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西廂記心得體會

西廂記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西廂記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廂記心得體會

西廂記心得體會1

上高中時,初讀《紅樓夢》,我就爲其所陶醉。當讀到賈寶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西廂記》,一個讚歎“真是好文章”,另一個感慨“但覺詞句警人,餘香滿口”的時候,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難道在《紅樓夢》之前,還有這樣一部迷人的作品嗎?如今,通過系統學習古代文學史,精讀了《西廂記》後,我想說,它確實是一部體現元代雜劇最高水平的偉大作品。

王實甫的“王西廂”故事,最早起源於唐傳奇《鶯鶯傳》。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將始亂終棄的西廂故事改成大團圓結局,突出了反封建主題。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又叫《北西廂》,因爲它是用盛行於北方的雜劇體裁寫成的。

元代雜劇是公元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時中國主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詞和形體動作來表演故事,是當時演唱、舞蹈藝術的綜合體。它的特點是:第一、一本戲限用四折,如四折不夠,可以在開頭或折與折之間墊一場戲,叫做“楔子”;第二、一折包括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按規定聯成的一套曲子,這一套曲子必須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到底,不能由幾個角色分唱。

然而,王實甫在《西廂記》的體例上進行創造性地改造:第一、他雖然基本上遵守一本四折的規律,但由於一本戲不夠全面鋪開西廂故事,所以他疊五本爲一部。第二、他雖然基本遵守每折由正末或正旦獨唱的規律,但在需要時候,他也打破了這種限制,比如第四本第四折由張生、鶯鶯分唱。

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建立在深刻地反映社會性矛盾的衝突上,優秀的戲劇作品更是如此。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西廂記》細節佈置巧妙,情節波瀾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從一開始崔、張邂逅於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種困境;而後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張生在老夫人許婚的條件下飛書解圍,似乎使這一矛盾得到解決;然而緊接着又是老夫人賴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後崔、張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卻又因鶯鶯的疑懼而好事多磨,使張生病臥相思牀,眼見得好夢成空;忽然鶯鶯夜訪,兩人私自同居,出現愛情的高潮。此後幽情敗露,老夫人發威大怒,又使劇情變得緊張;而紅娘據理力爭並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得她不得不認可既成事實,矛盾似乎又得到解決。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條件,又迫使張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傷感別離。在可能是後人續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團圓之前,還出現同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恆的騙婚,再度橫生枝節。這樣山重水複、縈迴曲折的複雜情節,使得故事富於變化,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徵,展開了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完成了鶯鶯、張生、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可以說,人物的性格和情節的開展得到了高度的結合。《西廂記》的戲劇衝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封建勢力的代表老夫人與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展開的衝突。這是維護封建禮教的封建勢力和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間的衝突。此外,《西廂記》還有由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種種矛盾引起的另一條戲劇衝突的線索,這些衝突雖然屬次要,卻是大量的,錯綜複雜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推動戲劇情節一環扣一環地發展,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這正是《西廂記》令人叫絕之處。《西廂記》的角色不多,戲卻很多,情節曲折。

西廂記心得體會2

寒假,我發現書櫃裏有一本書已經落滿塵灰,拿起來擦了擦便讀了起來。這本書叫做《西廂記》,看完後感受頗深。

至於《西廂記》的高深論壇評價,前人、古人、今者學家總說紛紜!我倒是隻覺得此書倒真值得再看她幾遍!"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讀罷此書,在翻閱元稹的《鶯鶯傳》感覺着實有點兒遺憾,以至於《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西廂記諸宮調》應該在此書之前讀!

自古才子佳人的愛情結合都難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難免有所催人淚下的波折,也難免會有後人的傳誦。至於結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當別論。中國自古以來人們的潛意識裏都有大團圓!即便是牛郎織女,即便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即便是白素貞與許仙!張生與崔鶯鶯也算是最終修得正果!

