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通用35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通用3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通用35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

《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一天才之筆,遊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閱罷令人震撼,值得細細品味。

小說以俄國的四大貴族家庭生活爲情節線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初到二十年代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人們的渴望、痛苦、歡樂和追求。其中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季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站在宏觀的角度描繪了19世紀俄國的社會生活。作者將各個人物的一舉一動放到當時社會的大環境中去,在給人真實感的同時,也讓作品的意義更加特別。

從故事一開始,戰爭與和平這兩條線索就“和諧”地交替進行着,之後這兩條主線交融在一起:彼得堡的宮廷正在舉辦沙龍宴會時,莫斯科的居民正從將要被炸燬的城市逃出……作品有許多類似這樣的場景描寫,在讓人影響深刻的同時,也不斷地催人思考。當戰爭平息下來幾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和平”這根線條中隱隱看到殘留的戰爭的影子。戰爭的場面經過描寫變得活生生起來,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奔跑廝殺,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貴族伯爵皮埃爾看到早晨的霧氣籠罩着灌木叢,忍不住讚歎這般美景,和平時期司空見慣的景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竟然是那麼難得!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

俄國人民非常喜歡《戰爭與和平》,因爲裏面塑造的人物不管初心爲何,都爲國而戰做出了貢獻,使得“戰爭”向“和平”時期過渡,爲當時的社會穩定作出了卓著的貢獻。但並不是鼓吹戰爭。相反,托爾斯泰對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持否定態度,他認爲,戰爭中的失利者固然恥辱,但得勝者也無甚榮耀。托爾斯泰更多關注的是戰爭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所謂戰爭中的正義,對他們來說意味着什麼?就像影片中說的一樣:“在政治上與拿破崙親近也好,疏離也罷,人們仍然生活,毫無相關。”

我不禁想到中國的歷史,作爲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也是經歷了近代一百多年的抗爭才贏得了勝利,和平來之不易。有時候會想,爲什麼會爆發戰爭呢?戰爭就意味着犧牲,死亡,是一場毀滅生命的競技。爲了一個所謂的藉口去剝奪別人生存的權利,是殘忍的。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國家,世界的許多地方依然飽受戰火摧殘,惟願人們能停下武器,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讓更多的人享受和平的生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

作爲一位讀者,愛一本書是多麼自然的事。

《戰爭與和平》帶給人無邊的理想和希望,帶給人信仰。是的,我想我是陷入了另外一種狀態,不僅僅因爲托爾斯泰那高超的藝術,而且因爲他在書裏所描述的那種廣闊博大的情感世界與深遠浩瀚的精神境界。它征服了我,影響着我,使我幻想自己也能夠拋卻卑微的塵世生活,融入到那樣的世界——愛的世界,融入到永遠明亮,永遠純潔,永遠跳動着愛的溫暖的火焰的世界。

剛開始閱讀這本書,猶如在一個巨大的陰影裏徘徊。良久,視覺範圍閃現出一個模糊又清晰的印象,後來便豁然開朗了。其中描寫了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寫了人們的理想和鼓舞人心的目標,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我感覺到,托爾斯泰不只想訴說這些,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這個世界本是一個整體,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托爾斯泰自己,還是他的國度。他所描繪的戰爭,他筆下的人物,無論善的、惡的,甚至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完整整體的一部分,都銘刻着這個整體的烙印。這個整體在他看來就是真理,就是愛。正如他在書中寫到“是的,愛,但是,不是對某種東西,爲了某種目的或者出於什麼原因的愛,而是初次——就是我要死的時候,看見我的敵人,我依然愛他的那種我所體會到的愛。我體會到那作爲靈魂本質的不需要對象的愛。我現在體會到這種幸福。愛鄰人,愛自己的敵人。愛一切——愛上帝所體現的一切。”

這句話使我感受到愛彌散天宇,遍及四海。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加有力的事物了,因爲只有它,可以消除一切差別,包容一切苦難,消滅一切惡的根源。它使這個世界再沒有個體的界限,再沒有彼與此的分別,沒有仇恨,互相平等。是的,我們都在裏頭,每個人,每個動物、植物,還有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

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人同河一樣,每條河有時窄,流得急;有時寬,流得平穩;有時混濁,有時澄清;有時涼,有時暖。”人也是如此雖都有人類品性的根苗,但表現出的卻各不相同,書中的各種人物也是因爲愛而融合的。

由此不由使我想到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呢?戰爭從來不能贏得它們想贏得的東西——真正的對於一切的佔領,因爲對於人的精神世界的佔領和統治,無法通過戰爭這種方式來完成。

雖然戰爭能夠使我們收穫一點什麼,但對於人民來說更向往的是和平、充滿愛的境界。從這本書中我獲得了很多,最令我感動的是托爾斯泰所帶給我們的廣闊博大的愛,他深深愛着這世間的一切。即使無法達到這樣一種愛的極至、超脫、完美,但他使我們學着去擁有一顆博愛的心,我想這便是此書所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

在這個五一假期,本來應該學習,不過我也一點不後悔用兩天半的時間來看完這本卷帙浩繁的鉅著,戰爭與和平,託翁的這本書,偉大毋庸置疑,羅斯托夫,安德烈,皮埃爾,庫拉金四大家族在亂世戰爭中的起起伏伏。

