實習學習,我欣然的報了省中醫院,這也更好指導我們今後如何學習,是以後臨牀工作的奠基。

實習的第一天,心情都是那麼高漲,都早早的起來了,初到醫院,見到穿着白大褂的大夫,幻想着某一天治病的場景,不亦樂乎。醫院先給我們安排了半天的學習時間,老師給我們講了講一些醫院的制度以及實習要求及病理書寫好,感覺好難啊,使我更加認識了實習的重要性。我的第一個實習科室是鍼灸,回想鍼灸的發展,從原始的摸索,經過幾千年的臨牀實踐最終被國際認可,說明了其獨特的療效是關鍵,他不僅資源浪費少,材料還可以反覆使用,各自有各自的針,使某些疾病傳染大大降低。見效快更是他的專長,還好我們這學期學完,我想通過兩週的學習不僅使我能加強課本知識也可使我學習到未曾涉及的東西,比如操作手法等,每天早上甚至上班前我們就開始忙了,看着老師嫺熟的手法,以及針扎進去的針感傳導,感覺就是神,這也不愧爲我國醫學瑰寶。但是剛開始的好奇慢慢變的疑惑,感覺課本知識在臨牀所用甚少,所用的穴位也是每條經絡的重點穴位,感覺老師取穴也是局部取穴,偶爾才辯證取穴,每個老師對同一種病的取穴一樣但是效果卻不一樣,這也許就是經驗吧。

但是我堅信,只有把專業知識學好了才能更好結合臨牀。第二個科是藥房,雖然乾的活既髒又累,但是對每一味親自認識以及鑑別我想這也是我們之所有安排它的最終目的吧。第三個科室是內科腫瘤,雖然我不太喜歡這個科,但是還是仍然堅持,每天面對這些癌症患者,對我的感覺就是他們依然很堅強,沒有被病魔所嚇倒,他們的積極的人生觀也正不是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嗎?對這類癌症患者治療僅用西醫方面的藥物還是放化療我覺得不一定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通過中醫的辨證治療,加上中藥對病勢有很的控制,所以中西醫結合對某些病重確實有優勢,對於得癌症的有些人認爲大多是老年人,但是也有我們同齡人,甚至更小的,所以我們要愛惜生命。《黃寺內經》的第一篇就是關於如何養生才能防病,以所終壽命的,古人的於智慧感覺總是優我們,爲何我們不效仿呢?所以我們沒病時揮霍我們的身體,到病了卻無藥可用,無醫可醫。

兩個月的實習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有苦有喜,但總覺得我們得到了些東西是在學校沒有提及的。不管是專業知識還是社會人際關係之間,這是我們所必要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立足於這個多壓現實。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9

我是一名中醫大二在校生,一直以來我對中醫都有濃厚的愛好,尤其是學了兩年的專業課程,特殊想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醫看病的全過程。

機會最終來了,經姑姑引薦,趁暑假假期,我懷揣着好奇心從xx來到xxxxx老師的診所學習。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抱着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到這裏。在我的腦海裏,跟診老師一般是鐵面無情,嚴肅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師是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人,師母和爺爺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樣看待。在這裏我就像是個孩子,有家的味道。雖然讀了兩年基礎理論知識,但對於老師有時候講的也是雲裏霧裏,方劑學的300多首方子在學校背的累死要活覺得已經很了不起。而老師隨便講出一個沒聽過的方子,瞬間懵了,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來了個病人如何望聞問切和辯證思路,理法方藥等等,老師還是熱情毫無保留的教我,漸漸地才覺得理論與臨牀假如不結合,永恆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應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師經常講辨證論治,切不可以對症下藥,而證纔是指導遣方用藥的根本,所謂“有其證,用其方。”原來抓藥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得會識別稱杆,其次如何拿稱,藥物稱重,和分量,講究高效無誤。在其過程中,我還可以親眼熟悉中藥,這和教科書上照片還是有所區別,更加深刻的領悟中藥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師講了許多他行醫20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趁還年輕多讀經典和背誦方子,爲以後臨牀打下堅厚基礎。

中醫講究靈便變通,每病人的特點不一樣,因此儘管同一種病,也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老師常說:“中醫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差別,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以人爲本,最終達到陰平陽祕。在我看來,中醫既奧祕,又科學。

