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三國演義》讀後感【熱】

《三國演義》讀後感【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熱】

《三國演義》讀後感1

媽媽常向親、親朋好友推薦《李國文新評三國演義》。她說:“以前看《三國演義》覺得枯燥無味,盡是些打打殺殺的場面,有什麼看頭?最精彩的戰例課本上已經有了,其餘的不看也罷。我想不明白它怎麼可以和《紅樓夢》相提並論?直至讀了《李國文新評三國演義》,才領會了《三國演義》的精髓,而且讀起來又妙趣橫生,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媽媽一向大家說起這本書,就會滔滔不絕。在她的推薦下我也讀了這本書,現在正讀第二遍呢。

此書的重點部分是《三國演義》的原文。至於《三國演義》的原文嘛,大多數人都看過了,我就不多說了。與衆不同的是加進了著名作家李國文先生的點評。他是以當代人的視角對全書進行評點的。在每章章前加上引語,章後有總結,這是對全章進行提綱挈領地評述。原文的.旁邊有旁批,就字句文進行解析。我最喜歡看旁批,它們有的幽默,有的富有哲理,有的非常有趣……比如第八十八回《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中,對“董荼那滿面慚愧,無言可答,不戰而退。”一句的旁批是“這個蠻子,要比那些吹牛不臉紅,說話不算數,瞪眼敢撒謊,面皮厚如牆的非蠻子,強得多多。”一看到這些語言我就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來,笑完又會想起“面皮厚如牆”的吹牛撒謊之流來,不禁感嘆:“這個大師李國文真厲害啊!”

有了李國文先生的精彩點評,小說不再艱深晦澀,更重要的是本書不僅有文學藝術視角,有對歷史的考證,更有對思想、社會、人生、現實諸多方面的品評,讀來不僅能重溫古典名著中的藝術精華,亦可從興衰成敗中得到歷史的借鑑與啓示。

總之,此書真乃好書也,建議大家都去研讀研讀一番,包你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裏有好多好多的英雄:關羽,曹操,諸葛亮,劉備,張飛……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裏面的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識人心,還會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對策。他爲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後病死於北伐前線五義原。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在三國中讓我非常深刻的故事是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講的`是,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軍。因魏軍不善水戰,孫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起抵禦風浪;周瑜假裝打黃蓋,後者假裝投降於魏;孫明推算出東風將來臨。黃蓋假帶着數十條船向魏軍投降,船裏卻裝滿柴草。快要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藉着風勢向魏軍燒去。因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一起,死傷無數,超出想像。

還有就是劉備,他是非常重情義,也非常的顧大局的一個人,比如說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劉備爲了統一天下,三次才請來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人敬佩。但是劉備也有缺點,受了打擊就控制自己的情緒,從關羽、張飛被殺的這件事,可以看出,如果他聽從諸葛亮的話,不攻打吳國,就不會導致失去一名戰將。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覺得諸葛亮非常聰明,劉備重情義。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雖然我們比不上他們,但是隻要努力也是能行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誰來煮酒,爾虞我詐是三國,分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東漢末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徹底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國進入了一個羣雄爭霸的時代。《三國演義》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畫卷作家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塑造了衆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性格直爽的張飛,一身是膽的趙子龍,還有曹操,劉備......正因爲如此《三國演義》成了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顆明珠。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歷史總是在不斷改變。

書裏的人物多種多樣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我最佩服的當然還是諸葛亮。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卻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三國演義》有兄弟,有敵人,有謀略,有忠心,有奸詐,有陰險,演繹了歷史的變遷,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感情、比星閃得還美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文學名著永遠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是值得人民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着名、最傑出的歷史小說,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雲……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諸葛亮,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後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吧,雖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願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瞭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僞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爲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爲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一本名著,故事中主角們的精神,雖已過去千年,但在今天依然實用,每閱讀一次,我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實在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著中華古典文化和燦爛文明的東西泛著耀眼奪目的光芒,猶如沉澱在河中的金子,底蘊深厚,吸引著無數人灼熱而堅定的目光,它就是流芳百世的千古絕唱---《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首大氣磅礴卻飽含歷史滄桑的英雄讚歌拉開了三國的序幕。羅貫中將一部豪傑四起、羣雄逐鹿的歷史話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忠厚的`劉備不僅仁政,廣得民心,還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更是他的佳話;“智絕”諸葛亮有膽有謀,未出草廬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勢,作戰時洞察敵我,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巧施“空城計”,一人撫琴獨退百萬雄獅;曹操雖有時奸詐狠毒,但所擁有的雄才大略和高瞻遠矚卻是其他人所比不上的;義重如山的關羽,對先主忠心耿耿,一顆赤誠之心,博得無所讀者的敬佩。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告訴了我們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只有謹慎,才能獲得成功。劉備告訴我只有仁德寬厚,爲人大度,才能受到大家的愛戴;曹操告訴我爲人奸詐不會有好下場;關羽告訴我對待朋友一定要真誠,在別人困難時伸出援手,別人也會回報你。這些深刻的道理無不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三國演義》是一幅輝煌的歷史畫卷,作者嘔心瀝血,將一個個形態各異的人物勾畫的栩栩如生。這部小說,承載著作者的靈魂,屹立在文學的巔峯,實爲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萬世不朽。