我最喜歡其中的哪個人物呢?羅斯托夫嗎?他是個熱情的俄國小夥,在戰爭中尋求證明自己,彼佳亦如此,但是真正的戰爭是什麼呢?羅斯托夫在第一次戰爭中在一次迷茫的衝鋒中受傷。最後呢,他變成了一個古板老舊的人,一個對沙皇宣誓,不爲任何理由的。他變了。皮埃爾和安德烈呢?我覺得他們更像一體兩面的存在,一個升入天堂,一個則在人世間感受幸福。皮埃爾的成長肉眼可見,他最後變成了一個堅定的改革者,他是第一個反對的人,而尼古拉則是最後一個同意的人。安德烈呢?他不喜歡小公爵夫人,而小公爵夫人卻因他而死。他愛那份榮譽,可前線昏昧的指揮者卻無法接受他的建議,他離開了司令署,卻在前線受傷死去,他遇到了情敵阿納託利,卻爲那份油然升起的愛而放棄了復仇。

愛世人,這是託翁在安德烈和皮埃爾身上最體現的兩點,皮埃爾加入共濟會,實行農奴制的解放,卻一事無成,共濟會裏更是多沽名釣譽之輩,他們拿着高額的收入,卻不肯交一點點的會費,其後更是有鮑里斯這種人加入知識爲了獲取人脈,繼續上爬而已。不過皮埃爾一事無成又如何呢?他逐步將那份愛實現了出來,並像安德烈一樣有了更高的執行力。

我喜歡娜塔莎,那個天真熱情的女孩,她有着小孩子的天真,用那份熱情愛過很多人,鮑里斯,傑尼索夫,安德烈,阿納託利,皮埃爾,最後他選擇了一個不勇敢,不如傑尼索夫,不機智高貴,不如安德烈的才華,不如阿納託利的俊秀,但是皮埃爾卻有一顆仁慈的心,而娜塔莎在嫁給他以後,便不再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女,而是一個母親了。

戰爭與和平,前線的戰火紛飛,無數的偶然,以及歷史的必然;後方的歌舞昇平,那些或愚蠢或淳樸的貴族們在戰爭和平面前的各型各色的姿態。我想不出我在這片短短的文字裏要討論什麼,這是我接下來慢慢再讀,這兩個星期,我要寫四篇文章,關於歷史的偶然和必然,自己滿足感的辯駁,關於娜塔莎幫助別人和自己的反思,以及我想寫的一篇,關於皮埃爾和安德烈的文字,這些在我剛看完書的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一些東西,我需要慢慢來的。加油,天地若有史,取法類託翁。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4

今日我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經典小說,雖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確的認知感。裏面的一句話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能夠由愛轉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

“橋炸掉了嗎?”軍官發問。“當然。”另一個軍官洋洋得意的說。“代價是多少?”“不值一提,倆傷一亡。”軍官無所謂地聳聳肩。我看到那裏,不由自主地感到心裏很難受,有這樣把生命當做兒戲的嗎?戰爭,死傷肯定是要有的,可是這樣不痛惜士兵的死傷,也僅有沒有素質的軍官階級才做的出來。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閉上眼睛,小時候聽我舅公講他年輕時如何打退敵人的英勇壯舉一一浮此刻我的腦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時代的現役軍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序幕被拉開了。中國軍人用火一樣的熱血青春,鐵一樣的軍魂,唱響了英雄的戰歌。他們爲了保衛國家的安寧,爲了捍衛國家、人民的利益,抱着我們絕不侵佔別人的一寸土地,別人也休想侵佔我們的領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時候還僅有23歲,是個炮兵班長,告別祖國,告別親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戰場,在炮火轟鳴中、機槍的咆哮中,他英勇殺敵,涼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戰友們的足跡。在打涼山的戰爭中,我舅公身負好幾處傷,最嚴重的是他的右腳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戰爭結束回國後,部隊授予他戰鬥英雄的稱號。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總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聽他講殺敵的事蹟,看着舅公少了大腳趾的右腳,心疼地問他“此刻還疼嗎?”此刻的舅公雖然地位不低,可是爲人很低調,總是教育部下說:“雖然此刻是和平年代,但必須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嚴,不準賭博、不去娛樂場所,不住別墅,不搞特殊。到此刻爲止,他家還住在部隊的軍區大院。

有時候他會很自責,雖然打了勝仗,卻沒有把很多戰友活着帶回來。三十多年過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節,都會約上當年的幾個老戰友一起去廣西的烈士陵園,那裏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長、有他的戰友。舅公每次去都會淚流滿面,訴說着對他們的思念,告訴他們今日的祖國有多麼的強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視他爲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經常對自己說,此刻我要好好學習,多學知識,強健身體,長大了我要去當兵,像舅公一樣保家衛國,做一個合格的軍人後代。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5

今日,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說:“《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能夠掠奪國土,又能夠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完美,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嫋嫋升起時,也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着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讀罷《戰爭與和平》後,……

利用寒假這一段寶貴的時間,我最終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長達一百二十萬字的著作《戰爭與和平》,不禁鬆了口氣。這部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恢宏鉅製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並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爲中心,反映了當時一系列的大事件。不僅僅如此,我們還能夠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看完整本書,我習慣性地閉上眼睛,腦海裏卻僅有那麼少數的幾位如此真實和鮮活主角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一樣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說說皮埃爾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在上流社會過着衣食無憂卻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爾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實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主角:貴族、私生子、超級富翁,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讀完了這本書,我接二連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觸,就如:小時候的我,總覺得戰爭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算是壞事,因爲戰爭既能夠掠奪他國的國土,又能夠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當讀了《戰爭與和平》後,每當翻閱到那些描述殘酷戰爭的篇章時,……

