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校訓心得體會

校訓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校訓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校訓心得體會

校訓心得體會1

其一,求實,即追求現實。我們在生活中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什麼事情都要弄清楚,搞明白。我的周圍就有很多同學做到了這一點。比如,我們班的一位同學,有一道數學題不能做出來,她便在班級四處“求訪”,似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絕對不讓自己有不明白的,學得囫圇吞棗。當然,任何努力都是有回報的,她的求實,讓自己的數學突飛猛進。故求實是我們人人都要學習的。

其二,創新,即在現狀前創立新的狀態,利用新方法,開展新思路。愛因斯坦說:“若無某種大膽創新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所以創新也是我們在求知時不斷需要的。就像我們現在做的題,不是死板地背書,是在我們課本中的.知識基礎上,讓我們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方法,用嶄新的目光看待試卷上的題目,不再固步自封,開拓自己的眼界,在創新中一步步地提高自己。

其三,自強不息,即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這既包含努力,又包含堅持。《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爲學生,我們要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一步一步,腳踏實地。例如我們班的一位同學,他永遠不停地低頭學習。在我們在旁邊玩樂的時候,他在背單詞;在我們上課轉筆發呆的時候,他在全神貫注地聽講,甚至在縫隙時間做幾道鞏固提高的練習題。他對自己的要求是讓我一直佩服的,他自強不息的品質是我們要學習的。

校訓不僅僅是學校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也應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對夢想的追求。求實,讓我們清醒;創新,讓我們提高;自強不息,讓我們不負青春!

校訓心得體會2

偉大哲人荀子在《勸學》中說道:“木直中繩,鞣以爲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意思是說,筆直的木頭烤彎了就能夠做成合乎標準的車輪,即便又曬乾了也不會變形,這是人力加工的結果。同理,一個人要想成才,就必須要加以引導和規範,而這就是學校和老師的職責。大學是立人之地,育才之源,理應以校訓來樹立自己的優良傳統和信念。

校訓,是一種學校文化,是一個大學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思想的體現,也是激勵師生奮發進取的基石。歷數中國古今之名校,每一個底蘊深厚的大學都會有催人奮進、促人自省的校訓:清華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復旦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類似的典名句都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們薰陶了莘莘學子,也造就了代代風雲人物。他們在內心深處或許一直都是以母校簡練而獨到的校訓而自勉的。上外,作爲國內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領頭兵,是培養外語精英的沃土,上外學子理應用高尚的品格和遠大的志向來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用弘揚中西,內外貫通的知識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可以說,上外以“格高志遠,學貫中外”八個字作爲校訓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學貫中外”,毋庸置疑,理應成爲高校傳播思想的.根基。一個“貫”字囊括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通曉古今”,能佐當今之事;“洋爲中用”的道理自百餘年前的變革便深入人心。做到中外合璧,融會貫通,才能使學問不落於世界,並弘揚傳統菁華於海內。而這正是我們上外所肩負的重責。

古話有云,“先成人,再成才”。“格高志遠”就是成人的準則,是培養人才的先決條件。知識才學固然重要,品格眼界更能省身明志。那麼什麼樣的品格纔算作高格,什麼樣的志向纔算是遠志呢?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擁有真正的中國文化,才能真正的“格高志遠”。一百年前的國學大師辜鴻銘先生在他的傳世之作《中國人的精神》中對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做出了詮釋:深沉、博大、簡樸,而具有靈性。真正的中國人應當蘊藏深厚的文化,含蓄而內斂;擁有寬廣的胸懷,豁達而博大;具備樸素的作風,寧靜而致遠;發揮靈性的潛能,靈巧而卓越。當今大學生應該以此爲參考和奮鬥的方向,以此作爲我們格高志遠的起點。

要做到這些要求,並非易事。但身爲人師,我們必須努力爲之奮鬥不息。那是因爲,我們所教育的對象是中國的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動力。

最後,我想引用梁啓超先生的《中國少年說》來結束本次演講。希望樑先生的話語,能指引育人者奮鬥的方向,指明學子肩負的歷史使命。“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校訓心得體會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訓:“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以德爲先。在德與才的關係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強調,又堅持以德爲先,而非等量齊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爲導向,纔是基礎,德靠纔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相對於才而言,德更爲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纔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廢品,無德無纔是毒品”。

知行合一,就是講理論(知)和實踐(行)要合而爲一,不可過分偏重一邊。“知行合一”的知行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語載王陽明《傳習錄》:“知之真切篤實處。既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爲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先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真知即所以爲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校訓心得體會4