張生的才與貌無可厚非,崔鶯鶯那簡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壓根兒就是“唯美”!鶯鶯的貌,不多說,只張生道——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記不真嬌模樣,我只索手抵着牙兒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勢,你也簡直沒得挑剔!也難怪張生即便考取狀元,也沒有如鄭恆所說爲尚書女婿。

或許女人給了真心,愛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鶯鶯先是心動、思戀到最後的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依依惜別,到“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再到寄送張生汗衫、裹肚、襪兒、瑤琴、玉簪班管等東西,不外乎擔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亂終棄”的念頭。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幾個崔鶯鶯呢!不過難得的是,張崔二人畢竟是真愛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說電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應是王公貴族,不是貝勒公子便是少爺,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萬金也有千金,要麼什麼明珠,總之排場要耀眼的。

至於窮書生巧遇佳人,如《西廂記》或《柳夢梅》那也不是沒可能,不可否認的就是真愛。話說現實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們肯定是上輩子種紅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賄賂了柏拉圖和維納斯的!

話題回到《西廂記》其實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大凡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說張催二人愛情背後的確有一個功不可沒的紅娘,這是肯定的!不管他們二人相遇相識到相知這整個過程,都抹不掉紅娘的影子。至於老夫人、鄭恆、孫飛虎那只是他們愛情的試金石!

一部《西廂記》着實讓人讚歎王實甫的才華不一般。還一個——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我感謝那些塵灰讓我有機會看到《西廂記》這本好書。

西廂記心得體會3

每次說起文學中的經典愛情,就不得不說《梁祝》、《牡丹亭》和《西廂記》了。而在它們中數《西廂記》最爲被人們津津樂道。

說到古人的婚姻,那可是“古板”爲第一映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讓很多就算門當戶對的癡男怨女們的愛情被扼殺,最後,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但是《西廂記》讓我感覺回味無窮。

《西廂記》講的是,張生與崔鶯鶯的相遇,相會,相戀,相愛。這些情節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最終越過了那那堵名爲封建禮教的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情人終成眷屬。

首先我們來看看兩大主人公張生和崔鶯鶯的相遇。張生是西洛人,禮部尚書的兒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了一個地方,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店裏的小哥說,這裏有座普救寺,香火緣,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他們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了。

一日,崔鶯鶯和她的婢子紅娘在殿外晚霜,巧遇書生張生。好的愛情都有一個美麗的開始,但是悲劇的愛情能夠是猜中了開頭沒有猜中結尾。但是張生是幸運的,猜中了結尾。正所謂傻人有傻福。這位傻小子的傻氣很令今日的男生十分羨慕。現在你敢跟街頭一個不認識的美女要電話號我不會奇怪,可是要是一直跟着人家不被當作變態,那我可要拜你爲師。

再來說說相會到相戀的過程。崔老夫人爲亡夫做道場,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傻氣又犯了,硬着頭皮溜了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夫人和小姐準備進香了。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又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等到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衆都睡着了的時候,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的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不得不說古代的女孩太好騙了,一首小詩,夜夜苦讀就能讓她傾心。當然,這也是由於青年男女間天然的吸引,也是自然的奇妙之處。產生愛慕之後,他們就開始欲拒還迎、羞羞答答的勾搭了。這中間紅娘是不二功臣,但是指望那只有傻勁兒沒有計劃的張生跟那想越界又過不了自己內心禮教那關的鶯鶯小姐,這事兒還成不了。

果不其然,後來當孫新虎想要搶鶯鶯時,張生找了自己的哥們兒救了鶯鶯,可是老夫人那廂發話了,她反悔了。但是這反悔的卻是合情合理。老夫人之前說的是“不管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可是別忘了,這句話是有前提的——崔鶯鶯要自殺。而這句話的目的,實質上是用心理戰術來打消崔鶯鶯自殺的念頭,事後反悔也正常。更何況一個乘火打劫的人跟孫新虎本質上也沒多大區別。但是對於張生來說,這可是一塊大肥肉啊。這到嘴的肉沒了,煮熟的鴨子飛了,這想不通嘛。