讀罷《戰爭與和平》,你真得會了解、聯想到很多很多……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6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彷彿置身於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崙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一樣。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緻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僞、無聊,不願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所以他進取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僞、無能,當他死裏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着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以往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當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後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感情,然而兩人訂婚後,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着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着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啓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當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己意識的人都應當以往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此刻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爲相似。是也?非也?哪裏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於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此刻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並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着寧靜、鎮定的白雲,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7

1805年,法俄關係惡化,戰爭即將到來。然而,俄羅斯上層社會的人們仍然過着安靜悠閒的生活,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安德烈,青年公爵·保爾康斯基決心做一些事業,並提任庫圖佐夫將軍副官前線。他希望這場戰爭能給他帶來榮耀和榮耀。在奧斯特里茨,他參加了聯軍與法軍的戰鬥,並受傷。在斯托夫伯爵家裏,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感情讓他振作起來,重新投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時,安德烈前往戰場,在波羅金塔戰爭中受重傷。他突然意識到死亡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起,他的生活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了盡頭。

另一位與安德烈故事平行發展的英雄彼埃爾是一位熱血、衝動、善良、真誠的年輕人。憑藉他可觀的遺產,他成爲了上流社會的關注者。勢利庫拉金公爵把放蕩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彼埃爾,意志薄弱,嚮往理想的道德生活,在荒誕的貴族中屢遭挫折。在自衛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經歷了戰爭的考驗。後來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裏,士兵們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深深打動了他。在俄羅斯人民的打擊下,法崩潰。游擊隊救出了彼埃爾,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後,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祕密組織,而那塔莎則成了賢妻良母。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很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生命的靈感和精神上的安慰。我一直很喜歡彼埃爾,精神上把他當成知心朋友。他隨和、善良、不羈、貪婪,但他沒有貴族主人的架子。他經常沉浸在精神世界中,以至於他看起來不守規矩。這些特點讓我感到善良。娜塔莎很可愛,但有點輕浮,所以一旦阿納托裏的誘惑就放下了對安德烈的感情。戰火洗禮後,娜塔莎變得更加平靜和成熟,但與此同時,她失去了過去的活潑和幸福。安德烈是另一種性格。他冷酷、聰明、善良、敏感,但遇到麻煩往往缺乏彼埃爾的寬容,所以他經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他在臨死時就意識到了。

戰爭與和平是什麼樣的作品?托爾斯泰之前說過:這不是傳說,也不是長詩,尤其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要表達和能夠表達他想要表達的信息的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經有過類似的話:我辭達。詞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爲,文學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形式,遠不如內心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常叫史詩,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理解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思想的結晶,而不是文學。小說作者托爾斯泰純粹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說,如果我想舉出一部符合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定義的小說,我將選擇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8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爲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侷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爲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爲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侷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爲,正是因爲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爲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爲,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爲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爲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9

這幾天,我重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寫戰爭筆觸雄偉,描寫日常家庭生活細膩感人。

什麼是戰爭?德國的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指出,戰爭就是一場大規模的決鬥;它是一種暴力行爲,意在強迫對手服從己方意志;它是嚴肅的手段,爲達成嚴肅的結果。在我看來,很少有什麼正義的戰爭。戰爭是殘酷的,表現在一個方面就是會有大量的人員傷亡,包括士兵和平民。

安得烈公爵在第一次受傷後,幸運地活了下來;但是幸運沒有光顧他第二次,他拋下七歲的獨子,死去了。安德烈公爵的死很令人難過,他的兒子本已在出生時失去母親,然後又失去父親。雖然有姑姑照管他,但那姑姑在心底承認,對他沒有對自己孩子那樣的感情,雖然她也爲此感到抱歉,並且想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一個曾經那麼依戀和愛戴哥哥的妹妹,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後,還是要把重心放在自己家裏。這也許就是人之常情?

索菲婭是另一個令我同情的人物。她是一個孤女,自幼寄養在姑媽家。她愛她的表哥尼古拉,愛得堅定不移、毫不動搖。然而她沒有財產,不能挽救已現頹勢的貴族家庭,因此她的姑媽始終堅決反對。尼古拉的感情變化莫測,從來不能給她一個承諾,而她還是不計後果地拒絕了另一個追求者。索菲婭美麗、堅韌、通情達理,她爲這個家庭做了很多犧牲,這是她的優點還是她的弱點?她知恩圖報,阻攔了想要和人私奔的娜塔莎,保護和挽救了那個險些自毀一生的丫頭。這個輕浮的娜塔莎不斷地陷入戀愛,她爲了一個面孔漂亮、頭腦愚蠢的傢伙放棄了和安德烈公爵的婚約,前者根本沒有打算對她負責,後者爲她再受打擊。安德烈公爵在妻子難產死後一直心情冰冷抑鬱,他因爲娜塔莎而再次萌生的柔情和對生活的希望又破滅了。

娜塔莎最後嫁給了安德烈的朋友皮埃爾,一個性情溫和寬厚的富翁,生了一堆孩子。尼古拉娶了安德烈的妹妹,一個有錢的伯爵小姐。索菲婭一直未嫁,她儘自己所能爲家裏每一個人出力,卻從得不到感謝。而娜塔莎對嫂子說,索菲婭是一朵謊花,不會結果。她忘了和索菲婭從童年時代開始的情誼,對她的陪伴和好處,顯得無情無意。這很令我傷感。