在這次的校本培訓中,我收穫頗豐,感想頗深,許多疑問也得到啓發和解決。學科知識是教師的學科專業功底涵養所在,學科知識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獨特性。雖然很多內容平時也都有所接觸,但是通過這次的培訓活動,讓我更加清晰的瞭解了這些內容,同時也彌補了我知識體系中的不足,從中開拓了我的思路。

下面就本次的培訓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 被我忽略的知識聯繫。

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14年來,自以爲一直很認真工作,也有較紮實的數學功底。可聽了黃玉香老師的《關注數學本質,提高教學有效性》及郭爲民老師的《小學數學教材知識拓展》這兩個講座後,我一下子愣住了,原來還有這麼多的數學知識聯繫是我未曾想過的。 黃老師在講摸球的可能性時,我才清楚:原來,不管前提條件是“放回”還是“不放回”,最後結果摸到的各種球的可能性都與“放回”的.可能性是一致的。而突然想到,在教學中常常爲了那所謂的條件而講得口乾舌燥。在教學中,往往把一些知識點給分不同層面去教學,而不想一想,也許這是條件變了,而問題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老師把它們的聯繫給忽略了。

二、被我定勢化的知識。

一看到“平均分”,頭腦中就是隻有一種想法:所分得的份數必須相同。如果不是黃老師在講座中講到了《分數的意義》中‘把三角形分成三份’,利用了圖形的特點滲透了五年級的通分,我想我會一直自以爲的錯下去

。提倡多元化的簡算策略。一提到“簡算”二字,可能很多老師會像我一樣的想法,那就是用運算定律去判斷學生是否進行了簡算,而忽略了最基本算法的優化。

通過這兩次的學習,徹底擊潰了我的所謂思維定勢,讓我更加清楚地認清了各學段知識的聯繫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建立起知識的結構網。

三、被我趕走的孩子思維。

在平常的教學中,爲了那少得可憐的四十分鐘,爲了那一百來頁的知識,作爲老師的我們只能馬不停蹄地趕教學進度,對於一題多解,對於學生那些奇怪的想法,我們常常會點到爲止,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郭老師在講座中有講到這樣一道題:找規律,1、2、3、(),如果沒參加這次的培訓,我想,我在教學中也許就只會默認學生的三種想法。看似簡單的一道題,卻有這麼有出人意外的想法,讓我目瞪口呆的同時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只有讓學生在老師的鼓勵衝擊中才能蹦出更多的精彩,而不是一味地趕。或許我們需要學會‘慢慢走’。

最後,我想說:雖然,我還有很多不足,但相信通過勤懇地耕耘播種,我也能種出純白金的金盞花的。

20xx年8月31日

校訓心得體會5

想起20xx年我剛踏進新安校園的那一刻,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對未來三年的生活充滿了期待。轉眼間一年多的大學生活就已經結束了,在過去的時間裏我學到了很多也對學院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因此,每每說到我們學院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它的創始人,他就是廣東省原副省長,政協副主席,傑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屏山同志。從他提出新安學院的辦學理念中就可以知道他是個對教育熱忱到極致的人。“學會做人、打好基礎、培養專長、加強實踐、報效祖國”就是他的辦學理念也是我們的校訓。

一所學校的精神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校訓,校訓也直接體現了一所學校的生命和靈魂,同時它也包涵了這所學校的歷史的傳統和文化的積澱也是時刻激勵我們成長的標杆。我們的校訓是“學會做人、打好基礎、培養專長、加強實踐、報效祖國”這麼一個順序也是有其重要意義的。

首先是“學會做人”,俗話說的好“千教萬教教會做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也就是這個理。如果連人都做不好,談什麼做事、做學問。一個品德敗壞的人,他掌握的知識越多,能力越強,對社會的危害越大,這就足以說明學會做人有多麼的重要。而且當我們學會做人了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瞭解自己活在這世上是爲了什麼?應該怎樣個活法?當我們知道活着爲了什麼,生活就有了無限的動力;知道應該怎樣個活法,生活就會很充實而有意義。簡單點說,學會做人能讓你的做事有原則,不違背道德不違反法律。

其次就是“打好基礎,培養專長”,打好基礎是教育的根本。一個人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而我們如果要想培養自己的專長,前提是要打好基礎。達芬奇之所以能夠成爲一名出色的畫家,就是因爲當初他不停的畫蛋,打好了學畫畫的基礎。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基礎不紮實,高樓又如何平地起呢?有了好的基礎之後,就要好好培養自己的專長,發揮自己的長處,努力尋找自己的閃光點,這對我們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將來出來社會,有一定的專長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接受來自各方的考驗,成爲一名生活的強者。