這一得、失,張生受不住打擊,他就病了。至於病的程度,從作者描寫他的姿勢來看,估計不輕啊。崔鶯鶯是出生大家,於是就怪他下流,可見可動作多麼不瀟灑。但是這病的很值得,張生成功地用憔悴的面容激起了心愛的女子的同情心。也就是說“”這招,成功了。這種在大家裏,算是“潑皮耍賴”的招數也用上,這未來的丈母孃也妥協了。最後放了話:只要考取功名就可以皆大歡喜。

讀西廂,我們讚美張生鶯鶯翻過封建禮教的束縛,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減輕對物質金錢的慾望,還愛情本來的淳樸,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的純真。

西廂記心得體會4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爲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裏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慾,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衆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爲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爲了麻痹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爲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爲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着爲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爲,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裏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裏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爲鶯鶯着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爲鶯鶯着想。在當時,張生作爲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爲愛她,她何必這麼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後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恆爲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爲最後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後,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於一般喜劇的結尾。

西廂記心得體會5

《西廂記》的情節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若非王實甫文才出衆,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爲濃詞豔曲,附庸風雅之流。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慾火中燒,如癡如狂”那般縱情恣意。在正統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時代,一曲西廂唱醒了多少對真摯愛情的強烈渴望。提及《西廂記》,必不可不提《鶯鶯傳》。一個團圓美滿,一個始亂終棄。雖則人人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畢竟《鶯鶯傳》的結局更趨於真實。

《西廂記》的大團圓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才子佳人夢,它存在於童年時代泛黃的小人書裏,在爺爺隨口哼唱的古戲裏,在敲鑼打鼓,紛紛嚷嚷的鬧劇裏,卻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淺意裏。張生是否爲元稹,鶯鶯是否爲其“曾經滄海難爲水”的有情人,我自無暇追問。只是中國文人慣以多情自居,在愛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盪漾,而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做如今的淺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那高樓紅袖,碧玉紅箋,都果然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

而我總以爲,只要曾經有情,不論多久多遠,總能在記憶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淺,或不甘或釋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煙消雲散,某時某地恍惚追憶,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已。《鶯鶯傳》中張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將可憐的愛情貶爲淫邪妖魔。而鶯鶯一紙斷腸書哭盡多少絕別之痛“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爲語笑,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人生難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斷前緣也要清清楚楚,兩不相欠。

轉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責備才子文人。中國傳統觀念中男兒志在四方,心懷天下。兒女情長不過是人生一時的華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時的寄託,愛情並非兩個平等個體生命的互補,而是人生一時之需。

於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樓薄倖,元稹自可遺忘當年深情。課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衆人莫不失笑,心裏卻是莫名的悲涼。世人除少數大善大惡者外,誰比誰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幾個人可以如沈從文那樣驕傲地說“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世事多變故,芸芸衆生又懼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愛其所愛才能感覺幸福。望遍紅塵,人人都可憐地追尋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愛情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瞭對方所有的缺點和不完美,卻就是那樣無法分離,心裏的包容和呵護是給屬於自己生命的一個人。簡簡單單,嬉笑怒罵,朝朝暮暮,油鹽醬醋。“早晨醒來,親吻枕邊愛人的臉。推開窗戶,看到樹葉上閃爍的陽光。這是生,再無其他”。在這個紛亂骯髒的世界裏,有一個你愛的人,爲他(她)甘心歷盡所有生計之苦,就這樣晃晃悠悠,一起變老。

西廂記心得體會6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爲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瞭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

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爲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爲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爲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爲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爲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着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

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着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

其中的語言極具藝術魅力,比如張生的琴聲中曰: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翩翩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欲細訴哀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已飛兮使我淪亡

表達了張生對鶯鶯的癡情與志誠,感染力很強!