一部《戰爭與和平》寫盡衆多人物的悲歡離合,托爾斯泰作爲一名文學巨匠,對人物的描寫十分細膩準確,使人宛如親見。我認爲是托爾斯泰的作品使他偉大,而非他的人品。他曾和女農奴生下一名私生子,還把他的私密日記拿給妻子看,使妻子想要“燒了他的日記和過去”。他曾經嫉妒陀思妥耶夫斯基娶了一個好妻子,因爲後者的妻子對後者的寫作事業幫助巨大;他令妻子不斷生孩子,卻拿這事來責怪她“只會生孩子”。和這樣的男人相處,一定很不容易。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0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簡直無人能與之比美的無窮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只數量衆多,並且體裁豐厚,被譽爲19世紀俄羅斯社會日子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日子的全部對立和無窮的社會變化。

假如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敬重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由於,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日,當我完好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瞭解。

領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明顯、賦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毅力堅決,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踐活動能力,更側重於品德抱負的尋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厚,生氣勃勃,酷愛大自然,挨近公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性。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役中得到了訓練和生長,這幾個首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瞭解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蛻化的個性,也被光禿禿地描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役與和平年代裏的日子爲情節頭緒,生動地展示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侵略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戎行敗退等一系列嚴重歷史事件,體現了兵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力,謳歌了俄國人同仇敵慨精力和公民力氣的無窮勝利。場面壯麗,構造明白,具有強烈時代感。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艱深而新鮮,但經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開始的瞭解和學習願望。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1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讀書不僅可以增長我們的學識,更能夠塑造我們的品質和性格。它可以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也完全可以把讀書當成一種心靈義務對待。在諸多文學作品中,我最爲喜愛《戰爭與和平》,它的場面極爲開闊,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

世界的歷史可說是一部戰爭史。自十字軍東征,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至近代亞洲的泰緬戰爭、中日戰爭,哪一次不是死傷慘重、民不聊生?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便是以四個豪族作主線,在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交替描寫中,爲我們展現了1895至1820年俄國曆史的生動畫面。從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現。而戰爭,只能造成國破家亡、亡命傷身、人們流離失所的悲劇。

記得小說主人公安德烈曾說過:“假使每個人只爲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留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戰爭中,硝煙瀰漫,耳畔是聽不盡的嘶喊聲。但在士兵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是在呻吟、在流血,他們在企盼下一個消亡的肉體不屬於自己!而戰爭始終具有其殘酷性、現實性,那些士兵中,大多是從老百姓中抽出來的壯丁,他們來自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爲了戰爭,他們身份統一爲士兵,也許有的人從彼此仇恨卻站到了同一戰壕裏,因爲目前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對面的機槍和炮火!

有史以來,各種戰爭不勝枚舉,我們真是避之惟恐不及。當世界人民一致期盼新世紀和平安定之際,隨着3月20日那場流彈的侵襲、警報的驟鳴,卻將一切願望打碎!

戰爭可以說是解決國際糾紛問題的最糟糕、最危險的選擇。使用戰爭手段既不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與發展的願望,也無助於從根本上消除引發紛爭的固有矛盾;既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也會播撒新的仇恨與敵對的種子,甚至加劇不同文明之間的誤解和對抗,使部分地區乃至全球局勢陷入新的動盪和混亂。20日那隆隆的轟炸聲,破碎的.已遠不止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己使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爲之憤慨。立即停止對伊戰爭,已成爲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在《戰爭與和平》這部卷帙浩繁的鉅著,作者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呼籲我們“愛好和平的人們,聯合起來吧,讓我們只有一個旗幟——和平!”這個口號,應成爲我們世界人民永恆的追求!“戰爭與和平”,我們渴望和平、擯棄戰爭!讓我們乘着《戰爭與和平》這艘思想之船,共同祈盼和平,驅散戰爭的陰霾,還海灣地區一片祥和寧靜的晴空!我們一定會生活在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美好世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2

《戰爭與和平》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小說以俄國與法國的戰爭爲背景,還原俄國當時的歷史和社會各階層生活的全貌。列夫托爾斯泰用有力的筆觸通過四大家族的生活爲依據,描寫出了俄國各階層的生活狀態。這讓我聯想到了曹雪芹的《紅樓夢》,他也是以四大家族爲背景,反應的當時的社會風貌。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戰爭與和平》的背景是俄法戰爭。小說雖然歷經百年,卻依然是全世界喜愛的經典讀物之一,它跨越時空的界限,讓我們讀完依舊震撼。

戰爭題材的創作也源於他的生活,因爲托爾斯泰本人也當過兵。他參加過真實的戰役,小說中的戰爭場面就是他戰場的親身經歷,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托爾斯泰對於戰爭題材駕輕就熟。小說中描寫的角色都個性鮮明,人物刻畫非常準確。娜塔莎是一個熱情似火,熱愛生活,敢愛敢恨的女人;安德烈有着堅強的意志,是一名勇敢的戰士,他性格沉穩,善於社交,這讓我看到了托爾斯泰的影子,現實中的托爾斯泰也熱衷於社交;相反,彼艾爾不善於社交,性格直爽,較情緒化。作者也通過殘酷的戰爭刻畫出戰士們的愛國之情,與宮廷貴族的那些軍官的虛僞、虛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是托爾斯泰對他們赤裸裸的批判。

這位被列寧成爲天才藝術家的托爾斯泰正是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勞苦大衆的憐憫之情,他是最具靈魂的作家,是一個對內心世界研究很透徹的天才,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宏偉鉅作。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3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必須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明白,可是有一個人物大家必須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說,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爲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本事。經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此刻我的面前,比如爲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說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爲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說、社會心理小說、家庭紀事小說和哲理小說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說,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爲一名小學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鉅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着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必須會逐漸深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4