它催人奮進,激勵我在學海中竭力探索,爲了心中的目標,砥勵前行,不懈奮鬥!

《三國演義》讀後感6

在那戰火紛飛的公元3世紀,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各佔一方。這,就是三國,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

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敬佩書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劉玄德(劉備)、張翼德(張飛)、關雲長(關公)、趙子龍(趙雲)等。

看完這本書,我想到了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人。劉備,字玄德,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他結交了被人們稱爲“武聖”的關羽和愛結交天下豪傑的張飛。我還記得,他們走進桃園,備下青牛、白馬等祭禮,三人一起焚香跪拜,立下了誓言:“今劉備、關羽、張飛在此結拜爲異性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下共戮!”是啊,他們有難同擋,有福同享,真是好兄弟啊!

我還想到了給關羽刮骨療毒的華佗。關羽在樊城之戰中,左臂中了毒箭,骨頭髮青。他四處尋找醫生,最後,華佗來了。他看看關羽傷勢,嚇了一跳:如果再不治,幾天後這隻手就廢了!華佗於是問關羽:“我需要把你的皮肉割開,刮骨頭上的`毒。你能忍住嗎?”“我視死如歸,當然不怕。”關羽說。就這樣,關羽喝了幾杯酒,邊與馬良下棋,邊伸臂讓華佗醫治。華佗取出尖刀,讓助手捧盆在下邊接血。華佗割開皮肉,就“嚓嚓嚓”地刮起來。關羽邊喝酒吃肉,邊談笑下棋,全無痛苦。刮骨聲仍在沙沙作響。衆人屏住聲息,沒有一絲動靜。華佗鄭重地縫完最後一針,閉上雙目靜默了許久,彷彿剛從空前的激動中解脫出來,同時也佩服關羽的堅韌。

英雄就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7

媽媽不止一遍地告訴我,“我國四大名著,作爲一名中國人是一定要讀的!”可每次看着書櫃裏那厚厚的書和密密的字,實在提不起興趣去讀。寒假裏媽媽陪我到書店買回一本少年兒童版的《三國演義》,還定了用一週時間讀完另加一篇讀後感的任務。

看完第一回《劉關張桃園結義》後,就已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不再需要媽媽的監督了,只用了三天時間一本書已經翻過了最後一頁。書看完了,但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卻久久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寧死也不忍心拋棄百姓的劉備,足智多謀、?躬盡粹的諸葛亮,英勇善戰的關羽,英勇剛正的張飛,樂不思蜀的劉蟬……

最讓我佩服和喜歡的還是諸葛亮了。在《空城計》這一章節中,當曹兵15萬大軍兵臨城下,而城裏只有兩千多名士兵,如何抵擋的過?情況萬名緊急,但聰明機智的`諸葛亮情急之下計謀就來了:他大開城門,讓僅有的士兵都裝扮成老百姓的樣子,在城門口悠閒地掃地,而他本人則登上城牆,平靜地彈起琴來。曹軍被城裏人們的若無其事和諸葛亮的輕鬆悠閒給鎮住了,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還以爲城中會有很多大軍,生怕士兵會打出來,便迅速地帶領軍隊向北撤退了……諸葛亮擦去額頭的冷汗,終於鬆了一口氣。一個空城計嚇退敵軍15萬大軍!諸葛亮心裏十萬火急,還要裝作輕鬆悠閒地彈琴,不被敵軍看出破綻,這需要何等的膽識和冷靜啊!