張生與鶯鶯的簡帖,同樣令人驚歎不止:

張生:相思恨轉添,慢把瑤琴弄

樂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動

此情不可達,芳遇向須奉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鶯鶯: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生動地刻畫了崔、張的情深意重,卻蘊含這壓抑與無奈

通過傳簡帖,表現了崔張對愛情的追求與渴望自由的心情

對張生“癡中見傻,傻中見真”的形象描寫,

與鶯鶯不僅外表美麗,而且還有熾熱而又深沉的情感

於此,“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符合人們美好的願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

雖然張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大膽勇敢的,

並且英俊瀟灑,富有才學和膽略。

最後,整部戲劇以喜爲圓滿

張生功臣名就,與鶯鶯永結同心,結同心!

自古以來,歌頌愛情的詩歌、小說、戲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儘管大多以圓滿

結局,但誰又能看到它過程中所受的波瀾與曲折,其中的艱辛與坎坷呢?或許,只有真

真切切地經歷了纔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愛恨情長,相聚分離,以換得來之不易的美滿團圓!

西廂記心得體會7

“善言有愛夜月,落花無怨東風”。這是《西廂記》年的名句。

《西廂記》,元代王實甫所作。這部作品其實出自唐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唐所作)。傳奇的,浪漫的愛情故事。

元代是中國文字創作的高峯期。除了王實甫,關漢卿還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他的代表作《竇娥冤》經久不衰。《西廂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其他的分別是《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其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愛情一直備受推崇。

《鶯鶯傳》以悲劇收場,但在王實甫的帶領下,張生(字君瑞)和崔鶯鶯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張生出生於上流社會,他的父親是禮部大臣,但他因病早逝。從那以後,他家就沒落了。於是,他去了父親曾經幫助過的同學杜克,因爲他守衛邊疆,控制了10萬軍隊。張生想從那裏獲得一個官方職位。崔鶯鶯的出身實際上是優越的。我父親是宰相,但她年輕時也英年早逝。這家人不得不搬到浦東(今陝西省西南部永濟市周浦古城)。張生喜歡在山水中旅行,所以有一天他去了浦東的普救寺。因爲有緣,那一天,和她的丫鬟媒婆恰好去廟裏燒香(普救寺是崔生前捐贈的),兩人一見鍾情。受封建禮教的逼迫,張生以讀書的名義住在普救寺西翼,希望每天多看看崔鶯鶯。後來當地的地頭蛇得知長得像神仙,就想用自己的五萬人馬,趁崔燒香之機,去搶普救寺。無奈,崔夫人提出了前犯人娶女兒的想法。在這個危機時刻,張生承擔了這個“光榮的任務”。他派了一個和尚去給杜克送信,最後在他的幫助下,他打敗了孫飛虎。但是,“然而女人的心是多變的”,崔夫人看不上沒有名字沒有財富的張生,進而生出自責之心,因爲這對名門不利。但是,面對愛情,誰又能阻擋丘比特的愛情之箭呢?“崔鶯鶯晚上聽鋼琴”,他們在媒人的幫助下成就了“好事”。鶯鶯的堅定,普救寺方丈的勸說,杜將軍無形的“威逼”,最終都迫使崔夫人做出讓步。她用“成爲第一”來回答張生。天有情,張生真的得了頭獎。一切都已經在中間了。誰想半路殺出一個“鄭長法”?崔的家庭和結婚很早。此刻,他想和崔鶯鶯結婚。得知真相後,他誹謗張生,說他在外面結了婚。崔佳錯誤地認爲這是真的,並希望崔崢結婚。千鈞一髮之際,張生回來了。真相大白後,鄭長法自殺了。張生和崔鶯鶯喜結連理。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嚮往和追求。直到今天,這個古老的愛情傳說仍然受到人們的慶祝,因爲它給許多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合上書,落淚。想起人生的苦澀離別!看到千里之外的山很可憐,應該徒步!崔和張的經歷最深。張生去北京參加考試,崔鶯鶯沒有想到大米;而張生也做了一個“草橋”的夢。交心,何必再談?只想說一句話:真愛永存。“山無棱,天地合一,所以如果是現實的話,崔和張會體會到這古老而虛無縹緲的愛情傳說。