我早就聽說過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這本鉅著《戰爭與和平》,於是,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去閱讀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思緒萬千,這本書真實的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一切矛盾與變動。

本書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爲情節線索,充分展現了1805~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國抗爭到底的感人故事,法軍入侵俄國境地,莫斯科大火,所有的俄國人民都很憤怒,他們爲了法軍不再侵略自己的國土,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起努力,所有的戰士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雖然不少人死於戰場上,但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因爲他們深愛着自己的祖國,爲了國家的名譽,他們甘願自己犧牲,從這裏我體會到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偉大的英雄主義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聰明的拿破崙也拿俄軍沒有辦法,俄軍勢不可擋,拿破崙只好帶領着自己的軍隊,倉皇而逃。

這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安德烈公爵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爲了這場戰爭付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彼埃爾心直口快,他並沒有被父親的財產所迷惑,而是決定去參軍;庫圖佐夫是個優秀的大帥,帶領戰士們奮勇殺敵,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女主人公娜塔莎是個情感豐富、熱愛大自然的人。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和平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要讓戰爭破壞我們的幸福,要讓和諧籠罩着這個快樂的世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5

這5天來,我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裏面主要講述了:1812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爲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爲,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皮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爲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通過衛國戰爭的勝利,托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收到創傷的各方人民的憐憫之心,他是一位有博愛觀念的作家。俄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和和愛國熱情,被史書稱讚,也表現出了俄國人民這種頑強的性格和鬥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衝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這本書告訴我們: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帶來了幸福生活,而我們也要爲保護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6

皮埃爾則是我在這部書裏最喜歡的一個人,我震撼於他那強大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一種幾乎接近於靜止的美好,我就像安德烈的小兒子一樣帶着一種近乎崇拜的神情仰望他,仰望他最後所獲得的那份超脫與豁達。最喜歡的是巴茲傑耶夫對皮埃爾所說的那段充滿啓示性的話: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淨的甘露,我能用不潔淨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淨嗎?只有把內心洗淨,我纔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淨。”

而當皮埃爾成爲俘虜,過上了最爲艱難困苦的生活之時,我卻像皮埃爾一樣感到這個世間一切都充滿陽光與幸福,我的心也隨着埃爾的靈魂在這苦難之中的改變而變得潔淨並且充滿感動,我幾乎帶着一種嫉妒的心態羨慕地望着皮埃爾自身所發生的改變,看着他受到啓示找到真諦並且最終獲得超脫。就像娜塔莎所說的“他像剛從浴室裏走出來一樣”,他心中最終獲得的那份潔淨與信仰,是這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我想也許庫圖佐夫就是皮埃爾將來的樣子,成爲那樣默默無聞甚至受人們誤解的偉大人物,但是那份順其自然的從容與那份洞若觀火的自信,卻是留給後世最大的一份財富。而他們的這份頓悟與釋然,也許卻是是我們窮極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我不希望我會一生都活在像皮埃爾過去的那種渾渾噩噩之中,只求有一天可以趟過這條人生的苦水,獲得永恆的真諦。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7

一位舉世聞名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一部被譽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裸露身體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非常快。彼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後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後來獻身於慈善事業,最後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歡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後來又愛上了阿那托裏,最後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麼寶貴!和平是多麼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麼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8

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筆耕不斷,曾著有多部佳作,但就知名度而言,《戰爭與和平是》一部脫穎而出的鴻篇鉅著,它被譽爲“一部史詩級般的鉅作”。托爾斯泰在最後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於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戰爭與和平深刻關係。

這本書一方面以虛構的瓦西里、羅斯托夫、別祖霍夫、博尓孔斯基四個家族的生活爲主要線索,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生活,構成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國人民抗擊拿破崙入侵的英勇的氣概,並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放置於戰爭這一特殊階段,塑造出諸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小說中出現的四大家族以及和四大家族相關的貴族人物,被作者有意分爲兩類:一類是以趨炎附勢、投機取巧爲代表的瓦西里家族,他們不顧祖國的安危,在國難之時仍沉湎於享樂之中;另一類則是以國家爲重、勇於在危難關頭爲國家排憂解難,甚至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爲祖國獻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東西。作者在讚美這一類貴族人物的同時,也不忘描寫普通人物中的傑出代表,這些普通士兵在戰爭中表現出的不畏犧牲、英勇果敢的高貴品質和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膽小的貴族統治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戰爭”與“和平”這兩個詞則生動地展示了戰爭前後俄國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我讀過許多的書,可從未讀過以兩個主題交織而成的作品,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讓我開了眼界。《戰爭與和平》被譽爲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真是名副其實!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9

羅曼羅蘭說:《戰爭與和平》是我們時代最宏偉的史詩,是現代的《伊利亞特》,匯聚了無數的人物和感情。在這片波瀾壯闊的人類海洋上,翱翔着一個凌駕一切的靈魂,從容地掀起又平息一陣陣暴風雨。

高爾斯華綏說:如果要舉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個定義的小說,我就要選擇《戰爭與和平》。

他倆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們對《戰爭與和平》的評價無疑出自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讚歎。

我青少年時期很不喜歡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覺得太羅嗦太艱澀,看起來太累。所以他的《戰爭與和平》直到2015年秋天才第一次讀完。非常意外的是,我竟然讀得很享受,感悟也不少。托爾斯泰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戰爭與和平》的深度和廣度其他作家很難超越。