中醫這條路要想走好,還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遠,堅持到底,走好以後的每一步,以後一定把中醫理論知識學紮實,一步一個腳印,永恆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努力做一個真正能幫患者解決痛苦的好中醫。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0

海門市中醫院崗前培訓心得 本人在參加了七天多的醫院崗前培訓,認真汲取了多位院長和主任的指導教育後,獲益良多。短暫的培訓雖然結束了,可是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心得體會卻深深地影響了我,特別是對敬畏生命,關愛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醫者仁心,作爲醫務工作者就必須以爲患者服務爲己任,從點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健康所繫,生命相托,是我們一生的信仰。而醫者仁心的內涵就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刻銘記希波克拉底的錚錚誓言,時刻銘記白求恩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先賢們的聲音還在耳邊時時鳴響,我們已經奮起前進的腳步,向着新時代更高的目標前進。

“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羣衆滿意”的精神,閃爍着以人爲本,和諧社會的光芒,樹立了新時代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和職業道德。也正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的新時代體現。醫者仁心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規範服務行爲、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水平,真正做到樂羣敬業、厚德懷仁,做維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

當前我們中醫院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年一個新臺階,我們忘不了醫院裏的中醫前輩們。是你們展現了中醫學術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傷的人格魅力;是你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視醫院爲家,風裏來雨裏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爲醫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線,溫柔大方又能幹的護士天使們,不分天寒酷暑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用美麗的雙手塑造了那溫情感人的世界。我們忘不了每一位母親、妻子和女兒,你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舍小家保大家,時刻謹記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醫護人員肩上的責任。有時候,醫務工作者也會被推到醫患矛盾風口浪尖上,面對太多的不理解,充滿了無奈;有時候,也會因爲工作強度太大,不知不覺間變得煩躁和脆弱;有時候,也會因爲家人的抱怨和不滿,偷偷流下難受的淚水。但是,無奈過後,是你們不變的微笑;辛勞過後,是你們執着的堅持;淚水擦乾,依舊奮鬥在最前線。是你們爲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此真誠地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手持仁術,用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胸懷仁心,熱情周到的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爲人民服務,讓羣衆滿意。

回首以往,我們將深深銘記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奮鬥歷程;放眼未來,我們將迎難而上,讓紅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爲2015屆中醫院的新同志,應該跟上時代的節拍和步伐,以傳承創新精誠的氣魄,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現出我們別樣的風采。

懷着激動與自豪的心情,我很榮幸地成爲醫院隊伍中的一員。面對全醫院甚至全社會的期待,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以十二分的精神來工作,以100分的滿足來上交這份生命的答卷。雖然崗前培訓時間很短,但是我從中學到的知識卻是終生受益的。我們會永遠謹記冰心老師的話,將“仁愛之心”肩負在左,同情之心擔當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1

結束了爲期三天的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課程,收穫頗豐。

通過劉偉承師父的授課,開闊了我的醫學思維,同時還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治療經驗。通過和各位師兄弟交流,讓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我就結合我這三天的經歷,妄談一下我的拙見。

對於一個醫學生來說,最快的成長方式那就是去和學界大牛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結識師父我是幸運的。

師父是中醫整體自然療法的創始人,也是和式太極拳的傳人,早年拜於傷寒大師梅國強門下,後來又拜和式太極拳一代宗師侯爾良爲師,期間還遍訪其他名師不斷交流學習,擁有豐富的臨牀實踐經驗,對常見病及疑難雜症有很多獨到的方法。

通過學習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讓我懂得養生的重要性,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對於疾病的防護,六成的工作取決於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環境遺傳醫療等因素只能決定剩下的四成。醫院現有的醫療手段對於很多疾病十分侷限,僅僅依靠醫療技術,完全忽略對營養、運動、保健、心理等多方面進行干預,這是導致很多疾病無法治癒的根本原因。營養干預,運動干預,保健干預應該和醫療技術同等重要。營養干預簡而言之就是“損有餘,補不足,以偏糾偏,達到動態平衡”。例如某些痛風可以通過戒酒,補充維生素,養護肝臟的思路來治療,因爲嘌呤通過肝臟來代謝,補充營養素並養護肝臟,機體嘌呤代謝功能上來了,痛風自然就好了。運動干預就是通過查體溫,控制基礎代謝,來讓能量得到合理的利用。保健干預主要是在當機體出現問題時所採用的適當的輔助手段。例如糖尿病人可以採取臧福科的振腹推腹手法來使其腹部被動運動以達到輔助消耗能量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例如肩周炎患者可以採用易罐筋膜牽拉療法使其粘連的肌筋膜分開恢復肢體運動功能。