在草船借箭這一回中,上通天文,下識地理的他在大霧中指揮船隻駛往曹軍水營,沒花東吳一分錢,就神奇地拿到了十幾萬支箭。他識破周瑜的想要暗害他的陰謀詭計,巧妙地與之周旋,最後安全脫身……最令人佩服的是,滿腹才華、聰明過人的他對劉備卻是忠心耿耿,最後也因勞累過度而逝世在出征途中……

書中的一個個英雄故事更是不用說的精彩了,我只後悔書看得太遲了。看來,媽媽說要讀一讀中國四大名著的話真是有道理呀,以後我一定要爭取把它們都讀完,怎麼樣?

《三國演義》讀後感8

路是什麼?路供我們走過,上面留下深深錢錢的足印。人生也有這樣一條路。

人生之路,可有以下四條。

在我看來,《三國演義》很好地詮釋了這四條之路。

呂布——自作聰明

呂布猛戰三英,爲世人敬仰,有誰知道他有勇無謀。爲了攀升,先後殺了丁原、董卓兩位上司,後又被曹操活捉,呂布又想投其下,曹操因有前車之鑑,立即殺了呂布。呂將軍謀略不足,野心卻不小,若能一心事主,必會受到重用,也不會因爲“不忠”而被殺了。這條路曰“自作聰明”。

周瑜——失足成恨

周瑜有勇有謀,才智自是超然,只可惜心胸狹窄,不滿孔明比自己技高一籌,發出“既生瑜,又生亮”的感慨,孔明正是利用這一點將其活活氣死。周瑜身爲東吳的'大都督,若當初心胸寬廣一點,不就不會英年早逝,成爲天下人的笑柄嗎?甚至還會一枝獨秀!此路叫“失足成恨”。

諸葛亮——明智之舉

諸葛亮才智非凡,這是衆所周知的。老先生的忠誠也幾乎無人可比,雖知劉禪腐朽無能,但對先帝的忠誠之心驅使他寫下了《出師表》,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對劉禪的期待,諸葛先生的人生目標是很明確的——輔佐主公得到天下,“忠誠”正是他的人生標準,使其走入正道,這條路成爲“明智之舉”。

張飛——大智若愚

張飛的笨拙溢於言表,當年三聲大吼,讓敵軍嚇破了膽。張飛不懂計策,但武藝高強,深得劉備讚賞。張飛貴在自知,凡事圖少求精,順其自然。有歇後語曰“張飛繡花——組中有細”。這條路謂“大智若愚”。

明智之路上不一定都有捷徑,笨拙之路上也不一定都是絕境,這人生之路上的奧妙,亦不皆於吾論,只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小部分罷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9

從小我就很喜歡聽三國演義的故事,我特別喜歡三國故事裏的各路英雄人物,比如諸葛亮、司馬懿、陸遜、曹操、呂布、張郃等等,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鮮明特點,讀了他們的故事,就好像身臨其境,彷彿回到了三國的戰爭海洋裏。

在三國故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了,他是三國時代傑出的'軍事家、謀略家,幫助蜀漢打了很多勝仗,立下了赫赫戰功,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很鎮靜、臨危不亂,在危難來臨的時刻,他總能幫大家想出化險爲夷的好辦法。

比如在第一次攻打魏國時,諸葛亮就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空城計”。當時諸葛亮的手下只有三、四千兵馬,卻要面對司馬懿15萬大軍的攻擊,而司馬懿的大軍離當時諸葛亮駐守的西城非常近,在雙方兵力懸殊又來不及撤離的情況下,諸葛亮沒有退縮、也不硬拼,利用司馬懿的疑心,巧妙的策劃了一出“空城計”。諸葛亮大開西城城門,穩穩的坐在城頭悠閒的彈琴,又命令4千兵馬在路邊做好埋伏,當司馬懿帶着大軍來到城門口,見城門竟然大開,一個守城士兵也沒有,司馬懿被諸葛亮這個百思不得其解的陣勢迷糊住了,不敢入城,怕空城內有伏兵,就這樣,15萬大軍浩浩蕩蕩的來,又浩浩蕩蕩的撤走了,路上還遇到虛張聲勢的埋伏兵馬,諸葛亮不花一兵一卒,就趕跑了司馬懿的大軍,自己也立刻安全撤離到了漢中。當第二天,司馬懿再一次來到城池,才發現上當了,後悔不已,也禁不住連連感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啊。

《三國演義》裏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會給我們留下很多啓發,“空城計”讓我想到在任何時候遇到困難,我們都應該善於觀察、沉着鎮定、臨危不懼,就一定能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絕世英雄。有一個人讓我忍不住拿出來細細討論一番,他就是劉備。