讀《戰爭與和平》,宛如看一場大戲,從起幕到慢慢地熱場,一點一點地,直到高潮到最後,又重新變成一團星星點點的亮在黑暗之中。有太多的生命之花在這個過程中綻放又凋零,人們死去,有新生。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迷失在那盛世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有的人則用無窮無盡的經歷換來痛苦,折磨,徘徊與選擇,而更有所感觸的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只要你心有所想,併爲之不斷地努力和奮鬥,最終必定會有所獲。

感情,生命,經歷與徘徊,不知自己會有多少日子了,而這些時候,又將投身何處呢?而真正的活過,是相對於死而言的吧。他要靠更多人準確堆砌而出我也不明白,那些能夠活下來品嚐果實的人是幸福的,也無疑是幸運的。而有更多更多的人,被埋葬在那抔黃土上,被埋葬在那堆金山銀山之中。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0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戰爭與和平》的書。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鉅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爲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讚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兩部小說之一”,“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在整個俄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中,《戰爭與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歐洲意義的小說。它剛一面世,便令歐洲和全世界的讀者感到新奇、震撼。人們既津津樂道於小說中的人與事,也爲小說所體現出的巨大藝術表現力所傾倒。《戰爭與和平》構成了俄國小說乃至整個俄國文學崛起的標杆。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衝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在這幅畫裏都應有盡有。托爾斯泰以一天才之筆,遊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人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的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但是,爲了找到這七八本最值得讀的書,則必須先讀完兩三千本。

在數以千計的文學名著中,《戰爭與和平》這部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無疑是我們最該讀的那幾本書之一。

高爾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1

手捧《戰爭與和平》,彷彿就置身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這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鉅著,他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壯闊、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在書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同時認識了很多鮮明的人物,給予了我很多的啓發。

書中安德烈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僞,積極參軍作戰,看到妻子難產死去,一系列的打擊使他心灰意冷。但隨後他漸漸振作起來,娜塔莎激起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上了戰場。他經歷了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他的一生都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麼樣生活?最終,他爲了嚮往的和平生活付出了自己生命。

而他的好友皮埃爾寬厚善良、樂於施捨、不修邊幅,他和安德烈一樣不安於自己的生活,卻認真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把解決農民的痛苦、祖國的前途當作自己的最終目標。我覺得皮埃爾是英雄,他傾盡家產組織民團,親赴戰場與士兵生死與共......爲了國家的和平,他放棄了個人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險去刺殺拿破崙,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靈。

戰火最終停止了,和平終於來到。而書中的這些人物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爲祖國和平挺身而出,這是另我最爲感動的。

我們身處在和平年代,卻在這個寒假迎來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新型冠狀病毒。很多人在這場疫情中不顧自己的安危,衝在一線,正是有他們的無私付出,才迎來了這場疫情的勝利。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年代,英雄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作爲祖國的下一代,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好好學習,珍惜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2

有人說,托爾斯泰畫了一頭大象,少數人看到了鼻子,更多人啥都沒有看到。《戰爭與和平》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小說,而托爾斯泰也是個偉大而充滿魅力的人物。隨着年齡的增長,每次讀這本書,總覺能讀出新的東西,這也是名著的魅力所在吧。

在《戰爭與和平》中,作者展示了十九世紀初葉,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崙,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俄國,以此背景引發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

書中以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以及庫拉金四大家族的際遇興衰投射到戰爭與和平的大背影中。托爾斯泰在描繪錯綜複雜的人物命運和歷史場面之餘,詳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精神追求。這些人物的喜怒哀愁和生活瑣屑,充實了小說的骨架。編織成一個個生動逼真的歷史畫面。他把戰爭與和平,軍隊與社會,上流與下層結合起來,展現出了一副波瀾壯闊的時代風貌,人性和靈魂也在內外環境的雙重因素下不斷變化着。托爾斯泰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爲深沉的感情和悲憫,從而表達了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

他對自己這部作品的評價是:“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資料的那種形式。”文字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爲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它帶給人的,往往包括萬物遵循的道理、人生的啓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

所以,看完了這本書,不僅僅看到了戰爭和民族的歷史,還看到了在戰爭與和平的轉換中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心靈。它傳達了人類探索生命的意義,乃至一次能夠帶來哲學啓示的精神活動。用生命本來的意義呼喚我們去應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思考而感受人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3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崇敬的心境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爲,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日,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爲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本事;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本事,更側重於道德夢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經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慾望。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4

託翁反覆強調,歷史不是英雄史,英雄也不是時代的操縱者,而是時代的產物。所謂成功者能看透時代的本質,懂得潛在的“力量”,順應時代潮流。

戰爭是一項具有不可估量的、複雜性的系統工程。我們不太瞭解它的靜態,更別說它處於動態變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的分析往往不能帶來預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爾一樣,對現實生活並不滿意,卻一直在努力給自己生活一個理性的解釋,讓自己能夠接受當下的生活,並給生活賦予豐富的意義。

安德烈死前接受了上帝的救贖,比埃爾沉浸在日常生活的幸福中,以政治改革作爲自己的使命。雖然最終沒有找到“理性的解釋”,但也已經達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在尋找的過程中,安德烈發現了“真相”,就是娜塔莎的純真,但這種純真間接性地導致了他的死亡。而比埃爾首先發現的是“善”,並且加入了教派,妄想通過“善”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自己還是一如既往的虛僞。