中醫有兩大法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這裏我主要想談一下辨證論治。西醫也是有“辨證論治”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將辨證論治發展的比中醫更好,爲什麼這麼說呢!中醫的辨證論治疾病來源於醫者主觀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的信息,而西醫診斷疾病藉助於通過各種體液影像檢驗檢查收集的客觀資料。一定程度上,客觀信息比主觀信息更加可信。但是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辨證論治所收集的信息還十分有限,許多人體內與疾病相關的信息是目前技術所無法窺測的,所以辨證論治辨的越清楚,實際上忽略的越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迷信辨證論治反而不科學,而以整體觀念爲指導的“糊塗醫治糊塗病”反而更可取。梅國強老師說過“存津液爲第一要義,通腸腑不嫌遲早”,在我個人看來,不論什麼情況下使病人體溫保持恆定,腸腑保持通暢,同時顧護津液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在這裏穿插講一下中藥的侷限,因爲人工種植或者炮製方式混亂或者藥材造假導致目前市面上中藥品質普遍不好,影響了中藥的'療效。隨着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鱉甲牡蠣等中藥有效成分幾乎煎煮不出來。而高溫久煎也會破壞某些藥材如山藥的有效成分。所以對於鱉甲牡蠣等藥材可以採用碾粉沖服,山藥直接生用(生吃或者榨汁)。師父對營養學也研究的很深,山藥不超過70度,土豆不超過40度,在這個範圍內可以保存食物裏面的活性成分。還有很多關於韭菜汁、生薑汁、土豆汁的妙用,讓人感覺很神奇,待我一一驗證了以後再來詳述。

和式太極拳講求意境,“無形無相、如環無端、着地生根”。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你可以充分運用勢能和慣性閃退一邊然後借力打力,這是太極的精髓。同樣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一拳,你先格擋接下這一拳再打上去,這是西洋拳的做法。西醫看病就像是打西洋拳,出現症狀,然後對症下藥。症狀一多,就招架不住了全亂套了。而中醫整體自然療法就是從根本解決問題,根本不給疾病打到你的機會,在疾病到來的時候,卸去維持疾病存在的條件疾病就不攻自破。例如陰道炎症的治療可以用這種思想,用某中性洗液+生大黃(磨粉)+醋清洗局部進行治療。陰道天然弱酸性環境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疾病滋生會使環境發生改變,這時候恢復天然弱酸環境然後清除異物,疾病無的放矢自然就好了。

這三天還了解了很多病案。同時還學習了很多治療思路方法,包括頸椎腰椎病預防,頭頸點刺療法,掌按膻中穴降壓,長短腿牽引,腰痛治療,肩周炎治療,易罐筋膜牽拉療法,還有斜方肌、斜角肌、髂腰肌、髂脛束、腰方肌、梨狀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背閣肌、胸大肌、內收肌等肌羣的牽拉放鬆療法。其中我對髂脛束的“平步青雲”手法印象最深刻。

三天時間很短暫,學習的內容很多,一時間還難以全部消化,在日後的生活工作裏,我一定要多多實踐才行。

最後感謝師父傳授寶貴的知識,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繼續在師父的引導下,不斷學習,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2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並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祕、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迴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麼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並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願地自以爲是罷了,對於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着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覆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於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牀醫療差錯已經成爲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症和心臟病之後。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於“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儘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於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後,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並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於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於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牀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爲醫療科技最爲先進、現代醫學最爲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麼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麼,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爲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並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着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於一箇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箇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並不一定是因爲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爲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於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於他明瞭多少醫理。那麼,中醫的醫理是什麼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瞭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後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3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盪、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範,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爲人民羣衆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爲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爲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爲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峯嗎,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爲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爲先治標,標去以後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於某種藥,就是說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說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說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雲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並不說在中醫裏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纔是最好的。

那麼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爲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爲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症候所束縛,治病必求於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爲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鬆。