說起劉備,第一個蹦進我思緒的字便是"仁".他有着"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之大志。在渡江撤退時,他決定不拋棄百姓,深得百姓的愛戴。劉玄德的仁慈是各朝歷代的帝王所不能及的。他沒有孫權強實的基礎,政治能力也沒有曹操強。可他爲何還得以與他們抗衡如此之久?或許就是因爲他"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偉大心志吧。

劉備也是一個忠厚之人,極好結交英雄豪傑。書中第一回講述玄德"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這次結義被譽爲千古美談;在關羽和張飛死後,儘管時機不合適,劉備還是念着要爲兩名兄弟報仇,足以見劉備"忠厚,爲他人着想"的美德。

而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更是體現了他尊重他人的'性格。也許是因爲這一點誠懇感動了諸葛孔明,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孔明始終忠於劉備。

但是,"仁、善"也是劉備的致命弱點。因爲過於仁慈,過於善良,所以他在佔領土地時往往於心不忍,下不了手。因爲仁、善,他在渡江時沒有拋下百姓。但卻導致敵兵乘勢追擊,劉軍差點全軍覆沒。

同時,劉備也有些膽小。煮酒論英雄是,當曹操明確表示世間只有玄德與他自己爲英雄時,劉備嚇得手抖,湯匙掉到了地上。他怕引來殺身之禍。雖然劉備後來借雷聲成功瞞過了曹操,他的心理活動沒有引起曹操的懷疑,但這件事已經足以讓讀者看出劉備膽小的性格。

後人對劉備的評價爲仁慈。這種性格使他深得民心,完成了帝業;可同時,又是他的致命弱點,使他在後期無力與曹操抗衡。總而言之,劉備也是三國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寒假裏,爲了響應“讀___讀過的書,爭當新時代好隊員”的口號,我讀了___讀過的《三國演義》這本書。通過百度我知道了《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本書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爲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這本書裏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重情重義的關羽;有___詐狡猾的曹操;還有求賢若渴的劉備。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諸葛亮了。他不但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而且還料事如神,有膽有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空城計‘’真讓人拍案叫絕。當我讀到”司馬懿來到城下,見孔明獨坐城樓,焚香操琴,他知道孔明生平謹慎,怕中計,便領兵自退“時,我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我真佩服諸葛亮啊!

三國演義這本書裏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場面描寫的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讓人心驚膽戰,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在這本書裏,我不但瞭解到當時的歷史事件,如"三顧茅廬“,“大意失荊州”,“七擒孟獲”等,還學會了很多知識,如成語“過五關斬六將”,“身在曹營心在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有一些歇後語,“劉備借荊州——借無回頭”,“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還有一些計策,如美人計,反間計,連環計等。這本書真是太精彩了,有空我一定要仔細地再讀一遍。

___讀過的書還有好多,這本書只是他讀的書裏面的九牛一毛。我一定要向___學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博覽古今中外名著,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知識水平,爭當新時代好隊員。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國,這片神聖的土地經歷了什麼呢?三國時期。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蹟、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

看三國的時候,我的血液是沸騰的,它是一本詳盡而宏偉的.歷史史書。它記載了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它以陳壽的《三國志》爲模板,經過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創作而成。讓一部高深難懂的正史以生動、有趣、切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讓我這樣的小學生讀着也很喜歡。

我印象最深的故事要數諸葛亮草船借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早就知道3天之後會有大霧,借來了船隻和士兵後趁着大霧把草船開到了敵軍的陣營前,因此輕而易舉的得到了十五六萬支箭。

其實在三國這個亂世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煮酒論英雄的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三顧茅廬的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着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舌戰羣儒的諸葛亮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千萬不能心高氣傲,否則得不到什麼好的結局……呂布、趙雲、董卓,他們都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在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三國演義》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我未來的人生之路。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羅貫中,中國明朝的文學巨匠,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它賦予了三國時期的人物諸多感情色彩,把原先只專注於史實的《三國志》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人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感情。

不知是何原因讓羅貫中個人感情更傾向與劉備。不知是不是劉備廣告做得好。開口一個皇叔,閉口一個皇叔。作者以劉備爲線索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倒劉備建立蜀國。寫出了劉備成功的歷程。卻把曹操寫成了奸雄。

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劉備穩重,關羽義氣,張飛魯莽。趙雲善戰。諸葛亮多謀等等。