安德烈臨死前意外的與阿納託利和娜塔莎重逢,這些曾經給他帶來傷害和痛苦的人,也同樣面臨着痛苦。當安德烈感覺它不是“恨”,而是“愛”時,那正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並用“美”去擁抱生活。

失去一切後,比埃爾遇到了天真樂觀的普拉東。比埃爾放棄了對理性思維的盲目追求,開始學着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切的努力,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改變嗎?不!最終,我們只能與生命達成一種理解,而獲得內心的平靜,這也算是一種投降吧!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5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創作的一部不朽之作。這本書憑藉其宏大的歷史場面、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以及井然有序的格局,自問世以來便受盡熱捧,甚至被譽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戰爭與和平》描繪的不是一年或幾年間的社會變遷,它的偉大在於將俄國19世紀初的社會歷史全部囊括在內。無論是對四大家族的描寫,還是對各種戰爭的敘述,都堪稱經典。

從人物來看,《戰爭與和平》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士兵、平民,全書共五百多個人物。堅持自己的安德烈,勇於探索的皮埃爾,愛國爲民的庫圖佐夫···他們都是衆多人物中的一員,但他們的個人光輝卻不容忽視。從思想內容來看,歷史、哲學、婚姻、宗教等方面,《戰爭與和平》都有涉獵,並且十分精彩地將衆多因素融爲一體。

就列夫·托爾斯泰本人來說,他是上過戰場的。所以,在對戰爭的描寫中,有着不同的視角和真實經驗。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戰爭場面,不同的作戰士兵,使讀者能夠真實地感受併產生共鳴。

首先,書中所說的四大家族代表的正是那個時期的四種貴族。貪婪無恥、毫無責任感的庫拉金家族;充滿歡樂、真實淳樸的羅斯托夫家族;正直剛烈、一心爲國的保爾康斯基家族;以及富裕、愛國的別祖霍夫家族。整部書從四大家族及其成員展開劇情,描繪屬於那個時期的俄國曆史。

其次,其歷史性還在於對戰爭的描述。以拿破崙戰爭爲背景,從拿破崙稱帝,到敗走俄羅斯。其間各種戰役和事件,如申格拉伯恩戰役、莫斯科的大火、塔魯季諾戰役,都高度還原了當時的歷史,讓我們讀起來大開眼界,回味無窮。

在《戰爭與和平》整部書裏,列夫·托爾斯泰都在宣揚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盡力突顯出人民力量的偉大,並且嘗試建構真善美的世界。甚至也可以說,《戰爭與和平》所表現出的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是給後人留下的無盡的精神財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6

托爾斯泰曾說:“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的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我們置身其中,似乎可以掌控大局,但又感覺如沙礫般渺小。因而,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理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在我看來,它是一羣年輕人在時代的大格局下對人生的不同選擇,或喜或悲,引人深思。

性格決定選擇,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選擇。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隨着時代或多或少改變着。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產生一些新的思想,並不知不覺中完成改變。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到放手,甚至死亡。相對於皮埃‘而言,他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和自身性格有關。他冷靜,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少皮埃爾的那種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死在戰場,深感可惜,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開安排他,畢竟他在臨死時徹悟了。

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成熟多了,沉靜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以至,傑尼索夫再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

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格是永遠不會變的,他們的選擇是俄國青年的代表,在戰爭的洗禮下,他們又使俄國充滿讓世界戰慄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7

無論是《戰爭與和平》,還是《安娜.卡列寧娜》,托爾斯泰一貫秉承他的風格—把筆墨放在生活富有卻內心空洞黑暗的貴族和受盡壓迫的奴隸身上,這應該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係,出身貴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謂上流社會並且能深切體會到下層社會的疾苦,可以說他本人對貴族生活深惡痛絕,所以才寫出了那樣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寧娜》中男主人公伊萬諾維奇青年時善良正直,卻在慾望驅使下佔有了卡秋莎,並最終拋棄了其母子。後來的日子他從不曾想起這些年少時的事情,也不曾懺悔,無憂無慮地流連於酒宴舞會,偷情、酗酒、追求貴族小姐,紙醉金迷,墮落不堪。直到有一天他作爲陪審團審判了自己淪落在風塵之中的初戀情人卡秋莎。然而,由於他的漫不經心,致使這個無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厭惡了現有的生活,開始懷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價值。最終,卡秋莎流放,他變賣家產相隨。

西伯利亞的風,寒冷萬分,夾着雪花、走在冰上。遠東的冬天,眼淚也許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經結成了冰。他開始想象自己那從未謀面的孩子,也開始每天如僕人般照顧着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諒。我想,他在內心深處是愛她的,可是她還是一直拒絕他的求婚,她不希望他的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他的名譽土崩瓦解,她只能把愛藏起來,讓初戀的愛人永遠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靜靜綻放,純真美好。

一路上,他經歷了很多。貴族的心死了,作爲平常人的心靈又復活了,靈魂也跟着復活了,人生亦得到救贖。最終的結局亦喜亦悲,卡秋莎找到歸宿,伊萬也開始了新的生活。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永遠沒有十全十美,就像一句西方諺語:“你不是上帝!”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黑暗與沉淪,只有洗淨這些不見光的污垢才能改變一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8