一、什麼是死的東西呢?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當然也包括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八綱、八法、治則、辨證論治等,中醫著作浩如煙海,中醫寶藏盡在其中,初學中醫的同學確實感到眼花繚亂,無從着手。我認爲首先要對中醫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下決心把它學好。我年輕時抱負很大,想當書法家、文學家……,後來因頭上長滿疙瘩,本地醫生治療無效,才立志下決習學醫,於是對中醫涉獵成趣,迷上了中醫。我的世醫強調學習陰陽學說的重要性,他作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外國人吃東西需要什麼刀呀、叉呀”,我們中國人只要掌握好兩根筷子(左爲陽、右爲陰)保持平衡,什麼山珍海味,全部吃得乾淨利落。誠然,我在臨牀上每遇病症,總要辨別疾病的性質,是陽症抑或陰症,確實得心應手。比如《素問·調經論》說“陰虛則內熱”。一次我診治一個病人:高燒不退已兩月。各種抗生素(毒黴素、鏈黴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熱早涼,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認爲是“陰虛內熱”,以青蒿必甲湯加白薇,僅服三劑熱就退了。又治一陽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蓯蓉、仙茅、鹿茸、熟地之類藥,效果不明顯,古代名醫張景嶽說:“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陰),加入淫羊霍、仙茅、鎖陽、湯超石(補腎陽)數劑而陽舉矣。記得當時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請我吃燒餅,邊吃邊以稀飯送下,烙餅(屬陽),稀飯(屬陰)不僅吃起來齒頻留香,而且吃了以後不覺口乾,十分適口,這叫做“水火相濟”吧。

死的東西,諸如古文、四大經典,藥性賦、湯頭歌、百症賦之類,必熟讀成誦,要反覆吟哦,日後方見其妙,當然理解與熟誦是不可偏廢的,必須把背誦與理解相結合,“苦讀必精思”,背誦有助於理解經-文,紮實地學好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是搞好臨牀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書背百遍,其義自見”書不熟則理不明,學醫最重要的是懂得醫理,醫理不明,臨症猶豫不決,只有把理、法、方、藥的一些基本問題背誦牢記,纔不致臨症茫然,背誦必須擇句擇段,如《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僅十個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虛實(虛症實症)的重要關鍵和發生疾病的決定因素明確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無病詩:“得神面色潤而明,目光精采語言清,神思不亂肌充實,呼吸調勻二便平”,概括了一個人健康無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態。雷公藥性賦:前句:犀角解乎心熱,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藥性新編:前句:菊花逢枸杞,養肝明目多功。下句:桑葉得芝麻,除溼寬中可準。這一類賦體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難想出下一句來。君不見演員在臺上二重唱嘛,男的聲調鏗鏘和諧,女的抑揚有韻,令人聽了心臨神怡。至於背誦歌訣,除了要了解它的內容主治作用之外,還須抓住它的平仄韻律的特點,如當歸補血湯歌訣是:“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芪歸一倍,真陰濡希主之陽”這首歌訣,是用“七陽”韻,是屬於平起平受的詩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歌訣就好背誦記憶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東西,在臨牀上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我在年輕時剛跟師臨症,卻遇上一個口眼唱斜病人,老師看完人問我針什麼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龍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喝左瀉右依師正,唱右瀉左莫令斜”,於是說針攢竹、四白、地倉、頰車、合谷,老師點頭稱是。

二、活的經驗:包括前人的經驗和自己通過臨牀實踐的經驗及某些採風的民間經驗。

(1)辨證論治的經驗:所謂辨證論治,簡單的說,就是認清疾病的性質和規律,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辨證求因、審因說治。比方說,一病人在臀部生瘡,瘡如雞蛋大,局部(紅、髒、熱、痛,舌質紅,苔蒲黃,脈滑數。根據這些症狀分析,屬於熱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熱解毒佐以活血。處方以降痛活命湯加減。用銀花、當歸、黃芪、炮甲、皁角刺、牛膝等治療,療效頗好。