回過頭來看,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文學”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繁榮昌盛,正在逐漸走向m

寒假的時候,我在滿是灰塵的書櫃裏發現了一本書。我撿起來擦了擦,看了看。這本書叫《西廂記》,看完之後感觸很深。

至於《西廂記》的高級論壇評價,前輩,古人,今人總是說不一樣的話!我只覺得這本書真的值得她讀幾遍!黃山歸來不看山,五嶽歸來不看山!看完這本書,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看元稹的《西廂記》,所以《鶯鶯傳》《商調蝶戀花》要在這本書之前看!

自古以來,才子佳人的愛情組合難免遇到來自天庭的豔羨,難免會有一些催人淚下的波折,難免會被後人傳誦。結果是否完美是另一回事。自古以來,中國人的潛意識裏就是快樂的!甚至牛郎織女,甚至梁祝,甚至白娘子和徐賢!張生和崔鶯鶯可以算是最後的結果!

張生的才華和外表沒有錯。崔鶯鶯是完美的。是自古以來女性在世界所有男性眼中的體現。簡直是“美”!盈盈的模樣,不多說了,只有張勝道——羞澀的玉,溫婉的玉有幽香,我記不得遇見他時的嬌媚模樣,我只想用手慢慢抵住牙齒。不能因爲天賦和家庭潛力而挑剔!正如鄭恆所說,難怪張生不是大臣們的女婿。

也許女人付出的心,愛得越深,就越容易患得患失。在亭子最後的送別儀式上,“藍天黃花,西風緊,霜醉誰?”總是帶着眼淚離開人們,告別“但是頭上打個結就像狀元一樣強壯”,然後送張生的運動衫、裹腹、襪子、七巧板和玉簪等。無非是擔心自己的心上人有“當初拋棄一切”的想法。哦,太陽底下有多少崔鶯鶯!但難得的是,張翠和妻子畢竟是真心相愛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說電影,都要符合才女的外貌,背景要高貴,要麼是貝勒公子或者少爺,要麼是公主小姐,哦,反正不全是黃金也是千金,或者是珍珠,總之要耀眼。

窮文人也不是不可能偶然遇到美女,比如《鼓子詞》或者《西廂記諸宮調》。這是不可否認的真愛。換句話說,現實生活中是有的。我覺得他們上輩子肯定種了紅豆,還賄賂了柏拉圖和維納斯才投胎!

回到《西廂記》,其實有句話說——。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偉大的女人!我想說張的愛情背後確實有媒人,這是肯定的!無論從相遇到相識的整個過程,都無法抹去媒人的`影子。至於老太太,鄭恆和孫飛虎,這只是他們愛情的試金石!

A《柳夢梅》真的讓人佩服王實甫的過人才華。還有一個——,不離不棄,永遠在一起。願天下衆生成家!

感謝微塵給我機會看這本好書《西廂記》。

西廂記心得體會8

古往今來,最真實的是親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於我們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的。但王實浦的《西廂記》讓我理解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他們敢於同封建勢力做鬥爭的行爲令我敬佩萬分。

初讀《西廂記》時,只因一個虛名,元雜劇壓軸之作。讀了之後我便後悔了,覺的枯燥無味無心再讀,於是我就把它棄擲一旁。後來我收拾書本時發現了它,一時興起便有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得出一個真理——什麼是好書,就是耐讀的書。

該書辭藻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精湛,令人愛不釋手。長亭送別這一出是我最最喜歡的,該曲曲情悽婉纏綿,辭句清麗俊秀,聲調婉轉秀美。將鶯鶯的離愁別恨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淡淡的和無法言說的哀愁。