然後就是“加強實踐”,當我們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時,不要以爲這就是全部,因爲理論終究是理論,如果我們在實際當中不會運用,那它還是書本的知識,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爲自己的知識。加強實踐不僅可以讓我們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得到加強,在實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在哪裏,同時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缺點,更重要的是加強實踐能讓我們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加強實踐還可以讓我們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理解自己想要什麼,應該怎麼做,這樣就避免了“眼高手底”的尷尬處境。

最後是“報效祖國”我覺得這個不需要有太多的說明,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的後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我們沒有理由不愛自己的國家;但我們更要學會報效祖國。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就是王屏山同志。他一生都在爲教育事業做貢獻,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也仍然在爲教育事業而奔波勞累,他把自己的生命焊接在教育事業上,他就是教育戰線的“焦裕祿”。而他的這些不單單是爲自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是在報效祖國,爲祖國的教育事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他肯定沒有想過這些,他只是簡單的想爲教育盡一份力而已。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一定好好學習,努力踐行校訓,讓自己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相信在校訓的陪伴下我們一定能更好的成長,變的更加出色。

校訓心得體會6

事情每天都有發生,有些事就像那過眼雲煙,轉瞬即逝;有的卻猶如熱鐵烙膚,難以忘卻。入了八月的廣州,燥熱的天氣並沒有給人漸入涼爽的感覺,除了這天氣深深地給記憶劃上了一筆外,四號在黃埔軍校的軍事拓展訓練也早早地註定了要在大家的心上再留下一道痕跡,正如高中、大學時軍訓的畫面,會永遠揮之不去。

迎着久違的清爽,乘坐着早班車,我們出發了。不在乎路途的我們,欣賞着沿途的風景,滿懷憧憬,嘻哈一路,當然,也會有些許忐忑藏於心間。上午先是參觀黃埔舊址,瞻仰先烈前輩,觸發了心靈的震撼與感動,帶着激動,我們轉戰去了訓練常快快地更換好軍裝,站齊了隊伍,正式展開了場地上的訓練。這次的拓展和曾經經歷過的軍訓有所不同,沒有了夾着帽檐頂着太陽軍姿一小時,沒有了正步,沒有了飯前一支歌......主打的是團隊的協作。

期間一共做了兩個團體活動:信任背摔,還有個被稱作挑戰國際記錄的拍數字。在經歷第一個信任背摔時,每個戰友都吼出了對集體的堅信,仰天后摔,接着躺進集體的懷抱,安全着地。我去掉了眼鏡,雖然近視度數一般,不過突然取下,還是不習慣。當我站在上面的那一刻,真心一毫也不擔心我的身重體胖,滿懷着對集體的信任,準備一躺而就,外加上不戴眼鏡讓我有點發暈,後仰的那一瞬,我閉上了雙眼,結果落地安好。雖然一個人攤開一雙手很難接住一個高處倒下的人,但是一羣相互鼓勵相互扺掌的戰友,卻可以萬無一失的完成。這就是信任的力量,團隊的力量。也許這個遊戲讓我們覺得團隊是存在的,團隊的力量也不能忽視,不過似乎沒有讓大家切身感受到少了團隊的支撐會怎樣。接下來的訓練就讓我們深有感受。“拍數字”,我們第二隊,第一次拍前,大家討論試圖採用聽手掌拍地次數來操作,“疾水衝不了滿杯”,結果第一次違令,第二次中途斷線,下來後,我們討論了場地噪雜環境不允許,聽音也沒有視覺傳輸快準,最終採用了守住自己的號碼,盯住上家,最後幾個人拉抱結合拍30的方法。經過訓練我們一次次刷新成績,儘管最終的團隊自我突破中,大家高度集中的神經出現了斷點,沒能實現拍入六秒的成績,七秒多也是新進步。如果沒有大家,單憑個人,30個散佈着的數字,會拍多久試想便知。團隊的.執行力,凝聚力,無需言他,行勝於言。訓練中的感動也是時時存在,相信每個人都不會忘記第一隊,他們在80深蹲時,相互打氣,數着數字,那畫面很溫馨,團隊一直都在。

拓展僅僅是一天的時間,時間雖短,記憶長存,時時的感悟,團隊精神也會永生。從講解員起先的講解,思考着軍團的努力,終得救民就國,大家的努力,也會讓工作更完善,後又訓練場荷槍實彈,體會着團隊的意義。

脫下軍裝,坐在歸去的班車裏,這一路退後的夜景,逝去的時間,邂逅的黃埔,長存於心,再也無法忘卻。感謝公司讓我們有了這次體驗和感悟,也感謝身邊的戰友,她們以實際行動感染着我,感謝集體,感謝有你。