託翁反覆強調的歷史觀:歷史並非英雄史,英雄絕不是時代的操縱者,而是順應時代的產物。所謂的勝利者,能夠看透時代的本質,懂得那潛在的“力量”,順勢而爲。

戰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有着無法估量的複雜性。我們對於它的靜態瞭解遠遠不夠,況且它還是處於動態變化中的。在此情景下,科學理性的分析往往不能帶來預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爾一樣,對現實生活很不滿意,一向在努力給自己的生活賦予一個理性的解釋,給生活賦予意義,使自己能坦然理解當下的生活。安德烈臨死前擁抱了上帝獲得解脫,比埃爾沉浸於日常生活的幸福,以政治改革爲己任。最終並沒有找到那個“理性解釋”,但似乎已到達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尋求過程中,安德烈找到了“真”,即娜塔莎的純真,但這份純真卻給他帶來了新的傷害,間接將他領向死亡。而比埃爾首先找到了“善”,加入了教派,妄想經過“善”實現自己的價值,但依舊體會到的是和以前一樣的虛假。

安德烈臨死前意外地與阿納託利和娜塔莎重逢,這些以往給他帶來傷害的人同樣正在面臨痛苦,面臨失去他們最珍視東西的痛苦,而此時的安德烈感受到的不是“恨”,相反卻是“愛”,是一種上帝的“博愛”,即對生活達成諒解,坦然理解生活“美”的一面。

比埃爾在失去一切以後遇到了普拉東,普拉東身上具有一種天真的樂觀,受其感染,比埃爾放棄了對理性思考的盲目追求,開始學會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平凡的日常生活,所做的這一切,自己的所有努力,對自己和生活有任何改變嗎?並沒有!最終只是與生活達成諒解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而這是不是也能夠看作是一種屈服?無論你的夢想有多偉大,無論你對探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終還是迴歸到平凡的洪流,被大潮裹挾着消失在時代的潮流中。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9

讀了《托爾斯泰傳》讀後感《列夫·托爾斯泰傳》有感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

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爲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爲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爲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轉的醜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爲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0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作象,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象,被稱之爲最具有“社會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戰爭的可怕,但也給了我堅持的力量。戰爭讓無辜的人死太多了,每次看到士兵的隊伍被濃煙“吞入”,那象徵和平的太陽卻被硝煙擋住。人們拿着槍炮在“死人谷”的反抗聲中拼殺。漸漸的,熟悉了,那奪去生命的戰爭,那無情的戰爭能否停止?

唉,戰爭讓無數人喪命!如果人們都能和平相處,安居樂業,幸福美滿,這點應該不過分吧!可爲何就要一點小摩擦,一點衝突就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孩子是無辜的且傷害最大的。戰爭,在孩子的一生當中都留下了創傷。和平是多麼偉大,戰爭固然可怕,但戰爭在和平面前是多麼的渺小!

我要做一個和平的使者,讓我們心中永遠閃耀着迷人的光彩。我要做一隻純潔的白鴿,把和平帶到每一個地方,“和平”二字是人們都向往的字眼呀!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1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

列寧曾說:“《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一部了不起的鉅著!”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嫋嫋升起時,也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着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2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崇敬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爲,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幾乎無人能與之媲美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數量衆多,而且體裁豐富,被譽爲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爲情……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3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撰寫的《戰爭與和平》,被人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鉅著以兒女情長襯托出法俄戰爭,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社會領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這部著作。

小說描寫的是:俄羅斯的羅斯泰爾伯爵的女兒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會上和一位年輕的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相愛。可是,不久後法俄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最終負傷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絕,在別人的勸說下無奈改嫁。此時,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俄國有恢復了其樂融融的景象。這本書充分地表現出俄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我感觸異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報國,最終爲國捐軀,他的愛國情懷使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安德烈爲了祖國、爲了人民,放棄了自己的幸福,終身長眠於九泉之下,守護着自己的祖國。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純潔。彼埃爾善良真誠,憑着繼承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可他並不像其他貴族,堅強與邪惡作鬥爭……這本書真是把那時候的俄國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讀完這本書,我衷心祝願人世間不在發生戰爭,和諧永在!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4

《戰爭與和平》被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說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戰爭是殘酷的,但在戰爭時期卻會讓我們更加盼望和平。現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在溫馨的生活呢?難道非要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應該從現在開始把握!

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我們絕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來臨時,我們也同樣會拿起武器,去保衛自己的家園!去保衛自己的安靜、和平的生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5

讀完覺得有點糟心啊,不可否認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但是歷史觀和價值觀我真的不認同。

三位主角里面我也就比較喜歡安德烈公爵吧,娜塔莎和彼埃爾實在喜歡不起來。先說彼埃爾,作爲被劇透的男主,實在是最讓我失望的男主了,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軟蛋,幹到最後一事無成,唯一雄起的一次就是去火場救了一個小女孩,看完後瞭解了一下,貌似彼埃爾是托爾斯泰以自己爲原型寫的。唯一的優點好像也就是那“金子一般的心”了吧,但是我反正沒看出來金子在哪,倒是安德烈公爵的心比他更金子。說他大徹大悟了,最後好像也沒有做些什麼變化。還有娜塔莎,就是個傻白甜的女孩啊,前期還是蠻好的,生機活力、光彩照人,後邊怎麼那麼容易被誘惑,婚後還成了死魚眼?!倒是有些小角色,還是很生動很討喜,比如多洛霍夫、傑尼索夫、圖申、彼佳還有羅斯托夫伯爵。至於尼古拉、索尼婭、瑪利亞給我感覺很複雜,可能是無法理解他們的選擇吧。開始覺得尼古拉萌萌噠,瑪麗亞可憐巴巴卻很堅毅,最後把索尼婭拋棄了居然!!

所有的原因可能就是不認同托爾斯泰的觀點吧,畢竟人家是貴族。不理解,也許是我讀書少的關係,待以後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