該折主要描寫鶯鶯爲張生送別時的情景,以及分手後鶯鶯的傷別後憂慮的感受。該折不僅詞句優美,還借用了大量的曲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堪稱爲當中的壓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來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側面烘托了鶯鶯複雜的內心世界。後兩句一問一答,使得景物深含離人的主觀色彩,經霜樹葉如癡如醉,其實那是離人的血染就的。這兩句不僅說明時間季節,更是繪出鶯鶯的淚眼之情態,將離別之情描繪的更爲悽切,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又何止一個崔鶯鶯,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臺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她們不畏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因爲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她們這種執着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精神,爲自己的夢想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它的年齡。

西廂記心得體會9

提起元稹的《鶯鶯傳》可能許多朋友並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廂記》,一提到紅娘,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其實《西廂記》就是根據《鶯鶯傳》改編而成的。只不過《西廂記》是歌頌自由戀愛的喜劇,而《鶯鶯傳》則是一出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如果說《西廂記》是根據人們美好願望而寫成的一篇成人童話,那麼《鶯鶯傳》則是描述社會現實的報告文學。

看《鶯鶯傳》緣於《西廂記》,因爲被《西廂記》中美好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所以當我無意間看到《鶯鶯傳》後,便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想知道它到底與《西廂記》有哪些不同。可我怎麼也沒想到,故事竟然是以崔鶯鶯最終被張生無情的拋棄作爲結局。說心裏話,我是不喜歡讀悲劇的。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都希望每個愛情故事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認識到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另人悲傷的故事,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而且我覺得《鶯鶯傳》比《西廂記》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結局耐人尋味,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崔鶯鶯的個人悲劇是如何造成的呢,這既有張生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還有社會的原因在裏頭。

首先說張生這個人物,小說開頭交待說:“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従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兇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詰者識之。”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張生是當時社會一個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既長得英俊瀟灑,又性格溫和,還不近女色。當然文中也提到了,他對人說:“不是自己不好色,而是沒有找到能讓自己心動的女人啊!”給人的感覺就是張生對愛情的態度非常的認真,不是那種爛情的人。在沒有遇到自己心依的人之前,他不會輕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緊接着交待說,張生出去遊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鄭氏也寄宿在那裏。正趕上當地軍隊的最高統帥病死了,而新任的將軍還沒有到,所以士兵們便開始到處燒殺搶掠。張生與當地的將領是朋友,所以請就請他派軍隊保護鄭氏一家。鄭氏對張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讓他的兒子和女兒出來拜謝張生的救命之恩。張生對鄭氏的女兒崔鶯鶯一見鍾情不能自拔。所以他就私下裏多次送給鶯鶯的丫鬟紅娘許多禮物,並請求她代爲傳遞感情。紅娘起初不同意說:“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時,張生則耍起了無賴。他說道:“餘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紈綺間居,曾莫流盼。不爲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大家注意,悲劇就是從這裏開始的!若張生是真心實意的喜歡崔鶯鶯自然會樂意娶她,怎麼可能像他說的那樣因爲多等兩天就會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覺得人的性命決不可能像他說的這麼脆弱,否則人類早就絕種了。他之所以這麼說,無非就是想不負責。前文交待過他是個對感情很負責的人,而此時爲什麼突然之間就變了呢。我認爲可能是他此時正處在一種矛盾當中,首先是他的確深深的愛上了崔鶯鶯,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鶯鶯門第不合,父母是決不會同意的。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便是不負責任的偷情。

這種以犧牲崔鶯鶯的終生幸福來換取他個人短暫快樂的做法,是非常的卑鄙和齷齪的。但紅娘並沒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相反的,她覺得張生是個癡情的男子。爲了成全他,紅娘給張生出主意說:“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爲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生大喜,立即寫了兩首情詩交給紅娘,希望能打動崔鶯鶯的心。崔鶯鶯給張生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知道鶯鶯已經被他打動,約他在西廂見面。所以張生便在當晚趁着月黑風高,悄悄的跳牆進去與鶯鶯約會。張生本以爲可以與鶯鶯盡魚水之歡,誰想到鶯鶯之所以寫這首詩,就是要把他引來,好當面說清楚。張生被鶯鶯回絕以後,只得灰溜溜的走了,並從此對鶯鶯死了心。若故事就此打住,也就沒有那麼多事了。可誰知過了幾天,鶯鶯竟主動送上門來,和張生纏綿了一夜,張生自己都以爲是在夢中。