我看文章當然只爲了趣味,當然還要讀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樣讀的纔有意義。劉備究竟憑什麼從織蓆販鞋的人到一代帝王,有人說他是當今天子的皇叔。其實不然,如果只因爲他是當今天子的皇叔,那麼當今天子沒落的皇叔多了去了。爲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呢?也有人說是他的運氣好,當然我們不否認他的運氣好。但是運氣好不是成功的關鍵。所以說如果大家能讀懂劉備是如何成功的`。那麼對現在的8 9後和北漂一族,南漂一族都有極大的幫助。

劉備之所以會成功,第一:他會交朋友。他結交的關羽張飛趙子龍哪一個不是重義氣的大人物。他和他們稱兄道弟的,甚至還上演了一幕"氣摔阿斗"來拉攏子龍,讓子龍感動的真是一塌糊塗啊。而且劉備從不結交一些對他無用的朋友,從前面的劉關張到後面的魏延黃忠馬超個個都是推動劉備事業成功的關鍵。所以對現在的我們交什麼樣的朋友以及如何交朋友都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劉備會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說的劉備的優勢真是屈指可數啊,雖然少,但劉備會善於利用,劉備是拿皇叔的稱號打的天下,雖然別人不信,都是礙於面子,心裏不承認嘴上也得說是啊。人劉備憑這個投奔劉表,得了荊州。你說合不合算,所以說要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

從《三國演義》中我們從劉備身上如何從一個普通人走向不普通,從一個流浪漢到一個成功者,記住吧,對你會有用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爲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雲。但伴隨着劉備的死去,衆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髮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於,伴隨着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爲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儘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鑑。作爲軍事家,曹操在三國裏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爲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後的拿破崙,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並不優越,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爲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後隕落天際。

三國的歷史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賞。雖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樣,但我們也應明白這一段歷史。它裏面有着人間最真實的東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滿腹離騷,忠肝義膽者的死心塌地,奸惡小人的長於應變。還有許多東西,是幾行字能表達的清的,回到書中,或許你還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智慧於成功相結合。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楊修是誰?乃是曹操的主簿。他天資聰穎,爲人好學,才僅僅二十幾歲就踏上官途,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仗着自己的聰明,狂妄不羈,不計後果,數次惹得那曹孟德怒氣橫生,最終招致了殺身之禍。羅貫中在書中雖對他描寫不多,連外貌都沒有,可他確是令我最受觸動的人。

那是圍繞一個雞肋發生的:當時正是曹劉二軍爭奪漢中的緊要關頭,奈何諸葛孔明已然智取漢中,於是曹操無奈,只好退兵,以待時機。一個夜裏,大將夏侯惇詢問夜裏的命令,曹操隨口答道:“雞肋”二字。楊修聽後,竟自以爲理解了曹公的念頭,擅自命令大軍收拾行裝,欲班師回朝。此時曹操正好看見這一幕,遭已對楊修不滿的他,便以惑亂軍心之由,斬了楊修。看完此幕,我不勝感慨:從不因爲各種原因驕傲自滿的人,方可成就大事。

在這一點上,我認爲漢高祖劉邦做的是真不錯。劉邦他可是爲數不多的敢起兵與大秦朝抗衡的領袖,但即便有如此功績,他卻依舊不驕傲自滿,仍能做到不恥下問,於是像什麼韓信啊、張良啊、蕭何啊等等等等一堆優秀人才,都覺得跟着他能幹出大事業來,於是全聚在他的身邊。而他也是則其善者,知道自己沒啥才能,所以從來沒有因爲半點驕傲的心態而拒絕這些逆耳的良言。可項羽這人就不行了,雖十四歲便能舉起一口大鼎,“力拔山兮氣蓋世”,更是堂堂西楚霸王,感覺十分厲害的樣子,但最後連秦皇的椅子都沒有坐熱呢,就被劉邦逼到烏江邊,和虞姬雙雙自刎。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從不驕傲自滿,善聽良言,而項羽卻以爲自己武藝高超就天下無敵,將身邊的謀士統統趕走了。

再看看楊修這人,他雖然不是剛愎自用,但他恃才放曠,爲了顯擺自己的才智,置如山的軍機於不顧,一聞“雞肋”收拾行裝,最後被曹操以此爲由,“推出斬之”,實在是咎由自取。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在任何時代做出一番大事,不僅要文武雙全,更要有着一顆永遠謙卑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