(2)方劑化裁的經驗:如本人用小柴胡湯治療各種感冒的經驗。方用柴胡12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後下)8克,荊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對於一般感冒,靈活加減,確實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風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風熱,加入銀花、連翹;虛入感冒,加入黃芪、白朮、防風;按小柴胡湯爲解少腸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熱,生薑和胃克嘔,均爲外藥,半夏和胃降逆,黃芩透邪清熱,都是降藥,黨蔘、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視書本以外的偏方驗方:有些病症統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驗方確能解決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醫以及不少名醫治療都沒見效,於是發佈詔令,說誰能治好太宗的病,將得到重賞,長安城裏有個民間醫生叫張寶莊看到詔令,送上單方一張,用牛乳煎蓽撥內服,太宗服後果然腹痛腹瀉很快就止住了。“一張偏方氣死名醫”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腫很厲害,久治不愈,我開了防風30克,荊芥30克,艾葉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幾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認爲一個大夫,知識面要廣,向名醫學習固然重要,向羣衆學習更不可忽視,要虛心求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醫學術流派很多,各個醫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臨牀經驗和獨到之處,我們應當儘可能地吸收別人的經驗和長處,以補充自己空虛的大腦,不要驕傲自滿,治好一個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學習上的攔路虎,葉天士十年間從師17人,故能成爲一代名醫。學習切忌帶有色眼鏡,不要認爲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就滿意,同主治醫生或普通大夫就皺眉,其實我穿是主任醫師的白大衣,可我的醫學細胞遠遠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國醫籍文古意奧,因此加強古漢語的學習也很必要。中醫基礎理論及辨證方法多包含有辨證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還要加強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才能加深理解。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4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羣、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緻,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爲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溼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燻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牀,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燻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燻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爲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區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於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牀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循環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

瞭解,還由於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裏”,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樑;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範,以人爲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几淨,病房管理規範,即使有病人加牀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緻、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於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爲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几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後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穫很大,收穫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於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爲我院的發展建設,爲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15

數千年來,造福於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也爲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前中醫、中藥和鍼灸在大部分國家佔有一席之地,利用中醫理論和臨牀經驗研究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症漸成趨勢。

通過這次與沈紹功先生的交談以及對他的訪問,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醫之路的曲折艱難,中醫發展的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發揚傳承中醫精神的意志和決心。

沈紹功,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繫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腫瘤病房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中醫急診雜誌副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牀所特聘顧問。承擔並參與國家中醫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項攻關課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老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受中醫薰陶,爲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切爲了臨牀,療效纔是硬道理”。他主張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反對死啃書本也反對沒有理論的盲目實踐,有理論、有實踐並能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才能稱得上是醫學家。

老注重醫學傳承,平等待人,他認爲中醫藥的生命力在基層。

多年來,他注重基層醫生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醫學教育培養,不辭辛苦,毫無保留的傳授沈氏家族積累的診療經驗,在業界得到肯定,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尊崇和愛戴。

二十多年來,我所走過的學醫道路,是艱苦的,曲折的。總起來有以下體會:

(一)要學好中醫,必須打好兩個基礎。首先是古文基礎,最低要求繁體字能認識,文言文能斷句。再就是中醫基礎,如《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白文要選讀,藥性、方歌、脈訣、經絡歌訣要熟讀,有了這兩個基礎,才能繼續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幾種好的參考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教我讀古典醫着是不錯的,但是指導我看的參考書,只限於汪切庵、陳修園兩家,這就太侷限了。後來我在中醫大時所看的參考書,就使我的眼界開闊多了,因而獲益不少。

(三)要多跟幾個好的老師,因每個老師各有他的長處。比如,有的老師長於傷寒;有的老師長於溫病,有的長於雜病,有的長於婦科,有的長於兒科。根據各老師辨證用藥的特點,取其所長,爲我所用,這就大有好處。但這個條件如不具備,也可自學成材。

(四)學醫要有堅強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恆。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在順利的時候,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學習,繼續前進。我在學醫過程中,學習情緒曾有幾次大的起落,教訓是很深刻的。

(五)在醫療作風方面,對同道不要貶低別人,擡高自己;對病人無論工人、農民、領導幹部,都要一視同仁,詳細診察,不得草率。有時病人情緒急躁,要求過高,也只能耐心說服,體諒病人。但也不能遷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財物,這是起碼的醫德。

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學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個中醫情結深厚的學府而感到驕傲自豪,我更爲遇到這麼多醫學精湛的中醫老師而欣喜,我將在這片熱土中繼續揮灑激情,爲中醫大的明天,爲中醫學的未來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