崔鶯鶯爲何會有如此轉變,一般人都會覺得很突兀。可若是仔細讀讀,崔鶯鶯寫給張生的詩,不難看出些端倪來。"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半開的又豈是門戶啊,還有鶯鶯一顆萌動的芳心。鶯鶯自幼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把女人的名節看得很重。剛開始他的媽媽另她出來見張生時,她託病不肯出來,出來後又不發一言。可她必竟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少女,正所謂:“哪個少女不懷春!”也許在她的心裏,早就對張生有意了,可又迫於封建禮教不敢表露出來。接着張生以情詩來打動她,她對待張生的態度便似她詩中所寫的那樣欲拒還迎。可作爲一個女孩子,尤其是封建社會的女孩子,在社會輿論壓力空前巨大的情況下,又不得不壓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她纔在西廂拒絕了張生。

我想在她看到張生失望的離去的那一刻,她的內心也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她明明是喜歡張生的,卻迫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不得不拒絕他。應該說崔鶯鶯是勇敢的,最終她終於衝破了一切束縛投入到了張生的懷抱。可她又是懦弱的,當她得知張生有意遺棄她之後,不但一點也不反抗。反而向張生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她將一切責任都歸結於自己太過輕浮,張生若是一直對她好下去,那是她的運氣。張生若是捨棄她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臨了,還爲他拂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然而沒有彈了幾聲,就因曲調哀怨而停止了。鶯鶯丟棄了手中的琴,哭着跑回去了。當時,張生也被感動的熱淚盈框。然而他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還是無情的將鶯鶯拋棄了。

而崔鶯鶯面對張生無情的拋棄又是怎麼做的呢?第二年,張生科考失利,鶯鶯寄書於他:“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脣之飾。雖荷殊恩,誰復爲容?睹物增懷,但積悲嘆耳。伏承使於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爲語笑,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於終始之盟,則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託。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嘆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爲醜行,以要盟爲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託清塵。存沒之誠,言盡於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兼亂絲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爲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爲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爲深念。”

多麼癡情的一個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個薄情負心漢。那張生竟將此書到處展示給人看,好讓別人看他多麼有手段。當別人問他爲何拋棄對他一往情深的鶯鶯時,他竟然無恥的說:“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爲雲,不爲雨,爲蛟爲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衆,屠其身,至今爲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真是一個無恥至極的混蛋。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當時世人竟沒有幾個同情鶯鶯悲慘遭遇的,反到將張生作爲自己學習的榜樣。可悲,可嘆啊!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張生之所以這麼做,也是順應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認知的。在他認爲他自己做得很對,而根本沒有把鶯鶯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想。只不過把她當成一個玩物,正像劉備說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夠白頭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視爲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也許在他們眼裏,鶯鶯連衣服都不如,簡直是一盆禍水。

從崔鶯鶯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個人是很難衝破大衆普遍所持有的觀念的。社會認知是什麼樣的,人們行爲便會怎樣。生活在現代的青年們是幸福的,我們可以愛自己想愛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現在的人對愛情過於輕率了,人們不再相信這世上有忠貞不二的愛情了,認爲那只是美好的童話而矣。現在像崔鶯鶯一樣被人拋棄的女孩子實在太多了,而她們倒是比崔鶯鶯更想得開,因爲這太普遍了。所以她們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愛情便也就貶值了。若長此以往,恐怕以後再想看到純真的愛情,也真的只能在書裏找了。這纔是真的可悲可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